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現狀與改革措施:基于勞動力市場的理論和實證分析
- 宋揚
- 1336字
- 2019-09-29 16:44:58
1.2 研究內容和本書框架
本書按照概念界定、實證分析、理論構建、政策分析這四個步驟依次展開討論。為了更清晰地展示本書的寫作框架和邏輯脈絡,我們畫出了全書的框架圖,如圖1—1所示。

圖1—1 全書框架
本書第2章著重闡述了收入分配與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概念與聯系,解釋了為什么要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格局,進而為全書的實證與理論分析打下基礎。
接下來是本書的實證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具體而言,第3章通過規范的數據分析全面呈現了十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各個維度的變化情況,包括平均收入、收入差距、貧困、收入流動性以及機會不平等的程度。本章所采用的數據是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各年的數據,涵蓋了全國范圍內的家庭樣本,非常具有代表性。通過本章的介紹,讀者可以對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歷史變革與現狀有一個更全面、更準確的把握和了解。第4章的最大貢獻在于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特點進行了最全面、最詳細的分析。之前有相當多的研究已經觸及中國勞動力市場中的一些部分,但它們并未給我們一個清晰完整的畫面。該章在全面的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10個主要特征。
第5章是本書的理論部分,旨在以上一章分析的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核心特征為基礎構建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勞動力市場理論模型,力求更準確地刻畫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規律以及收入分配的決定機制,為提出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議提供理論依據。本章基于當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一些重要特征,結合我國獨特的戶籍制度以及勞動力市場歧視,構建了一個三部門的勞動力市場分割模型,并求出了模型的封閉解。根據我們掌握的文獻情況,本模型或許是迄今為止針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最具體、最嚴格的理論模型。
第6章是本書的政策分析部分,也是核心之所在。本章采用理論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對我國當前較為熱門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不同政策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進而為我國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提出政策建議。
首先,本章運用第5章構建的中國勞動力市場理論模型分析了城鄉一體化改革的政策選擇。中共中央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指明了城鄉一體化改革的重要意義以及發展路徑。《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正文部分主要闡述了城鄉一體化的兩種路徑選擇,即農業發展路徑和新型城鎮化路徑。然而,這兩種路徑對應的改革思路卻不盡相同。由于我國仍有約2億人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因此農業發展路徑可以被認為是要把更好的工作轉移到農村,即在保持勞動力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調整就業結構,其根本是工作的流動(Move jobs to people)。相反,新型城鎮化道路則是把更多的農民更好地轉移到城市,給農民以平等的市民待遇,其根本是人員的流動(Move people to jobs)。那么,在中國改革的大潮中,這兩種不同的政策選擇究竟哪個對我國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更有利?具體而言,我們將采用理論分析的方法,探討幾種不同的城鄉一體化政策對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
此外,由于第5章的模型并沒有考慮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存在異質性的問題,我們并不能運用該理論分析教育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我們在第6章的后半部分運用省級面板數據研究如何調整教育政策和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進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
第7章是本書提煉的主要結論和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