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生產力布局的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的區位選擇問題。區位選擇要考慮的主要因素稱為區域的區位因素。所謂區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點或在某幾個同類地點進行經濟活動比在其他地區進行同種活動可能獲得更大利益的各種影響因素的集合。

1.區位選擇理論

古典區位選擇理論是由19世紀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杜能和20世紀初德國著名經濟學家韋伯創立的,后經廖什、伊薩德的發展,日臻成熟。1826年杜能在《孤立國》一書中,首次對區位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最早的農業區位理論,主要內容是研究距離對農業生產布局的影響。近百年后,阿爾弗雷德·韋伯提出了工業區位理論,他通過計算原料運費來計算企業生產成本,以最低成本點作為企業布局地點,以此來確定企業的最佳區位。同時,韋伯也提出了勞動成本與運輸成本的比較問題,在等費用曲線上,可以尋找到勞動成本最低點來替代運輸成本最低點。最后,韋伯還提出企業之間的聚集可以產生成本的節約,并可以使聚集地點成為替代勞動成本和運輸成本的最佳區位。

1939年廖什在《經濟空間秩序》一書中,總結了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增添了市場分析、貿易分析等新的區位分析內容。后來,區位論對產業布局的研究大致經歷了成本學派、市場學派、成本—市場學派、社會學派、行為學派、歷史學派、計量學派等不同發展階段,對區位因素的研究也逐漸從單一過渡到多重。

區位理論通常認為運費、勞動力費用和聚集因素是最主要的區位因素。在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區位理論對于區位選擇提出了三個標準:成本最低的選擇、市場份額最大的選擇和獲得聚集效益的選擇。

(1)成本最低。

區位選擇要達到成本最低,首先考慮的是尋求運費的最低點。在一個市場和多個原料、燃料來源地的情況下,運費的最低點可以從區位三角形和區位多邊形當中去尋找。其次是尋求勞動費的最低點,因為勞動費對某些產品的生產成本的影響,超過了運費的影響。因此,當勞動費的影響增大時,企業可能會離開運費的最低點,轉向去尋求勞動費的最低點。

勞動費的最低點用等費用曲線來表示,如圖1—1。

圖1—1 等費用曲線示意圖

RM1周圍為運費的等費用曲線,假設離中心點的距離每增加一圈,運費增加1元,RM2周圍為勞動費的等費用曲線,離中心點的距離每增加一圈,勞動費增加2元。當企業在X點布局時,運費為2元,勞動費為10元,是運費的最低點,總支出為12元;當企業轉移到Y點時,運費為5元,勞動費為4元,總支出為9元,是勞動費最低點,比運費的最低點節約3元。此時,成本最低點是勞動費最低點。

(2)市場份額最大。

把占有市場作為生產的目的,區位選擇為占有市場服務,是實現生產的利潤最大的原則。這種市場區位的理論,是廖什最早提出來的。他認為,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因素除了原材料運輸費用因素之外,市場因素、競爭因素、歷史因素和政府作用等都十分重要。后來的學者的研究,豐富了廖什的觀點。

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產品的銷售范圍,生產者之間存在競爭,競爭的結果是在企業之間劃分市場范圍。如圖1—2所示。

圖1—2 兩競爭廠商市場界限

市場份額最大的區位選擇的出現,代表了區位理論從古典向現代的轉變。

(3)聚集效益。

聚集是成本和市場兩個要素的綜合反映。韋伯對聚集和分散因素的定義為:“聚集因素是由于把生產按某種規模集中到同一地點進行,因而給生產銷售方面帶來的利益或造成的節約,分散因素則是因為把生產分散(分布到多個點上)進行而帶來的利益或造成的節約。”在特定時期,聚集可以共同享受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共享通訊信息、共享能源交通、共享輔助企業、共同開發市場、共享優越的生產要素,集中管理、分工協作、帶來生產上的便利,直接促成利潤增加,導致企業巨大的外部收益,產生聚集效應,所謂聚集效應是指由于某些產業部門、某些企業向某個特定地域集中所產生的使生產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過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擴大生產規模等方法來實現,表現為聯合化和協作化,在有些情況下,聚集所帶來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離運費最低點和勞動費最低點所增加的運費和勞動費。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生產者聚集在一個特定區位有許多優勢,這些優勢反過來又可以解釋這種聚集現象。外部經濟產生的純粹的溢出效應,使一個巨大的本地市場能夠支持達到有效規模的中間投入的發展,形成勞動市場的優勢,產生規模報酬的遞增。

實際上,現代的區位選擇,是將上述三個方面標準結合起來,從區域的總體發展的角度去衡量區位選擇,即把區域發展的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目標的實現,作為產業選擇的最后的目標,上述三個標準成為實現目標的途徑。

2.影響區位選擇的基本條件

產業區位選擇包括企業選項和選址兩個相互聯系的活動。企業發展成功與否,區位選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區位選擇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出發點。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投資主體是政府部門,從政府或部門規劃的角度,按照指令性計劃確定企業的區位,進行廠址選擇。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投資主體多元化,最重要的是企業變成獨立的法人,每個企業必須考慮自己的經濟效益。因此,區位選擇成為企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也是區域產業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目前,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

(1)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由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構成。自然條件包括區域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和土壤條件等,區域發展總是同當地的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等區域自然稟賦相聯系。自然條件的影響主要有:

第一,對產業部門發展的影響。產業是區域發展的核心。自然條件對各類產業發展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影響到各類產業的區位選擇。在各種自然條件中,地形、降水、氣溫、日照、風向等要素,往往能夠決定產業的布局。例如,自然條件對工業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各類工業企業的用水、用地等對地質、地貌條件、氣候的干濕度情況以及光照、風向等的要求,能夠決定某些部門能否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布局。2005年北京的首鋼決定搬遷到河北唐山的曹妃甸,首鋼之所以搬遷,是與首鋼處于北京的上風口,對北京的區域環境影響很大有直接關系。

第二,對區域建設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和區域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自然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越來越強。區域建設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是需要滿足區域建設中的用地、用水等必備條件,充分考慮地形、風向、水流和降雨等情況對區域的公用設施特別是道路、車站、機場、港口等交通設施的影響,盡最大努力克服制約區域基礎設施布局的不利因素。

第三,對區域人居環境的影響。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居民的收入增加,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使區域建設中對居住區域自然條件的選擇越來越重視。人們對山景、河湖、古跡都有向往之心,人居環境建設就要充分考慮這些條件。因此,區域人居環境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地形、水源、山岡等景觀要素的分布,因勢利導,有效利用各種自然條件。

第四,對產業區域分布的影響。自然條件對產業區域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平原地區是產業發展的理想地形,易于產業的全方位擴散,易于區域內外的交通組織;而山區、丘陵、高原等,經常造成區域發展空間的局促,限制產業向周邊區域的擴散。

生態環境包括土地和水環境、植被環境、生物多樣性環境等。生態環境條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自然環境好的區域,往往其他自然條件也比較好,具備更好的區域發展條件,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基礎好。

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污染或災害性事件也會影響區域化進程,有些惡性事件則直接對區域造成破壞。如洪澇災害對區域基礎設施的破壞,“三廢”污染降低土地質量的影響等。一些重要污染或災害性事件對某個區域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使區域的形象受到很大損害,使投資者望而卻步。例如,2005年發生的吉林化工廠對松花江的污染事故,使沿江區域都受到很大損害,一直影響到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2)自然資源。

資源稟賦的多寡是影響一個地區的區域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產生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產業的地區組合和企業規模,都受到地區資源稟賦的制約。第一產業的產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資源,它的分布必須與自然資源完全一致。農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土地的情況,礦業則取決于礦產資源的分布。第二產業的產品間接來源于自然資源,它的分布因此出現多種情況。

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產業布局不論是地區組合,還是企業規模,無不受地區資源稟賦的制約。第一產業的產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資源,它的分布必須與自然資源完全一致。農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土地的情況;礦業則取決于礦產資源的分布。

第二產業的產品間接來源于自然資源,它的分布因此出現多種情況。從傳統形式上看,工業接近原料地和消費地,就近取得所需的原料和燃料,這是自然資源對第二產業影響的最直接體現。例如,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鋼鐵企業布局在煤炭產地,采取“移鐵就煤”的布局方式,都反映出這一點。隨著科技的進步,自然資源對工業布局的約束越來越小,布局的自由度加大,自然資源對它的影響更多地以間接的形式表現出來。工業企業在遠離原、燃料產地的市場區域或交通樞紐進行布局,使工業生產和自然資源在空間上脫節。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產的鐵礦砂可能運到日本去生產鋼鐵,中東的石油運到法國和德國去加工等,無不表明自然資源影響能力的減弱。從理論上講,這種減弱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運輸速度更快,運輸成本更低。其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使某些產品中自然資源的含量微不足道,而智力資源的含量卻大幅度增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在減弱,而是恰恰相反。由于人口的增加,生產總規模的不斷擴大,人類所消耗的自然資源的總量與日俱增,而資源存量又十分有限,使許多種類的資源面臨枯竭。因此,產業的合理布局,應充分體現出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企業區位選擇開始擺脫資源的制約,使其自由度增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自然資源的經濟意義,改善了各類礦物資源的平衡狀況和地理分布,距離因素對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運輸的制約性在降低,因而擴展了產業布局的地域范圍,使產業布局的自由度加大。

第二,在工業社會,處于資源經濟時代,資源的有效供給決定著企業的命脈,而知識經濟時代,自然資源不再是產業發展的唯一需要,產業發展更多的需要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包括資金、制度、勞動力、文化、管理等)。因此,在有限的自然資源衰竭和減少的同時,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變得更加豐富,企業區位選擇的自由度更大。

在各類自然資源中,土地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來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土地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任務,也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土地資源首先會影響區域的工業發展。工業化大生產的特征表現為生產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和集約生產,而工業化大生產又需要商業、金融、交通、信息等產業的合理流動,土地作為區域產業的載體,土地的利用結構會影響這些要素的配合,從而影響區域的產業結構。但是,隨著區域發展水平的提高,工業用地增加的速度會放慢,單位土地的投資和產值會增加。

(3)人口和勞動力條件。

由于區域產業布局不僅涉及一個部門或一個企業,還涉及一組企業或幾個部門,這些部門或企業對勞動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等方面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從區位因素的角度來考察勞動力資源的作用,把勞動力資源上升到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的高度來認識,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這種作用:

首先,在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影響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農業生產的產品對古代區域的基本的發展支撐,工業的采掘業和制造業也主要取決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和初級產品是否豐富,從而依據資源的空間區位來確定區域的區位。而現代產業發展在依靠資源的同時,更加依靠科學技術。隨著科技進步,勞動者體力的支出越來越變為腦力的支出,所以必須加快勞動力資源的開發,使其升華為智力資源。

其次,在當今時代,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是以勞動、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過渡,無形的服務性產品生產漸漸占據主要的產業發展的地位,信息、網絡、資訊、金融、文化等智力資源產業將會成為區域的主導產業。因此,對人力和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使用成為衡量區域發展條件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成為一種區域資本。

最后,勞動力資源上升到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之后,對區域發展影響的綜合性更強。作為現代區域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從企業對科技人員數量的要求來看,如果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求科技人員比例為4%~5%,那么高新技術產業則須達到15%~20%,或者更高。因此,現代區域對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吸引作用,成為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

在知識經濟時代,是知識產品生產和腦力勞動在整個社會生產系統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核心,以知識勞動為主要形式,以知識人才為生命載體。無疑,智力資源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加大,主要生產要素從有形的自然資源轉變成無形的智力資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在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如農業生產主要取決于降水、土壤、氣候、日照等因素,工業的采掘業和制造業也主要取決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和初級產品是否豐富。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基因農業、無土栽培等依靠高科技進行農業生產等形式的產生,正在改變傳統的在土里刨食的形式,自然資源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減弱;在工業領域,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是一種主要依靠智力資源的產業,同時,隨著科技進步,新材料、新能源不斷產生,利用原材料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大。2)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是:以勞動、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過渡,正如威廉·配第所預言,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產品生產,第三產業得到飛速發展,信息、網絡、資訊、金融、文化等產業將成為主導產業。而以上這些產業都是人的智力資源發揮主要作用的產業。3)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創新離不開以智力為依托,因此知識經濟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為最重要的因素。4)智力是個人的特殊財富,同時已經成為企業擁有的一種資本,智力資源是企業最基本的要素,是企業競爭的基礎,所有經濟行為都依賴于它的存在。包括智力資源在內的無形資產將成為主要的投資方向,成為企業之間角逐的焦點。

(4)資金、市場和運輸條件。

資金因素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經濟增長是資金投入的函數,影響產業布局分布的選擇。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其資金來源可能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可分為內部積累資金和外部投入資金。目前,第一類資金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第二類資金則又分為兩部分:國家投入的資金和外商投入的資金,前者逐年減少,后者逐年增加。產業布局考慮的是一個地區資金投入的總量和這些資金在地區各產業之間的配置情況,以及資金的回報率。

市場因素對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是產業部門最終確定布局地點的重要依據。市場的需求量和產品的市場價格,決定了市場容量的大小。任何市場的任何產品,都有一個“門檻”需求量,低于這個值,就無法進行規模生產。而需求量的變化,對生產企業產品的數量和品種都會產生新的需求。市場需求量和市場價格,是工業企業區位選擇的宏觀前提。

市場因素的集中表現是消費區成為產業區位選擇的首選地。

第一,由于距離因素對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運輸的制約性在降低,那么市場就成為對農業和工業指向性最大的因素。第二,市場因素是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的因素,目前第三產業越來越發達,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產值高達GDP的70%。第三產業也是目前發展最快的產業。第三產業是消費區產業,它的發展是由人口數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來決定的,它的大部分行業對區位沒有任何特殊要求,同時它對環境的污染小,地區容量大,布局的自由度大,因此,第三產業布局是隨著市場的擴大而增加的。

消費區第三產業的布局,可以依照“中心地理論”的原則來實行。中心地理論的基本內容為:任何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或服務,都有一個最大的銷售范圍,占有一定范圍的市場區,只有在這個范圍內才可能達到最大的銷售額,也就是每一個產品或服務有自己的限界值。各種商品可以按其限界值劃分成不同的等級,形成大小不同的層層六邊形,在市場區起著商品集散作用的地方就是中心地。因此在考慮布局第三產業具體部門時,如果該中心地的輻射范圍內已經有了該種部門時,就不宜再布局同樣的部門。

在農業區位理論和工業區位理論中,距離因素是產業區位選擇的最大因素,傳統工業運量大,單位重量的價值低,降低運費是降低產品成本的關鍵,因此距離因素是最主要的區位因素。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距離因素的作用將減弱,體現在距離的量變和質變兩方面。量變方面:由于交通設施的改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國際機場的建設,使運輸時間縮短,地球“變小”;由于先進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原材料提煉得更精致,需要運輸的原材料體積和重量變小。運輸方式的改進和運輸對象體積和重量的減少,減少了運輸費用,削弱了距離對企業區位的制約。質變方面: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無形的智力資源,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空間,網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一個沒有地域邊界的王國,網絡化生存沒有距離可言。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區位選擇對距離因素的考慮將會少于工業經濟時代。

但是,目前運費在產品成本中的作用仍然是很重要的。運輸線路的構成、走向和站場的位置仍然影響廠址的選擇。運輸貨物的特性,毫無疑問會影響運費的構成。除此之外,我們至少還應強調兩點:由于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運輸手段的日益現代化,運送貨物的速度加快,相對成本降低。站場和港口附近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吸引力加大,說明運輸因素本身仍然是吸引企業布局的一個重要因素。

(5)技術條件。

科技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的提升來體現的??萍紝Ξa業發展的影響包括:技術的進步擴展了產業分布的地域范圍,改善了各類礦物資源的平衡狀況及其地理分布;技術進步改善了產業本身的分布狀況。由于生產工藝、運輸技術、輸電技術等的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展了時空范圍,從而改變了產業分布的面貌;技術進步改變了產業內部的結構,新的工業部門不斷涌現,老的工業部門在新技術武裝下被賦予了新內涵,它們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產業的這些變化,又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到區域的發展,對區域的地區分布、區域的規模控制和區域的發展性質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生產力布局考慮的科技條件,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開發能力。包括地區和區域科技人員的數量、專業構成和研究與開發資金的投入。區域的技術開發能力強弱,與科技經費的投入有直接的關系。全國東部地區科技經費支出量大,區域實力強,發展速度快,區域發展的質量高;中西部地區科技經費投入少,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二,適用技術選擇。對于區域發展來講,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的特點選擇適用的技術十分重要。有些技術很先進,但其應用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人文條件,與地區、區域或企業的資金能力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真正能夠為發展帶來機遇的是那些適用的技術,是與地區和區域發展階段和發展能力相適應的技術。

第三,技術的地域轉移規律。技術的地域轉移是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目前,國際制造業及其生產技術向我國沿海地區轉移,使沿海一些原來的紡織、原材料等的生產技術向內地轉移。為了能夠為引進技術創造條件,必須有效地改善本地的投資環境,包括在稅收、管理、土地價格、能源和水資源供應等方面的條件。

技術對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是通過技術進步來體現的。包括:

——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自然資源的經濟意義,擴展了產業布局的地域范圍,改善了各類礦物資源的平衡狀況及其地理分布,從而改變了產業布局的自由度。

——技術進步改善了產業本身的分布狀況,由于生產工藝、運輸技術、輸電技術等的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展了時空范圍,從而改變了產業分布的面貌。

——技術進步改變了產業內部的結構,新的工業部門不斷涌現,老的工業部門在新技術武裝下被賦予了新內涵,它們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在產業區位選擇上也出現了有別于以前的情況。

(6)制度與投資環境條件。

制度環境對生產力布局的影響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既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影響生產力布局的質量。制度條件的影響主要包括:

第一,市場化程度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市場化實質是市場機制作用增強的過程,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市場化,首先,生產要素能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使資源可充分利用;其次,區域之間的信息傳播無阻滯;再次,區域間的各類市場是公平競爭的。市場化程度和區域化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要加快區域化進程必須提高市場化程度,積極消除要素流動中的制度阻礙,形成一個各地制度環境大致相同的體制環境。

第二,產權制度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對于區域發展來說,產權安排是否合理,要看這種安排是否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也就是說,要通過經濟增長的指標去檢驗這種安排是否合理。產權安排要與區域的發展模式相適應。區域發展的模式不同,其產權安排就不同。當一個區域選擇的是外向型的發展模式,其產權安排中的合資、合作形式將占很大的比重。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形成外向型的發展模式,必然會引進外國的資本、技術和管理,并以國際市場為自己的主市場。這樣,外國資本的進入不可避免。而一個地區的發展基本上是內向的,主要市場也在國內,其合資的形式在產權安排中的比重就會縮小,而私營、國有的比重就會增加。區域經濟制度環境的塑造,中心是處理好私有產權與公共產權的關系。

第三,地方政府行為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地方政府從理論上講是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包括對區域內地方性資源的支配及其利用,政府直接投資和政府對地區經濟的管理。政府作為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是從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參與地區的經濟的管理。政府作為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是從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參與地區的經濟活動的。但政府行為不一定都是理性的,所以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著也能帶來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必須使政府所主導的公營部門與區域內的私營部門相結合,一致營造公用事業的最佳規模,以取得最小成本的實現。

投資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指與投資活動直接相關的物質條件,包括物質環境(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和區位環境(自然區位和經濟區位),而投資軟環境是指與有形的投資硬環境相對應的方面,如社會經濟體制、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政局是否穩定、法律、民族特點、文化傳統、消費習慣、社會治安、政府部門的行政辦事效率、優惠政策等等,是有形的要素外的一切投資環境要素。知識經濟條件下,產業對物質條件約束的敏感性降低,而對知識、文化、制度、政策等軟性條件的敏感性加強,無指向性產業增多,所以,軟環境在投資環境中的地位大大上升,投資者在產業布局時,更注重地區的投資軟環境。可見,軟環境在投資環境中對硬環境有支配作用。軟環境好,該地區的整體投資環境就好,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資。

3.區位選擇的主要機制

如果說影響產業區位選擇的因素是產業布局的外生因素,那機制則是內生因素。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考察布局的機制,可以揭示產業布局變化的規律。

(1)目標驅動機制。

產業區位選擇機制所含的內容,包括其對產業布局活動的約束作用和推動作用兩個方面。從其約束作用來看,關鍵是對布局目標的約束。例如,由于我國的改革開放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目前的投資主體了發生了很大,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含外資)之間的投資份額中,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從布局目標來看,政府對國家經濟增長和區域平衡發展的追求與企業對最大利潤的追求目標之間的沖突,制約著產業選擇的合理化。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多地反映在資源的配置上。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配置,還是從企業或產業的角度出發,根據市場變動來進行配置?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配置,更多的是要求均衡發展和均衡配置;而從企業來看,則要求相對非均衡的配置。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關鍵就在于統一目標。從國家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大目標出發,兼顧區域和企業的利益,制定一系列完整的目標體系,分層次來實現各類目標的任務,這就是產業區位選擇的目標機制。

(2)利益驅動機制。

利益驅動機制是產業區位選擇機制中的主體部分。無論杜能、韋伯,還是胡佛、艾薩德的理論當中,所強調的都是如何實現布局利潤的最大化,亦即體現了利益驅動型布局的這一指導思想。地方政府作為地方的代表,所考慮的既不是全局的最優,也不是企業的利益,而是一個地方的最大利益。地方政府行為是介于中央政府和企業兩者之間的一種行為。由于它是中央政府的下級機構,不能不服從國家的統一規劃,但對犧牲地方利益也不情愿。在更多的時候,地方政府更愿意考慮企業的利益,特別是當企業利益與地方利益相統一的時候。

企業作為布局的主體,驅動的機制就是利潤。由于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經營上只要能夠使資本增值,就有熱情去做。因此,在布局的區位選擇上,企業傾向于那些能夠使資本最快增殖而風險又小的地方,如果兩者相互矛盾,企業將進行多方案的比較。然而,由于宏觀資源配置格局和國家法律、法規的限制,企業在進行布局區位選擇時,也不得不考慮國家的一些宏觀政策,諸如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社會發展與公益事業等多方面的問題。

(3)宏觀調控機制。

產業區位選擇還必須要考慮到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有效途徑是控制投資的規模和方向。調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國家的直接投資和財政稅收等手段。國家的直接投資雖然目前在社會總投資中的份額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項目上,對改善地區的投資環境起著重大作用。而國家的財政、稅收政策,則是從收支上來制約區域的投資行為。其中轉移支付等手段,可以用來平衡地區的資金差距。宏觀調控機制所要實現的目的是從宏觀上為產業部門選擇最適宜發展的地域,同時為地區選擇最需要的產業部門。

(4)市場導向機制。

市場機制的特點首先是由企業的獨立法人地位所決定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采用的技術、選擇的生產地點,都由企業法人來決定。企業法人通過衡量不同地區的收益收入,并對投資進行風險分析,最終確定所選區位。他們衡量的這些內容,必須通過市場來檢驗,亦即通過生產產品的市場價格和需求量的變化來檢驗其選擇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要改變這個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交城县| 罗平县| 衡水市| 新郑市| 大足县| 岗巴县| 吴川市| 伊春市| 邛崃市| 丹棱县| 五台县| 衡山县| 沁源县| 丰顺县| 乌兰县| 合阳县| 崇信县| 百色市| 贡觉县| 津南区| 大同市| 疏附县| 泸定县| 呼玛县| 元氏县| 海原县| 临武县| 益阳市| 雷波县| 红安县| 合山市| 犍为县| 井研县| 扎囊县| 大宁县| 清河县| 兴文县| 绥芬河市| 长春市|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