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5486字
- 2019-09-29 12:12:51
以人為本與法學研究范式
一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重申“堅持以人為本”。
和諧社會的建設要“以人為本”,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包括階級分析方法)的繼承,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創新和最新發展,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就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恩格斯也曾指出:共產主義者的目的就是“把社會組織成這樣: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全部的才能和力量”[2]。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目標是全人類的解放,建立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3]的“聯合體”。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基于對當今國際國內社會現實變化的深入分析,基于對當今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具有濃重的時代神韻。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是基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利于矯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其中特別突出的是有利于糾正一些地方只顧經濟的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對人民群眾生活和健康的關懷、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少數干部和工作人員以權謀私,不顧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的現象。正是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執政觀。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難看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所謂的“人”,并不是人性論所指的抽象的人,而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的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當代廣大人民群眾中的“人”。
二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方針和指導性原則,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為我們從事建設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提供了一個總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是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舉措,都要以人為本,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這就需要不斷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素質,不僅要改善人的物質生活,而且要改善人的文化生活和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這一切既是為了人,又是需要人去努力奮斗和艱苦創造的。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過程中關注人的自由和權利,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所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為我國當代的法學研究、法制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研究范式,是當代中國法精神的精髓。
這種研究范式的核心是為了人去發展,也可以說是為了人的利益去發展,滿足人們的各種利益和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和權利。
胡錦濤同志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講話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從法律上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規范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安定的法律。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建設法治政府,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監督機制。要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以解決制約司法公正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重點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作用,促進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求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公式,特別是在這種公式指導下發生的那種任意侵犯人的尊嚴、侵害人身自由以至人的軀體和生命都遭到蹂躪和摧殘的錯誤做法;還要求轉變革命戰爭年代逐漸形成的那種思維方式和研究、觀察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也許就是有的學者提出的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問題。領導人民掌握政權的政黨、執政黨的重要使命,就在于與時俱進地根據形勢決定任務,及時地轉變觀察問題的方法,正確地認識、區分矛盾,有效地預防、緩和矛盾,公正地協調、化解矛盾,還要防止人為地、不必要地制造矛盾、激化矛盾,充分發揮法所潛在的協調矛盾、緩和矛盾和化解矛盾的價值。建立和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四大機制,即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
三
關于新時期我國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我國學者已有了許多論述,提出了種種設想。
例如,近年來有同志借鑒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的在科學革命中科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問題,主張在新時期,我國的法理學研究,應該用“權利本位”范式代替“階級斗爭”范式。有同志提出馬克思主義法學也要有“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和“和平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法學”之分。還有同志提出讓法學的知識興趣從政策定向轉向司法定向;使法學視角返歸實在法;實現法學向方法的回歸。[4]我們以為提出這些問題很有現實意義。的確,時代不同了,客觀形勢改變了,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方向也應與時俱進地改變,這就涉及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問題。雖然庫恩對“范式”的理解,與我們有很大區別,但都是把研究范式理解為研究和觀察問題的進路、方向、方法。時代不同了,研究、觀察問題的進路、方法、方向,當然也應有所不同。和平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法學與革命戰爭年代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有所不同的,因為面對的問題不同了。
但我們認為,用“權利本位范式”代替“階級斗爭范式”的提法似有不妥。我們認為正確的提法應是:用“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范式”代替“階級斗爭為綱的范式”。理由如下:
關于“權利本位范式”的提法:
1.權利本位,這只是法學界觀察權利義務關系時的一種觀點、方法,它與哲學層次的階級斗爭理論、階級分析方法,不是同一層次的方法,不好相互代替。
2.就是法學界、法理學界,對“權利本位”的提法,也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張“義務重心”,有的主張“權利義務辯證統一”,而且權利義務的配置在不同的法律部門確實是不一樣的,雖然絕大多數學者都主張要重視權利,認真看待權利,尊重和保障人權。
3.而“以人為本”卻是一個哲學觀點和觀察問題的基本方法,并且和重視權利的要求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認為,把我國法學、法理學在新時期,即和平建設時期的研究范式,確定為“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更符合實際生活的要求,能更好、更全面地反映法理學界的共識。
關于“階級斗爭”范式的提法:
首先,應該嚴格區別“階級斗爭”與“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中存在的客觀事實。關于這種事實的理論,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或不大正確。“以階級斗爭為綱”就是一種夸大階級斗爭的錯誤理論和方法。所以應當代替或拋棄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公式和這個公式帶來的那種觀察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的理論和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所作出的正確的、必要的階級分析。
其次,我們必須嚴格區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種種錯誤觀點同以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為指導研究法律現象得出的一些正確結論(如承認法有階級性、認為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等原理),不應把它們簡單混為一談。如果不加區別地把它們放在一起一塊扔掉,就會犯“倒臟水連小孩一塊扔掉”的錯誤。而有的文章,在這方面很不注意,令人擔憂。
所以我們認為,“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范式所代替的,應該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范式,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所謂“階級斗爭范式”。“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范式,同馬克思主義的必要的、正確的階級分析是不矛盾的,而恰恰是對新時期的階級、階級關系做了必要的、正確的分析的結果。
當然,當前我國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在不同的法學門類,也會有不同的表現,不同學者的研究也會有不同的側重。我們既要重視中國國情、中國經驗的“本土資源”,又要有分析地認真研究并吸收西方法律文明的有益成果,借鑒現代法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既要注重哲學的、理論的研究,也要注重實證的、經驗的研究。但這些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方面進行的研究,都應該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為指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所以,我們認為我國法學、法理學的研究,可以也應該有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形成不同的學派。但所有這些研究都應以當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成果——“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而“以人為本”在民主與法制建設及法律領域的表現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所以,我們主張把“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我國當代法學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十分重要的,是更適合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理論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四
在法理學研究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范式,要求研究和關注充分發揮法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和功能。
(一)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實現和維護社會公認的公平、公正,而這正是法和法治的神圣使命
法學“是關于正義與非正義的科學”。“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別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5]沒有永恒的正義,但并不是沒有正義。正義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和人的不同而變化的。我們主張的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正義,是最廣大人民心目中的正義,是適合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正義。社會主義法就是這種正義的集中體現。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就能維護這種社會絕大多數人公認的公平和正義。
(二)充分發揮法在協調社會矛盾和糾紛解決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人們之間的矛盾,說到底是他們的不同利益的矛盾。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人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采用和平、民主、法治的手段解決矛盾創造了條件。人民民主制度的確立、法治的實現,確立了解決不同利益矛盾的途徑和標準。因為民主制度以及體現民主的法制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正是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認識矛盾、協調矛盾、緩和矛盾、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法律是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審時度勢,認識各種利益、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協調各種利益的產物,它能反映廣大社會主體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體現法的普遍的社會性。社會主義法還為解決或化解人們的利益矛盾,實現“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實現當時、當地對每個人的正義,確立了標準、指明了途徑、規定了步驟和程序。
法律是規定和確定人們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上的權利是國家支持和保護的與權利人的一定利益相聯系的權利人的正當行為。法律上的義務是與權利人的利益相聯系的國家要求義務人必須作出的必要行為。義務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是實現權利人的利益的必要條件。“正當”、“必要”都是根據事實情況作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在社會主義民主制的條件下實行民主決策,總的趨勢是:這種判斷能夠體現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共識。社會主義的法正是這種共識的正式體現。所以法是建立統一標準、統一認識、解決和化解矛盾的有力手段。
(三)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就是要求社會應對弱勢群體給予特別的關注
和諧社會各種制度的設計,一方面要創造出有利于實現社會各類成員及其組織追求財富的欲望的空間,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另一方面又要把他們對財富的追求限定在社會大多數可接受的公平、正義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實行合理的累進稅制,防止兩極分化。社會的強勢集團,擁有各種資源方面的優勢,在獲取利益方面更容易得到制度設計、政策安排等方面的支持。相反,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利益,容易被忽視。因此,關注弱勢群體的權利就很有必要。沒有對弱勢群體的權利特別是對其基本的人權,如生存權的合理安排,要實現社會和諧、建立和諧社會是不可能的。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包含了社會內的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的擴大和發展。
有了正確體現一定歷史條件規定的人們的自由和紀律的法律表現——法定的權利和義務,有了民主、有了法治,有了使這些權利義務在生活中實現的法律機制、社會機制,就有了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條件,這樣才能為公民正當權利和自由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心理機制,才能為創造誠信友愛的社會倫理氛圍提供制度的保障,才能建立既有自由又有紀律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本文與張小軍合作,原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29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參見舒國瀅:《并非有一種值得期待的宣言——我們時代的法學為什么需要重視方法》,載《現代法學》,2006(9)。劉星教授也認為,實現“中國法學背景知識的變化涌動”是推進中國法學研究的關鍵。參見劉星:《西方法學理論的“中國表達”——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西方評介”看》,載《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5(1)。
[5](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法學階梯》,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