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民主對中國政治發展道路和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國人對于民主的認識狀況堪稱“理論的貧困”,具體而言就是:民主的觀念特別發達,民主的口號特別多,但是民主理論的原創性研究特別少。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形成了很多令人尷尬的民主“迷思”。人們呼喚民主,但是民主的到來又給很多國家帶來災難性后果,這到底是為什么?民主化是平等化的產物,但是民主化的到來為什么導致社會更加不平等?托克維爾所說的民主社會的“多數暴政”為什么沒有發生在早發達國家而常見于后發的民主國家?為什么西式民主即黨爭民主在少數國家運行得不錯而在大多數轉型國家災難頻發?為什么選舉民主在不同的國家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結果?為什么有些國家的公民社會帶來民主而其他國家的公民社會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則帶來專制?中國不能搞黨爭民主,那么中國到底需要建設什么樣的民主政治?“N個為什么”,都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思”。
近年來本人關于民主理論的研究試圖來回答這些“迷思”,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已經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是我主觀上努力接近故事的真相,為此我對民主問題的研究不是流星式的一閃而過,而是恒星式的持續關注,并且形成了一個民主問題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我們的研究受到很多學界同仁的熱情鼓勵,積極肯定,當然也少不了學術爭議。
思想性研究和發現自然會傳導到社會和媒體,他們是新生事物最敏銳的捕捉者。敢為天下先的四川人的《黨政研究》對我的民主理論系列研究發表了長達3萬字的專訪,走在學術思想前沿的《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就國家轉型與民主治理問題進行了對話式專訪,廣受思想界喜愛的思想性網站共識網邀請我就“西式民主的困境與中國民主的未來”做了在線訪談,共識網編輯驚嘆如此專門的理論訪談竟有那么大的訪問量。在此要表達歉意的是,因為本人時間的限制以及學術定位的考慮,國內外許多媒體的約稿和采訪都未能答應。
本書的內容除了三次長篇專訪,其他的是關于民主理論或者與民主有著密切關系的國家治理問題的政治評論。這些評論大多發表在《環球時報》、《人民論壇》、《北京日報》和共識網。政治評論可短可長,短的千字,長的上萬字,比如關于民主與自由的關系的評論實際上是從歷時和共時的雙向維度對轉型國家現狀的長篇解讀,而對十八大之后政治發展的預判也不是千字文能說清楚的。
本書的政治評論部分都是我近兩年的作品。政治評論的時效性很強,但是為了反映本人當時的思想狀態,出版時仍保持了原貌。時過境遷,一些預判性的評論經受住了考驗,比如《黨的十八大與中國政治的發展》一文發表在十八大開幕的當天上午,今天再回頭看看,除文中個別地方判斷有出入外,當初關于中國政治走向的幾大預判,大致無誤。
社會科學、尤其是政治學的研究,無論是以學術討論還是政治批評的面目出現,最終的指向都應該是建設國家,這是政治學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本著這樣的“天職”,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基于歷史和比較政治研究而對既有民主理論的反思、批判,目的是探討如何建設好中國的民主政治,因此在本書的結語部分提出了一個拋磚引玉的命題:“民本主義民主與中國的未來”。
本書秉承復雜性的中道立場。民主的復雜性意味著必須拋去二元對立的簡約論。比較歷史、比較政治發展的復雜性使得研究者更偏好中道立場,而不是基于簡約論的純粹樂觀情緒的表達或悲觀觀念的宣泄。我發現國內比較政治研究的同仁基本上都持中庸至上的民主觀。我希望,無論是民主的簇擁者還是民主的詛罵者,讀完此書之后都能停下來想一想。當然,我也深知思想界的境況,既有屁股決定腦袋的,也有成見導致偏見的。偏見導致偏激,而偏激是觀察政治或搞政治的大忌。以成見、偏見看中國政治,沒有不錯的,這就是西方學界在預判中國前途問題上從來沒有對過的原因。西方人錯了,難道中國人拿西方人的某個理論、某個概念來對照中國就能正確?何況是在最復雜的民主問題上。更何況西式民主即黨爭民主已經給那么多非西方國家帶來災難!對此,我強烈推薦偏激者讀一讀托克維爾關于民主的論說,他既認為作為社會平等化產物的民主是不可避免的,要把民主當做宗教信仰,又提出“社會暴政”概念,讓很多人誤以為他是反民主的。這就是我所謂的“托克維爾悖論”或者“民主悖論”。深刻性理論必然是復雜的,而復雜性理論必然是多面的,甚至看上去彼此之間有些張力。世界發展到今天,那種流行于冷戰時期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簡約論思維方式,早該丟在爪哇國了!
有幾家大的出版社聯系過我,希望普及我的民主研究成果,為我出版民主方面的大眾化讀物。在此特別感謝這些出版機構的熱心,但最后還是交由我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的出版社出版。人大出版社總編輯賀耀敏教授是我的老師輩朋友,政治與公共管理分社社長郭曉明博士則是我的學生輩朋友,他們的思想遠見和專業水平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合作起來自由而方便。人大出版社除了出版我的兩本教科書《政治學導論》(第4版)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導論》(第2版),還出版了我的三本學術論文集,其中《政治學的基礎理論與重大問題》首印數千冊很快就銷完重印了,我被告知這是出版史上的新鮮事兒,學術論文集很少有重印的,尤其是在網絡時代。
本書是大眾化學術作品,把我的民主理論研究以對話和政治評論的方式呈現出來,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讀者,不管其專業為何,都能很好地理解本書的內容和觀點。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是關于民主的“科普”讀物。但是,另一方面,“民主”問題畢竟不同于自然科學,更多的是人群之間的利益政治。既然如此,學者關于“政治”的見解并不一定比大眾更高明。長期研究中國政治的經歷讓我體悟到,民間有大智慧。亞里士多德有言:知識有兩種,一種是書本上的“技術知識”,一種是“實踐知識”即智慧。學者比一般大眾固然多一些專業技術知識,技術知識中也有智慧,但并不必然比大眾更有智慧。智慧不是讀幾本書能習得的,經歷、見識讓人更添智慧,所謂實踐出真知。所以,最后并非套話,歡迎讀者就本書中的問題批評指正。
楊光斌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國際樓909室
201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