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結構

第一節 流行文化的多重特征及其結構

馬克思在分析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普遍、最基本和最常見的社會現象時,首先分析了它的二重性,即揭示其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二重性結構,然后一步一步地揭示其內在矛盾。作為我們的主要分析對象的流行文化,并不是像商品那樣簡單地表現為二重結構,而是具有復雜的多重結構。同時,這些多重結構也呈現為相互交叉的盤根錯節狀態及多變的不穩定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分析當代的流行文化比商品困難得多。而且,這也表示,流行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晚期階段的基本現象,比古典資本主義的一般商品復雜得多。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單純地采用單一的分析方法,同樣也不能試圖只是靠一次分析就可以把流行文化說明白。換句話說,分析流行文化不但不能單純執著于單一的分析方法,也不能滿足于一次分析,以為靠一次分析就可以直接揭示它的本質。

為了分析流行文化的復雜現象,必須分許多層次進行,并在完成了一次分析流程之后,反復地按照它的不同階段表現形式,再作具體深入的分析。流行文化作為一般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也具有一般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同任何文化一樣,流行文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作為人工產品,它不同于一般文化的地方就在于,它以流行的形式,在不同的特定時期內,更緊密地和更實際地環繞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不僅如此,而且,它更多地體現為各種各樣的“人工制品”(artefact)。它們的人工制品性質,使它們又不同于一般環繞著人的自然物。其次,流行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樣,是由一定的符號和象征所組成的,而且這些符號和象征都代表或意指一定的意義。羅蘭·巴特曾經就時尚的符號與意義的特殊結構指出:“時裝是由兩個方面所組成的。它一方面是形式、材料和顏色,另一方面是社會情境、狀況、地位、心態和性情。簡單地說,它一方面是服裝,另一方面是世界。所以,時尚就是服裝同它在其中被穿戴和被描述的那個社會相結合的產物。”(Barthes,R.1983:31)

流行文化的“人工制品”性質以及羅蘭·巴特所說的上述流行文化的兩面性,實際上是流行文化所固有的雙重兩面性:第一層次的兩面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實際物質質料因素,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構造和存在方式;第二層次的兩面性指的是,它一方面具有符號與意義的兩面性,另一方面,它的實際構成形式同現實世界的相應關系也呈現雙重面向。所以,流行文化所包含的形式、材料和顏色部分以及社會情境、狀況、地位、心態和心情部分,又可以更深一層地各自再劃分為兩種成分:其中的形式、材料和顏色,實際上就是形式和物質兩大成分,而社會情境、狀況、地位、心態和心情部分則可以分為社會環境和人的心態兩大成分。由此可見,羅蘭·巴特所說的流行“雙重結構論”(或“二重說”),又可以被稱為“四重結構論”或“多重結構論”。

從符號與意義的關系而言,流行文化所采用的符號形式不同于一般語言所表現的符號形式。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其符號同意義的相互關系方面,第二是在符號形式本身。首先,一般語言的符號意義關系,用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話來說,是作為“能指”的符號同作為“所指”的意義之間的二元對立統一關系。索緒爾認為,語言中的一種符號總是意指一定的意義。但流行文化所表現的符號結構,并不一定只有一個特定的、與之相對應的意義,也不一定只是采取二元對立形式。其次,流行文化的符號不同于一般文化,它們往往采取更加多樣的形式,具有更多的自律性,除了在某些情況下采用一般語言符號的形式以外,還采取極其靈活而又實際的形式,包括直接地采用人的身體(這一方面,本書將在有關身體與性的部分詳加論述)。因此,流行文化的語言符號有其獨特性質,本書將在本章的專門一節中論述流行文化的語言符號特征。

流行文化具有什么樣的基本特征呢?第一,它是風格變化多而快的文化產品。(Wilson,E.1985)第二,它是靠廣告和各種大眾媒體推波助瀾而持續發生周期性變化的文化產品。第三,它既有獨創性、創造性和主動選擇性的一面,又有受控制、被宰制和被人為推廣的另一面。(Hebdige,D.1979)第四,它可以作為人民大眾進行物質和精神消費的手段,又可以作為他們表現其自身及其社會身份的象征形式。第五,它既可以成為社會上層統治和精英集團的品味、風格、身份的表現形式,并成為他們進一步宰制社會大眾的手段,又可以成為廣泛傳播于人民大眾的消費性產品。因此,第六,它進一步消除了傳統的精英文化、精致文化或高雅文化同大眾文化、群眾文化或粗俗文化的區別和差異;當代流行文化的盛行和傳播,使以往關于精英文化同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差異成為過時的現象。最后,流行文化的出現和泛濫,使文化本身的定義、內容及其運作原則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文化從此進一步同一般社會生活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從這個意義上說,流行文化的出現和泛濫導致文化同社會大眾實際生活的進一步結合,使“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能夠雙向共時地進行。

流行文化結構方面所呈現的雙重性以及這種雙重性本身的不斷自我雙重化,使它明顯地表現出多樣的“雙重特征”。安瑪利·謝勒貝爾格(Ann-Mari Sellerberg)曾經將之歸納成以下六方面:(1)流行既簡化社會復雜性,又同時增加社會復雜性。這是因為流行功能運作的特殊途徑使它以越來越精細和模糊的差異性與區別性不斷地產生新的社會復雜性。(2)流行就其本身而言包含著非常細致和嚴謹的規則,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又充滿著變量和不規則,甚至在許多情況下是非常反叛、非常抗拒常規的。(3)流行一方面同物質性的和實際活動的事物無關,但另一方面它又要仰賴具體和實際的環境,需要這些具體因素為它提供養料和動力。(4)當代社會人們對于流行的態度一方面涉及許多因素,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不偏不倚的超然形式。(5)流行既涉及責任感,又需要脫離責任感的無限自由。(6)流行既是可隨從的,又是不可企及的;它既是參與隨和的,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事物。

實際上,安瑪利·謝勒貝爾格所歸納的上述雙重特征,并沒有窮盡流行文化在這方面的實際狀況。因為,正如我們一再指出的,流行文化的復雜性質及結構,使它的結構和表現形態等方面的種種特征難以使用歸納或化約的方法進行描述和說明。上述安瑪利·謝勒貝爾格的分析只是作為一個供人們進一步分析和探討參考的范例。

流行文化的形式本身也不同于一般文化的形式。一般文化的形式基本上是決定于其內容。也就是說,一般文化的形式相對于其內容而言,是第二位的。一般文化將其內容列為首位,它是內容高于形式。但是,同一般文化相比,流行文化更多地將形式放在首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玩弄形式,不但以形式的多變取勝,而且還不顧內容的高低或精劣,不顧其形式是否具有明確的指涉意義,同樣也不顧其形式所指涉的意義是否被公眾承認或接受。它反復地和重點地在形式的更新方面下工夫。這種情況是因為當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和數字時代,完全以制造信息的媒體為主導,而當代媒體所推廣的信息和符碼,都是任意地以科學技術能力和商業的需要設計出來的。本身以媒體的宰制和傳播為其生命線的當代流行文化,當然要任憑媒體信息的狀況去創造其形式。流行文化既然已將其本身的“意義”拋棄不顧,就只有靠其形式的轉變來維持生命。在這一點上,保羅·李文森說得好,重點不在內容,而在規格和形式。(Levinson,P.1999)也就是說,在當代流行文化橫行的新時代,一切文化的競爭,其勝負主要決定于形式和規格的轉換是否切合社會大眾的心理要求,決定于規格是否有利于其生存和發展。形式和規格高于內容。這種狀況也切合鮑德里亞所說的“無指涉”或“無意義”的符號的特點。在當前的消費社會中,文化消費化和消費文化化,使文化再生產和更新的規律發生了根本變化。它不同于20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地方,就在于整個文化及文化再生產本身的性質及其社會功能都發生了變化。文化與文化再生產同整個社會、同社會政治、同社會經濟的關系,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也就是說,文化和文化再生產不再是作為整個社會或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的附屬品,而是成為社會本身的關鍵事物,成為滲透于社會整體結構、滲透于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的主要因素。文化與文化再生產不僅具有文化生活的意義,而且成為整個社會的主要支柱和杠桿。同時,由于社會經濟生產的過剩和物質產品的過度豐富,更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的高度創造能力,文化與文化再生產成為經濟生產和再生產的主要表現形式,出現了上述“文化消費化”和“消費文化化”的新現象。文化與文化再生產就把形式和規格的改變列于首位,而文化與文化再生產的內容和意義就不再是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形式多變為其主要存在形式的流行文化,就成為社會文化和文化再生產的最具效力的文化形式。

流行文化的雙重結構,還可以從它同它所處的現實世界的相互關系來分析。一定的流行表現出它所處的社會的基本精神。所以,一種流行可以代表一種世界。一種流行文化總是一種世界的濃縮反映;有什么樣的世界,就有什么樣的流行。流行的變化性和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這個社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表現了這個社會尋求未來可能性的傾向及其努力程度。同時,流行文化的狀況也表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同時表現出這種文化中所隱含的危機及其可能采取的克服方案。反過來,流行的變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的變化,決定其變化方向。這是因為流行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已經成為整個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現象,而文化因素在整個社會結構動力學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流行文化的雙重結構還可以從另一角度去說明,這就是從構成它的物質成分和它的精神因素兩方面去說明。近來有許多社會學家把時裝、流行鞋及其他流行商品稱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因為它們不是像其他普通的物質性商品那樣,它們具有明顯的文化性質。(Dant,T.1999:11)物質文化這個稱呼表明流行文化既有物質結構,又有文化性質。它的物質屬性并不像傳統商品那樣,可以決定它的使用價值。它的物質性是從屬于它的文化性。也就是說,作為物質文化的流行文化,其物質性是作為工具和手段表現出來的,而其文化性質則更顯示它的象征價值。

但流行文化的文化性不同于一般文化的地方,主要還在于它同商業之間的特殊關系。這就是它的銷售性和消費性。流行文化中的相當大部分都是以銷售作為其目的的商品。服裝和其他流行商品的共同特點,就是為了推銷的目的而被生產和推廣起來。因此,社會學家又把流行文化這種物質文化稱為“消費文化”。(Brydon,A./Niessen,S.1998;Lury,C.1996)

由上可知,顯然,羅蘭·巴特是從符號論的角度,而社會學是從流行文化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功能的角度進行分析。兩者所分析的流行文化結構,不僅觀察角度有所不同,而且,其方法也不相同。關于這一點,本書將在稍后關于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章節中,進一步詳盡論述。

根據流行文化在社會交流中的價值表現來看,它實際上包含了三重價值結構。第一,它作為消費文化產品,也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這是同構成它的物質質料的性質相關的。第二,它也具有交換價值,并同一般商品一樣是由創造它的過程中所耗去的平均勞動時間的多少來決定的。第三,它作為當代消費文化產品,在其交換的過程中,還具有象征性的意義和價值,而這是它在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所遇到的符號游戲的結果,其內容是隨時變動和不確定的,并不是如交換價值那樣是穩定的。

按照另一部分社會學家的說法,流行文化的基本結構實際上包含四個層面:(1)符號(sign;symbol),(2)“意義”或“價值”(signification;value),(3)作為流行文化存在基礎的質料(material)以及(4)流行文化的外觀(appearance)。上述符號與質料部分,實際上就是所謂載體(vehicle)。它是用來負載其意義和價值的,它同其意義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載體同其符號和意義也構成一個統一的結構。正因為這樣,上述四重結構實際上就是三重結構。

但是,上述流行文化的三重結構,按照索洛金的說法,又處在行動者(agent)及其環境(circumstance;situation)的包圍之中。所以,流行文化本身的三重結構,始終是存在于由流行文化、行動者及其環境所組成的更大的三重結構之中。流行文化本身的三重結構不能脫離其所屬的大三重結構。小三重同大三重的緊密關系,使流行文化的運作及其轉化變得更加復雜。索洛金的文化動力學,就是針對流行文化的上述復雜三重結構而創立的。

由此可見,關于流行文化的基本結構的理論,按其分析和觀察的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二重結構論、三重結構論、四重結構論以及多重結構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中超| 四平市| 辉县市| 琼海市| 铜山县| 滁州市| 桑植县| 简阳市| 岳西县| 汪清县| 台南市| 永德县| 舞阳县| 阜阳市| 斗六市| 遂溪县| 濉溪县| 尉犁县| 寿光市| 宜兰市| 合阳县| 墨玉县| 广汉市| 伊春市| 盈江县| 泽州县| 大关县| 咸宁市| 苏尼特右旗| 澎湖县| 建德市| 泰和县| 龙川县| 普兰县| 施甸县| 黄冈市| 麦盖提县| 门源| 库伦旗|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