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功能的合理走向

事實上,不少未決犯其實也是有接受教育之必要的。有些人法律知識匱乏,是非觀念淡漠;有些人存在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毒、家庭暴力等;有些人存在人格上的缺陷,如性格偏激、暴力傾向等;還有些人缺少勞動技能,無固定職業等。如果不加以及時矯治,假使他們沒有受到刑罰的話,還是存在妨害社會安全的可能性。那么看守所的“無動于衷”,豈不成了公權力的不作為?在筆者看來,盡管教育矯治不是看守所的基本功能,但可以從社會福利的層面出發,向在押人員提供各類服務項目,并且勸導有現實需要的在押人員接受相關服務。這并非看守所自身的應然功能,而是社會服務機制借助看守所的空間平臺在發揮效應,看守所僅僅起到了配合輔助作用。而且這種模式在域外也是有章可循的。

在歐美等國的羈押場所中,都存在針對在押人員的服務項目,以幫助解決其所面臨的生活困境。這些項目的運作主要仰仗社會資源,運作資金有的來自各類基金會等民間組織的捐助,有的則來自政府的撥款。承擔這些項目的或是矯正機構,或是民間的正規研究機構;有專業人員參與,也有從社會招募的普通志愿者。例如在意大利,有4萬余名社會志愿者活躍在羈押場所,為在押人員提供各項服務;而在法國,監獄系統有兩千五百余名社會工作者,他們依據司法部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合作協議,由政府合作部門派駐監獄,從事醫療、教育、文化和職業培訓等工作,是具有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如衛生部派駐的醫生護士,教育部、文化部派駐的專職教師和圖書管理員等。

在未決犯中開展矯治顯然有違羈押目的,對在押人員的憲法權利也缺乏尊重。然而在某種程度上,在押人員或許確實需要教育矯治。但在這個階段,看守所應當以服務的角度向他們提供可選性的幫助,而不是強制其接受公權力的改造。一方面,看守所內部的日常生活管理需要給在押人員“松綁”,賦予其更多的行動自由;另一方面,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為在押人員提供必要的服務項目。這樣有如下幾個優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優化配置資源。如果社會力量可以進入看守所,就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和壓力;看守所的管教民警也能夠專心履行好服務訴訟、保障人權的基本職能,精力不在人格改造層面受到牽扯。也許有人會質疑:引入社會服務是否會降低看守所內的安全系數?在筆者看來,看守所的所有工作都要首先圍繞服務訴訟與保障人權兩項職能展開,社會服務的引入也應以此為前提,只要在制度上做好預案,就不會對正常的訴訟活動以及在押人員的安全形成威脅。看守所也不必勞神費力地為未決犯組織各種道德、法律、人生觀等層面的教育活動,節省了公權力資源,并且可以多元的方式實現更優的效應。其實,目前我國的監管場所在不經意間也產生了這種聚集社會資源,進而建立服務體系的傾向和想法。這恐怕要得益于看守所的監管工作被納入了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體系之中。由于有12個綜合治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可以齊抓共管,涉及的范圍之大、參與的部門之多、聚集的資源之廣,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也為看守所吸收更多的社會資源創造了條件。[1]以北京市為例,依托綜合治理的平臺,北京市公安監管部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開展幫扶工作,與市婦聯在看守所建立了“姐妹驛站”,與首都圖書館在看守所建立了流動圖書服務站。2012年,全市又投資近千萬元,搭建文化助教平臺,對在押人員開展法律教育、技能培訓等幫扶活動132次。[2]盡管如此,公安監管部門的創新卻并未脫離“教育、感化、挽救”的原有認識。在其看來,引入社會資源是為看守所的教育矯治功能服務的。一位公安監管系統的負責同志就曾經表示:“積極推進公安監所教育工作社會化,最大限度地引入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提高教育感化工作能力和水平。”[3]不過,筆者認為,隨著教育矯治理念逐步從看守所的功能地位中退出,社會服務機制的自我主導性會不斷得到強化,從而能夠發揮更大的效應。這同時也說明了,扭轉監管部門對看守所功能在思想上的偏差是首要的任務,也是最為艱巨的任務。

第二,有利于滿足在押人員的現實需要。被追訴人置于監所之中,依然有著各自的生活需要,或是接受教育的需求,或是家庭方面的困擾,抑或是自己心中的郁結等。一個人在被判定有罪之前失去了自由,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懲罰性質。如果因此再受到其他權利的減損,就會更為苦楚,在訴訟中的表現也會大受影響。而看守所內的社會服務,就是最大限度彌補這方面缺陷的具體舉措。對于那些心存陰影的在押人員,來自心理專家的治療可以令其重拾信念[4];對于那些法律知識匱乏、不知如何應對訴訟的在押人員,來自法律志愿者的幫助有助于維護其訴訟權利;對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在押人員,社會服務的關照也可令其安心于監所準備訴訟;對于那些有不良嗜好的在押人員,志愿者的疏導也能幫助其順利被社會接納。此外,對于大多數在押人員來說,進入看守所就意味著喪失了就業的機會,而社會服務所提供的職業培訓、技能輔導以及信息溝通等,都對在押人員大有裨益。這樣的社會服務模式,實際是對公民權利的尊重與保護,體現的不是對在押人員人格的重塑,而是對其基本權利的保障,正好契合了看守所的保障人權功能。這些服務不應帶有強制性,在押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作出選擇。但是這也有例外,那就是一旦在押人員沒有完成法律強制要求的義務教育,就必須在看守所內彌補,這也是貫徹憲法中公民受教育義務的必然要求。為此,看守所可以同本地教育部門達成合作,由后者向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在押人員提供相應的幫助。此外,在服務內容的專業性、精確度等方面,我國也需要借鑒域外的先進經驗。唯有如此,在押人員才能真正從中獲益,并且積極響應。看守所方面需要做的,就是保障服務人員的安全,并且提供必要的硬件條件。

第三,有利于公民社會的逐步成型。不可否認,看守所同樣類似一個社區,只不過其中的居民有些特殊罷了。在押人員享有公民權利、獲得公民應當享有的待遇,也是建設公民社會的一部分。看守所的存在,實際上已經從物理角度將在押人員與外界相隔離了,但這并不意味著看守所就一定要成為公民社會建設的“死角”。通過社會資源的滲入,看守所的絕對封閉性也因此而松動,公民權利的進步、公民社會的成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域中也能得以體現。這樣看,看守所內的“小社會”之發展進程,亦可與外界“大社會”之發展同步。

由此來看,摒棄看守所的教育矯治功能,終將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社會服務資源代表一種新的力量,必會帶來在押人員、看守所以及全社會的三方受益。因而筆者建議,我國的公安監管部門以及社會組織不妨堅持進行這方面的探索,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


注釋

[1]目前,這方面工作比較突出的就是工會、青年團、婦聯三部門對看守所的介入。2011年中央綜治委辦公室、公安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中華婦女聯合會共同下發的《關于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參與綜合治理看守所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央綜治辦[2011]37號)就明確提道:“各級工會組織要廣泛聽取職工群眾對看守所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為加強和改進工作建言獻策;積極協助、大力宣傳,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看守所工作……各級共青團組織要積極配合做好羈押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幫教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關愛和救助力度,幫助解決生活和心理上的實際困難;推動看守所深入貫徹《關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的意見》,切實落實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各級婦聯組織要針對看守所女性在押人員生理、心理特點,協調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心理咨詢等服務,積極開展社會幫教工作;積極維護女性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協助開展特困在押人員家屬幫扶工作,主動為她們排憂解難……”

[2]這是北京市公安局負責人在2012年年底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做的介紹。

[3]公安部監所管理局局長趙春光在2012年2月29日全國監管總隊長會議上的講話《全力以赴確保監管場所安全文明,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4]目前各地看守所都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以方便對在押人員的心理干預,而心理服務的工作卻大多是由干警們來承擔的。盡管其中職業考核者不在少數,但考慮到監管工作本身就帶給他們極大的壓力,是否能夠起到心理矯治應有的效果,就值得懷疑了。從這個層面看,社會力量的介入也是對干警們身心的一種解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琼海市| 平原县| 张掖市| 九台市| 镇远县| 安阳县| 油尖旺区| 贵德县| 田东县| 楚雄市| 岳普湖县| 临潭县| 扎赉特旗| 商水县| 牡丹江市| 永安市| 吴忠市| 茌平县| 永寿县| 龙陵县| 石渠县| 巴南区| 乌什县| 陆河县| 苍梧县| 赤壁市| 泰来县| 县级市| 九龙城区| 榆社县| 桂平市| 余江县| 泽普县| 中西区| 时尚| 神木县| 深泽县| 孝义市| 剑川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