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文化社會學(第2版)
- 高宣揚
- 971字
- 2019-09-21 01:37:48
再版前言
人們往往只滿足于觀察流行文化的表面現象,甚至以輕蔑態度,簡單地把流行文化當成下層民眾所追求的通俗文化現象,把它拒之于學術研究的論題之外,不愿意具體深入地開展對流行文化的研究。但是,流行文化的泛濫及其無所不在的表演,不但嘲弄了這種不負責任的輕率態度,而且也直接阻礙了人文社會科學本身的發展。實際上,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重要論題,都離不開對流行文化的研究成果,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許多創新和理論突破,都與流行文化研究中對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相互滲透現象的分析有密切關系。
對于人文社會科學來說,研究流行文化,不論就其理論層面,還是就實際經驗調查而言,都具有戰略性理論意義,這不但是因為流行文化已經滲透到當代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推動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動力,而且,還因為它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重要論題,諸如涉及當代社會的性質,當代社會中每個人的心理結構及其運作邏輯,以及涉及人文社會科學所關注的主體性、語言論述以及權力操作的網絡等關鍵因素,因而也直接影響到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向,對于深入了解正在迅速變化中的現代人的心理、愛好、精神活動及其社會關系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西方各國,從資本主義社會醞釀而創建初期開始,流行文化和消費就同資本主義整體經濟之間,構成了相互緊密關聯的三大重要因素,而且三者之間形成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循環發展模式,并從此導致三者關系的定型化和模式化。因此,各個時代最富有思想創造精神的社會科學家和思想家,像英國的斯賓塞, 德國的齊默爾和松巴特,美國的維伯倫以及法國的托克維爾和加普里爾·德·塔爾德等人,都很早就先后開展了對流行文化的研究,提出了足以推動社會科學發展的真知灼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代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所提出的消費社會理論,勒菲伯爾的日常生活理論,埃里亞斯的文明進程理論,利奧塔等人所提出的后現代主義以及20世紀以來發生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許多重大爭論,都緊密地與當代流行文化所提出的社會文化問題緊密相關。
中國社會已經邁入現代化的新時代,流行文化也隨著市場化和全球化卷入中國社會實際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認真研究流行文化的性質及其社會影響,已經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希望本書的出版和再版有利于推動這項復雜的研究工作。
高宣揚
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2015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