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 讀

《資本論》第一卷的研究對象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即以資本為主體、以商品為載體、以貨幣為中介、以勞動力社會范圍內成為商品為前提、以市場為配置生產要素之方式、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剩余價值生產為根本目的的直接生產過程。在這里,直接生產過程的基本含義,是指本卷除了考察勞動力商品買賣這一特殊流通以外,不考察一般商品、貨幣的流通過程,也不考察資本的流通過程以及資本在流通領域所經歷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還不考察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采取的具體形式以及承載的具體內容;本卷之所以保留勞動力商品買賣這一流通過程,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建立在雇傭勞動制度基礎之上的,勞動力商品買賣,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制度基礎,也是其制度特征,勞動力在社會范圍內成為商品還是市場體系成熟的基本標志。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框架中,本卷研究對象被敘述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積累過程的統一;其中,勞動過程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的一般社會活動過程,既是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與資本的商品價值增殖過程,也是資本自身價值的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即資本積累過程;既是作為資本的與生產資料要素相匹配的勞動力要素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也是雇傭勞動者維持自身和家庭成員的生命過程或生活過程本身必須完成的必要勞動過程;因此,該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框架中是其他過程的基礎與核心,在該過程中形成的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生產關系,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其他各種關系的基礎與核心;在這里,本質上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具體表現在以“資本與雇傭勞動”為核心的經濟關系中的“人格化代表”。

本卷由六篇序言和跋以及七篇25章正文組成。這六篇序言和跋是“第一版序言”(1867)、“第二版跋”(1873)、“法文版序言和跋”(1872/1875)、恩格斯“第三版序言”(1883)、恩格斯“英文版序言”(1886)、恩格斯“第四版序言”(1890)。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馬克思敘述了《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最終目的、貫穿本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的聯系與區別(1);在“法文版序言和跋”中,馬克思指出,他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是他那個時代還沒有人在經濟問題上運用過的,這就使前幾章讀起來相當困難,他還提醒讀者在科學上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恩格斯寫的三篇序言,如實反映了恩格斯是如何在《資本論》手稿基礎上完成《資本論》二、三卷編輯工作的,同時也如實再現了恩格斯對馬克思最終完成《資本論》的偉大貢獻。

基于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邏輯,本卷正文由第一篇“商品和貨幣”(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篇“貨幣轉化為資本”(第四章),第三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五章至第九章),第四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十章至第十三章),第五篇“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第六篇“工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章),第七篇“資本的積累過程”(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五章)組成。按照其范疇的內在邏輯W(商品)—G(貨幣)—K(資本)—M(剩余價值)—K(資本積累),可將其理論核心內容理解為如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是理論基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第二部分即第二篇到第六篇是理論主干———剩余價值(生產)理論;第三部分即第七篇是理論封頂———資本積累理論。本卷的理論邏輯實際承載了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如何被孕育及其如何產生、生存、發展直到被取代的歷史過程,所以它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天水市| 桦川县| 九江市| 沁阳市| 南部县| 普兰县| 静乐县| 常州市| 红河县| 红桥区| 修武县| 方城县| 永济市| 杭锦旗| 焉耆| 汉中市| 云霄县| 淮北市| 玉环县| 汽车| 钦州市| 郓城县| 长丰县| 平江县| 三台县| 饶河县| 上杭县| 武鸣县| 澜沧| 鄂尔多斯市| 陕西省| 卢湾区| 南澳县| 淮阳县| 余姚市| 河南省| 齐齐哈尔市| 青田县| 鞍山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