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行政訴訟法》條文精釋及適用指引
- 莫于川等
- 3298字
- 2019-09-29 16:48:28
第四節 裁定管轄
裁定管轄是相對于法定管轄而言的,是指法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裁定或決定的方式確定具體行政案件由哪一級或哪一個法院審理。
【法條】
第二十二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釋義】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以后,發現該案件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應當依法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該案件,如果發現該案件也不屬于自己管轄的,不得再自行移送,而應當將情況報告上級人民法院,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某人民法院管轄。
【分析】
移送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行政案件以后,發現所受理的行政案件確實不屬于自己管轄而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的管轄形式。該類管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移送案件的法院已經立案,受理了某一行政案件,即訴訟程序已經開始,但案件并未審結,仍在第一審程序之中。如果法院對該案件還在審查,未決定是否受理,則不發生移送管轄;如果該案件已經作出判決,也不發生移送管轄。(2)移送案件的法院雖然已經受理,但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是錯誤受理,自己對已受理的案件根本就沒有管轄權。(3)案件必須實行移送。法院規定“應當移送”而不是“可以移送”??梢?,受理案件的法院在法律上承擔了移送案件的義務,對是否移送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移送管轄一般都發生在同級異地法院之間,屬于地域管轄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從法律上講,它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級別的法院之間。(4)受移送的法院對移送的案件有管轄權。
移送雖然是法院的單方行為,但卻是一種程序上的法律行為,具有程序法上的效力?!缎姓V訟法》第22條規定:“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這就是說,受移送的法院不得拒收、退回或者自行再移送。如果確屬移送錯誤,包括受移送的法院無管轄權、移送法院本身就有管轄權,甚至受移送法院審理有困難的,受移送的法院應說明理由,報請上級法院指定管轄。經上級法院作出指定管轄裁定后移送的案件,不屬“自行移送”。
【法條】
第二十三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釋義】
原本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不適宜審理行政案件的,可以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其他人民法院管轄;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對于應當由哪個人民法院行使管轄權發生爭議時,可以相互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應當報請它們共同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管轄該案件。
【分析】
由于特殊原因而適用的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的歸屬并沒有爭議?!疤厥庠颉笨赡苁鞘聦嵣系脑颍部赡苁欠缮系脑颍?1)事實原因,包括由于自然災害、戰爭、意外事故等不可抗拒的客觀事實,使該法院實際不能行使職權。(2)法律原因,是指由于某些事實的出現符合法律規定,從而使有管轄權的法院在法律上不能審理或繼續審理本案,如當事人申請回避,或法院訂立規則,屬本院工作人員為當事人的案件,本院不宜審理等。
為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行政案件管轄制度,從制度上排除干預行政審判的各種因素,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2月1日制定下發了《關于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確定了以異地管轄和適當提級管轄為方向的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其中,對指定管轄設定了三種可能出現的情況:(1)當事人以案件重大、復雜為由或者認為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直接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的,中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后,可以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2)基層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一些行政案件認為受到干預,難以公正審理,為了排除干擾,報請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異地審理的,中級人民法院將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指定管轄。司法實踐中,對此情況中級人民法院一般應當指定異地管轄,異地管轄可以較少的代價獲得更好的審判效果。(3)中級人民法院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的,也可以依職權通過改變管轄,也即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也可以決定自己審理),來幫助基層人民法院排除壓力,使得法院、法官從高壓和多壓中解放出來。
須注意的是,通過管轄制度創新來排除或減輕對于行政審判的行政干預因素,這是有現實意義的,但異地管轄和提級管轄的制度創新,還應考慮和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利,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曾就此向立法機關提出建議,希望在修法方案中規定此方面的新制度、新機制時,增寫但書賦予當事人選擇管轄法院的訴訟權利,可惜最終修法文本未規定此點。
從實踐來看,管轄權發生爭議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積極沖突,即兩個以上法院都認為自己擁有管轄權。二是消極沖突,即兩個以上法院均認為本院對案件無管轄權。
法律規定,法院間發生管轄權沖突或爭議時,其處理程序是:先由爭議法院互相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則由爭議的法院各自上報它們共同的上一級法院,由該上一級法院以指定形式解決管轄沖突或爭議。上報應各自行文,陳述自己的理由。上級法院接到報告呈文后應進行審查,及時作出指令管轄的決定,并以法院裁定形式下達。
所謂各方共同的上級法院,是指對爭議各方法院均有指導監督關系的上級法院。如同屬一個地區、市轄區的兩上基層法院發生爭議,協商解決不成的,應由該地、市的中級法院指定管轄;同屬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但不同屬一個地(市)的兩個基層法院發生管轄權爭議,雙方協商不成的,應由該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兩個法院發生管轄爭議,如果雙方協商解決不了的,應當上報各自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由兩個高級人民法院協商解決;兩個高級人民法院經過協商解決不了的,應各自陳述意見,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法條】
第二十四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釋義】
原本由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如果上級人民法院認為需要由自己管轄的,可以決定下級法院將案件移交自己進行管轄;如果下級人民法院認為自己有管轄權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交由上級人民法院或者其他人民法院管轄更適當的,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請求,由上級人民法院審查并作出決定。
【分析】
該條規定的是管轄權轉移,又稱移轉管轄,是指基于上級法院的同意或決定,將下級法院有管轄權的行政案件,轉交上級法院審理,或者指定其他人民法院審理。這種管轄形式,實質是管轄權在明確無糾紛的前提下發生轉移,體現了在遵循原則基礎上的一定靈活性。
單從《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看,對于管轄權轉移并沒有設立具體條件,只規定上級法院“有權”要求移交,而下級法院“認為需要”時,則要由上級法院“決定”。這雖然是法律賦予上級法院的一種司法裁量權,但也不是可以隨意濫用的絕對權力,它的行使不得違背法律關于管轄的精神與原則,且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1)必須是對該行政案件的管轄權沒有發生爭議;(2)必須是已經受理的案件。
管轄權的轉移與案件的移送管轄的區別主要是:(1)管轄權的轉移中,轉移的是案件的管轄權,是有管轄權的法院將案件的管轄權轉移給原來沒有管轄權的法院;而案件之移送,是無管轄權的法院將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案件移送給它認為有管轄權的法院,轉移的是案件而不是管轄權。(2)移送管轄,由一個法院移送給另一個法院,不需要經其他法院決定或同意;而管轄權的轉移,須由上級法院決定。(3)管轄權轉移是在上下級法院之間進行的,不受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的限制,可以上提一級或幾級。盡管經過指定,行政案件可能被轉移到原本沒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但是這種轉移的決定權在上級人民法院,所以依然是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管轄權轉移。而案件的移送,除個別情況涉及級別管轄外,一般是在同級法院之間進行的。(4)管轄權轉移適用于有隸屬關系的上下級法院之間,它是級別管轄的一種變通措施,其目的是在級別管轄方面調整具體案件的管轄權;移送管轄是地域管轄的一種補充措施,其目的是將沒有管轄權的行政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