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制造業總體布局

1.制造業總體布局的特點

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部門。制造業布局是工業布局的代表。

(1)制造業空間分布趨于集中。

從地理集中度指標CR8可以看出,2007年與1997年相比,地理集中程度都有比較明顯的提高。CR3最高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達68.3%;最低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也達到了29.16%。CR8最高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達93.53%;最低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也達到了62.83%,見表4—6。

(2)制造業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從表4—7中不難看出,我國大多數制造業分布在東部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5個沿海地區。排在前四位的地區除了因為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山西以及因為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的河南之外,其余的都是東部地區。

隨著資源的供需的變化,一些需要大量原料的產業向沿海地區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前8位的地區分別是冀、蘇、魯、遼、晉、津、滬、豫,其中有6個是沿海地區;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前6位除了山西之外都是東部沿海省份。

(3)資本密集型和利稅高的行業出現低度集聚的特征。

用EG指標作為判別標準,EG≥0.05,為高集聚度行業;0.02≤EG≤0.05為中度集聚行業;EG<0.02為低度集聚行業。按照此分類標準,本章研究的10個制造行業,2007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屬于高集聚度行業;紡織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屬于中度集聚度行業;造紙及制品業、醫藥制造業、普通機械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屬于低度集聚度行業。結果見表4—8。這些低度集聚的行業大都是資本密集型和利稅高的行業,這與各地區的重復建設、競相爭取占領機電類項目市場的份額有關。

我們詳細看看主要省區的聚集情況。

注:本表中的EG指數來自葉振宇的博士論文《貿易自由化與中國制造業空間分布研究》,2009年。

從表4—8可見,中國制造業的分行業集聚度存在差異,有些行業的集聚度不斷升高,有些行業的集聚度則呈現倒U形,也有一些行業集聚度緩慢下降等。

在1997—2003年這段時間,大部分行業的集聚度明顯上升,隨著市場化改革推進,企業逐漸成為市場主體,它們主動配置市場資源,尋求最佳的空間區位,表現為對原有工業布局的調整,加上國內外貿易成本的下降,擁有優勢市場區位的增長極則表現出更加突出的集聚優勢。2003年以后,主要表現為有些行業集聚度持續上升,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皮革、木材加工、化工、冶金等;而有些行業的指標則出現下降的趨勢,這些空間分布分散化的行業包括橡膠制品、普通機械、通用設備、交通運輸、電子通信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如果仔細觀察這些行業的特征,就會發現飲料制造業、皮革制品業等勞動密集型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區位選擇更向沿海集聚,全行業的市場份額正向擁有名牌的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03年以來,中國進入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各省區大力發展石油化工、冶金、機械、電子通信等重化工業,產業的空間分布變得比較分散,于是相應的集聚度指標有所下降。

首先,中國制造業分行業集聚度總體水平較高,占76.9%的行業集聚度超過0.02,此結論與楊洪焦等研究基本吻合。其次,以農業為原料的加工業資本密集型高科技行業等。食品工業、煙草工業、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業、文化體育用品業、化學纖維工業、電子通訊業等制造業都屬于高集聚度部門,究其原因包括,如農業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重化工重大項目審批權集中在中央,從而影響這些行業的布局,此外,高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城市,決定了高科技行業高度集聚的特征。再次,利稅高的行業普遍出現低集聚度特征。此前,我國先后經歷過幾輪的重復建設,各地區普遍發展重化工業等資本密集度和利稅率高的行業,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醫藥制造業等。最后,從總體上看,現代制造業的產業集聚度處在全部行業位次的后面,這說明了我國各地區正處于重工業化階段,也都有積極性在發展主導產業時優先考慮發展化工類或機電類的大型項目。

2.制造業分行業布局的特點

(1)以進口原料為主的產業向東部沿海地區集中趨勢明顯。

以石化工業和鋼鐵工業為例。1997—2007年,我國石化集中度CR1和CR3總體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反映石化工業在全國范圍內集聚程度趨于下降,有分散分布的趨勢。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山東、遼寧和廣東(見圖4—5)。

圖4—5 1997與2007年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布局對比圖

(2)出口導向的制造業高度集中于東部地區。

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為例。1997—2007年中,東部地區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由82%逐漸上升到94%,在全國而言,集中程度十分明顯。其他三個板塊所占比例都有下降,中部由3%下降到2%,西部由9%下降到2%,而東北由4%下降到只占全國的2%。從圖4—6可以明確地看出,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呈現向東部地區高度集中的變化。

圖4—6 1997與2007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布局對比圖

通過區位商可以看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區位商較高的省份集中在北京、廣東、天津、上海、江蘇等東部地區,說明此產業是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

如圖4—7所示,1997年和2007年,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排名前6位的分別是江蘇、浙江、山東、上海、遼寧、廣東等東部沿海省市。根據區位商的計算結果,區位商較高的省份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山東,說明這些地區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專業化程度較高。

圖4—7 1997與2007年通用設備制造業布局對比圖

分四大板塊看,1997—2007年,東部和西部地區石化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呈現遞增趨勢,其中東部地區從1997年的48%上升到2007年的51%,西部地區雖然比重相對不大,但是上升速度較快,從1997年的9%上升至2007年的16%;與此同時,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在石化工業上則表現出下降的趨勢,其中,中部地區從1997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15%,而東北地區下降速度更快,從1997年的26%下降至2007年的1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向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集中。2007年,河北、江蘇、山東、遼寧、山西、天津、上海和河南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值占全國的65.61%。但是,2007年該產業的地理集中率較之較高也是相鄰年份2005、2006年出現下降,反映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近期在全國范圍內集聚程度趨于下降,該產業在各省之間的分布趨于平均。從圖4—8可以看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由內陸向沿海及華北地區集中的變化趨勢。

圖4—8 1997與2007年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布局對比圖

(3)傳統制造業的集中區域相對固定。

在1997—2007年間,我國紡織工業集中率呈上升態勢,CR1指數略有下降,CR3及CR8指數均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在1998年至2005年間,其中CR3指數由1997年的46.82%上升至2007年的77.02%,增加幅度達到64.5%;CR8指數由1997年的65.05%上升至2007年的86.53%,增加幅度達到33%。CR1指數顯示紡織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第一的江蘇省其總產值一直在占全國23%~25%之間徘徊,占到了全國總產值的近四分之一。CR8指數則顯示紡織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前八的省份其總產值之和由65.05%上升到86.53%,由此可見紡織工業在全國的分布集中程度。

我國紡織行業總產值排名前八的省份有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湖北、上海、河北、河南八個省市。對比圖4—9中的兩幅圖,可以看出,江蘇、浙江、山東、廣東一直牢牢占據著前四名,顯示我國紡織工業的集中區域比較固定,紡織工業競爭優勢區域并未發生轉移。

圖4—9 1997與2007年紡織工業布局對比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屯留县| 德清县| 黄石市| 拉萨市| 苏尼特右旗| 香港 | 阜城县| 深州市| 福州市| 龙川县| 皋兰县| 象州县| 从化市| 和静县| 宿迁市| 克拉玛依市| 明溪县| 错那县| 英吉沙县| 阜城县| 万荣县| 左贡县| 昭平县| 斗六市| 拉萨市| 洛浦县| 宝应县| 余江县| 东安县| 高陵县| 吴旗县| 重庆市| 鲜城| 宣化县| 鄂托克前旗| 靖州| 枞阳县| 扎赉特旗| 锦州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