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C理論的理論架構

“C理論”是上述管理與哲學相互詮釋的產物。它以中國的《易經》哲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主干,融合中國古代哲學的諸子百家,統合現代東西方的各種管理理論與學說,從而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嶄新的管理哲學系統。

一、陰陽五行論

五行同《易經》陰陽八卦的關系是很密切的,但傳統的理論對此卻不甚了解。

八卦系統圖示如下:

五行系統圖示如下:

對于上述兩個系統,以往人們只是分別來談,并沒有把它們聯系起來。而我認為,這兩個系統之間存在著哲學上的內在聯系。

一是在“氣”的方面的聯系,它們都是對宇宙原始之氣(元氣)的認知。陰陽八卦系統認識的元氣的動態過程,重視的是縱的層面、時間的過程,從一到二,二到四,四到八,如此等等。五行系統認識的元氣的動態過程,重視的是橫的切面、空間的定位,品物類聚,橫貫鋪呈,東西南北中,如此等等。二者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出宇宙萬物多元分化、相互沖激、相互補充的客觀過程。

二是在“理”的方面的聯系,它們體現的都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對立平衡的內在規律。陰陽八卦系統側重從事物的整體著眼,揭示出宇宙變化的宏觀規律;五行系統則側重于說明個別的事物,揭示事物存在的微觀規律。

還有進一步的假設,五行也可以同上述《易經》哲學的“五段辯證法”聯系起來,把它看成是宇宙創造力的五種表現方式,五種發展過程。“土”代表原始整體的原則,“金”代表陰陽分化的原則,“水”代表多元發展的原則,“木”代表沖激補充的原則,“火”代表新的整體的原則。經過這樣的詮釋,五行同《易經》哲學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

根據《易傳·說卦傳》的記載,八卦與五行是互相包含、互為說明的,所謂“乾為天,為金”“坤為地”“震為雷”“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在這里,明確指出了乾卦對應于金,坤卦對應于土(地),巽卦對應于木,坎卦對應于水,離卦對應于火。至于其他三卦,震為雷屬于火,艮為山屬于土,兌為澤屬于水,整個八卦都可以用五行來加以說明,反過來也同樣如此。

五行與八卦的相互包含,就是五行與陰陽的相互溝通,例如,我們可以把震卦(雷)稱為陽火,而把離卦稱為陰火;把艮卦(土)稱為陽土,而把坤卦稱為陰土;把兌卦(水)稱為陽水,而把坎卦稱為陰水;如此等等。

五行與八卦的對應關系如下所示:

現在我們再從數字的內在聯系來談談“五行”與“八卦”的關系。五與八是不同的數字,卻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考。五是二(陰與陽)和三(陰、陽及陰陽所形成的交合)的綜合,包含了平衡對稱(陰)和交融創新(陽)這兩種力量的交互為用。有人特別指出,八是三和五的綜合,三和五都是奇數,兩奇相加反而形成了偶數,表現出最大的平衡性和穩定性,卻又包含了最豐富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以八為基礎的六十四更有生命體的內在結構,不但形成了生命體的多樣發展,也展示了人生和人文世界的多樣狀態和境界。總的來說,五行是事物橫向的動態結構,八卦則是宇宙縱向的動態結構,五行表現為實體,八卦表現為現象,兩者相互介入,不可分割。在卦象中找尋五行的實體,而又在實體的五行中尋找卦象,這正是陰陽五行論的中心主旨。值得提出的是,陰陽五行的交互作用中包含了整體分化和分化整合的太極原理,也包含了有無相生與陰陽轉化的原則,包含了“道即太極——太極即道”以及“無極即太極——太極即無極”等形而上理解。

二、五行功能論

陰陽五行構成了完整的形象宇宙體系。在這個體系之內,五行代表著五種功能,它們息息相關,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的功能宇宙。在這個功能宇宙當中,萬事萬物不能只看成是動態的物體,因為根據《易經》哲學的理念,宇宙事物永遠處在相互影響和不斷變化之中。五行之所以稱為“行”,就是說明它們在不斷變化。當然,變化的過程離不開實體的宇宙,而實體的宇宙也離不開變化的過程。事物是變化過程的成果,而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功能則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的基本動力。

對于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歸納為“四因說”,來說明宇宙萬物之間的聯系。而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功能”(Function),指的是一個事物能夠對其他事物發揮功用的能力,通過它能夠促進其他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在中國哲學看來,五行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基本類型、基本動力,通過五行的相互結合,最后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宇宙事物。就此而言,五行的功能則涵蓋了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

五行的功能在中國哲學的發展當中,逐漸形成五種范疇,成為事物的五個基本類型,例如,五聲、五色、五味、五氣、五臟,如此等等。這樣的事物分類,既可以看成是經驗歸納的結果,也可以看成是五行的演繹。五行作為一種思考方式,把任何東西都納入這五個角度來了解。五行具有一種規范作用,因為五行作為五種功能創造形象宇宙,而我們要了解形象宇宙,當然也可以從這五種范疇(規范、類型)入手。因此,五行用在功能分析、目的分析方面比用在經驗描述方面還要更加恰當。因為它本身的完整性,讓我們更能夠掌握規范的作用。這是一個整體性的規范,由于有這五種功能,我們才能夠談到一個整體的宇宙、整體的體系。

金木水火土都是形象宇宙中的事物,所以可以用來說明形象宇宙,就像陰陽都是形象宇宙中的現象,因而可以用來說明形象宇宙一樣。陰陽五行是說明形象宇宙的基本范疇,它以陰陽為基礎、五行為主體來說明宇宙。這種說明是規范性的說明,但在經驗上取得證實,因而作為一種傳統的宇宙觀,也可以說是經驗性的描述。這就是說,陰陽五行之說明宇宙,一方面是經驗歸納,任何事物都可以歸納為陰陽五行。從思考方式上看,這是一種關聯對應思考,即把相關的事物加以分類,然后一一納入相應的范疇。這也是后天的經驗與先天的概念之間的一種互動。另一方面是組織規范,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五行來加以規范,這就可以起到一種組織的作用、指導的作用、系統化的作用。這正是陰陽五行能夠在管理上發揮的作用。

在金木水火土五種功能系統中,土居于中心的地位,土作為一種根源,一種原始的創造力,而發展出金木水火這四種功能,再加上原始創造力,即為五行。其中,水與火是一種陰陽關系,金與木也是一種陰陽關系,它們都統一在包容一切的“土”的原始創造力之中。

五行之間的關系,一是相生相成,二是相克相制。五行相生,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又回歸土,這是一個循環系統。五行相克,就是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這也是一個循環系統。這種相生相克,顯然是中國人長期經驗歸納的結果,是對自然現象觀察的印象,是對事物相互關系的描述。所謂“生”就是能夠帶動,能夠促進發展,能夠成為所生對象的必要條件。要成為充分條件,還必須考慮到量的問題,例如土生金,少量的土就不行,必須有充足的土才能生金。量的要求不夠的話,也不能達到相生的效果。相克也一樣,如果量的條件滿足的話,相克的關系才能成立。而把量的條件擺進去,又產生能克和反克的關系。例如,水可以克火,但如果水的量少而火的量大的話,則不但克不了火,反而被火所克。至于生,如果把量的條件擺進去,則存在著能生和所生的關系,例如,水可以生木,但如果水的量多而木的量少的話,則不但生不了木,反而把木淹死。所以,相生相克是一種質和量的互補關系,由于質和量的變化,就會出現生或不生、克與反克等不同的情況以及不同的程度,盡管不一定完全量化。

五行功能系統是太極陰陽《易經》系統的延伸,是后者的現實表象,作為一種規范性的思考,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換言之,我們可以在五行中尋找規范行為的意義。運用到管理系統中,五行代表著管理的五種功能或五種作用:

第一,“土”具有統合一切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決策、思考、計劃、統合的作用。

第二,“金”具有剛健主動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控制、主宰、裁決、推動的作用。

第三,“水”具有變化不居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應變、競爭、開拓、生成的作用。

第四,“木”具有生長發展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生產、制作、成長、創新的作用。

第五,“火”具有融合凝聚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人事、協調、溝通、和諧的作用。

五行的每一種功能本身都存在陰和陽的關系,據此我們也可以對五行在管理中的功能進行陰和陽的劃分。例如,土有陰土和陽土(卦象為坤卦與艮卦),在管理上,計劃是陰而決策是陽,當然,在現實中計劃離不開決策,決策也離不開計劃。但是,計劃偏向于知,注意信息的收集,屬于靜態的一面,故屬于陰,是陰性的決策;而決策則是實際意志的投入,擬定方向的選擇,強調意志的決定,屬于動態的一面,故屬于陽,是陽性的計劃。

同樣,金有陰金、陽金,我們可以把組織看做陰,而把領導看做陽,陰陽相輔相成。如果領導者不注意組織結構問題,那就會帶來麻煩,不能真正發揮領導的功能;同樣,如果考慮組織而不考慮組織所蘊涵的領導作用,那就不能真正發揮組織的功能。應該運用組織來領導,同時利用領導來實現組織的功能。

水外柔內剛,既有動態的水,也有靜態的水,故水也有陰陽,其變化功能也有陰陽。變化有兩種,一種是知道變,另一種是因應變。因應變又有兩種,一種是被動地適應變化、接受變化,另一種是積極地控制變化,創造新的形勢,故知變與應變,應變與制變,都互為陰陽。

木有陰陽,其創造功能也有陰陽。創造有兩種,一種是基于已有成規的創造,是一種改良或改善;另外一種是打破常規的創造,是新的典型、新的設計、新的創造。

火有強火與弱火,其調和功能也有陰陽。弱勢的協調表現為一種溝通,相互之間的溝通;強勢的協調則表現為一種凝聚、一種融合。溝通與凝聚,即為人事協調功能的陰陽兩面。

如上所述,我們把陰陽與五行相結合,就可以得出五對十種相互對應的管理功能。從規范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任何管理活動都不外乎這些內容。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包容性,就是因為陰陽五行理論本身具有的宇宙性、整體性。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強調把“土”作為根源點、中心點,正體現了我們重視決策功能的宇宙論根據。決策是一切活動的開始,是所有管理活動的中心。

三、倫理管理論

傳統的中國管理并沒有提到管理的概念,而具有管理的事實。中國歷史中傳統的政治哲學就是一種管理哲學。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代表。儒家的“為君之道”“為政之道”就是一種管理哲學。儒家講為政在己,“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按照儒家的設計,理想的君主應該是天下的表率,他受到人民的愛護,而他又愛護人民,關心大眾福利的發展,就像天生育萬物而又扶養萬物一樣,現實社會中的統治者必須朝著這個“仁義之君”“圣賢之主”的方向去努力。因此,現實的管理活動就演變成一種主要是管理者自身的修養行為,通過這種自我修養,管理者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才能夠做到大公無私,因人施教,因事施理,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發揮出人的積極性,把事情辦好。對于廣大老百姓,則是要“庶之,富之,教之”,強調教化的作用,最后達到一種人文化成的目標。顯然,這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倫理管理哲學。

儒家倫理管理哲學的基本信條是“仁、義、禮、智、信”五倫,對此,我們可以從五行的角度來加以說明。

(一)“信”的功能可以用“土”來加以說明。

土具有包容性,具有人道思想的領導者,能夠對下屬產生吸引力、親和力,建立起相互依賴的關系。“人無信不立”,統治者要取信于民,必須具有仁智禮義的品德。信包含了其他四德,就像土包含了其他四種功能一樣。

(二)“義”的功能可以用“金”來加以說明。

金具有控制性。管理者要實現對組織的控制,就要做到處事恰當,名實相符,這就是“義”,是一種正名主義。而儒家“正名說”的內涵就是“五倫”,五倫是一種社會組織,一種合乎人性的組織,從個人到社會,個體性與群體性結合在一起,從內在的人性結構到外在的社會組織,并發展出各種制度。

(三)“智”的功能可以用“水”來加以說明。

水具有開拓性。為政者要安定百姓,使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就不得不考慮到外在的條件和資源的開發,以及環境的處理和人口等問題,而這些都需要通過智慧的安排。所謂“智”就是要想得周到,能夠掌握外界的變化,具有充分的知識。這里特別要指出,不像有些人的誤解,其實孔子也是十分重視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的。所謂“智者不惑”是因為他具有知識,而不僅僅是主觀的信念。“智”就是要體現為知識,并運用知識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智”體現了水的特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變化不居,而“智”(知識)則是對世界變化的把握,故孔子說:“智者樂水。”

(四)“仁”的功能可以用“木”來加以說明。

木具有創造性。人的道德修養,最終要體現在充分發揮自己,實現自我創造。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也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愛護,并形成一個有利于創造的環境,這就是領導者的作用。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最終目標就是讓下屬能夠自我實現。所謂“仁者”必須幫助別人得到成長,嘉惠于人,這就要強調教化的作用。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五)“禮”的功能可以用“火”來加以說明。

火具有凝聚性。“禮”不僅是一種外在的禮儀,而且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具有美感的行為規范。“禮”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具有高度的社會性,群策群力,使每一個個體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增強了凝聚力。“禮”與“樂”相結合,是善與美的結合,更加容易感動人心,使人有歸屬感、滿足感、實現感。這就是“其樂也融融”,就像融融大火的燃燒一樣。

綜上所述,“五行”可以用來說明儒家的管理。儒家的管理是一種倫理型的管理,倫理與管理相互發生作用。傳統的儒家哲學是以倫理作為管理的工具,來達到管理的目的。現代人由于社會的組織不一樣,工業化、專業化、目標多元化、社會復雜化,所以管理本身可以獨立于倫理而存在,我們可以把管理作為一個客觀的社會活動來加以了解。但是,倫理作為一種價值因素,對于管理具有一種提升的作用,這種提升的作用就是在現代管理活動中也是不可忽視的。由于中國人具有傳統文化的倫理精神,所以我們可以把倫理與管理相互結合,發展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模式。

四、五家整合論

五行理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一方面如上所述的可以說明儒家的倫理管理哲學,另一方面它更可以涵蓋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特別是其中的五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墨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借助五行的模式,把這五家思想加以整合。

第一,道家體現了“土”的決策功能。

道家所考慮的是如何掌握外界的事物而作出正確的決定。外界的事物既可能是客觀宇宙的,也可能是人文社會的。道家強調知性、智慧性、自我的無欲無私,更能體現現代決策者的需要。

第二,法家體現了“金”的控制功能。

法家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推動、號召、獎懲的能力,強調組織的作用,強調規章制度和法律的作用,強調法律的公正性、平等性,充分體現了“金”作為管理功能的特點。

第三,兵家體現了“水”的權變功能。

兵家強調策略、戰略、戰術以應變、制變的能力。現代的管理者面對著廣大的群眾、顧客、下屬,面對著瞬息萬變的市場,必須具有應變、制變的能力,運用相應的戰略與策略。

第四,墨家體現了“木”的創造功能。

人類創造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而現代社會更強調“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實務性的創造和發明。就此而言,墨家哲學具有極大的合理性和現代性。墨家強調生產,重視經濟,提倡科學研究,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邏輯的探討,再加上它的兼愛精神,表現出一種高度群體性的功利主義。這些都可以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促進力量。

第五,儒家體現了“火”的協調功能。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儒家的倫理管理哲學可以用整個五行理論來加以說明,而與其他各家相比,儒家在人事的凝聚、人力資源的開發、人性的引導、人群的融合方面,即在建立一個合乎人類價值標準的人文社會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貢獻。

關于儒、道、法、兵、墨這五家所體現的五行管理功能,我們將在本書的第二章里詳細說明。

五、中西融合論

現代西方管理理論對于管理功能的認識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最早是法國的管理學家法約爾(H.Fayol)提出管理的五功能說: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又有人提出七功能說: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后來發展越來越多,甚至有人把管理功能劃分為十幾二十個。當代美國管理學家孔茨(H.Koontz)等人則把管理功能再次簡化為五個: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控制。最近又有人提出“7S理論”: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策略(Strategy)、技術(Skill)、風格(Style)、人員(Staff)、最高目標(Supergoal)。

我們從五行的角度來看,計劃屬于土的作用,土統合一切,故包含計劃與決策;人事屬于火的作用,火具有凝聚力和親和力,故代表人事;領導屬于金的作用,金剛健有力,故代表領導;組織也屬于金的作用,因為金永不腐敗變質,具有穩定性,故也可以代表組織;控制則是反饋性的,體現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特點。

由此看來,五行可以包含、修正乃至加強傳統西方理論,更能夠表現出管理功能之間的相互制衡的關系。用五行來規范管理功能,具有新的整合作用,也就是說,通過五行,我們能夠更邏輯性更整體性地掌握管理的功能。與傳統西方理論相比,五行理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完整性,能夠更加全面地包容和規范管理的功能與作用。

其二,有機整體性,能夠把各種管理功能的關系在一個有機的網絡里聯系起來。

其三,動態發展性,體現出管理是一個不斷求精、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自我完善的發展過程。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五行理論同西方管理理論相結合,而形成一套中西交融的新的管理哲學。具體來說,就是把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功能進一步抽象,并用字母“C”開頭的英文單詞來表示,從而形成一種“5C系統”,使它更能夠包含和說明現代的管理理論與實踐,更容易為現代的管理者所理解、接受和運用。

“土”在五行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故我們用英文Centrality(C1)來表示,它相當于“7S理論”中的Supergoal(最高目標),但后者只突出目標性,而前者除了目標性之外還強調動源性,既是目標又是動源,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動態性。不但如此,土還具有包含性與載重致遠的能力,甚至能夠孕育種子,滋養生物。因之我把土的中心能力又歸納為充分計量、全面投入與承擔或承諾,用下列兩個英文詞來表達:Calculation(計劃、計量)與Commitment(承諾、承擔、決策),兩者為一動一靜的關系。

“金”具有控制性,英文即為Control(C2),從系統論來講的話,這是一種控制體系,在一定的動力推動之下,能夠把人組織起來,把事情辦好。因之,金的功能也可以表述為兩項:Constitution(組織、組構)及Command(主宰、領導),同時也體現了一陰一陽相互支援之道。

“水”具有變化性,萬物變動不居,而我們要知道這種變化,適應這種變化,控制這種變化,這種權變性英文即為Change或Contingency(C3)。無論是自然中的變化,還是戰場上或市場上的變化,都是在考驗我們適應環境及超越環境與改善環境的能力。這也就是考驗我們爭取合作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進行競爭以改善品質進而克服困難的能力。因此,我提出下列兩項功能為水的性能的發揮:Cooperation(合作、協作)及Competition(競爭、比賽),當然這仍然是一陰一陽之道的發揮。

“木”具有創造性,英文即為Creativity(C4),廣義的創造性就是能夠產生新的境界、新的事物、新的產品,其中也包含了不斷改良、不斷改進的過程。創造性表現在進行創造,但創造可以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中表現,一是創新、發明或發現(innovation/invention/discovery),一是改造或改良(renovation/reform)。如果表現為英文的C之詞,就可說為Creation by Innovation(發明的創新或創新的發明)及Creation by Renovation(改良的創造或創造的改良)。兩者仍然有相互帶動與補充的作用。

“火”具有協調性,英文即為Coordination(C5),協調既是目標也是方法,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是任何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基礎。溝通是Communication,協調是Coordination,兩者顯然具有相互引申的作用。溝通側重于思想與語言的協調,而協調則側重于實際職務與關系安排上的調整,當然也涉及制度與政策的可能調整,以與前者共同解決人事和諧、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人盡其才)的問題。

由于五行的規范性和抽象性,它包含和容納西方管理精華的潛力是很大的。例如,有關決策戰略理論可以包含在C1之中,有關行政領導理論可以包含在C2之中,有關市場策略理論可以包含在C3之中,有關生產技術理論可以包含在C4之中,有關人事管理理論可以包含在C5之中,如此等等。這就充分表明了5C系統的適用性與開放性。

以五行為基礎,并融合古今中西管理精華的5C系統,可以用下列兩個圖示予以表達:

六、易、禪統合論

5C系統基本上涵蓋了管理的主要功能與作用,但對于現實的管理活動來說還是不夠的。因為管理不是孤立的,不是某一項管理功能的單兵突進,而是多項功能的相互影響和相互結合;管理也不是靜止的,它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適應新的情況,有所前進,有所突破。為此,我們必須在5C的基礎上進一步引進“易”的融合與轉化功能和“禪”的超越與切入功能。

“易”即《易經》,或稱《周易》,為群經之首,也是中國古代哲學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活水。如上所述,儒、道、法、兵、墨各家實際上都是來源于“易”(參見本書之“重新認識中國管理哲學——第三版自序”),都可以用“易”的陰陽五行系統來加以說明。因此,用“易”來融合上述各家所體現的管理功能,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易”具有融合與轉化的功能,英文即為Comprehension/Change(C6)。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儒、道、法、兵、墨,互補互用,而管理中的各種功能,不論是決策、領導、權變、創造、協調,皆應融合運作,否則不足以成事。這五種功能構成一個動態的循環相生關系。因而,我們把易的功能看成是既包容以至融合,又循環以至相生的自然系統運作,但也可說是一種規范性的要求,創造出條件使得一個系統具有相生循環與融合眾端的內在功能。我在此也用兩個C詞來加以表達:Comprehension(包容、理解)與Circulation(循環、周轉)。兩者是在互為前提與基礎的情況下突顯其特殊的動靜相須功能。

“禪”為禪宗,乃是中國化的佛教哲學。和《易經》一樣,禪是中國管理哲學的重要資源。它汲取了儒、道、佛思想的精華,而又超越了儒、道、佛思想的局限。把禪引入管理,有助于開拓和提升管理的精神境界,使管理充滿靈感與活力。

“禪”具有超越與切入的功能,英文即為Cessation/Cut-in(C7)。英文“Cessation”一詞有停息與停滯的含義。在此則表達一種對運行系統即C6的超越;也可以說是重組與革新的前提,當然也可以有另起爐灶、改弦更張的意思。因之切入也含有生生不息的意思,我選用“Ceaselessness”(不停息)一詞來表達,體現了易之變化系統中生生不息的動力與意志。因之C7就有從停息(Cessation)到生生不息(Ceaselessness)的發展的哲學含義。管理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由手的管理,到腦的管理,再到心的管理。由于心的活動面廣,難免被迷惘、偏執所蒙蔽,這就需要管理者有一種超越、凈化的能力,以保持內心清明純凈的境界,掌握人心及自己的心,并且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保持超然灑脫的心態,把握時機,適時切入,最終達到真善美的目標。“易”“禪”功能的引入,由5C擴大為8C,這就構成了“C理論”的完整體系,如下頁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C理論的管理系統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核心層,即“土”居中心所體現的決策管理,一切管理活動都以決策為中心。第二個層次為運作層,決策、領導、權變、創造、協調等功能相互配合。第三個層次為監護層,融合與轉化、超越與切入形成一種所謂“超管理的管理”。一個高明的管理者,道德必須具有決策的智慧,進而具備系統運作的能力,最后在更高的層次上達到超管理的自我約束。這樣,才能使他的管理進入化境,即達到天、地、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C1=Centrality(中心點):Calculation(計量)and Commitment(承諾)

C2=Control(控制):Constitution(組織)and Command(領導)

C3=Contingency(變化):Cooperation(合作)and Competition(競爭)

C4=Creativity(創造性):Creation by Innovation(創新的發明)and Creation by Renovation(改良的創造)

C5=Human Resources(人力資源):Communication(溝通)and Coordination(協調)

C6=Recognizing Change(權變):Comprehension(包容)and Circulation(循環)

C7=Transcendence(超越):Cessation(停息)and Ceaselessness(生生不息)

C8=Creative Harmony(太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龙陵县| 万盛区| 尉犁县| 浑源县| 杨浦区| 漯河市| 靖西县| 轮台县| 新平| 神池县| 德阳市| 巴东县| 高唐县| 鄂托克前旗| 兰坪| 淮北市| 安平县| 鞍山市| 镇坪县| 雅江县| 松江区| 邵东县| 湟源县| 耒阳市| 阿拉善右旗| 孟村| 余干县| 江孜县| 芜湖市| 靖远县| 清涧县| 确山县| 彭水| 南平市| 望奎县| 卢湾区| 图们市| 永寿县| 阜城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