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教育 從心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幼兒園教育成果集
- 中國人民大學幼兒園
- 4328字
- 2019-09-29 16:42:18
在經典誦讀活動中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研究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實生活中功利化行為對現代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是,忽略了對兒童的人格和人文的培養,即教育的一種功利化、工具化的傾向。有些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太上皇”,這導致幼兒身上存在諸多不良行為習慣。在幼兒園中,發現個別幼兒屢次拿班上或別人的玩具、以我為中心、沒有為班級服務的責任意識。0~6歲的幼兒是人之初,他們像一張白紙,沒有分辨真、善、美、丑的能力,因此,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家庭教育、幼兒園的教育密不可分。
本文通過對大班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進行分析與反思,通過誦讀經典與幼兒教育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活動,使幼兒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為幼兒園進一步開展經典誦讀開辟了途徑。
關鍵詞:經典誦讀良好行為習慣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我們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易經》說:“蒙以養正,圣功也。”這就是說,在蒙童時期,要培養兒童純正的品質,形成一個造就正人君子的氛圍。若在這個時期把烏七八糟的、暴力的東西傳給他,他也能接受,但這不是培養正人君子之道。如果你天天給他聆聽經典音樂,講述圣賢的話,把人類最好最精華的東西給孩子,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就是圣功。
第一階段:培養幼兒的誦讀興趣
有位專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引導幼兒與經典為伴,與圣賢為友。這句話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一句句地去解讀、去領悟經典,就會發現它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工作、做人。《弟子規》涵蓋了培養人之初所應具備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而且語言精練、淺顯易懂。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首先培養他們的誦讀興趣。在飯前、午睡前,播放《弟子規》的磁帶,讓幼兒在無意識、無壓力下潛移默化地吸收經典內容。當幼兒能記住一些內容時,再把《弟子規》的內容去糟粕留精華地講述給他們聽,再配合肢體語言表演給幼兒看。接下來啟發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在幼兒已基本理解的情況下,再引導他們運用接龍、走線、打擊樂的形式誦讀《弟子規》。當問到“誰能把喜歡的一句講給大家聽”時,幼兒爭先恐后地舉手描述。他們把《弟子規》當成一首兒歌隨時隨地地誦讀。在錄音棚錄音時幼兒一氣呵成,贏得了大家的好評。
第二階段:實施環境育人,“開展誦讀伴我行活動”
1.營造氛圍,環境滲透
教育環境是幼兒生活環境中影響其發展的外部條件。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愉快、主動、和諧地發展。
當幼兒熟悉《弟子規》內容后,引導他們選擇《弟子規》里的內容作為各環節的規則,如:門口畫出了“朝起早,夜眠遲”、“揖深圓,拜恭敬”;圖書區畫出了“讀看畢,還原處”;盥洗室畫出了“便溺回,輒凈手”;吃飯的地方畫出了“對飲食,勿揀擇”。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的行為都用《弟子規》里的詞語來規范,如戶外活動之前運用“步從容,立端正”,“冠必正,紐必結”。幼兒之間發生爭執時用“兄道友,弟道恭”;睡覺或入園整理衣服時,提醒幼兒做到“置冠服,有定位”;等等。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發揮一日生活的整體教育功能。沒用多長時間,幼兒的一日常規就做得有序到位。
2.領域整合,促進幼兒形成習慣
在良好的教育環境影響下,5~6歲的幼兒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為,但幼兒的社會認知行為必須經過體驗、內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兒園教育具有啟蒙性、全面性,所以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有機地把五大領域相互融合起來,同時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在體現《弟子規》的內容時,我們嘗試用各種方式引導幼兒。當問到什么是“孝”時,有的幼兒說“尊敬長者就是孝”;有的說“媽媽洗澡的時候,幫她搓背就是孝”;有的說“有好吃的先讓爺爺吃也是孝”;等等。接下來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區,表現自己喜歡的內容,如:在美工區(捏泥、繪畫、剪紙),有的捏出給爺爺過生日的情景;有的捏出幫媽媽晾衣服的情景;有的畫出“斗鬧場,絕勿近”的情景;等等。在表演區,幼兒互相合作,分配角色,按照句子的內容即興表演,如“出必告,返必面”,“物雖小,勿私藏”,“將上堂,聲必揚”等。還會互換角色,演得其樂融融:在娃娃家,表演“長者先,幼者后”,“揖深圓,拜恭敬”;還有的幼兒在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戲,其中一名幼兒做動作另一名猜他表演的是哪一句。《弟子規》的內容已成為幼兒心中的向導。一次戶外活動,吳東健小朋友跑過來說:“老師,我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了,葉子瑞摔倒了我把他扶起來了。”一天早上,蔣鴻承小朋友異常激動地說:“老師我做到‘長者先,幼者后’了,我和媽媽坐車時,我坐在媽媽的身上給一個老爺爺讓座位了。”班里還有一個叫徐頌的女孩特別愛美,家長反映早上穿衣服時最令她頭疼,挑選衣服要花一個多小時,如果不合適還要哭鬧。有一次實在鬧得她心煩了,到幼兒園和老師反映了一下情況。第二天起床時,孩子突然說了一句“衣貴潔,不貴華”,并說這是老師專門給她講的,從此穿衣難的問題解決了。在吃飯時經常聽到孩子們之間互相提醒“勿搖臂”。早上入園時,幼兒會主動地說:“老師我‘朝起早’了。”每當聽到幼兒用稚嫩的語氣講出一個個精彩的名句,看到幼兒巨大的進步時,不禁讓人感嘆經典的魅力!
3.家園共育,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的各項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理解,是家庭與幼兒園共同托起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平臺。為了教育的一致性,家長會上,我特意提到開展經典誦讀的活動,家長們一致拍手稱贊,并給孩子買來相應的書。
我們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做到“凡出言,信為先”,多給孩子提供機會,做一些助人為樂的事,培養孩子“泛愛眾,而親仁”的情懷。在家里讓他懂得“孝”的道理,學會“長者先,幼者后”。并把孩子的點滴進步寫成表揚信帶到幼兒園里來,讓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進步。
在家長的支持下,誦讀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當看到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時,家長發自內心地高興,隨之一封封表揚信送到了幼兒園。一位家長這樣寫道:“我們對幼兒園讀經典活動舉雙手贊成,因為你們的教育使孩子逐漸脫離蒙昧,已懂得知書達理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經典,已懂得感恩、關愛,當家里人生病時,她能關心地問寒問暖,幫助倒開水、拿藥,希望家長快點病愈。教師節時,我問她全世界的人中她最愛誰。她說,最愛老師,讓我這個同樣身為人師的人感慨了半天,我不知道我的學生中有沒有人把我當作他世界上最愛的人。”
另一位家長這樣寫道:“大二班的《弟子規》使孩子受益匪淺,孩子的舉止行為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我每次下班回家,孩子都會主動幫我拿拖鞋,有時看我很累,她會安排我坐到沙發上,給我捶背,盡管她的小手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那份認真卻讓我感動。當然,更讓孩子受益的是那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和老師的講解,她回家也會很高興地給我講解,如《孟母三遷》、《黃香溫席》,而且還會用它來教育別人。如果我許諾按時下班,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加班,她就會給我講《曾子守信》,說我不守信用。反過來,如遇到她任性時,我就用《弟子規》里的內容來教育她。她每次都會乖乖地聽話。經典誦讀教育著孩子,也教育著我們家長。我感覺自己和孩子共同進步,這進步不能不讓我對老師說聲謝謝。”
第三階段: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良好的語言教育,不僅對幼兒一生的語言發展起重要作用,而且對幼兒的認知能力、社會行為及情感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講故事是實施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幼兒最樂意接受的一種方式。但是,要把故事中的道理落實到孩子們的行為習慣中去,卻不容易。為了使幼兒更樂意接受經典,我把其中的典故抽出來講給幼兒聽,并開展“小故事,大道理”的討論活動,如:《黃香溫席》、《曾子守信》、《貪小失大》等。采取演小劇的形式,引導幼兒觀看后進行討論,在《曾子守信》的故事中,當我問到這個故事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時,幼兒爭先恐后地說:說話要算數,不能騙人;曾子是個說話算數的人,我要向他學習;要說到做到;老撒謊,就沒人相信你了;等等。在討論《貪小失大》這個故事時幼兒的反應更激烈。有的說:“‘物雖小,勿私藏’,人家的東西再好也不能私藏。如果你偷了人家的東西,媽媽知道了會傷心的。如果你偷了人家的東西,人家就再也不請你做事了。”有的說:“人家偷你的東西行嗎?”還有的說:“如果老偷東西就養成了一個小偷的習慣,大了就進公安局了。”為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進良好行為的養成,引導幼兒把這些故事畫出來,并附上他們的討論記錄貼在墻飾上。這樣,經典故事與《弟子規》內容的融合,使幼兒的認知和分辨能力有了大的提高。班里已形成一種知恥明理、向上向善的氛圍。
第四階段:鞏固習慣,發揚光大
1.創編故事
進入第二學期,為了做好小幼銜接,鞏固已有的好習慣,使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我們引導幼兒自編故事書,自己命名,如:“小故事,大道理”、“《弟子規》的故事”、“有道理的故事書”、“中華美德故事”、“道理大王”等。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能運用《弟子規》中的詞語編出豐富多彩的故事,而且還能把動物創編進去。幼兒的故事道出了他們認識各種事物的觀點,從而培養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為他們適應社會環境奠定了基礎。
2.點讀《大學》
嘗試著用點讀的方式引導幼兒誦讀《大學》。為了不使幼兒厭倦,每天的誦讀時間定為5~10分鐘,當第一次帶領幼兒誦讀的時候,幼兒的表現出乎意料,他們不但有興趣,而且記憶力讓人愕然,一章下來最多三到四遍,就能流利地背下來了。為了使幼兒保持誦讀的興趣,誦讀的間歇時間讓他們找一找或數一數他們已認識的字。把里面的典故講給他們聽,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幼兒就點讀完了《大學》。與此同時,為了表現《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精神,引導幼兒從自身做起。當討論《大學》講了什么道理時,幼兒各抒己見。有的說:改正缺點。有的說:讓我們長大做一個君子,有好的習慣。還有的說:要學堯舜,不學桀紂。其中熊于軒小朋友這樣說道:小的時候做小事情,長大了做大事情。他還解釋說小事情就是:一個小朋友跌倒了我把他扶起來,長大了讓世界變美好!從此,每天早上總有幾名來得特別早、為班里做事情的孩子,如給花澆水、搬椅子、折毛巾、整理活動區等。一次穆文博小朋友和媽媽坐電梯的時候看到一個廣告牌倒了,他主動把它扶起來,媽媽感動地寫來一封表揚信。袁擇方小朋友在和媽媽逛商場時看到一個老人腳上踩著個塑料袋,他趕緊跑過去告訴老人,媽媽也寫來表揚信。受《大學》的影響,類似這樣的表揚信很多。這就是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小事情中,養成了幼兒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良好品質,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愛心及責任心。
參考文獻
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總務主任石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