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紀寶成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自己光輝燦爛的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中華文化綿歷數千年而未曾中絕,顯示了其無比強大的生命力。關于這一點,學界的解釋可謂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解讀未嘗沒有道理,但據本人淺見,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乃是根植于其“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品格,在于其隨著歷史的演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汲取、熔鑄新的理論學說,與時俱進,實現自我更新。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正是對中華文化這一品格的準確描述。漢代的經學,正如蒙文通先生指出的那樣,是以儒家為主,對百家學說的一次去粗取精的整合。同樣,唐代的經學、宋代的理學莫不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突破創新,形成新的理論學說。因與革、常與變、超越性與時代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兩面。

當前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即是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發掘與揚棄。我們在注意到中華傳統文化歷史局限性的同時,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超越性——那些在悠長的歷史演變中不斷完善、已經被歷史證明了的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和在舊時代舊體制下未能成長發達的靈根善苗。道理十分簡單,無論是倫理道德、政治、教育還是經濟領域,古人都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厚的寶貴遺產。

在倫理道德領域,古圣先賢致力于鑄造與追求理想人格。“內圣外王”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內圣”又是“外王”的基礎。自孔子以來,歷代優秀的儒者莫不把理想人格作為修身的首要追求。因而,理想人格也在他們的共同追求下不斷完善。孔子提倡“剛”的品格,反對見利忘義;提倡“勇”的品格,主張殺身成仁。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至孟子光大之,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實質上是進一步弘揚了孔子對富貴的誘惑、貧賤的困擾和暴力的威脅的態度。孟子又提出“養吾浩然之氣”說,這是對孔子提倡的理想人格的補充。這種大丈夫的品格和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作為人格修養的幾乎盡善盡美的境界,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不會過時,具有永恒的普世價值。這種精神和品格,在后來更多地表現為仁人志士在與惡勢力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貞不屈、剛正不阿。如東漢張綱辭刺史不就,不顧個人安危彈劾跋扈將軍梁冀;北宋包拯執法不阿權貴,被民間尊為“包青天”;林覺民犧牲自身,“為天下人謀永福”。他們的身上,體現的正是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可以說,這些仁人志士以他們的躬行踐履、高風亮節,又將這種完美的人格發揚光大,并豐富了其內涵。

在政治領域,中華文化所提倡的和諧理念至為可貴。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已經認識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將“和”視為最理想的社會政治狀態。至晏子,又以烹飪為喻,對“和”的政治理念作了進一步闡發。孔子及其弟子們也認為“君子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綜合古人的思想觀點來看,“和”應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元主導、多元共存、相濟相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與“和”看起來相似實則相反的是“同”,就是容不得異己的力量、思想、意見,大搞高度統一。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凡是“和”的時代,都是充滿生命力、創造力的時代;而以國家行政力量強行求“同”的時代,則大多萬馬齊喑,“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在專制集權的政治體制下,“和”的時代少而“同”的時代多,這無疑是中國歷史難以形成質的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和”的政治理念,雖經古人提出,但在舊時代并未能茁壯成長,是一株處于發育停滯狀態的靈根善苗。十七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使“和”的理念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并在社會政治建設中產生巨大影響。這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自我更新的典型代表。

在教育領域,中華文化有講究師道尊嚴的優秀傳統。師道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保證。“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真正的師道尊嚴,其實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師嚴”,即社會對于師的尊重,即使是貴為九五之尊的君主也不得臣,反映在社會層面,即是整個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二是“道尊”,也即對學術的真心信仰,學術不做政治、權力的奴婢。反映在政治層面,即是道統相對于政統的獨立性及其對君權的制約。一面空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一面以教育為政治的附庸,以權力奴役學術,而欲教育培養杰出人才,無異于緣木求魚、癡人說夢!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王朝墮落到行政嚴密控制教育之時,墮落到“博士倚席不講,儒者競論浮麗,忘謇謇之忠,習諓諓之辭”之時,也正是它的人才枯竭之時,隨之而來的,只能是這個王朝的轟然倒塌。在大學日益行政化為衙門,教授淪為權力的包身工,中小學教師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格尊嚴被肆意踐踏的今天,而我們的教改又歧路彷徨之時,重溫古人有關師道尊嚴的理念,也許能給我們以新的啟示。

在經濟領域,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有恒產者有恒心”的思想。早在戰國時代,孟子就認識到“恒產”是民“有恒心”的前提,因而提出“治民之產”的經濟思想。經濟建設如果不能為老百姓提供恒產,解決老百姓的生活保障,那么就不能帶來社會的穩定與繁榮。這樣的經濟建設也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的,因為它注定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因而,孟子把“治民之產”提到“王道之始”的高度。如何實現這一理想藍圖?《大學》中所引孟獻子的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這段話所傳達的理念為“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就是說,國家不能與民爭利,應斬斷權力壟斷利益的黑手。做不到這一點,放任既得利益集團以權力自肥,所謂“治民之產”終將成為空中樓閣,而民無恒心的社會,也必將是危機四伏的社會,經濟發展又如何能夠持續?古人這些閃光的理念,對我們走向改革深水區的當今社會,也不啻是一服清醒劑。

當然,中華傳統文化值得弘揚與發掘的,絕不止于以上這些。這里不過是以點帶面,略加剖析。認真整理與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這些優秀的思想與理念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無疑對我們今天的社會道德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教育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

自19世紀中期以來,古老的中華文化與西方近代文明開始了正面交鋒,并很快在“堅船利炮”的沖擊下一敗涂地。從此,從“天朝上國”美夢中醒來的有志之士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從未懷疑過的古老中華文化。與此同時,一種思想也在潛滋暗長:對中華文化進行全盤的否定,并將中國落后于西方一股腦地歸咎于中華文化——這種思想現在也有一定的市場。正如不少學者指出的那樣,這種思想的錯誤在于片面強調中華文化的時代性,有意無意地忽略其連續性與超越性;片面強調文化與政治的關聯,忽視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把專制政治所結的惡果生硬地嫁接給文化。在他們看來,人類文明進入到以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為核心理念的近現代時期,已與君主制下重等級、德治的中華文化格格不入,否認曾經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當然,隨著近幾年來國學熱潮的風起云涌,也不乏個別人士對中華文化抱有盲目樂觀的心態,甚至把中華文化中蘊含的一些理念當做拯救工業文明弊端的靈丹妙藥——這種思想我在這里不準備再作批評,甚至也不覺有值得批評的價值。

正確理解和定位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前提。那種對中華傳統文化全盤否定的民族虛無主義和坐井觀天式的文化保守主義都是要不得的。隨著中華民族漸漸地崛起,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必將復興,以獨特的方式和理念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在這里,我大膽斷言,這種復興,既不會像某些坐井觀天式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所期望的那樣,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回歸,更不會像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所預言的那樣,是對中華文化的徹底革命,是根植于西方現代理念的重建,而必將是一次鳳凰涅槃,是中華文化在現代化大環境中的一次自我更新、與時俱進。這次更新,是對自身的揚棄,是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吸納與熔鑄,是在專制集權政體下未能成長的靈根善苗的一次新生,讓善的因素在新時代茁壯成長,成為中華文化自我更新的一部分。

這套叢書以弘揚與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文化建設添磚加瓦為理念,從倫理道德、政治、教育、經濟四個領域,精心挑選了一批經典文章,前有解題,后加注釋。選擇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揚棄過程。限于編者水平,加之是一次嘗試性的工作,缺憾與不足在所難免,其“擇焉未精、語焉未詳”之處,尚祈社會各界不吝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圳市| 博罗县| 修水县| 离岛区| 乌鲁木齐县| 孝感市| 尉氏县| 沙洋县| 郑州市| 思南县| 长寿区| 奉新县| 苏尼特左旗| 浦东新区| 满洲里市| 三江| 桐城市| 溧阳市| 临潭县| 桑植县| 信丰县| 灵丘县| 衡阳县| 武威市| 嵊州市| 定日县| 松江区| 南部县| 互助| 峡江县| 拉孜县| 米易县| 开原市| 上饶县| 宁阳县| 延安市| 巍山| 精河县| 久治县| 阿鲁科尔沁旗|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