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當前我國政府文化管理的時代主題:體制轉型

(一)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基本定位

當前,“我國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注:李長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載《求是》,2006(10)。),對我國政府文化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我國目前的文化發展已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更與我國對外開發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這客觀構成了更新政府文化管理體制的現實訴求。因此,推動我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是改變這種不適應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選擇。這其中,明確我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基本定位便成了文化建設的一項關鍵任務。

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簡單來說即“對當前我國黨政職能部門所履行的各種文化管理職能、作為這些職能承載主體的相關黨政部門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組合關系進行重塑與調整的改革進程”(注:陳世香:《大部制視角下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進程及其挑戰》,載《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0,11(5)。)。整體而言,我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的轉型,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引導,以解放文化生產力、激發文化創造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繁榮和健康發展為出發點,加快政府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構建以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行業自律為主,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社會監督為輔的綜合文化管理體制。

有鑒于此,當前我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基本定位為:在構建服務型、效能型、法治型政府的框架下,深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推行文化“大部制”體制和“推動政府內外各種管理主體之間職能的有效整合”(注:陳世香:《大部制視角下中部地區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戰略思考》,載《中南大學學報》,2010(6)。)。具體來講,一是要優化文化管理職能體系,即促進文化管理領域黨政關系、政企關系、政社關系的合理化,達到各主體之間關系規范和政府文化管理體系的同一化;二是要優化文化管理運行機制,即在政府文化管理職能有效厘定與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建立起規范、優化的運行機制,確保政府能夠適時而為、廉潔高效;三是要優化文化管理保障機制,即通過制定較為完善的文化管理體制轉型實施方案,明確轉型任務、時間和相關主體的權責關系,并通過不斷完善相應的約束性與鼓勵性政策和制度,確保文化體制轉型的系統化、規范化。

(二)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原因分析(注:參見劉吉發、金棟昌、陳懷平:《文化管理學導論》,340~342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我國政府文化體制轉型是在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的共同推動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要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著深刻的根源與動因。

一是經濟轉型的歷史必然。新中國成立以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使得文化的功能從單一的政治意識形態功能向多重的政治、經濟、文化功能轉型。改革開放后,以行政手段為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本解體,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漸變化,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得以有效發揮,并取得實質性成效,特別是伴隨著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已大體確立,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注:李鐵映:《偉大的實踐成功的經驗——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載《中國社會科學》,1999(2)。)。這使得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體制的轉型與經濟發展成就為文化發展營造了積極而寬松的氛圍。加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動力向知識密集型的轉移,推動經濟的市場化、多元化,加速了文化的發展和體制束縛的破解訴求。從這一角度而言,經濟的快速開放與發展已然形成了一種對政府體制改革的“倒逼”力量,催促傳統政府理念與行為的更新與調整。在這一股“倒逼”力量的作用下,文化的經濟屬性日益明晰,并呼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職能創新與調整,以適應文化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并駕齊驅的文化認知,進而為政府文化管理機制革新提出了新的訴求。

二是文化市場的直接需求。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文化賴以依存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條件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溫飽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人民群眾自主性、互動性、娛樂性、大眾性的文化消費成為新的趨勢,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市場格局逐步形成,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機制和提供主體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然而,由于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滯后,文化體制與經濟體制不相適應,使得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間存在一定的落差,形成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失衡格局,一方面行政性資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使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包大攬壟斷性的文化服務導致文化產品供給脫離市場,產品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一面是巨大的多元文化產品的需求,一面是無效供給與文化浪費,這導致了對文化生產力的現實束縛,并將進一步禁錮文化管理體制。以上這些真實地構成了政府推動文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情境與起點,并提出了新的訴求與愿望。因而,在改革開放的宏觀氛圍中,正確理解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產品的社會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關系,把握文化市場發展規律,使文化建設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等問題成為新時期的重要實踐課題。這其中,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促使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我國文化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便直接推動了我國文化體制的改革。

三是國際發展的時代需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經濟日益融合,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趨勢明顯。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全面到來。但是,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還沒有參與到文化全球競爭進程中去。由于傳統文化體制的制約,我國文化企業發展緩慢,呈現“散、小、弱”的局面,文化市場秩序仍需規范、文化政策尚待完善。然而,西方國家文化產業卻如日中天,文化發展優勢明顯,并且不斷要求我國開放文化市場。在經濟全球化、文化經濟化的今天,我國的文化建設應建立在人類文明發展軌道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化文化市場的競爭。抓住機遇、直面挑戰是當前我國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如何在市場開放的情況下維護好本國的文化安全以及“強化本國的文化軟實力”、在實現文化“引進來”的同時促進文化“走出去”、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等一系列命題更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破解這一系列命題自然需要多方努力與長久之功,但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就是政府在文化全球競爭時代的角色與功能。總結文化產業強國的發展之道,一個鮮明的共性特征就是政府的積極作為與必要保障,這是國際經驗也是基本啟示。于我國而言,就需要在根本上打破傳統的內部化思維與體制,啟發、鼓勵政府在開放格局中定位好中華文化的地位與擔當,并積極在全球文化競爭之中形成政府有形的支撐力。這一切的基礎就會落腳到政府的文化管理體制上,因而也形成了一種內部需求與外部激勵相結合的政府變革動力。

四是科技進步的客觀訴求。網絡傳媒、數字化技術的產生、應用與發展,使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一方面,單向的文化傳播方式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數字傳媒的推動下轉變為互動傳播,文化領域中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依據消費者的訴求生產,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角色多元且不易區分。另一方面,文化產品內容有限,難以滿足傳播渠道和傳播載體的無限擴展,文化產品內容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產生、應用、發展在客觀上推動著傳統的文化體制進行變革——從國有單一提供主體逐步轉變為多元、互動提供主體,從而在全社會形成文化創新、文化創意發展的氛圍,從而形成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格局。同時,網絡、數字技術和傳播手段的推陳出新,在某一層面上推動著傳統文化體制行政性資源配置方式與條塊分割局面的改變,從而促進文化領域中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迅速地“越界”流動、優化組合,順應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回顧新世紀以來數字化浪潮的發展進路,不難掌握數字化技術與文化生產力的耦合趨勢,這種耦合趨勢既是解構性的,也是建構性的,對于政府文化體制改革而言,這既是創新性的也是動力性的,是二者的混合體。綜觀二者融合發展之勢,必然要求彼此的動態適應,故而也必然要求適時對政府文化管理體制進行更新與調整。

(三)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基本維度

我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目的是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全面推動文化建設,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關涉政府文化管理權力配置、機構整合、職能轉變和機制改革四大維度。

(1)從權力配置維度看,必須實現從一元政府向多元主體的轉型。(注:參見劉吉發、吳絨:《多元治理視閾下的政府文化管理創新:陜西視角》,載《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4)。)一元權力配置是以政府為絕對主導的模式,政府作為絕對主體管理文化領域的所有事務,而市場、社會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被不同程度地扼殺,其職能也被邊緣化,由此造成政府職能層面政事不分、文化領域管辦不分的現象頻出。這種集中式權力配置形式已無法滿足和回應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元文化需求,因此,為將多元化的利益訴求統一于理性和法治的秩序之內,需要推進權力配置由一元向多元的轉型,構建以政府為主導,政府、市場、社會三維空間體系中兩兩組合的互動模式。此時,政府在文化領域中的職能已從過去單一管理主體轉變為諸多管理主體之一,并主要通過制定制度、政策以及宏觀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等間接與宏觀引領的管理方式,與市場、社會兩大主體合作,各司其職,共同管理公共事務,已達成文化善治。

(2)從機構整合維度看,必須實現從專業管理向統一管理的轉型。“當前文化管理領域的多頭管理格局正是我國文化產業和事業發展滯后的制度性根源之一。”(注:汪玉凱:《冷靜看待“大部制”改革》,載《中國經濟時報》,2007-12-10。)因此,文化管理體制轉型應以有效整合分散于黨政文化職能部門的不同文化管理職能及其機構為目標,其出路是構建文化管理領域的大部制。簡而言之,“就是要加快政府內部職能的有機整合,由一個部門來統一行使各項必需的文化管理職能”(注:陳世香:《大部制視角下中部地區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戰略思考》,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6)。),即從中央到地方整合文化部門、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部門、文物部門、旅游部門、體育部門等文化行政部門為統一的單個部門,全面管理文化領域的所有事務,形成保證職能有機統一行使的、有效的部門內部治理結構。同時,健全文化管理部門內部、文化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機制,以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真正提升文化管理的行政效率和水平。

(3)從職能轉變維度看,必須實現從管制到服務的轉型。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是與政府機構改革緊密相連的,職能轉變是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核心和關鍵。“政府職能轉變標志著政府的職責和功能的變化、轉換與發展”(注:劉光軍:《政府職能界定與政府職能轉變》,載《河南社會科學》,2007(5)。),標志著在文化管理中政府職能應從傳統的管制職能轉變為現代服務職能,從注重行政命令式管理過渡到協商服務式管理。具體來說,文化管理職能轉型要求我國政府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文化管理宗旨,不斷擴大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與機制,一方面“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注:劉雪華:《論服務型政府建設與政府職能轉變》,載《政治學研究》,2008(4)。)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從而更好地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管理理念,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盡早實現。

(4)從機制改革維度看,必須實現從規制到法治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化管理的各項法律制度不甚完善,因而我國主要以政府文件政策為指導,以行政命令式管制為主要手段,對文化領域事務進行管理。但隨著法治型政府理念的深入,建設現代法治政府成為機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因而,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必須在法律的約束和規制下管理文化事務,這顯然已“成為現代國家行政機關普遍遵循的一項基本的法治原則”(注:劉旺洪:《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也是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因此,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要求政府以法治政府為依據,在文化管理的政府職權界定、管理體制建構和管理權力運行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便形成文化領域善政與法治的有機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英德市| 富源县| 洛宁县| 漳浦县| 华宁县| 澳门| 乾安县| 永寿县| 抚远县| 和平县| 徐闻县| 肥城市| 珲春市| 黄骅市| 安达市| 勐海县| 丹巴县| 塔河县| 疏附县| 龙陵县| 永定县| 宣城市| 平顺县| 儋州市| 凌源市| 永州市| 南安市| 读书| 鲁山县| 安塞县| 平乐县| 富川| 西平县| 宽城| 兖州市| 深州市| 光泽县| 乐安县| 富平县|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