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2014)
- 李桂芳
- 5104字
- 2020-08-20 16:01:43
第四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動態及預測
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國際直接投資環境,主要受包括金融形勢、財政形勢、貿易形勢在內的國際經濟形勢影響;二是國內直接投資環境,主要受對外直接投資宏觀政策和法律法規影響。因此,國際投資環境和中國國內投資環境的現狀和變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動態。
一、國際環境: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蹣跚
在遭遇了2011年年底的重大頓挫之后,全球經濟在2012年一季度迎來了一段暫時的穩定期,但從2012財年末的數據來看,經濟復蘇仍步履蹣跚。2012年,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幅普遍低于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依然薄弱。
進入2013年,危機后的經濟復蘇依舊緩慢。根據IMF2014年1月《世界經濟展望》的最新數據,2013年全球經濟產出增幅為3.0%,增幅連續兩年放緩;美國經濟增長1.9%,較2012年2.8%的增幅有明顯下降;而歐元區依舊深陷經濟負增長的泥淖,繼續下挫0.4個百分點;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根據IMF數據,2013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幅達4.7%,但仍低于2012年4.9%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結構產生了微妙變化,表現為新興經濟體的增速下降和先進經濟體的增幅趨穩。新興經濟體經濟增幅連續下滑的促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經濟增長的周期性;另一方面是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新興經濟體,得益于21世紀頭十年異常有利的全球環境(包括高漲的商品價格和快速的金融擴張),潛在經濟增長率持續上升。然而,隨著全球商品價格趨穩,金融市場監管趨緊,這些新興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導致近幾年經濟增幅連續放緩。
金融形勢方面。2013年全球金融體系繼續朝著維持金融穩定的方向進行調整。伴隨著2013年經濟回暖趨勢的確認,美國有望降低貨幣政策的開放性,推升長期利率,從而限制與長期松弛貨幣政策有關的金融穩定風險。歐元區正在進一步緩解債務積壓問題并修復銀行資產負債表,同時在改善貨幣聯盟架構方面做著積極努力。新興市場的信貸擴張和高企業杠桿率問題已持續多年,隨著近期經濟基本面的持續走弱,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將面臨更復雜的外部狀況和更高的風險溢價。
財政與債務形勢方面。2013年,不少典型先進經濟體的債務比率依然居高不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的財政脆弱性因素也在不斷累積,這為全球財政形勢籠上了一層陰云。IMF2013年10月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顯示,先進經濟體平均公共債務比率預計將在2013年至2014年趨于穩定,但仍將達到歷史峰值,升至110%。巨大的債務存量以及諸如日本、美國等重要經濟體債務上限缺失等問題,將進一步提升全球財政下行風險。相比美國等先進經濟體,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的財政脆弱性問題就更加明顯。以中國為例,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12月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已達19.94萬億元,兩年中增長近一倍。地方債務的快速增長加劇了財政風險,警示中國政府應盡快加強財政收入規劃,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建立有效的財政緩沖措施。
貿易形勢方面。根據WTO《世界貿易報告2013》,2012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量達17.85萬億美元,與2011年基本持平,貿易增速較2011年、2010年20%左右的增長率有明顯下滑。進入2013年,情況并未好轉,美國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歐債危機蔓延的余威,再加上新興市場的需求下滑,給全球貿易增長施加了層層阻力。然而,就在2013年即將結束之際,全球貿易領域卻迎來曙光。2013年12月7日,WTO第九屆部長級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閉幕,會議發表了《巴厘部長宣言》,達成了“巴厘一攬子協定”,多哈回合談判在陷入12年僵局后終于有了歷史性突破。該協定在貿易便利化、農業貿易等領域達成了諸多共識,并承諾在未來完成更多領域的貿易合作,成為WTO多哈發展議程中的重要基石。
綜上所述,2012-2013年間,全球經濟復蘇依舊步履蹣跚。不利的投資環境給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消極影響得到了初步的事實印證。前文已述,2012年全球投資流出流量降至1.39萬億美元,降幅達17%。2013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流出流量增幅維持負值的壓力頗大。全球對外投資環境的低迷勢必會對中國造成不利影響,雖然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逆勢上揚,但考慮到2013年錯綜復雜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環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要想維持17%左右的高速流量增長也絕非易事。
二、國內環境:政策環境總體向好
(一)宏觀政策支持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先后發布了多項鼓勵對外直接投資的指導性綱領,為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十二五”規劃中,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繼續成為重要內容,并且在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投資行業的指向、投資項目的科學性和風險防范等方面提出了更詳細的要求。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提到了“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性。報告指出,在未來,中國將“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并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列為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的六項重要任務之一。會議指出,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保持傳統出口優勢,發揮技術和大型成套裝備出口對關聯行業出口的帶動作用,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擴大國內轉方式、調結構所需設備和技術的進口。注重制度建設和規則保障,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走出去”的宏觀指導和服務,提供對外投資精準信息,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201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提到了三個關鍵詞:“自貿區與自貿協定談判”、“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三點是2013-2014年中國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舉措,是落實對外直接投資宏觀支持政策的具體體現。
(二)法律法規動態
配合“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貫徹落實,2013年,商務部等相關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促進并規范了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如商務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支持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商務部發布的《規范對外投資合作領域競爭行為的規定》,商務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發改委、國資委、國家預防腐敗局、全國工商聯聯合發布的《中國境外企業文化建設若干意見》等。
《關于支持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商務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將共同建立合作區項目協調和信息共享等聯合工作機制,為符合條件的合作區實施企業、入區企業提供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具體措施包括:(1)商務部對企業投資建設的合作區進行宏觀指導,在國別和產業指引、資本投資便利化、境外投資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2)國家開發銀行根據國家對外發展戰略的需要,支持國內產業集群“走出去”,為合作區建設提供投融資等服務;(3)商務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將支持或共同開展合作區布局和發展規劃等研究工作等。這說明在我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和發展上,商務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將精誠合作,做好規劃布局和信息共享工作,共同引導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企業有序開展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
《規范對外投資合作領域競爭行為的規定》旨在規范我國對外投資合作企業的海外經營行為,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該文件指出,國家應鼓勵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正當競爭開展對外投資合作;鼓勵企業通過正當競爭行為實現優勝劣汰,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鼓勵企業樹立開放的經營理念,廣泛合作、整合力量,降低市場開拓成本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該文件還對對外投資合作領域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了界定,包括:(1)以商業賄賂爭取市場交易機會;(2)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的不正當價格競爭行為;(3)串通投標;(4)詆毀競爭對手商譽;(5)虛假宣傳業績等。
《中國境外企業文化建設若干意見》是商務部聯合多部委,在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愈發活躍,境外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需求逐漸擴大的背景下出臺的最新指導意見。該文件指出,中國境外企業應該通過積極倡導和組織實施,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氛圍,推動境外企業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要求和對外戰略目標、適應世界發展潮流、遵循企業國際化發展規律、符合企業發展戰略、反映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具體內容包括:(1)樹立使命意識;(2)堅持合法合規;(3)強化道德規范;(4)恪守誠信經營;(5)履行社會責任;(6)加強與當地融合;(7)加強風險規避;(8)嚴抓質量考核;(9)創新經營特色。
綜上所述,2012-2013年,中國延續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政策支持力度,并對2014年的對外開放步伐部署了新的發展目標;同時,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也在合作區利用、正當競爭、文化建設等方面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給予了指導和規范。宏觀政策和法律法規的配套實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體系,勾畫出了中國總體向好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環境。
三、趨勢預測: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2012-2013年,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蹣跚,中國經濟平穩增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均創新高,企業“走出去”步伐依然穩健扎實。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全球經濟回暖延續、中國政治經濟環境穩中向好的前提下,預計2015年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依然可以實現穩固增長,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方面。得益于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人民幣國際購買力日益提高,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時的議價能力有望上升,有利于配置美元和其他外幣資產,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有望進一步提速。此外,中國企業對外并購項目規模和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2012年,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并購項目457個,交易金額達434億美元,兩者均創歷史之最;2013年,中國企業國際并購規模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2014-2015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規模和領域有望繼續擴大,進一步推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
對外直接投資環境方面。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2013年出現驅動力結構變化,表現為先進經濟體經濟增長貢獻度的提升。這意味著美國、歐盟、日本等的經濟增幅有望提高,對吸引外商投資規模的影響難以確定,給中國企業在相應東道國的海外投資帶來變數。國內方面,“十二五”規劃中支持對外投資合作的宏觀政策仍會延續,堅持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指導性原則不會改變。此外,得益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以及黨中央、人民政府對全面深化經濟改革部署的廣泛認同,未來促進和規范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將進一步完善,諸如“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新的驅動元素有望持續涌現。
對外直接投資區域流向方面。預計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亞洲仍會成為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一陣地,中國香港仍將成為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區。此外,如果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等具有特殊功能和地位的投資東道國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吸引力持續減弱,預計未來中國流向拉丁美洲的對外直接投資依舊難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中國企業對歐美國家的并購項目是借道其他地區實施的(如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通過香港子公司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未來流向歐美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還要考慮具體項目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行業流向方面。預計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以及制造業依舊會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重要的五大流向行業。此外,一些新興領域有望在未來幾年迎來快速增長,如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2012年增幅為170.9%),文化、體育娛樂業(2012年增幅為87%)。其中,在維持平穩增長的基礎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有望在短期內躋身10億美元流量行業陣營。
對外直接投資主體方面。隨著聯想、吉利等優秀民營企業的海外擴張,民營資本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增強。預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國有資本份額將進一步下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規模的多樣化特征有望逐漸深化。從中央和地方的角度看,預計未來幾年內,將有一批類似于廣東越秀集團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選擇進軍海外市場,成為推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新銳力量。區域分布方面,得益于宏觀政策支持,中國境內投資者“東強西弱”的格局有望緩解。2013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要自2014年始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推動中西部地區與中亞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強中西部地區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受益于此,中西部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有望迎來顯著增長。
“十二五”時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也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總體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面臨的機遇依然大于挑戰。2014-2015年,中國穩定向好的投資環境有望保持,中國企業巨輪將繼續在對外直接投資大潮中乘風破浪,推動中國向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強國不斷邁進。
(周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