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我們時代的哲學轉軌
——訪陳志良博士
問:這幾年,你的研究涉足到哲學的許多領域,你認為當前我國哲學界面臨的最大變化將是什么?

答:我這幾年的思索從有序與無序、非系統、反思性思維、交往、荒誕、社會和人的發展、主體性原則到實踐唯物主義及其在現代的發展,我深深體會到我國哲學界正在面臨巨大變化,這就是實現我們時代的哲學轉軌。嚴格說來,這一哲學轉軌還剛剛起步,其核心是由辯證唯物主義向實踐唯物主義的戰略轉移,它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有機部分:一是告別禁錮我們思維框架近半個多世紀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時代;二是重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在東西方的演變;三是構建我們時代的高舉人道主義和人的主體性的實踐唯物主義新思維。這三項工作原本是逐步深入的,而現在幾乎同時進行著,勢頭洶涌澎湃,涉及對所有哲學問題的再認識,它預示著映現現代精神和人類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觀念的誕生。
問:為什么要提哲學轉軌呢?這里涉及什么樣的根本性理論問題?
答:提哲學轉軌并非聳人聽聞。哲學轉軌也就是從一種哲學思維的坐標、方式、框架轉移到另一種哲學思維的坐標、方式和框架上去。這里當然有時代主題轉換的必然要求,但我們是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這個問題關系到對馬哲史的重新認識。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內在地分化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扭曲的形態,是對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歷史倒退。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創建了自己的哲學——實踐唯物主義。這一哲學是與舊唯物主義客體的或直觀的唯物主義根本不同的,它以實踐為整個哲學的出發點,以改變世界使世界適應人的發展為宗旨,是從主體角度來把握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哲學形態。這一哲學的核心是合理理性、激情的理性、人道主義和主體性原則。但是,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實踐唯物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變化,經過了四個邏輯中介環節:(1)恩格斯的現代唯物主義。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現代唯物主義,他力圖把兩千多年的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與自然科學的發展結合起來,恩格斯邁出了偏離實踐唯物主義的關鍵一步,使馬克思的主體唯物主義又回到客體的唯物主義上去了。(2)狄慈根、普列漢諾夫所理解的辯證唯物主義。我們現在通行的辯證唯物主義是狄慈根依據恩格斯的現代唯物主義推出來的,這一提法又經普列漢諾夫推廣到當時的俄國。(3)列寧“邏輯學、辯證法、認識論三者一致”的原則。列寧接受了普列漢諾夫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提法,并要求以黑格爾主義的三者一致原則來構建辯證唯物主義,這樣一來,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就從哲學形態上被拒斥了。(4)斯大林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所有上述邏輯中介在斯大林的“兩個主義”中得到最集中的反映,以體系的形式定型下來并轉化為教科書,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框架。由于我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是經過蘇聯的中介的,于是我們天然地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當作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一形態。這種歷史的特殊性使我們接受了一個扭曲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這一段歷史說明,辯證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的哲學,要恢復并發展馬克思的哲學,也就涉及由辯證唯物主義向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轉軌問題。
問:有許多同志認為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并不矛盾,它們二者之間可以實現一體化。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答:這個觀點是不能成立的。應該說,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許多具體的哲學問題上有交叉性、相似性和互補性,但在根本的哲學體系上,二者是不能同構、不能相容的。我認為,一個哲學體系是否具有相對獨立性,是由考察問題的坐標系統、出發點范疇和建構原則三者構成的,用我的話來說,也就是是否形成一個“哲學空間”。從這一觀點出發,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是不能統一的:第一,辯證唯物主義從“客體坐標”來考察世界,實踐唯物主義則從“主體坐標”來考察對象,它們的哲學思維方式和視角是相對立的,換言之,辯證唯物主義仍然端坐于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而實踐唯物主義則完成了由“客體坐標”向“主體坐標”的歷史轉換,為人類提供了一個考察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第二,辯證唯物主義把“物質”作為整個哲學的出發點范疇,實踐唯物主義則把“實踐”作為整個哲學的出發點范疇。這里的區別在于,前者認為世界、社會、人、思維是物質的展開,是其多樣性的表現,而后者則高揚人的主體性原則,它并不否認世界的先在性以及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猿到人的歷史演化,但卻把整個眼光關注于人類自身,關注于人的發展,由此出發來認識世界、社會、人和思維。第三,辯證唯物主義把“物質”作為整個哲學的建構原則,而實踐唯物主義則把實踐作為自身的建構原則,從而實現了從“說明世界”向“改造世界”的哲學轉換。兩者的區別在于,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論說明世界是什么,辯證法重于世界怎么樣,認識論揭示認識是什么,歷史唯物論則闡述社會是什么,貫穿整個哲學的核心是“說明世界”,揭示自然界、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實踐唯物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哲學,并不是指它可以直接去改變世界,而在于它使人從“改造世界”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這種“改變”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實踐唯物主義是高揚人的主體性原則的,它回答世界應該對人是什么樣的,如何使世界更加符合“人類本性”的要求,使人在世界的改變中認識到自己是人;二是“改造世界”也要改造哲學自身,即實現哲學隨實踐發展而不斷變革自身的“開放性”。正是在這兩重含義上,我認為實踐唯物主義又是高揚人道主義精神的人類“自我塑造”的唯物主義,它體現的正是人類主體力量高度發展的現時代的精神。所以,實踐唯物主義對哲學的發展作出三個貢獻:(1)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思維坐標或新的思維方式,即從實踐、從主體發展來概括一切;(2)揭示了一種新的哲學結構,即由思維與存在的二維結構上升到思維、實踐、存在的三維結構;(3)把哲學的中心從遠離人的世界本體問題扭轉到人和人的發展上,并從人的實踐和實踐的人出發。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把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統一起來是徒勞無益的。相反,我國哲學界的主要工作之一,應是告別和揚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時代,因為這一哲學形態是對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全面倒退,它的要害便是忽視人的主體性以及社會、人類發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而所有這些問題又源于“物質本體論”這個根,它是馬克思所批判、所揚棄的舊唯物主義在現代的“復活”。
問:實踐唯物主義作為一個哲學形態確立起來,它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
答: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形態要確立起來,轉化為現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認真分析和解剖“實踐”概念,這是實踐唯物主義安身立命之根本;二是要與現代社會和人類發展結合起來,馬克思只是提出了一個大思路,這個大思路能否在現代生長為參天大樹,那就要投身于現時代,包括與一切現代的哲學流派進行交往、互補;三是要與我國傳統的哲學、文化結合起來,找到與我國傳統思維的交結點。顯然,這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重新理解“實踐”。對于“實踐”當然可以從唯心主義、直觀唯物主義、實用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等各個角度來理解。但是,我們這里是特指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實踐”,為此就必須首先揚棄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那么,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對實踐的理解區別在那里呢?實踐是人類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這一點應該說沒有分歧,根本區別在于在辯證唯物主義所看到的人與自然的物質轉換的實踐活動中,實踐唯物主義進一步看到了人,看到了人的發展,看到了世界應該對人怎么樣,換言之,實踐是人以主體地位來改造世界使之適應人的發展的自主活動,是以人類發展來規范物質轉換活動運行方式和方向的過程,它不僅是客觀的物質轉換活動,而且是主體性的、批判超越性的,是高揚人道主義、人類發展和個人發展原則的。實踐關系是人對世界的全面占有和改造關系,它證實著人的普遍性和人的本質力量,而離開人的發展一般地來談論實踐活動的客觀性、目的性、社會性,這正是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之弊病。
實踐唯物主義使實踐范疇成為整個哲學的起點和細胞范疇,也是構建實踐唯物主義的整體大廈的總體性范疇。實踐范疇之所以可以成為實踐唯物主義的出發點范疇,這是因為:第一,實踐是人與外間世界的本質關系的共生點,是人與外間世界其他關系的基石和生長點;第二,人的本質在實踐中定型和發展,人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第三,社會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存在方式,社會本質上是實踐的;第四,人對“對象、現實、感性”的把握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本質上是實踐結構的內化和升華;第五,人類自身的發展和解放以及每個個人的自由個性也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實際地達到。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應該從實踐出發來把握自然界、社會、思維和人類自身的發展,實現對自然界、社會、思維的改造和人的自我塑造。這樣,實踐當然也就具有了本體論意義、辯證法意義、認識論意義和社會發展論以及人論的意義,我們當然就可以從這一角度來構建符合我們時代精神的新思維方式。
問:聽說你們一直在構建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總思路是什么樣的呢?
答:實踐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構筑已經進行兩年多了,也曾作過幾次大的修改,現在的體系也不能說是很合理的,這只能算是一種探索。這一體系的大思路是以實踐為整個哲學的出發點,突出人類發展和自我塑造的主體性原則,它不再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板塊結構,而是實踐一元的結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原先的物質本體論已經被世界圖景論和自主活動論所取代,而社會觀已經轉化為人的實踐創造自己的社會存在與實踐是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雙向統一,認識論擺脫了原來的知識論的框架,從人對世界的觀念把握和改造的角度來透視認識,認識的主體性、非理性、創造性以及實踐理念、反思、價值等等得到更多的強調,整個體系自始至終貫穿了人的發展的原則,人的本性、個性化、自由個性得到充分體現。總之,新的體系較之原來的辯證唯物主義體系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時代性,它的核心便是高揚人的發展。我們已在一些班級進行試點教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看來實踐唯物主義所體現出來的新的思維方式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這是很可喜的現象。
問:伴隨著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我國孕育、產生了不同的哲學學派,你能簡單介紹一下情況并談談你的看法嗎?
答:在實踐唯物主義討論過程中,產生了我國不同的哲學學派,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巨大的歷史進步。它表明哲學定于一尊的單一化局面的終結,開始走向多學派、多樣性,按照自身的內在邏輯形成多種色彩、多重聲音、多個角度。就當前來說,我國的哲學學派還局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的,它主要是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高揚人類主體性的實踐唯物主義學派,吉林大學的立足于超越唯物唯心之爭的實踐哲學學派,北京大學的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學派。學派的產生表征著哲學擺脫了貧困的境地,是其走向繁榮和發展的起步。中國哲學學派的產生是與《哲學動態》等報刊的倡導、支持分不開的,歷史將不會忘記這一點。應該說,這三個學派都具有獨立存在的理由,它們都有著自己的邏輯基點,有著自己向前發展的不同生長點,對問題的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當然相互之間會有爭論,這是正常的,它將促進各派觀點的深入發展。其實,即使同一學派內部的觀點也不會完全相同,就以中國人民大學的實踐唯物主義學派為例,在高揚人的主體性和人類發展這個方面大家是相同的,但在“實踐本體論”這一問題上就各有其意見取向,經常發生爭論。我感到,這三個學派要形成自己更加鮮明的哲學個性,恐怕還要走較長的一段路程,現在他們正在加緊研究自己的觀點,形成各種沙龍,出版自己觀點的專著,召開自己學派的會議,把自己學派的觀點發散出去,這無疑是我國四十年來最重大的哲學發展,它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它至少表明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擺脫了它的幼年時代,開始要以自身的特色走向世界了。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考,希望引起不同意見的爭論。
問:除了實踐唯物主義而外,你還對哪些哲學問題比較感興趣,能否介紹一下你的基本觀點?
答:我個人是一個比較喜歡怪謬的思考者,我這兩年中比較集中研究的是反思與荒誕,它形成了兩本書,一本是《思維的建構和反思》,另一本是《荒誕與人性》,它們都快出版了。我感到一個民族和一個人除了正面思考一些問題外,還應該從反面的、怪誕的、荒謬的、非系統的、出人意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反思》這本書中,我高度推崇了人類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思維運動,我把反思這種以思維為對象的思維劃分為經驗性反思、理論性反思、邏輯性反思、哲學反思,并從否定、懷疑、批判、混沌、非系統、不完全、相對性、悖論性、破缺性等角度對反思進行了考察。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民族要前進就要有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要深刻就必須具有反思性思維。反思,是人類和思維發展的內在的生命力搏動,是思維之花中最美麗最令人目眩的色彩。
我對于荒誕有著特殊的愛好。荒誕非常適合我的個性和思考方式,也正因為這樣,我對那些深刻認識荒誕的思想家——馬克思、尼采與荒誕哲學家加謬有著深深的尊敬。我在《荒誕與人性》一書中,揭示了現代荒誕主義的崛起,揭示了荒誕的本質、結構和形式,著力于分析自我的荒誕、理性的荒誕以及作為創造因素的荒誕方法。荒誕作為一種不可理喻的達到悖論程度的矛盾,它深刻地指向人類內心的一種巨大的騷動,一種對限定超越的欲望。我比較了世界上各種文化和民族的發展,發現一個民族若沒有荒誕,它的生命力便會枯竭下去。在某種意義上,荒誕是人類發展的虛結構,它開拓人的想象力、構思力和創造力,形成對舊框架的突破和對傳統的沖擊波,它是源于人類本性中的原動力之一。這便是我如此愛好“荒誕”,并對“荒誕”進行長時間研究的原因。我知道我的這些探索被人家看作是“奇怪”的,我希望被理解,我想只要這些研究能給人帶來啟示,那我的功夫就沒有白費。
(原載于《哲學動態》198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