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以交通要道為地名
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交通運輸,由于交通設施的制約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大家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苦頭,因而人人都希望改善交通條件,選擇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方建城市、設市場、修渡口。如果一個地方剛好處在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上,那對當地老百姓來說真是“如天之福”了,往來客商拉動了當地商品交流,游學士子帶來了各種信息和文化知識,城邑因此而繁榮,居民因此而受益。因此,人們的共識便逐漸形成,常以這些優越的地理位置來給自己的地方命名。在當前全國縣級以上政區中,有80 多個以此得名。
古時因“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地方,若不是非常事故而發生變遷(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一般都會長期保留和使用這些名稱,不少至今仍是很著名的城市,如以“東北通遼海諸夷,西南通粵楚蜀,內運通齊燕冀”得名的江蘇南通,以“萬州居四達之路”得名的四川達州,以“漕運通濟”得名的北京通州等。這些地名突出地顯示著自身的便利交通和重要位置,承載著當地人由此而得到的各種實惠,流露著他們心中的優越感和自豪感。
有很多地名以突出單向通達目的地為標志,給人一種直接、明確的表達和指向,如以地處汴京直通許國故地的交通要道而命名的通許,以通達遼東而得名的通遼,以溫谷水向南注入渭水而得名的通渭等。這些地名既表明地區的優勢,又直接告訴人們從這里到某地最便捷,既像路標,又像坐標,具有實用性、導向性、廣泛性。
古時候專門設立的交通管理機構并不多,以交通管理機構命名的地方更是少見,但山西運城卻是一個例外。運城古時有一個很大的鹽湖(池),“東西長五十一里,南北廣六里”,本來這里以鹽業發達著稱,曾稱鹽城、鹽縣,到元朝時在此處設立專管運鹽業務的“鹽運使司”,于是改稱運城。這既反映了當時鹽業的興旺繁榮,也反映了外運食鹽數量之巨大,隊伍之龐大,不僅給政府帶來了財稅,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惠,運城的名氣由此也越來越大。
有很多交通要道的地名,是以津、港、浦、渡口為名的,如天津、古代北京通州漕運碼頭盛況香港、黃浦、浦口、河津、官渡等。這也說明,古時候水陸都有諸多交通要道,而且水路交通要道比陸路交通要道更著名。
以交通要道的名字作為地名,非常符合確定地名的基本要件和基本規律,突出了這一地區自身的優勢、重點、特點,彰顯了地名的地理標簽作用,足以給人們留下十分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