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四季在流轉,于光影中計數光陰,節氣,便是太陽軌跡的記錄。準確地說,節氣指的是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遠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對中國農村農人來說,節氣,是一年當中二十四個自然的農事律令;而對大多數生活在城鎮里的人來說,節氣或許只是日歷上的一個標簽,一個朦朧的、遙遠的記憶。
如果說在五千年璀璨而又珍貴的傳統文化里,有一些沉淀了古樸智慧的東西會永遠流淌在華夏子孫的生命之中,那其中,一定有節氣和節日。作為自然規律,節氣反映出太陽運行周期的完整;作為傳統文化,節氣是長者的一種信奉文化,時令、養殖養生都含其中。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傳統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滲透,逐漸被邊緣化。我們的學生正年少,作為最開放、最容易被重塑、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潛移默化地貫穿傳統文化精髓,以提升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學生中的自覺性。故而,在同樂學校的大力支持和教師團隊的合作努力下, 《中國節氣文化欣賞》終于面世了。
本書在綜合知識性、文學性、趣味性、開放性和審美性的指導思想下,簡化程序,加強整合,二十四個節氣獨立成章,每個節氣包括“三候” 、 “花語” 、 “科普小知識” 、 “農事與農諺” 、 “風俗與趣聞” 、 “詩詞”六個版塊,既與生活息息相關,也與學習緊密相連,把審美、認知、探索融為一體。
在編寫過程中,本書力求體現以下四點:一是以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讀者能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建立鄉土觀念,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二是順應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編排上圖文結合,呈現方式靈活多樣,致力于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有助于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三是注重實用性,其內容對了解二十四節氣有實際的幫助,并對課外知識做有益的補充,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四是融合了開放性——它的內容夠豐富,但絕不等同于概念性的百科全書,它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觀察、體悟、審美,也是親子閱讀的良好選擇。
當您打開這本書,請帶一份安靜的心情,跟著太陽的步伐漫步在二十四節氣詩意的河床吧!去追尋、去體會,從起點、到終點,走過一個完整的“圓” 。

深圳市南山區同樂學校
20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