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優化生產力布局的原則與模式

1.優化生產力布局的主要原則

第一,市場導向與政府調控原則。生產力布局模式應符合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有助于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效率。堅持市場導向原則,以市場機制調節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呈現差異,市場發育程度同樣存在差異。比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市場機制較為完善,而中西部地區的市場發育程度相對較低,商品市場的自由流通不夠順暢,土地、技術、資本等要素市場還存在地區分割或分散。優化生產力布局應當把握市場導向的目標,區別對待全國各地區的市場發達程度,在市場發展較好、經濟較發達地區調整現有生產力布局時,應注重進一步健全市場機制,尊重市場經濟行為各方主體的利益;而在市場機制欠發達、經濟欠發達地區調整生產力布局時,尤其注重把握市場經濟的規律和產業發展的規律,結合地區產業的特點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前景,協調市場經濟行為主體的各方利益。

我國過去強調政府干預對“市場失靈”的彌補,忽視甚至根本無視“政府失靈”,是造成我國生產力布局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應當明確政府在生產力布局中的職責,彌補“市場失靈”所在,注重“政府失敗”之處。具體而言,在宏觀布局上,本著效率原則,完善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高效率的地區轉移。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強化轉移支付性質的稅收制度,大幅度減少基于各種投資性支出的預算行為。在中觀布局上,強化城市規劃決策的科學程序,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充分發揮地價在城市規劃中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微觀布局上,減少政府對企業微觀決策的干預,使企業真正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進行產業布局。

第二,生態效益與空間平等原則。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發展目標,要求不但要提高經濟總量,而且要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因此,生態效益原則要求在生產力布局模式選擇時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生產力布局應當從環境資源稟賦出發,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資源地理分布差異的特點,以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和生態成本的最小化為目標,保持生態系統平衡。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生態、社會效益的關系,不僅要求決策者和全民樹立生態意識,而且國家也應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監督和保護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空間平等原則首先要求經濟與人口在一定空間趨于均衡。我國地域廣闊,區域差異顯著,資源分布不均,采用不同生產力布局模式的地區對生產要素的種類和數量、產業、人口數量的要求也各異。在資源匱乏地區,可選擇增長極布局模式,要限制城鎮建設、人口積聚,以避免經濟發展與資源瓶頸之間的矛盾。同時,應注重創新產業形式,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轉移,通過融入更大區域、在更大區域內整合自身實力而發展。在資源優勢突出卻又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地區,如西部地區則應在現有生產力布局模式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優勢產業,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促進現有模式的升級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在現有經濟較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已經完成從單一中心向多中心轉變,開始向網絡布局模式轉變。“十一五”時期,我國提出要推進主體功能區的形成,對于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各自所承擔的功能不一,各自發展的重點也不同。因此,新時期優化我國生產力布局應當把握各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功能的差異性。

第三,開放發展與國際化原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注重開放條件下的全球化背景國際貿易原則對我國優化生產力布局具有特殊意義。國際貿易對國民經濟的部門和地域結構具有較大的影響,隨著國際貿易和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不斷發展,各國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加深。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的日益增強,就更需要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在一起,分析國內區域經濟如何受國際經濟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如我國的石化工業的布局,隨著我國石化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石化工業的飛速發展,各種石化產品尤其是原油的進口量不斷增加,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國內相當部分煉油、石化企業都依靠進口原油,因此在考慮石化工業的布局時必須注重開放條件下的全球化、國際貿易的背景。同樣,我國目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由于需要進口大量的鐵礦石,所以開始向東部沿海地區集中。我國紡織、低端電子、機電產品受國外需求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五年或者十年甚至更長遠時期,這些行業的進一步調整方向應當是注重內需市場,因為我國這些行業產品的比較優勢并不明顯。相反,隨著國內市場的活躍,這些行業可能由沿海向內地轉移。總而言之,當前優化我國生產力布局,必須考慮開放條件下的全球化背景國際貿易原則,外貿依存度大的行業應考慮向沿海布局。

2.生產力布局的三種模式

空間結構是實現優化生產力布局的落腳點。優化生產力布局的原則和主體都是為實現這一空間結構。不同區域的生產力布局模式也不相同,同一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生產力布局模式也不一樣。關于區域生產力空間布局模式,理論界對此的說法不一。但大多數學者認同區域生產力布局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增長極模式、點軸模式和網絡模式。

一是增長極布局模式。增長極模式是區域生產力擴散的基本模式。增長極的概念首先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F.Perroux)于1950年提出。增長極包含兩層含義:產業增長極和空間增長極。空間意義上的增長極通常就是發展條件較好、產業綜合優勢比較突出、區位條件明顯、投資環境較為優越、發展潛力巨大,并有望在短期內迅速崛起的點狀區域,如城市、資源富集區、工業區、經濟特區等。在對某一區域進行開發時,有計劃地在物質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較強、生產要素較為集中的中心城市等經濟活動相對集中的地區形成啟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并通過增長極自身的迅速成長及產生的乘數效應,輻射周邊地區,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全面均衡發展,這種生產力布局與擴散模式即增長極模式。增長極模式主要適用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是生產力布局的最初形式,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高級化,將逐漸被點軸模式和網絡布局模式所取代。區域生產力布局的增長極模式中的增長極都具有層次性。同一區域內部的增長極可以根據其集聚、輻射功能、經濟實力等劃分為若干級,如一級增長極、二級增長極,甚至更多。但同一區域內的一級增長極一般只有一個。這些增長極的級別一般與城市規模、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布局等有較大關聯性。

二是點軸布局模式。點軸模式是增長極模式的延伸。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過程看,產業特別是工業一般都先集中于少數點即增長極,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業點逐漸增多,點與點之間適應經濟要素聯系需要,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成,形成經濟軸線布局。點軸模式主要適用于發展中或發達地區,隨著經濟發展,將被網絡布局模式取代。經濟軸線也具有層次性。點軸布局模式中的點可以是具有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城市、城鎮、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特區等。軸線既可以是流域、海岸等自然軸線,也可以是鐵路、高速公路、公路軸、邊界軸等人文軸線。經濟軸線的層次性主要是由它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決定的。影響范圍廣、影響力強則為主要經濟軸線或稱為一級經濟軸線,次之則為二級經濟軸線。

三是網絡布局模式。區域生產力網絡布局模式中的網絡是指一定區域內增長極與增長極之間的經濟聯系以及經濟軸線與軸線之間按照一定的經濟技術規律經緯交織而發展成的點、線、面統一體。主要包括商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網、通訊網等。隨著區域經濟整體實力的增強、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和技術擴散,便會有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進而產生新的點軸模式。新舊點軸不斷擴散和經緯交織,形成經濟網絡體系,即形成生產力網絡布局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適用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具有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類型區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不同,區域生產力布局的模式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區域內部性和外部性的相互轉化是區域生產力布局模式升級與轉化的動力。區域的內部性是由內部的生產力諸要素決定的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區域發展水平等交匯而成的基本特征。區域外部性是相對于區域內部性而言的,存在于區域之外,但又可以看作是更大區域的內部性。區域外部性內部化是區域的外部性對內部性的影響居于主導地位,從而使區域內部性發生變化的過程。表現為:在開放區域之間,某些優于區域內部性的外部性要素由區域外向區域內滲透和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優化相對落后區域生產力布局,促使區域要素配置、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城鎮結構等方面引起一系列波及效應并發生積極變化,進而推動生產力布局模式的升級。同樣區域內部性外部化是區域的內部性相對于外部性的影響居于主導地位,從而使區域外部性發生變化的過程,進而使本區域外的區域生產力布局發生變化,同時也推動著生產力布局模式的變化。

3.生產力布局的模式選擇

優化生產力布局的空間載體以城市為主。在我國大力推進城市化戰略背景下,我們應當將優化生產力布局的模式與城市化緊密結合。

對于任何一個地區而言,地區經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而不斷發展的。優化生產力布局與工業化、城市化密不可分。一般而言,工業化與城市化應當是協調同步的。但對于我國而言,理論界認為我國是處于重化工業化階段,但城市化尚處于由起步向快速發展轉變的階段。2007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44.9%,工業化率為48.6%。因此理論界認為我國的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當前我國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應當注重城市化與生產力布局的相關性,爭取把優化生產力布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度相協調。

城市化與生產力布局關系密切。城市化導致生產要素的集聚,促進生產力布局空間的擴大。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生產要素的空間組合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調整和優化。一般說來,區域經濟發展處于城市化的初期階段時,生產要素都有向區內最有利的區位集中的趨勢,這就是生產力布局的極化效應。這一時期生產力布局的空間結構一般為增長極模式。隨著增長極經濟能量的積累、經濟實力的增長,便會向周圍輻射其經濟能量,這種經濟能量的輻射,實際上就是沿著交通線路進行擴散。當增長極發展到成熟時期,擴散效應便會逐漸占主導地位。這時生產力空間結構就會由單一增長極向軸線模式轉換,形成以這一干線為軸線的產業密集帶和城市帶。當區域生產力水平發展到高級階段即工業化后期,此時的城市化水平隨之提高,生產力布局的空間結構將相應地由軸線模式向網絡轉換,形成由若干等級不同的軸線和多層次的增長中心所組成的網絡型的生產力空間結構模式。區域生產力布局由增長極模式向軸線模式再向網絡模式過渡,往往相伴有“工業重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漸變演進,這就是區域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空間結構演變的規律。

然而,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把城市化發展簡單等同于城市的建設、城市的規劃,甚至是熱衷于建筑物的增加,或者僅注重城市空間面積的擴大而忽視產業結構的優化布局,致使城市“產業空心化”或產業結構過于雷同。未來我國生產力布局應當分析城市的要素稟賦基礎、產業發展基礎、經濟發展條件,從而形成合理和可行的生產力布局。同時,對于當前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當結合城市發展的潛力和前景,綜合考慮生產力布局的進一步優化。總之,優化生產力布局應當正確把握城市化和生產力布局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我國生產力布局應選擇多層次的增長極模式。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我國尚不具備網絡布局模式的經濟基礎。區域經濟的動態發展規律顯示網絡布局模式是較發達的生產力布局模式。有人認為可以選擇點軸模式。選擇點軸模式的首要問題就是關于軸線的選擇,而在我國若是選擇交通軸線作為點軸模式所要求的軸線,仍然無法解釋當前生產力布局的現狀,比如京九線沿線,江西的經濟發展狀況并未隨著京九線的開通而出現預期的騰飛,相反,較之京九線開通之前,江西省的人口流出更頻繁,礦產資源的外運更明顯。另外,關于軸線長度的確定,當前理論界或者現實中并不存在一致的看法,“軸線”的確定更多地受影響于“點”(或者說增長極)的輻射。因此,我們認為,生產力布局的空間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前采用多層級的增長極布局的模式更符合我國的現狀,也更加符合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的方向。

其次,我國生產力布局的模式應以增長極模式為重點,輔以點軸和網絡模式。如前所述,生產力布局的空間模式主要是增長極模式、點軸模式和網絡布局模式。其中點軸模式是增長極模式的延伸。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異質性。即使是細化到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個細分單元內部生產力發展也存在較大異質性。顯然,生產力發展的狀況表明我國并沒有達到生產力網絡布局模式這一高級階段。但若選擇軸線分布,并不能詳盡而又準確地分析優化生產力布局,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關于軸線的選擇,交通軸線并不是影響生產力布局的唯一因素,那么除了交通軸線相對較客觀外,并無其他的軸線可確定。二是即使存在某些地理特征或者自然帶,但當前生產力的布局更多地受影響于市場潛力大小、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大小、產業結構等因素。

最后,我國生產力布局的模式選擇要以加快區域傳遞為目標。區域傳遞是區域內部性與外部性相互轉化的基本形式。由于區域傳遞波及效應的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區域間生產力諸要素相互影響、波及,當這種影響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起區域生產力布局模式發生變化。區域傳遞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二是產品互補式區域傳遞,三是產業互補式傳遞,四是城鎮功能互補式傳遞。四種類型的區域傳遞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資源互補是區域傳遞的初級形式,點軸模式通常由此產生。資源互補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產品互補,進而引發區域傳遞的高級形式—產業互補和城鎮互補。生產力布局模式也在區域傳遞形式的升級中得到調整和升級。

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快。我國自“十一五”以來,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這些對我國工業空間布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贵港市| 鲁山县| 阳山县| 平江县| 霞浦县| 廊坊市| 康乐县| 茂名市| 平原县| 昆明市| 涿鹿县| 桓台县| 宾川县| 定兴县| 灌南县| 潮州市| 兴仁县| 龙川县| 福海县| 东辽县| 洪湖市| 娱乐| 高安市| 潮州市| 广南县| 普兰县| 垣曲县| 喀喇沁旗| 砚山县| 塔城市| 长白| 香港| 双峰县| 顺平县| 右玉县| 镇巴县| 邛崃市| 岳普湖县| 绥宁县|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