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我國資源稅政策介紹

一、稅率和稅收收入

1.資源稅稅率

根據2011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第十二條,納稅人應納的資源稅,應當向應稅產品的開采或者生產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其中資源稅的計稅方法分為兩類:一是從價定率,即以應稅產品的銷售額乘以納稅人具體適用的比例稅,適用于原油和天然氣;二是從量定額,即以應稅產品的銷售數量乘以納稅人具體適用的定額稅率,適用于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鹽。納稅人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其納稅地點需要調整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決定。具體而言,資源稅的稅目稅率見表2—1。

資料來源:國家稅務總局網站。

2.資源稅的稅收收入

自1994年開始征收資源稅以來,資源稅的稅收收入總體呈現增長態勢。名義國內資源稅的增長率除1997年為-1.22%外,其余各年均為正值。各年份的增長率波動較大:1995—2000年增長率呈下降態勢;2000—2006年增長率快速提高,資源稅收入增長率在2006年達到最高值45.37%;2006年之后增長率又開始下降。特別地,2005年和2006年的資源稅收入的高速增長可能是資源產量增長和政府從2004年開始逐步調高部分地區部分礦產品的稅額的共同作用。2005年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43.93%,其中原油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4.11%,天然氣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37.49%,非油氣資源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57.74%。且2005年油氣名義銷售收入增長率為40.11%,原油產量增長率為3.67%,天然氣產量增長率為22.60%,非油氣礦產產量增長率為-26.84%。所以原油、天然氣名義資源稅收入的增長源于價格和產量的增長。而非油氣資源名義資源稅收入在其產量增長為負的情況下取得57.74%的高增長率可能源于非油氣礦產產量結構的變化,并且數據顯示,2005年非油氣礦產產量結構兩個顯著的變化分別是,煤炭產量由2004年占非油氣礦產產量的26%變為2005年占34%,其他非金屬礦原礦由2004年占35%變為2005年30%。即資源稅稅率較高的煤炭的產量提高使得非油氣名義資源稅收入取得較高增長。2006年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46.05%,其中原油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47.18%,天然氣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33.55%,非油氣資源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為46.16%。且2006年油氣名義銷售收入增長率為29.64%,原油產量增長率為1.27%,天然氣產量增長率為19.19%,非油氣礦產產量增長率為11.15%。所以原油、天然氣名義資源稅收入的增長源于價格和產量的增長。非油氣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大于其產量增長率可能依然源于非油氣礦產產量結構的變化,與2005年相比,2006年的黑金屬礦原礦占非油氣礦產產量的比例由之前的24%增加至27%,同時,其他非金屬礦原礦占比近一步下降,由2005年的占非油氣礦產產量30%下降至2006年的28%。所以,非油氣資源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一方面源于非油氣礦產產量增加,另一方面,資源稅稅率較高的黑色金屬礦原礦占比增大以及資源稅稅率較低的其他非金屬礦原礦占比下降,也使得非油氣資源名義資源稅收入取得較高增長。為了更準確地刻畫資源稅收入的實際增長率,用通貨膨脹指標CPI對其進行調整。采用CPI(1994年=100)對資源稅收入進行調整后,該項稅收收入增長率稍顯平緩。其中,1996年、1997年出現負增長,分別為-3.96%和-3.95%。而在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由于CPI的下滑,實際資源稅收入的增長率高于名義國內資源稅收入的增長率,如圖2—1所示。

圖2—1 1994—2010年名義資源稅收入增長率和實際資源稅收入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稅務年鑒》(1995—2011)由作者計算得出。

3.資源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資源稅收入在稅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從未超過1%,1995年該比重最高為0.92%。此后,該比例總體上呈下降趨勢,2004年達到最低點0.39%,之后略有回升并保持在0.53%左右。變化趨勢如圖2—2所示。

圖2—2 1994—2010年資源稅收入占稅收收入比重的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稅務年鑒》(1995—2011)由作者計算得出。

4.資源稅收入來源的產業結構

2009年,各類資源均按照從量定額計稅。此時,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對資源稅的貢獻最大,這三個產業的資源稅為96.06億元、89.99億元和63.19億元,分別占資源稅總收入的28.40%、26.61%和18.68%(見圖2—3)。七大類資源中,天然氣對資源稅貢獻最少,僅占2%。原油對資源稅的貢獻也僅占10.89%。此次改革后,原油和天然氣采取從價定率方式計稅,導致這兩個產業資源稅大幅增加,在資源稅總收入中所占地位顯著提高。

圖2—3 2009年全國資源稅分企業類型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

5.資源稅收入來源的企業結構

2009年,股份公司貢獻資源稅195.43億元,占全部資源稅收入的65.56%,其次是國有企業(39.65億元,13.3%)和私營企業(35.29億元,11.84%)(見圖2—4)。這三類企業貢獻了全部資源稅的90.7%。更進一步,股份公司資源稅主要集中在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和原油,國有企業資源稅主要集中在煤炭、黑色金屬礦原礦和其他非金屬礦原礦,私營企業資源稅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礦原礦、其他非金屬礦原礦和煤炭(見表2—2)。

圖2—4 2009年全國資源稅分企業類型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

資料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

6.資源稅收入來源的地區結構

2009年,資源稅收入最多的6個省為山東(32.81億元)、遼寧(32.63億元)、山西(30.05億元)、內蒙古(27.55億元)、河南(24.23億元)、河北(23.61億元),這幾個省份都是資源大省(見圖2—5)。

圖2—5 2009年全國資源稅分地區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阳高县| 卫辉市| 万全县| 库尔勒市| 汶上县| 温泉县| 蓝山县| 隆尧县| 神农架林区| 沂源县| 白水县| 依安县| 绍兴市| 和平区| 奇台县| 昌平区| 息烽县| 梨树县| 曲松县| 苏尼特左旗| 九寨沟县| 汝城县| 中超| 楚雄市| 沂南县| 中牟县| 和林格尔县| 金华市| 汽车| 昌黎县| 祁门县| 武强县| 二连浩特市| 邳州市| 富阳市| 年辖:市辖区| 宝坻区| 兰西县| 丹东市|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