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什么是眾包

眾包概念的出現

互聯網給每個人進行“民主生產”的機會,每一個具有獨樹一幟個性或才能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蓄積個人的資源池,根據需要將聚集起來的資源進行動態組合和生產,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名創業者或者直接成為老板。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開創一個獨特的、具有自我代謝和進化能力的、價值完滿的小生態環境。

當互聯網以社區的方式自由地聚合不同興趣群體參與生產時,就意味著一種新的開放價值鏈的形成——眾包(crowd sourcing)。

眾包的字面意義可以直接被解釋成“從大眾那里尋找資源”。它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群體的做法。

眾包的任務通常是由個人來承擔,但如果涉及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任務,也有可能以依靠開源的個體生產的形式出現。所以眾包的另外一個定義是“開源的思想在軟件之外領域的應用”。

如果一個公司可以在自己內部解決掉自己遇到的所有問題,那它就不需要眾包。不過似乎世界上還沒有發現這么一個可以自己內部解決掉企業所有問題的公司。甚至連一個可以在自己內部解決掉自己遇到的所有問題的國家都難以找到。

正是因為企業內部的知識和經驗不能解決企業所遇到的全部問題,所以,眾包就必然會出現。以“群體創造”為特征的眾包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在組織內外各個層面集思廣益解決問題。

在美國《連線》雜志2006年的6月刊上,該雜志的記者杰夫·豪首次推出了眾包的概念(不過,從提出時間看,美國人提出的眾包概念比2005年在中國誕生的威客概念晚了一年)。

眾包植根于一個平等主義原則:每個人都擁有對別人有價值的知識或才華。眾包作為橋梁將“我”和“他人”聯系起來。

image

《眾包》注4

眾包緣起于互聯網,當一些公司在網絡上公開其產品源代碼時,這些產品卻意外地得到了大眾創意的改進,這些免費的群體智慧促進了商業的飛速發展。

眾包的事例比比皆是:從維基百科的誕生到2.8萬人通過互聯網集資購買低迷中的英國艾貝斯費特聯足球俱樂部……眾包不僅是一種商業可能,更是商業的未來模式。

大眾創意的產品已經超越世界頂尖公司創造出的最好產品。

眾包還提供了一種假設:人人都是藝術家、科學家、建筑師、設計師……它使人釋放出無限潛力,使每一個人得以在不止一種職業上追求卓越。

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認識到它的重要價值:IBM投入10億美元開發眾包模型、寶潔組織14萬名科學家成立“創新中心”,利用眾包解決所有員工遭遇的技術難題。

該書提出了“眾包十大法則”:

1.選擇正確的模式。

(1)集體智慧/大眾智慧

(2)大眾創造

(3)大眾投票

(4)大眾集資

2.選擇合適的大眾(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能幫到你)。

3.提供恰當的激勵(網友也不是傻子,憑什么白給你干活)。

4.別急著炒人(并不是說有了眾包了,就不需要員工了)。

5.大眾的沉默或者仁慈的獨裁者原則(光有大眾還不行,還要有高瞻遠矚的團隊領導者)。

6.保持簡單,將工作分解(不是大家懶,是大家比較忙)。

7.牢記史特金定律(90%的事情是垃圾,真正的人才永遠都是稀缺品)。

8.牢記10%,對抗史特金定律(剩下的10%幫我們去偽存真,幫我們找到精華)。

9.社區永遠是對的。

10.不要想我們能從大眾取得什么,要想我們能為大眾帶來什么。

該書中有一些精華的觀點:

● 互聯網在生產力上的兩個先進之處:一是網絡的有機互聯,映射為平臺資源共享;二是節點的多元靈活,映射為個體的多樣化創新。

● 眾包是外包的擴展。

● 眾包應用“集體智能”的三種方式:一是預測市場;二是解決問題;三是匯集創意。

● 用戶參與創意提出、創意的篩選、反饋和優化、新產品的市場預測、網絡自發營銷。

● 用戶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是創意的選擇者和傳播者。

● 集思廣益:眾包利用網絡將人們的空余生產力組織起來(包括時間、資源、創意等)。

● 眾包可以發掘用戶的興趣,讓用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成就感、快樂、金錢和游戲等回饋他們。

● 幾乎所有的眾包項目都具有兩種共同的屬性:一是參與者并不是沖著錢來的注5;二是他們貢獻的是業余時間。

眾包系統的環境:

● 生產者:業余愛好者,以專業標準工作的業務愛好者。

● 互聯網讓業余者與專業者之間的知識壁壘被打破,知識差距在縮小。

● 興趣是眾包參與進來的共同原因之一。一方面,眾包以全世界的人才為基礎,互聯網消除了參與障礙,提供了獲得大量智力資源的入口。另一方面,眾包不關注專業資格,崇拜能者為王,業余代表著思維沒有束縛,更加有創新精神注6

● 將勞動分解成小零件,或者單元,這是眾包的特征之一。個人力量是有限的,比起最具才華最專業的員工,數量龐大而多樣化的勞動力群體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 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廉價的工具讓生產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知識的獲得更加容易,大眾群體因為互聯網,變得更加的聰明,吸收到更多的知識。互聯網的存在使得產品的發布成本近似為零。零營銷成本的網絡口碑成為一種市場的推廣戰略,遠勝于銷售戰略。

● 營銷和宣傳:眾包系統是天然的營銷和宣傳渠道,海量用戶的選擇和篩選決定什么應該是熱門和暢銷產品。

● 眾包體現在共享與創造之中,前者屬于網絡的互聯特性,后者代表了網絡的節點特性。

image

《眾包2——群體創造的力量》注7

蘋果運用群體創造提高了創新的速度,擴大了創新的規模,兩年內為它的應用程序商店合伙開發人賺取了十億多美元利潤,在市場價值方面甚至都超過了微軟;星巴克推出了在線平臺mystarbucksidea.com來挖掘消費者的創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轉型;聯合利華利用群體創造重新設計了生產線(比如夏士蓮洗發水),重振了業績增長;耐克通過群體創造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個計劃讓一百多萬參與者能夠彼此互動,并與公司互動,實施計劃的第一年就增加了10%的市場份額。

企業究竟如何做到群體創造?

群體創造包括重新定義企業和個人的互動(個人包括消費者、企業員工、供應商、合伙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讓他們投入到價值創造的過程當中,感受多種體驗,并制定新的突破性戰略,設計有趣的新產品和服務,改變管理流程,降低風險和成本,增加市場份額、忠誠度和回報。

該書中提到了許多世界一流企業運作群體創造的詳盡實例,讓你明白企業如何利用各類“參與平臺”、如何重建內部管理流程,以便發揮出群體創造的力量。

該書中的一些精華觀點摘錄:

1.群體創造的企業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它們注重所有顧客和利益相關者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源自與產品、企業流程以及人的互動。群體創造的企業通過參與平臺與眾多參與者共同設計上述互動。新的體驗和體驗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是這一過程結出的豐碩成果,而參與平臺就像是孕育果實的樹木。

2.群體創造有三個同等重要的因素,它們是:參與平臺、人的體驗以及與個體群體創造的協作過程。

3.參與平臺的形式可以是現場會議、網站、零售商店、手機、客服中心、私人社區空間、開放社區空間等。相對于技術來說,推動參與過程的理念更加重要。某些網站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但仍以企業為中心。比較之下,面對面的會議反而有更高的群體創造性。要向群體創造的模式過渡,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持,因為大規模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要很高的成本。

4.人的體驗源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如果管理者把體驗當做價值的基礎,就會按照群體創造的模式設計企業的產品、流程、管

理職能,以改變互動的性質,使體驗變得有意義、有價值。管理者需要采納一種體驗思維模式,而不能像以往那樣只注重產品和服務。

5.由于體驗的價值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人是不一樣的,企業必須和個體一起創造群體價值,包括顧客和其他外部利益相關者,還有企業員工和其他內部參與者。群體創造能產生巨大力量,其源泉是一個綜合體,它集合了參與平臺、人性體驗和一個集深度見解、知識、技術和創新于一體的協作過程,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每個要素都得到了相應的價值。

6.人們常用的“用戶”這一術語限制了人們潛在的創造性作用,同時也限制了個人體驗的重要意義。管理者通常使用“用戶”一詞,這也加強了他們的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是“以企業、產品為中心”,而非“以人為本、以體驗為中心”。而后者才是群體創造的根本。

7.價值鏈中的各方參與者共同創造、改善、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往往要借助于一個“節點企業”的領導力和執行能力。企業的商業網絡中的各方要參與到各式各樣的交流互動之中。群體創造性的互動會為提高商業網絡中的共同價值開辟新的道路。

8.要想在企業生態系統中通過群體創造獲得最大收益,就需要構建參與平臺,讓多種多樣的參與者能夠輕而易舉地加入參與平臺之中。“節點企業”在這些平臺的設計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領導作用。將不同參與平臺的體驗持續不斷地聯系在一起,將會釋放出各種不同的共同價值。

9.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要有發言權,也要獲得利益。所謂“多贏”戰略是和他人一道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而“群體創造”模式的本質正是“多贏”,群體創造會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降低社會風險。

10.企業領袖必須使各方參與者能夠參與到復雜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設定廣泛的主題和支持計劃,鼓勵實施群體創造的戰略。支持計劃和項目要在企業和與企業息息相關的人群之間展開,他們是顧客、企業員工、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而他們也會為企業帶來創意,贏得效益。

11.企業越來越需要將自身重新定位,脫離“單一公司的業績表現”的模式,向“基于整個社會生態系統的業績管理體系”轉變。通過參與平臺,眾多利益相關者可以群體創造出“共同業績模式”。

12.如果企業將個人置于管理流程的中心位置,那么重要的個體和公司就可以群體創造出個人業績計分卡。個人的目標可以“自下而上”地融入企業的整體計分卡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群體創造的業績管理系統注8

13.跨越傳統界限,學習、培養、分享和運用知識,這種組織能力將會是企業一項重要的群體創造能力,這對企業的戰略性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14.企業要想群體創造出獨特的顧客體驗,就必須在企業內部群體創造出獨特的員工體驗。企業內部管理的群體創造必須對顧客參與發揮支持作用。外部價值的群體創造和企業內部管理的群體創造,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會為企業帶來持續和彈性增長。

15.政府治理也必須向著群體創造的方向發展,齊心協力,公開透明,擴大共同參與、建立共識、創造聯合的解決方案。政府逐漸脫離“單向”體制,不再單純地把法律強加給公民,為公民提供服

務,而是朝著群體創造的體系邁進,在這里公民、公司、公民組織可以一起創造共同價值。公私之間的群體創造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之間的平衡點,也能實現公民對反應更加迅速的政府的期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犍为县| 新丰县| 威海市| 嘉兴市| 隆林| 灌阳县| 固阳县| 陕西省| 泸州市| 分宜县| 清水县| 建德市| 台江县| 响水县| 郯城县| 濮阳县| 元江| 延吉市| 江西省| 兴隆县| 柳林县| 依安县| 蒙城县| 桐庐县| 晋州市| 库车县| 屏山县| 台安县| 息烽县| 诏安县| 北票市| 平舆县| 临夏县| 晋江市| 姜堰市| 清远市| 汾西县| 安达市| 娱乐|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