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學:知識與價值
- 楊慶中
- 13字
- 2019-09-21 01:35:18
論《易經》非占筮記錄
鄭吉雄
一
自20世紀初古史辨運動興起,學術界受科學主義思潮影響,咸視《周易》卦爻辭為上古先民占筮活動的記錄,是巫術迷信的產物。除少數學者仍深信《易傳》為孔子所撰外(注:關于孔子與《易傳》的關系,近世自歐陽修《易童子問》以后,崔述《考信錄》始列證據論《易傳》非孔子所作,而為古史辨學者衍發其說。讀者可參見徐威雄(Ser Wue Hiong):《先秦儒學與易關系之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第四章“有關《易傳》問題的再觀察”。又:20世紀易學研究的取向,楊慶中之《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論之最詳。讀者亦可參見徐芹庭:《民國以來象數與義理派之易學》,載《孔孟學報》,1980(40);黃沛榮:《近十余年來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載《漢學研究》,7卷,1989(2);鄭吉雄:《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見《易圖象與易詮釋》,13~81頁,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學者亟倡《周易》“經傳分離”,視“經”為卜筮記錄,“傳”為哲理新創,“經”與“傳”必須分別而觀,不可以以“經”釋“傳”,亦不可以以“傳”釋“經”。著名易學家如高亨(1900—1986)、李鏡池(1902—1975)、屈萬里(1907—1979)、余敦康(1930— )等,均主此說,后學傳述此一論點,幾視為金科玉律。研究《周易》的學者大體持守此說,不能度越?!兑捉洝芳葹椴敷哂涗?,其研究僅止于用作古史風俗之參證,并無“詮釋”可言。至于《易傳》之詮釋,其源頭已遭截斷,研究者唯有牽合戰國諸子之思想(尤以儒、道、陰陽思想為主),以推研《易傳》之理論架構,而論后世易學思想之傳述發展,亦僅能上推至于《易傳》。朱伯昆(1923—2007)提出《周易》“經”、“傳”、“學”三者分立,彼此勿相混淆,正好代表了20世紀學者的主流觀點。(注:朱伯昆的論點,散見于所著《易學哲學史》(一)(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以及其晚年的論著。讀者可參考朱氏于1997年在香港道教學院演講《易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見《朱伯昆論著》,831~882頁,沈陽,沈陽出版社,1998),對于“經傳分離”的主張,對“以經釋傳”、“以傳釋經”、“以學釋傳”的抨擊,有相當詳盡的論述。大致而言,朱氏認為《易經》為占筮語言,《易傳》為哲學語言,二者不能混淆。)
19世紀以前,學者咸信“易歷四圣”一類的說法,而將經傳混同為一,不予區別;20世紀初學者則力主經傳分離,不得以經論傳,亦絕不以傳解經。這兩種極端矯枉的態度,導致《易經》(卦爻辭)與《易傳》的思想內容,始終如迷山霧海。《周易》經傳關系未予厘清,則一切討論皆屬費辭。如今《周易》“經傳分離”之說,流行一世紀之久,其矯正“經傳一體”舊說,成效固已著明,但其引起諸多弊端的副作用,亦隨而深入人心。我自2002年起即撰寫一系列論文,論證20世紀“經傳分離”說的偏頗與缺失,呼吁重新檢視《周易》經傳關系,并考論《易經》(卦爻辭)并非單純之占筮記錄,《易傳》為釋經之作,與《易經》具有難以分割的關系。我的論點已在多篇論文中有所闡述,本文則綜述論點,透過九個論證,說明《易經》非單純之占筮記錄,祈請當世易學方家,不吝賜正。(以下凡稱《周易》皆兼經傳而言,稱《易經》則專指“卦爻辭”,“十翼”稱《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