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優化生產力布局的基礎

1.要素稟賦基礎

要素稟賦主要指依附于一定地域空間而存在的資源稟賦,缺乏可流動性,是經濟活動可資利用的基礎要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自然基礎。自然資源基礎主要包括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地區所擁有的區位條件。要素稟賦基礎是優化生產力布局首先要把握的基礎。對于任何行業或者產業的布局,都離不開當地的要素稟賦。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赫克歇爾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模型就明確提出,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應當專業化生產本地要素豐裕度高的產品并予以出口,進口本國要素稀缺的產品,從而改善本國或本地區的貿易條件,獲取貿易利得。在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我們必須切實分析一個地區的資源要素稟賦條件。

以電力行業為例,華北地區水資源缺乏,但煤炭蘊藏量非常大,山西和內蒙古的煤炭蘊藏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位,因此其火力發電非常發達;西北地區水力和煤炭資源都非常豐富。甘肅和青海兩省黃河上游的水力開發條件十分優越,陜西和寧夏的煤炭蘊藏量豐富,為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創造有利條件;西南地區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四川、云南、貴州三個省份在2007年水力發電量分別位列全國第二、三、四位。因此電力行業布局應充分把握當地的要素稟賦基礎。另外,農業生產力布局同樣需要重點考慮要素稟賦基礎。相對于其他的產業,農業對自然條件、氣候等要求更特殊。如前所述,我國谷物生產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非常小,主要由于谷物生產對氣候、水資源等自然因素要求較高,與制造業的布局有很大不同??傊?,對于任何地區而言,優化生產力布局首先必須分析該地區的要素稟賦基礎。

2.產業發展基礎

區域產業發育程度可以以三次產業結構為主要標志。選擇三次產業產值比例、從業人員比例來衡量區域產業發育程度。產業發育程度較低的地區產業結構單一,農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極高,而工業很不發達,多處于萌芽階段。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發育到一定水平時,工業在區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就會凸顯出來,農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下降,而工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工業從業人數也會激增。產業發育較成熟后,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將占據首位,吸納就業人數也是最多的。在產業發育水平較低的地區,區域傳遞形式也只是初級的資源互補、產品互補傳遞,生產力布局模式也多為與之相對應的較為初級的模式。而在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區域傳遞形式則多為高級的產業互補傳遞和城鎮功能互補式傳遞,生產力布局模式則為對應的較為高級的模式。因而,區域產業發育程度是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應當考慮的直接影響因素。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因此在考慮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應當把握地區間產業基礎條件的差別。在分析地區產業基礎條件時,我們選擇四大區域的產業結構為分析對象,因為四大區域格局大體上能夠描述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四大區域的劃分不僅因為地緣因素,而且因為四大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程度等具有相似性。2007年,東部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51.46%和41.65%,高于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如表2—1所示。產業結構將影響未來的生產力布局。如東部地區的裝備制造業、鋼鐵、石化行業的發展基礎好,區位條件好;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基礎好,空間大。因此,在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東部地區應重點考慮裝備制造、鋼鐵、石化、生產性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中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較好,如新疆的種植業、湖南的有色金屬冶煉、四川的旅游業、內蒙和山西的煤炭業等等,這些產業是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應當重點分析的產業基礎條件。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

對于農業布局,應當注重分析地區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注重與生態結合。當前對農業布局的關注程度嚴重不足,有關農業生產力布局的研究很少,這種忽視造成很多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優良農田被占用,既妨礙了農業基礎作用的發揮,又不利于總體生態環境的維持。依據產業功能適宜性分區,合理調整和優化農業布局是建設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對于制造業布局,當前我國正處在高速工業化時期,制造業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制造業行業布局是生產力布局的重點內容。當前制造業布局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密”與“過疏”的問題、原料和產品運輸成本較高的問題等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制造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我們必須切實分析當前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優勢和前景,優化制造業的布局,提升競爭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代表著生產力的新生力量。很多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都超過60%。我國一些發展較快的地區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達50%以上(2007年上海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52.6%,北京為72.1%)。服務業的合理布局對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3.經濟發展基礎

我們衡量經濟發展條件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主要指標,具體可由人均GDP、城鎮化率、工業化所處階段等指標來衡量。實際測算中,可以以人均GDP為標準,將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分為落后地區、發展中地區和發達地區。也可以按照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提出的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按匯率換算為1970年美元價格計算,將工業化分為初期(人均GDP280~560美元)、中期(人均GDP560~1120美元)和成熟期(人均GDP1120~2100美元),并由該區域所處工業化階段衡量其經濟發展水平。如表2—2所示。

區域經濟成熟度從總體上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對于發達地區,或處于工業化中高級階段的地區,盡管未必一定采用生產力布局的高級模式,但對于區域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地區,采用較高級別的生產力布局模式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區域經濟成熟度是生產力布局模式選擇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資料來源:陳佳貴、鐘宏武:《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階段性特征》,載 《開發研究》,2007(1)。

因此,優化生產力布局時應當把握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確定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和方向,調整生產力布局的思路和重點,從而更好地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如東部地區已經處于工業化后期的前半階段,經濟發展條件較好,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多個經濟增長極,長三角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后半階段,珠三角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前半階段,已經形成多級增長中心的格局。未來生產力布局的調整應當重點考慮如何整合現有增長極的各種資源和優勢條件,促進現有增長極的進一步發展,并向更高級的生產力布局模式升級,如由增長極模式向網絡布局模式的升級。從表2—2可以看出,東北、中部、西部地區所處的工業化階段落后于東部,如何優化現有的增長極、進一步培育新的增長極,都決定著我國未來生產力布局的合理性??傊?,地區經濟發展條件是優化生產力布局的十分重要的基礎要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中超| 湄潭县| 博白县| 罗源县| 巴林右旗| 乌拉特后旗| 大石桥市| 巴彦淖尔市| 石河子市| 溆浦县| 临潭县| 澳门| 科技| 准格尔旗| 泰宁县| 禹州市| 怀集县| 宜宾市| 壶关县| 景泰县| 阿坝| 甘肃省| 柳林县| 马龙县| 庆城县| 安化县| 道真| 五莲县| 奎屯市| 正阳县| 石渠县| 青海省| 阳山县| 永胜县| 志丹县| 明水县| 朝阳市| 青冈县| 上饶市|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