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2 新興市場崛起后的國際貿易格局變化

4.2.1 新興市場崛起后的國際貿易格局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在本國“對外開放”、“出口導向”政策的指導下,加快與國際接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經濟實力持續增強。進入21世紀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異軍突起,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貿易規模的快速擴大,對以傳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貿易市場形成挑戰,促使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格局進入新一輪調整和變化之中。

1.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貿易份額平分秋色。

伴隨國際范圍內的產品內分工模式的深化,在跨國公司的主導和推動下,新興工業化國家也因積極承接由發達國家轉移出的資本密集型、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整體崛起,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先后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當前在世界前十大制造業大國中,新興經濟體已占了半數,貿易額也持續增加。新興市場特別是以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對美、歐、日市場主導全球貿易流向的傳統格局形成了兩大顯著影響和挑戰(見圖4—16)。

image

圖4—16 金磚國家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

資料來源:《金磚國家聯合統計手冊2013》,其中印度2012年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缺省。

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貿易增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發達國家貿易份額逐漸收縮。過去10年,新興經濟體出口貿易全球份額從2000年的34.2%增長到2012年的49%,進口貿易份額從2000年的30.3%增長到2012年的44.8%;而發達國家出口貿易份額則從65.8%下降到2012年的51%,進口貿易份額從69.7%下降到2012年的55.2%,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份額幾乎平分秋色(見圖4—17)。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商品進出口貿易放量增長,拉動全球經濟迅速走出危機陰霾。繼2010年創下危機后商品進出口貿易最大年增幅后,2011年新興經濟體商品進出口貿易額持續穩定增長,當年全球商品出口貿易額上升21.9%,其中發展中國家增幅為28.8%,發達國家增幅為16.5%;全球商品進口上升21.5%,其中發展中國家增幅為28.7%,發達國家增幅為16.6%(見圖4—18、圖4—19)。不僅是商品貿易,在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排名中,新興經濟體的作用也有所上升。2010年中國和印度在世界前十大商業服務貿易出口國行列中分列第4位和第10位;在世界前十大商業服務貿易進口國行列中分列第3位和第7位。金融危機后,所有經合組織成員國都出現了巨額赤字,美國、歐盟、日本陷入高負債困境,以高負債支撐高消費并為全世界提供市場的發展模式將難以持續,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國際貿易雖然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其增長態勢并未改變,與發達國家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的需求增量將主要由新興經濟體的消費和投資增長來提供。

image

圖4—17 1990—2012年新興經濟體和發達國家全球貨物貿易占比

資料來源:UNCTAD.

image

圖4—18 2000—2012年全球、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出口貿易增速

資料來源:UNCTAD.

image

圖4—19 2000—2012年全球、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進口貿易增速

資料來源:UNCTAD.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差異化和分化趨勢進一步加大(見表4—1),南南市場興起,部分取代了原有的南北貿易。200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巴西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0年成為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表4—1金磚國家貨物進出口情況一覽表


image

資料來源:根據《金磚國家聯合統計手冊2012》整理。


專欄4-2 中國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

根據WTO公布的貨物貿易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12 016億美元,同期,德國出口11 200億美元,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2009—2012年,中國又連續4年保持出口全球第一。對于這一成績,有必要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反映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發展。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出口額僅為100億美元,在全球位列第31位,同期德國出口1 425億美元,是我國的14倍以上,僅僅30年時間就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政策,不斷拓展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二是我國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外產業轉移,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

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貿易大國并非貿易強國。數量的第一不等于質量的第一,無論在出口結構、產品檔次還是品牌影響力上,我國距離貿易強國還有不小的差距。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中一半來自加工貿易,出口主體中外資企業仍是多數。在國際產業鏈中,我國仍處于加工組裝環節,而設計、銷售兩頭在外,大部分利潤被外資企業獲得。

2.歐洲、北美市場份額收縮,亞、非、拉美市場份額擴張

商品貿易方面,從商品貿易份額來看,歐洲、亞洲和北美是全球前三大商品出口貿易區域(見圖4—20)。但從地域結構來看,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體的歐美市場,2012年商品出口貿易份額則較200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美國從12.1%下降至8.4%,德國從8.5%下降至7.6%,日本占比從7.4%下降到4.3%。然而擁有較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亞、非、拉美等地區,進出口貿易份額則顯著上升: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商品出口額占全球10.7%,較2000年上升7個百分點;巴西從0.8%上漲至1.4%,上升0.6個百分點;印度從0.6%上漲至1.6%,上升1個百分點(見圖4—21)。

image

圖4—20 2011年全球各地區商品出口貿易占比

資料來源:WTO.

image

圖4—21 2000—2012年德國、日本、美國、巴西、中國、印度、

南非等國商品出口貿易全球占比 資料來源:WTO.

商業服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科技實力、成熟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作為全球商業服務提供商。2011年美國仍保持為全球第一大商業服務貿易國,進出口貿易額達9 760億美元,順差1 860億美元。德國和英國分別位居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商業服務貿易國,貿易額分別達5 420億美元和4 440億美元。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印度等國,則更多是通過歐美等外資控股的跨國公司獲取商業服務,多為商業服務的凈進口國。

3.南北間產品內貿易模式占主體。

從分工方式來看,南北間產品內貿易是當前主要國際貿易模式。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導致貿易模式改變。自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至今,國際貿易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國際貿易模式是基于各國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南北間產業間貿易模式,即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從發展中國家或落后國家進口農業產品、資源產品和初級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內生產加工成工業制成品后再出口至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第二階段,二戰后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北北間的產業內貿易取代了傳統的南北貿易,即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以替代性產品為主的貿易往來增加,貿易規模和比重不斷上升,這主要是不完全競爭下發揮規模經濟的結果;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經濟全球化加速,在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南北間產品內貿易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主要模式。

南北間產品內貿易模式的具體表現:第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在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完整的產品價值鏈根據價值屬性被拆分為不同環節,這些不同的環節在具有相應比較優勢的多個國家進行生產、開發,國家間的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產品價值鏈中屬于勞動、資源密集型的中間品的生產、組裝主要在發展中國家完成,而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研發、設計等環節主要在發達國家進行。從近十多年來看,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出口率增速明顯快于發達國家間出口增速(見圖4—22)。第二,除制成品外,產品內貿易尤其以中間品為貿易對象。產品內貿易模式下,完整的產品價值鏈被拆分為多個環節,并安排在不同的國家進行生產、加工、組裝,生產組織者通過國際貿易往來實現前后生產環節的銜接和價值附加,因此產品內貿易尤其以中間品貿易為主,全球中間產品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的海外布局成為南北間產品內貿易的主要組織者和積極推動者。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產品內貿易主要有“內部化”和“跨國外包”兩種組織形式。“內部化”表現為跨國公司根據其全球生產布局,以FDI方式直接在東道國建立垂直一體化的子公司,再由母公司向子公司購買中間品或制成品,屬于公司內部化貿易;“跨國外包”表現為跨國公司與國外非關聯企業簽訂契約,將多個國家鏈接到同一種產品生產鏈上,以外包的方式先向東道國企業出口部分生產工序,再從其購買中間投入品或制成品。

image

圖4—22 1995—2012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制成品增長率

資料來源:UNCTAD.

4.能源及礦產品貿易份額居前,文化、信息等商業服務貿易增長較快。

從貿易對象結構來看,商品貿易方面,機械和運輸品、燃料近十年保持較高的出口比例,由于價格提升使得能源及礦產品的出口額占比自2009年至今有所增長,2012年燃料全球出口占比達到19%,較2009年的14%增長了5個百分點。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能源及礦產品出口增長較緩慢,2005—2012年年均增長3.5%。農產品和制成品年均增長率分別達4%和4.5%(見圖4—23)。商品服務方面,個人、文化及娛樂服務、信息服務貿易近年來增速較快,2011年增速均超出15%。商業服務出口貿易結構中,其他商業服務中的其他商務服務、旅游和運輸服務三項總和占比超出2/3,為最主要的商業服務產品(見圖4—24)。

image

圖4—23 2000—2012年全球商品各項出口占比

資料來源:UNCTAD.

image

圖4—24 2011年全球商業服務各項出口占比

資料來源:WTO.

5.區域貿易成為主流。

當前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地緣經濟不但沒有衰減,反而進一步加強。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政治往來日益緊密,各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個國家不可能脫離世界獨立發展,更無法獨自應對國際政治和經濟局勢動蕩的挑戰。在強烈的國際競爭壓力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眾多不確定因素下,區域聯盟得益于地理和傳統上的優勢,成為每一個國家躋身世界的有力保障和必要需求。冷戰結束后,各國紛紛組成以地緣經濟為特征的區域經濟集團或貿易集團,取代了之前的以政治軍事聯盟為基礎的經濟貿易聯盟。另外,從各國貿易政策調整趨勢來看,長期以來,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始終是伴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的兩大對立主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背景下雙方力量強弱輪流更替。而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采取完全的自由貿易或保護貿易政策,而是在兩個極端政策中尋找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區域貿易具有將二者結合起來的優勢,即區域內各國間貿易可以實現自由化,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而貿易區域外的經濟往來又強調貿易保護,實現各國保護貿易的利益,兼顧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優勢,因此加入區域貿易集團成為當前各國政策選擇的趨勢。

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貿易區域化集團化已現雛形,形成了以歐洲統一大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以日本為中心的亞太經貿合作為三大核心,東盟六國自由貿易區、南椎體共同市場、安第斯關稅同盟、加勒比共同市場、中美洲自由貿易區等眾多規模較小貿易集團組成的國際貿易格局。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開始運作,但由于多哈回合談判遲遲無法完成,多方面利益難以調和,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將推動自由貿易的努力從多邊框架轉向雙邊和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協定。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擴張、歐盟統一大市場成立和歐元的誕生、中日韓三國各自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等一系列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的簽訂,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多邊貿易體系的有益補充。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際貿易的流向發生了變化,區域內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上升,國家之間的競爭向區域集團之間的競爭演變(見圖4—25、圖4—26)。尤其是伴隨著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迅速崛起,中日韓—東盟區域在產業、貿易、投資和金融方面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合作,這將降低對傳統歐美市場的依賴度,進而改變全球經濟和貿易結構。東亞經濟體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為國際貿易的前三強。

image

圖4—25 1995—2012年主要地區區域內出口貿易占該地總出口比重

資料來源:UNCTAD.

image

圖4—26 1995—2012年主要地區區域內進口貿易占該地總進口比重

資料來源:UNCTAD.

6.多邊貿易不進則退,雙邊貿易逐漸普及。

成立于1995年的WTO,是在全球貿易領域擁有統一規范和協調能力的國際組織,其在處理協調各國貿易政策、平衡國際貿易關系、減少貿易摩擦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其所倡導及構建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五項主要原則:非歧視性、自由貿易、可預見性、公平競爭、鼓勵發展和經濟改革,對國際經濟秩序具有十分普遍的指導意義,目前其成員擴大到158個,組織原則和規則覆蓋了96%以上的全球貿易。然而,隨著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世界經濟秩序中的西方國家單極格局被打破,尤其是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在拉動全球經濟增長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因此新興經濟體需要權利和義務對等的話語權。但日漸增長乏力的歐美發達國家則不愿放棄或分享既得利益,不愿與后來者平等對話。在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的當前,WTO成員間在諸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危機、金融監管、自然資源等各種新問題上據理力爭、各不相讓,分割化的各國利益將難以通過多邊貿易協議進行協調和統一,這集中表現在已談判十余年的多哈回合。由于各方不愿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前景不被看好。而與此同時,由于雙邊自由貿易具有談判成本低、對外經濟戰略調整靈活、速度快、范圍廣、可持續締結、示范效果好等優勢,因此當多邊貿易合作陷入僵局之時,雙邊貿易逐漸興起。據WTO統計數據,目前向WTO通報的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總數達到410個,已生效實施的有231個。其中,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國—東盟自貿區(ACFTA)等相對成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形式,已經在整合區域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區域經貿活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效應。另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等也逐漸顯示出其促進作用。

4.2.2 當前貿易格局的演變動因和未來發展趨勢

1.當前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動因。

當前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動因主要來自20世紀末發端的信息技術與產業革命、對外經濟戰略調整下的新興經濟體崛起和日漸普及的雙邊、區域貿易新形式。首先,信息技術革命是推動國際貿易變革的關鍵因素。知識、信息的傳播決定了社會分工的深化變革,影響了跨國公司的管理模式,并以其為載體衍生出南北間產品內貿易的新模式。另外,新興經濟體崛起是推動國際貿易格局變革的主導力量。20世紀末,發展中國家積極調整對外貿易戰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開端,充分利用本國資源或勞動力優勢,廣泛開展對外經濟合作,以貿易順差拉動國內經濟迅速增長,促進國際貿易格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最后,雙邊、區域貿易新形式是鞏固國際貿易新格局的體制保障。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多邊貿易體系裹足不前的背景下,雙邊、區域貿易新形式為世界各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帶來了希望和動力。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為鞏固國家間向更靈活、廣泛的經貿合作,實現更加互惠雙贏的愿景提供了穩定和可持續性的體制保證。

2.未來發展趨勢。

新貿易保護主義將呈現經常化和普遍化。金融危機爆發后,受其沖擊全球經濟陷入低迷,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國內消費、投資需求大幅萎縮,失業率屢創新低,在國內社會的重壓下,歐美發達國家把眼光轉向振興本國實體經濟,以外貿拉動經濟,以擴大凈出口來增加就業,緩解國內貿易逆差。與此同時,全球經常項目不平衡不斷擴大,新興經濟體巨額的貿易順差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巨額逆差形成鮮明對照。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普遍和經常性的貿易政策,世界經濟復蘇將增添更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將迎來新的挑戰。除了常規的技術壁壘外,碳關稅、綠色壁壘將逐漸成為一種新型貿易保護主義手段。

新興服務貿易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升級。在未來能源及大宗產品價格高企、農產品等初級產品供給不足的趨勢下,實體經濟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因此以信息、金融服務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將逐漸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的主體。今后,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國際投資將更加傾向于服務業,當前服務業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已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流量的2/3(陸燕,2010),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另外,國際服務貿易結構也將不斷升級,主要表現為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所占比重下降,而以其他商業服務(主要包括通信、建筑、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咨詢、廣告宣傳、電影音像和其他商業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所占比重將有所提升。

雙邊貿易形式普及。未來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放緩,國際市場需求不振,經貿摩擦形勢更加嚴峻,政策性和體制性矛盾更加突出,在此條件下,各國將會尋求更廣泛的雙邊經貿合作,規避政治、政策上的沖突,以互利互惠為目的,結合各類型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更加靈活、有針對性地做出對外貿易政策安排,滿足對外貿易和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冷水江市| 文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卓尼县| 松原市| 马尔康县| 通城县| 浙江省| 大石桥市| 长汀县| 寿光市| 景宁| 周至县| 平塘县| 共和县| 临高县| 瓦房店市| 鞍山市| 会昌县| 遵义县| 宣武区| 积石山| 武山县| 宝鸡市| 汉阴县| 武功县| 巧家县| 精河县| 平舆县| 兖州市| 陇南市| 铜山县| 长武县| 长沙市| 安图县| 罗甸县| 临沧市| 密云县| 公安县|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