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看懂互聯網金融這局棋作者名: 姜達洋本章字數: 3714字更新時間: 2019-09-29 12:36:36
第三節 第三方支付的創新機制
支付寶的推出
2004年12月,馬云的阿里巴巴集團向眾多中國網民推出了支付寶(Alipay),這也圓滿地解決了此前國內互聯網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從而推動了此后中國電子商務的爆棚式發展。正是基于支付寶的成功,馬云在2005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最早提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概念。此后,這一概念以及支持這一概念的支付寶的運作經驗,開始風靡全國的電子商務領域,并直接推動了全球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
得益于支付寶的成功,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早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一面旗幟,而馬云更是被眾多中國網民譽為中國的喬布斯,淘寶和支付寶也成為馬云手中堪比iPod和iPhone的兩大終極法寶。
至于支付寶的運作流程,想必不用作者多說了。在網購已經極度普及的今天,特別是對于很多年輕朋友而言,沒有過網購經歷,特別是沒有過在淘寶上購物經歷的并不太多。對于曾經親自體驗過淘寶購物的很多朋友而言,支付寶似乎是一個容易被忽視卻又永遠無法被漠視的偉大的發明。
今天在淘寶上選購商品時,我們可以用我們存入支付寶賬戶或者余額寶賬戶里的自有資金,或者使用關聯在支付寶上的某張借記卡或者信用卡中的資金進行支付。只是支付的資金并不是直接劃撥給賣家,而是凍結在自己的支付寶賬戶中,當買家完成支付后,支付寶將于第一時間通知賣家發貨。而買家收到貨后再向支付寶確認付款,由支付寶完成對賣家的付款交易。
支付寶中的信用機制
傳統的網絡購物的最大問題就在于買賣雙方都難以方便、節約地確定交易對手的信譽狀況,都擔心對手的違約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這一問題也導致電子商務市場難以得到壯大和發展。
在傳統的經濟交易乃至網絡購物模式中,每一個參與市場交易的交易者都必須自己承擔調查了解交易對手的信譽水平的責任。在人性本惡的基本假定下,交易者總是擔心自己由于遭遇經濟欺詐而面臨損失。可是,如果每一筆交易都得聘請私家偵探去調查了解交易對手的基本情況,這樣的附加成本是一般的交易者所根本無法承擔的。
對于當面錢貨兩清的面對面交易而言,完全可以在交易的同時進行錢貨的檢查與復核工作,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調查交易對手信譽的成本。然而,網絡交易的基本特質就在于交易雙方在地理位置上是分隔的,如果為了控制信用風險而選擇網絡交易、當面交割,又完全違背了網絡交易的便捷、自由的基本特性。
支付寶的偉大就在于,它充當一個任何交易者都足可信賴的交易中介而參與到網絡交易中,由它扮演交易資金結算的中間人。而當馬云創造性地設計出支付寶之后,每一個參與網絡購物的經濟主體所面對的交易對手,已經不再是其他經濟主體,而是統一面對著支付寶。其他市場主體的信譽對于經濟交易已經不再重要,只要所有參與電子商務的經濟主體都信得過支付寶,愿意把錢先存放在支付寶中,并由它負擔最終的付款責任,那么買賣雙方都可以放心地進行交易了。買方知道,自己付款后,如果賣家沒有發貨,或者貨不對路,自己完全可以向支付寶索回貨款,也就不會遭受損失。而賣家也同樣知道,只要自己按合同約定發了貨,就可以向支付寶索要貨款,哪怕買家要抵賴,企圖要回貨款,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賴賬也是無法得逞的。
支付寶背后的巨大收益
對于馬云來說,他的聰明之處不僅僅在于通過設計出支付寶,消除了在淘寶上進行購物活動的交易者對于交易對手的信譽的顧慮,而且獲得了很多至關重要的好處。通過設計出支付寶,馬云開始掌握了所有在淘寶上購物,甚至后來所有利用支付寶平臺從事網絡支付活動的結算渠道。這可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我們可以想象,在網絡商業領域,商品與服務的供應方和需求方是兩個極為重要的團體。在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早期,由于不能有效地消除它們之間的信用征信的成本,導致這兩個團體被嚴格地分隔開了,從而限制了它們之間的合理的經濟往來和經濟活動。支付寶的出現就好像在這兩個團體之間修建了一條道路,從此,商品和勞務都可以從這條康莊大道上順利通過。
要想富,先修路。當大量經濟交易都通過支付寶這條大路進行結算之后,掌握支付寶這條道路的運營權的馬云當然也就能賺得盆滿缽盈了。當然,免費、共享的互聯網思想很難接受像征收過路費這樣的簡單的收費模式,但是擁有巨大物流規模的高速公司的馬云也完全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收益。可能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在支付寶的支持下,淘寶迅速壯大以后,馬云從眾多淘寶賣家處獲得的各項管理費收益。其實,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每天沉淀在支付寶中的巨額資金的收益。
根據支付寶的運作流程,當買家在淘寶上選定貨物、完成結算之后,錢款是先打入支付寶的,而只有等賣家發貨、買家收到貨后,支付寶才會把這筆貨款交付給賣家。而無論是賣家的發貨,還是貨物在途的物流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也意味著每一筆淘寶的交易款項通常至少都得在支付寶的賬戶中沉積2~3天。
截至2012年12月,支付寶的注冊賬戶已經超過8億,日交易額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日交易筆數達到1億零580萬筆。2013年的“雙11”天貓購物狂歡節,支付寶的成交額更是創造了350.19億元的新紀錄。而僅僅2014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半年的總營業額就已經接近10000億元的天文數字。可以想象,如此巨額的資金沉積在支付寶中,可以為馬云創造多大的經濟價值。且不說其他,光是按當前余額寶的收益水平,每天支付寶節約的利息支付就達數百萬元之巨。這樣巨額的資金,對于任何一個企業甚至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而言,都是無法忽視的力量。
特別是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像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體系已經不再滿足于充當網絡購物的信用保證的中介的角色,像信用卡還款、生活繳費、網絡理財投資、在線支付等其他功能也開始逐漸被消費者所接受,它所創造的市場價值更是在以無法想象的速度持續膨脹。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馬云的支付寶之后,國內的其他電子商務巨頭也紛紛模仿支付寶建立起了多個網絡購物資金結算體系,但是無論騰訊的財付通,抑或京東商城的在線快捷支付,都無法與最早進入網購第三方結算體系的支付寶相媲美,這恰恰反映了支付寶利用它的先入為主的先發優勢,鞏固并發展了它在國內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領導地位。但是,眾多第三方結算體系的建立,更為中國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乃至此后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移動支付的興起
可能很多人難以想象,計算機在剛剛研制的時候,足足需要三個大房間來容納其龐大的身軀。得益于蘋果和IBM的創新思維,計算機從當初只能應用于軍事領域的龐然大物,開始以個人計算機(PC)的角色,進入尋常百姓人家。更沒有人想到的是,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以來,僅僅二十多年,計算機和互聯網已經從只有極少數專業人士才有可能接受到的高精尖端科技,轉變為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必需品。
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我們每一個人手中的手機早已變為一臺臺功能極為強大的計算機。借助于3G甚至4G網絡的建設,現代的我們已經可以利用我們手中的智能手機,執行幾乎所有臺式計算機可以執行的任務。通過手機通信網絡,我們可以閱讀新聞、處理文件、進行郵件溝通、在線聊天,通過一個個設計精妙的APP程序,我們可以從事很多娛樂活動,或者獲得眾多的在線網絡信息服務。借助于無線通信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也渴望利用手機從事更多的經濟活動,以此擺脫對于傳統的PC硬件的約束,而移動支付恰恰是手機移動互聯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
在傳統的經濟交易中,我們往往需要攜帶大量現金或者銀行卡,通過當面交易或者金融體系統一結算交易完成資金的結算,交易過程煩瑣,而且通常會受到地理位置或者硬件設施的極大限制。而移動互聯技術的成熟,使得人們可以使用一些移動終端,擺脫地理與硬件設施的限制,便捷地實現無接觸的電子支付,不但方便了我們的支付活動,而且極大地降低了資金結算的成本。
2007年,美國的Square公司最早開始了移動支付的嘗試,通過手機APP、Email、手機信用卡讀卡器等多種途徑嘗試利用手機進行資金的結算與支付,最早揭開了移動支付的面紗。短短幾年時間,移動支付之風也刮入中國,以拉卡拉為代表的手機刷卡技術,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青睞。
移動支付的中國模式
作為一種新興事物,移動支付在中國的興起也同樣伴隨著激烈的對市場的門派之爭。2009年中國移動最早研發了2.4GHz技術標準,此后,中國銀聯又推出了13.56MHz技術標準。為了爭取更多的消費者支持,兩種技術標準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爭奪。這也推動了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12月正式發布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對中國的移動支付提出了明確的技術要求和技術規范。
2014年以來,伴隨著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兩大打車軟件的市場補貼之爭,對于手機移動支付市場氛圍的普及和移動支付客戶的追求的爭奪也進入白熱化。在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的燒錢大戰背后,更是一場移動支付市場的激烈爭奪。利用手機APP進行在線資金結算與支付也蔚然成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初見端倪。
盡管互聯網第三方支付與移動支付的技術原理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然而,二者都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在商業領域的開發與應用的基礎之上。無論是眾多互聯網巨頭在第三方支付話語權領域的廝殺,還是對于移動支付體系的爭奪,都反映了它們對于互聯網技術未來的開發和應用的提前預判,移動支付也由此成為未來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