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世紀文學

【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主要讓學習者了解中世紀文學的分期、類型、特征和價值。要對中世紀文學產生的社會背景有所了解,并理解教會文學、騎士文學、英雄史詩和民謠、城市文學的概念,以及它們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它們各自的特點和發展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本章的重點和難點是要掌握但丁《神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

【重要知識點】

1.中世紀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2.中世紀文學中各種類型文學的概念和代表作品。

3.中世紀文學的主要特征和影響。

4.但丁的創作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5.《神曲》的主要內容、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內容概述】

476年,西羅馬帝國在奴隸起義和北方外族入侵的打擊下滅亡,自此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時期,直至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這一歷史時期內,奴隸制逐漸被封建制所取代,封建主階級和農奴階級的矛盾成為最基本的社會矛盾。歐洲的中世紀被史學家分為三個時期,5世紀至11世紀是封建社會的初期,11世紀至15世紀是它的中期,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是它的末期。在歐洲文學史上,中世紀文學是指前兩個時期的文學。在此期間,由于基督教會在歐洲的思想文化領域占據著統治地位,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等受到了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宗教文學成為中世紀文學的主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商業復興,歐洲各國出現了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城市催生了新的市民階級的產生,城市文學作為對他們生活和思想追求的反映隨之誕生。

就歐洲中世紀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而言,毋庸置疑,它是封建經濟的產物,反映了歐洲進入封建社會后的社會生活狀況,這就決定了中世紀文學的文學性質和區別于前的文化特質。當然,中世紀文學也不是憑空而生的,它在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有所繼承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合了希伯來文化等東方文明的成果;又因為羅馬帝國衰亡時期,北方蠻族國家的相繼產生和影響,吸納了北方蠻族的一些文化成果,因此,中世紀文學是歐洲多種文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

在這樣的產生和發展背景下,中世紀文學呈現出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學迥異的氣質。由于受到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和制約,中世紀文學的創作者中以僧侶和修士居多,他們的許多作品表現出對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的宣揚。同時,中世紀時期歐洲封建國家相繼產生,中世紀文學也有反映保家衛國的文學作品,它們所體現出的忠君主義、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成為這時期文學反映的主要內容。另外封建制建立,森嚴的等級制度催生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如騎士階層、市民階級等,使得表現該階層的文學樣式得以產生和發展,在主流的教會文學之外,也有像騎士文學、城市文學這樣反映世俗人生的文學作品出現。盡管世俗文學與教會文學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它們的產生體現了特定階級的需要,豐富了中世紀文學的構成。

中世紀文化的主體是基督教,在文學方面,必然要突出教會文學。在中世紀文學史上它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創作者主要是當時的教士和修士。它的體裁種類繁多,有圣經故事、圣徒傳、禱告文、圣者言行錄、夢幻故事、奇跡故事、宗教劇等。這些作品有的大肆渲染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的歌頌基督的偉大,有的對圣徒大唱贊歌。在這些作品中,有一些是下級教士或非僧侶所作,雖然采用了教會文學的某種體裁,但反映了一定的進步思想,如14世紀英國窮教士朗格蘭的長詩《農夫彼爾斯的幻想》,用教會文學中夢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的手法來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世紀的騎士文學,充分地表現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精神特征,是世俗的貴族階級文學的主要成就。西歐到了十一二世紀,封建制度已經完全確立,封建主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統治地位日益鞏固,這種情況使他們要求除了教會文學之外,還要有更直接具體地反映自己階級意識的文化。這種封建主階級的文化,首先在其文學——騎士文學中得到鮮明的反映。騎士文學的主要體裁是抒情詩和敘事詩(詩體傳奇),騎士敘事詩中的虛構也為后來的長篇小說創作提供了經驗。

在整個中世紀,民間文學極其豐富多彩,有歌謠、故事、傳說,甚至還有長篇敘事詩。這些人民集體的創作,主要靠口頭流傳,受到廣大人民的熱烈歡迎。這些作品滲透著民眾反對封建壓迫的戰斗精神,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表現了大膽的“異教”精神。依據其內容和產生的時間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中世紀早期的英雄史詩,是氏族社會末期形成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另一類是中世紀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社會確立時代的藝術作品。

10世紀至11世紀,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以及商業的興起,歐洲各國出現了以手工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隨著城市發展,產生了城市文化。它反映了市民階級的反封建精神和市民的文化要求。城市中還出現了非教會的學校和反教會的“異端”運動。這種新的城市文化的產生,打破了教會在思想上的壟斷,形成了非教會的世俗文化,于是城市文學應運而生。城市文學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教會文學和騎士文學不同,它取材于日常的現實生活,內容主要是對僧侶和封建主進行諷刺和揭露,因此最富有現實性,語言極為生動,深受群眾歡迎。在文學體裁方面,城市文學既有像韻文故事和諷刺敘事詩這樣新的體裁,同時也有長篇敘事詩、抒情詩和戲劇等。城市戲劇在14世紀發展起來。城市戲劇是在中世紀的人民雜耍表演與宗教奇跡劇和神秘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劇種是道德劇、傻子劇和笑劇。中世紀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而繁榮起來,對文藝復興和17世紀歐洲戲劇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文學是在封建社會所特有的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在獨特的社會矛盾作用下,在多種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形成和成熟起來的。雖然它的總體成就不如東方的中古文學,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隨著其歷史和文學的演進,它終于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誕生了自己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詩人但丁。

生活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意大利詩人但丁是中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他的創作標志著封建主義時代向資本主義時代的過渡。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曾經是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這段話準確地指出了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

但丁的前期創作有《新生》,雖然沒有觸及重大的社會問題,并且帶有中世紀文學的神秘色彩,但其中對純潔愛情的歌頌,反映了擺脫禁欲主義束縛的愿望,具有自然清新的風格。這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向讀者剖露作者最隱秘的思想感情的自傳性作品。其后,但丁因為參與政治運動而遭到流放,在流放初期,他創作了《饗宴》和《論俗語》兩部著作,《饗宴》是一部用意大利俗語寫就的具有“百科”性質的著作,其中既涉及哲學、神學、道德問題,也有其他各種知識。但丁將之作為精神食糧,提供給讀者。但是但丁因為《神曲》的創作而沒有繼續寫下去,只寫了4篇。雖然但丁的一些基本觀點仍然是中世紀的,但是表達出了一些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新思想。《帝制論》是表達但丁晚年政治思想的政論著作,是用拉丁文寫成的。

《神曲》創作于1307年到1321年,是但丁在放逐期間寫的一部長詩,是詩人的代表作。《神曲》分為三部:《地獄》、《煉獄》、《天堂》。詩人采用了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幻游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帶有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明顯烙印。詩中包含不少神學和煩瑣哲學的知識,有很多難解的象征和隱喻,神秘色彩濃厚。《神曲》具有的夢幻性、奇跡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了中世紀藝術的風格。《神曲》既有強烈的現實性,又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一方面,但丁在批判封建社會的罪惡時,把矛頭對準教會,因為封建制度的中心正是羅馬天主教會。另一方面,但丁批判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并歌頌了知識文化和人的才能智慧。在藝術上,他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形象,其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在敘事結構上,巧妙嚴整。《神曲》是用意大利語寫成,而中世紀正統文學作品均以拉丁語寫作。但丁首創用意大利民族語言寫作文學作品,對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章思考題】

1.如何全面理解基督教在中世紀思想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2.論述后期英雄史詩中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

3.論述世俗文學(騎士文學和城市文學)的主要特點和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4.《神曲》如何體現但丁作為新舊交替時代偉大詩人的成就和矛盾?

【模擬練習題】

一、選擇題

1.歐洲中世紀文學一般是指( )。

A.歐洲中世紀初期的文學B.歐洲中世紀中期的文學

C.歐洲中世紀初期和中期的文學D.歐洲中世紀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文學

2.以下屬于歐洲中世紀早期史詩的代表作是( )。

A.《羅蘭之歌》B.《貝奧武夫》C.《熙德之歌》D.《伊戈爾遠征記》

3.《羅蘭之歌》的主題是( )。

A.表達愛情B.歌頌愛國精神C.表達忠君思想D.表現護教思想

4.奧古斯丁是古羅馬帝國末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學思想家,他的基督教經典著作( ),同時被認為教父文學經典之作。

A.《論自由意志》B.《懺悔錄》C.《上帝之城》D.《論三位一體》

5.但丁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是( )。

A.《神曲》B.《新生》C.《煉獄》D.《地獄》

二、填空題

1.歐洲中世紀文學同 形成和繁榮的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

2.《圣經》由 和 兩部分組成。

3.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封建主文學的主要成就,它是 的產物。

4.騎士精神以 、 、 為信條,尚武,重視榮譽,愛慕和崇拜貴婦人。

5.騎士文學的體裁有 和 。

6.中世紀文學中的英雄史詩分為早期史詩和后期史詩兩類,其中早期史詩是 的產物;而后期史詩是 的產物。

7.諷刺敘事詩最著名的是 ,它是城市文學最突出的成就。

8. 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9.《神曲》一共由三部分組成,其按照順序分別是 、 和 。

10.但丁創作的 是具有“百科”性質的著作,是第一部用意大利俗語寫成的學術著作。

三、名詞解釋

1.教會文學

2.騎士文學

3.城市文學

4.韻文故事

5.《羅蘭之歌》

四、簡答題

1.簡述歐洲中世紀文學的主要類別,以及各類別文學各有哪些代表性體裁和代表作。

2.簡述《列那狐故事》是如何體現城市文學的獨特風格的。

3.簡述中世紀文學中英雄史詩的發展過程及其不同階段的代表作品。

4.簡述《新生》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五、論述題

1.論述為什么中世紀文學是歐洲各種文化和文明相互融合的產物。

2.分析《神曲》的思想內涵。

3.《神曲》的藝術特色是什么,它有哪些突破?

【本章思考題參考答案】

1.(1)整合社會的作用。首先,中世紀的基督教與社會結合得非常緊密,基督教對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均具有法律權威。經過統治階級及其神學家們的精細編撰和闡述,基督教教義已經具體化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達到一一對應的宗教能夠發揮的法律權威非常大,整合作用就更大。其次,由于中世紀基督教自身組織建設的日臻完善和精密,基督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秩序、社會制度的系統體現物,其代表組織——教會與社會系統中諸多系統之間形成了廣泛而嚴密的關聯,教會與神學研究、與慈善事業、與教育、與衛生醫療……可以這么說,中世紀基督教及其教會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不光是外在的物質生活層面,還有內在的精神生活層面。所以,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基督教的社會整合力對這個時代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和有價值的。最后,我們還必須有一個認識:在特定時期要把基督教和教會做分離。教會作為官方統治階級的代表,在極大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欲望的驅動下,不可避免地結出了累累惡果。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基督教對社會的整合作用更多是指教會和基督教相統一的時候。但我們必須看到,當教會走向反面,與人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的時候,不能據此就抹殺了基督教仍然具有的強大的慣性的社會整合作用。

(2)整合文化的作用。實際上當教會趨向反動,與基督教相分離時,基督教仍然能在人們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原因就是基督教在第二個層面上的作用。文化一旦深入人心,就將更穩固持久地作用于人的心靈、指導人的行動,并不因外在教會組織的變質而輕易失效。

我們非常熟悉“中世紀把現代文明一掃而空”這種說法。實際上,可以宣稱將文明消滅,但在歷史進程中,它卻能夠以某些方式保留下來。文明世代保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之中,這遠比保留在可以被燒毀的書籍中更穩固。基督教即使經過世代統治者的剪裁、利用,其流傳下來的文化也不可能被消滅。恩格斯說過:“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這并不是說基督教將其他文明都消滅了,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基督教將各種文化兼收并蓄最終融合在一起。基督教自原始宗教發展到世界宗教,已具有無限張力。惟其如此,各種文化、文明才可以在這里匯集、交融,并成就博大精深的普世的宗教。

2.中世紀后期的英雄史詩,是歐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的產物,代表作有法蘭西民族的《羅蘭之歌》、德意志民族的《尼伯龍根之歌》、西班牙民族的《熙德之歌》和俄羅斯民族的《伊戈爾遠征記》等。

恩格斯在談到《羅蘭之歌》時指出,查理大帝體現了法蘭西的統一,體現了一個理想的、還不存在的封建王國。詩中的查理是新興封建主階級統一國家的象征和理想。恩格斯又說,法蘭西是騎士制度發展的中心,11世紀末騎士制度在此首先形成。詩中把羅蘭寫成一個理想的騎士,他愛國、忠君,對敵勇敢作戰,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即將陣亡時,他把臉朝向敵人,以表示其仇恨和不屈。這種刻畫都體現了封建主階級上升時期的理想,符合人民保衛自己土地的愿望。詩中寫羅蘭同阿拉伯人作戰是為了基督教的利益,他死后被天使接到天堂,這正好說明封建統治階級同宗教的合流。

與《羅蘭之歌》類似的是西班牙英雄史詩《熙德之歌》。從8世紀初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以后,西班牙人民長期反抗外族侵略,到十一二世紀進入高潮。熙德就是這一斗爭中產生的英雄。熙德死后出現了一系列關于他的傳說和謠曲,史詩《熙德之歌》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全詩長3 700行,分為三章。第一章寫卡斯提爾王阿爾方索聽信讒言放逐熙德,熙德和摩爾人(阿拉伯人的一支)作戰,屢屢獲勝。第二章寫國王給熙德的兩個女兒說親,熙德根據封建義務勉強答應。第三章寫兩個女婿對妻子的暴行,熙德和兩個女婿比武并戰勝了他們。熙德在詩里首先是一個戰勝侵略者的英雄,他向摩爾人討索貢賦,奪取他們的城池、財貨,連同俘虜獻給國王,強迫各摩爾國王臣服于西班牙國王,這樣來體現他的愛國思想。在熙德身上,封主封臣的觀念很強。同時,他也是信奉基督教、反對異教的英雄。

德意志的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圍繞尼伯龍根寶物的爭奪,反映了封建主之間的權力之爭。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西格夫里特這一騎士理想形象。他在接受爵位的典禮上就表示立志要把一切危害國家的外侮弭平。他忠誠勇敢,模范地遵守和克盡封建義務。詩中的哈根,就像《羅蘭之歌》中的加納隆,陰險、兇殘,同西格夫里特形成對比。詩中處處強調封建等級關系,例如布倫希爾特因為她的婚姻是由侍從西格夫里特撮合而成的便感到恥辱。詩中反映的宮廷生活,如宴會、婚禮、喪禮,也反映了騎士道,如打獵、比武、對婦女的殷勤,還反映了宗教生活,如望彌撒、洗禮。同時,也表現了基于政治利益的婚姻,如第十歌中鞏特爾決定把妹妹克里姆希爾特許配給一位尚未宣布名字的騎士時,她表示愿意接受。又如鞏特爾向布倫希爾特求婚,埃采爾向克里姆希爾特求婚,他們都未見過對方本人。這一切都說明這首詩同《羅蘭之歌》一樣,也是反映封建主階級上升時期的生活和理想的。

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是中古時期另一部出色的史詩。作者不詳。18世紀末才發現這部作品的16世紀抄本。全詩是根據1185年羅斯王公伊戈爾一次失敗的遠征的史實寫成的,除序詩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伊戈爾出征和被俘。第二部分,作者通過基輔大公的“金言”,號召各王公團結起來捍衛祖國。第三部分,俄羅斯大地響應人民的呼吁,幫助伊戈爾逃出囚籠,重返祖國,象征羅斯的復興。

當時基輔羅斯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王公們不斷地相互殘殺,而突厥族的波洛夫人則盤踞在黑海沿岸,嚴重地威脅著羅斯人民的安全。作者指出造成民族危機的根本原因既非敵人強大,也不是神的意旨,而是王公們的爭權奪利。作者通過基輔大公的“金言”和自己的呼吁,要求王公們和人民踏上金馬鐙,為“羅斯的國王”、為“伊戈爾的創傷”雪恥報仇。基輔大公被寫成一個捍衛全羅斯利益的英明統治者,他體現了作者的理想。《伊戈爾遠征記》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在當時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馬克思說:“這部史詩的要點是號召俄羅斯王公們在一大幫真正的蒙古軍的進犯面前團結起來。”

史詩一方面譴責伊戈爾貪圖個人榮譽、孤軍出征的輕率行動,另一方面卻熱烈歌頌他敢于抗御敵人的英雄氣概。“鋼鐵鑄成的”伊戈爾不顧日食的兇兆,誓師出征。他的戰士個個都是“在號角聲中誕生,在頭盔下長大,用長矛利刃進餐”的健兒。作者把這次遠征看作全民事業的一部分,伊戈爾的慘敗震動了整個羅斯,伊戈爾的妻子在城頭上的哭訴正反映了人民的悲痛。

伊戈爾的遠征不僅和人民有血肉聯系,而且和羅斯土地息息相關。不論伊戈爾出征戰敗,還是逃回羅斯,羅斯大地上的飛禽走獸、樹木花草甚至山川日月,都積極地分擔他的命運,從而加強了史詩的愛國思想和抒情氣氛。作者雖把自然萬物都當作有靈之物,但基本上還是表現了基督教思想,馬克思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

3.(1)騎士文學是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也是中世紀歐洲特有的文學現象。歐洲的封建制度等級森嚴,小的封建主受封于大封建主而成為封臣,封建主階級最下層的等級被稱為“騎士”。在中世紀早期,騎士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但是這種情況在11世紀開始歷時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軍東征中大大改觀,騎士階層一躍成為歐洲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恪守“忠君、護教、行俠”的信條,騎士們在學習武藝的同時也要學習禮儀、詩歌、音樂等。騎士要把榮譽看得高過一切,要在為封建主和“心儀的貴婦人”的冒險和效勞中獲得功名。這些特征精確地體現在騎士文學中。

騎士抒情詩最早產生于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普羅旺斯的詩歌是在宮廷中發展起來的,其形式多半借助民歌演化而成。普羅旺斯的詩人是西方文學中最早出現的“行吟詩人”,流傳下來的有姓名的詩人有數百人之多,但存留的作品很少。這些詩歌多半表現騎士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崇拜,比如著名的“破曉歌”就是描述騎士與貴婦人幽會之后在破曉時分依依惜別的情景。13世紀初很多普羅旺斯詩人流亡國外,把抒情詩傳統帶到意大利,推動了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發展。

騎士傳奇是中世紀騎士文學的重要部分,英、法、德三國都有傳奇名篇傳世。騎士傳奇的主題大都是騎士為了愛情、榮譽或宗教信仰而戰,表現出游俠的冒險精神。

騎士文學對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盛行時期,很多詩人作家都從中汲取養分。盡管騎士文學中包含種種宗教和封建禮法的因素,但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神話般的浪漫情愫仍使得這些文學作品本身對后世的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中世紀城市文學的發展同城市斗爭及“異端”思想有很密切的關系,同時也適應了市民對文化娛樂的要求。城市文學多數是民間創作,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樂觀精神,歌頌市民或農民個人的機智和聰敏,反映了萌芽中的資產階級的精神特征。其表現手法是諷刺,語言樸素生動,有時流于粗俗。

法國是西歐城市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城市文學最發達。韻文故事是法國最流行的城市文學類型,其特點是故事性和諷刺性都很強。作品無情地嘲諷騎士和僧侶的丑態,但同時也暴露市民階層的貪婪自私。法國城市文學中成就最高的有兩部作品:《列那狐故事》和《玫瑰傳奇》。前者以動物世界隱喻人類社會,對法國文學的影響力巨大而持久,以至于在現代法語中“列那”一詞已經成為一般名詞,代替了“狐貍”這個單詞。18世紀德國作家歌德對之十分推崇,并將之改寫成德語敘事詩《列那狐》。而后者則采用寓意手法,描寫夢境、典雅的愛情等主題。這是西方文學中第一部描寫夢境的作品,甚至影響到了20世紀的現代文學。

4.《神曲》創作于1307年到1321年,是但丁在放逐期間寫的一部長詩,是詩人的代表作。《神曲》分為三部:《地獄》、《煉獄》、《天堂》。詩人采用了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幻游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帶有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明顯烙印。詩中包含不少神學和煩瑣哲學的知識,有很多難解的象征和隱喻,神秘色彩濃厚。《神曲》具有的夢幻性、奇跡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了中世紀藝術的風格。《神曲》既有強烈的現實性,又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一方面,但丁在批判封建社會的罪惡時,把矛頭對準教會,因為封建制度的中心正是羅馬天主教會。另一方面,但丁批判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并歌頌了知識文化和人的才能智慧。

《神曲》的內容相當豐富,十分復雜,它所具有的兩重性,是新舊交替時期詩人思想的兩重性的反映,也是歐洲兩種文化傳統的矛盾在但丁身上的表現,說明但丁力圖在古代和中世紀兩種文化中尋找契合點,使兩種文化交融合流。《神曲》的偉大之處正在于它在中世紀文學中透露出了新時代思想的曙光。

《神曲》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成就。

(1)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地獄》里的形象,絕不是陰暗的幽靈,而是一些形式各樣、有血有肉的人。這些人有的貪婪、有的專橫殘酷……這些形象個性鮮明、令人難忘。

(2)《神曲》的結構巧妙而嚴整。作品以宗教神學具有象征意義的數字作為結構框架的依據。全詩分為三部,三行分節,奇偶連韻,而且每部33篇,加上序詩共100篇。這樣全詩形成了一個嚴整周密的系統。在這固定的框架里,詩人用主人公環游的方式把整部作品串起來,采用了嚴整的漫游式結構藝術手法。

(3)夢幻和象征的表現手法。《神曲》的內容要表現的是一個時空跨度極大的世界,用現實主義的寫法很難寫就。但丁采用了中世紀常用的夢幻手法,通過夢境使自己能夠與古今各種人物溝通,進行對話。同時象征手法的運用,其寓指人類從苦難而迷惘的現實走向理想境界的道路。雖然帶有不少神學和煩瑣哲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代表中世紀藝術的風格,但是其所表現的是充滿智慧的社會生活內容和詩人的切身感受,因而具有進步意義。

(4)《神曲》是用意大利語寫成的。在當時拉丁文是中世紀的正統語言文字,但丁的這種做法對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深遠意義。

【模擬練習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B 4.B 5.B

二、填空題

1.封建經濟 2.《舊約》 《新約》 3.騎士制度 4.忠君 護教 行俠

5.騎士抒情詩 騎士敘事詩 6.氏族社會末期 封建制度發展以后 7.《列那狐故事》 8.但丁 9.《地獄》 《煉獄》 《天堂》 10.《饗宴》

三、名詞解釋

1.教會文學是歐洲中世紀的正統文學,用教會正統的拉丁文寫成。它的體裁種類繁多,有圣經故事、圣徒傳、禱告文、圣者言行錄、夢幻故事、奇跡故事、宗教劇等。其主要內容是渲染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將世俗人性貶抑到極低的地位。它的基本精神如仁愛、寬恕、救贖等,給當時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教會文學中的某些作品以夢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的手法來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這些手法影響了整個中世紀歐洲文學。

2.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封建主文學的主要成就,它是騎士制度的產物。騎士制度宣揚以“忠君、護教、行俠”為信條,崇尚武力、重視榮譽、愛慕和崇拜貴婦人,表現為為了博取所愛的貴婦人的歡心去冒險的騎士精神。騎士文學作為騎士精神的反映,其主要內容是描寫騎士的征戰冒險以及他們和貴婦人之間的愛情,其主要的體裁是騎士抒情詩和騎士敘事詩(詩體傳奇)。

3.城市文學是中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而出現的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世俗文學,它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教會文學和騎士文學不同,它取材自現實生活,內容主要是對僧侶和封建主進行諷刺和揭露,因此富有現實性,語言極為生動,深受群眾歡迎,其主要文學體裁有韻文故事、諷刺敘事詩和笑劇。

4.韻文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詩體故事,題材來自日常生活,情節滑稽搞笑,故事性和諷刺性強。

5.《羅蘭之歌》是中世紀歐洲英雄史詩后期的代表作品。它取材于8世紀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的史實,但人物和事件都藝術化了。《羅蘭之歌》是一部愛國主義詩篇。史詩熱情歌頌了查理大帝、羅蘭和奧里維等赤膽忠心保衛祖國的英雄,表現了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是封建時代人民理想的英雄,表達了人民要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愿望。

四、簡答題

1.在歐洲中世紀文學中,因為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占據主流地位的是教會文學,除此之外,還存在世俗的騎士文學、英雄史詩,以及反映市民階級的城市文學。

(1)教會文學,其內容主要是以圣經故事、圣徒傳、禱告文、圣者言行錄、夢幻故事、奇跡故事和宗教劇為主,宣揚基督教教義和禁欲主義。其代表作有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2)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封建主文學的主要成就,其內容是對騎士精神的反映,體裁主要有騎士抒情詩和騎士敘事詩(詩體傳奇),在法國最為興盛。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郎斯洛》。

(3)英雄史詩,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文學,是中世紀文學的突出成就。它分為早期史詩和后期史詩,早期史詩的代表作品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夫》。后期史詩的代表作品有法蘭西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龍根之歌》以及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4)城市文學,城市文學是在中世紀中期城市興起后反映市民階級生活的一種文學類型,大多為民間創作,在法國最為發達,主要形式有韻文故事、諷刺敘事詩和笑劇。《列那狐故事》代表著城市文學的突出成就。

2.《列那狐故事》是一部諷刺敘事詩,它是城市文學最突出的成就。作品由27組故事構成,寫狐貍列那與各種動物之間的斗爭,以獸喻人,諷喻社會現實。它通過對動物生活的形象描繪,反映出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現實。詩中歌頌了市民的機智,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諷刺和嘲弄。這種寓意和諷刺的風格,是中世紀城市文學的突出特點。

3.中世紀的英雄史詩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歌頌杰出的英雄人物的事跡。根據其反映的內容來區分,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早期英雄史詩,一類是后期英雄史詩。

(1)早期英雄史詩是氏族社會末期的產物,反映封建化以前各民族的部落生活,歌頌部落英雄,并帶有神話色彩。這類史詩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夫》。

(2)后期英雄史詩是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產物,反映各民族建立封建國家的歷史進程,歌頌具有民族意識的愛國英雄,體現人民要求清除國家內亂、實現國家統一的愿望,其中心主題是愛國主義。其中最著名的有法蘭西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龍根之歌》以及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4.(1)《新生》是但丁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其內容是但丁自1283年來所寫的獻給貝阿特麗采的31首抒情詩,用散文連綴而成。在這些詩里,詩人抒發了對貝阿特麗采純潔熱烈的愛情,也表達了由于她的早亡所引起的深切悲哀。

(2)在藝術風格上,《新生》是當時意大利流行的“溫柔的新體”詩派代表。以短詩抒情,通過散文說明短詩的來源和意義。作品中采用了中世紀文學常用的夢幻、象征、寓意的藝術手法。但丁克服了騎士抒情詩矯揉造作、僵化刻板的描寫手法,采用了樸實、明晰的詩體,流暢、柔美的語言,富于想象力的構思,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風格清新自然,感情真摯委婉,從而體現了“溫柔的新體”的最高成就。

五、論述題

1.中世紀文學的發展伴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產生,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間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對中世紀文學產生了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以日耳曼人為代表的居住于羅馬帝國的北方各民族,在對抗中逐漸走向聯盟,這種聯盟關系的存在,促進了北方蠻族部落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實際上促進了整體性歐洲文化的形成。(2)隨著日耳曼人的入侵,他們在征服羅馬各地以后,軍事貴族和親兵們分得大量的土地,成為大地主階級,從而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系產生。在文化上,雖然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幾乎在南侵過程里被一掃而光,但是畢竟先進的文明仍然會有余溫,新興的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沒有直接繼承和發展這種舊有文明的成果,但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新文化的產生便得益于這種蠻族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交融。(3)歐洲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是和基督教分不開的。基督教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文化的影響至關重要。早期基督教文學產生于1世紀中葉到2世紀末葉,正是基督教在歐洲發展的時期。基督教文化是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由矛盾、沖突到交流、融合而產生的新的文化。在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及其文化在歐洲并不占主導地位,但隨著羅馬帝國日趨腐敗,和被殘酷鎮壓的人民一樣同屬于被壓迫階層的基督徒開始不斷地宣傳基督教,所以當他們掌握政權時,便破壞奴隸制的舊文化,而擁護基督教為它們建設的新文化。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文化成為主導文化,它的教義被譯為希臘文、拉丁文等,得到廣泛傳播,并最終確立了其在歐洲大陸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基督教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特色,并逐漸成為歐洲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財富。(4)歐洲中世紀文學體現了基督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融合。在中世紀,基督教在逐步占據意識形態統治地位的過程中,一方面,雖然排斥古希臘、古羅馬的世俗文化,但是又將其中的某些材料和體裁加以改造為己所用。另一方面,中世紀產生了像騎士文學、城市文學、英雄史詩等,雖然大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它們作為世俗文學,反映了市民階級的一些世俗愿望和追求。

2.《神曲》創作于1307年到1321年,是但丁在放逐期間寫的一部長詩,是詩人的代表作。《神曲》分為三部:《地獄》、《煉獄》、《天堂》。詩人采用了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幻游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帶有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明顯烙印。詩中包含不少神學和煩瑣哲學的知識,有很多難解的象征和隱喻,神秘色彩濃厚。《神曲》具有的夢幻性、奇跡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中世紀藝術的風格。《神曲》既有強烈的現實性,又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一方面,但丁在批判封建社會的罪惡時,把矛頭對準教會,因為封建制度的中心正是羅馬天主教會。另一方面,但丁批判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并歌頌了知識文化和人的才能智慧。在藝術上,但丁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敘事結構上,巧妙嚴整。《神曲》是用意大利語寫成,而中世紀正統文學作品均以拉丁語寫作。但丁首創用意大利民族語言寫作文學作品,對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神曲》的內容相當豐富,十分復雜,它所具有的兩重性,是新舊交替時期詩人思想的兩重性的反映,也是歐洲兩種文化傳統的矛盾在但丁身上的表現,說明但丁力圖在古代和中世紀兩種文化中尋找契合點,使兩種文化交融合流。《神曲》的偉大之處在于它在中世紀文學中透露出了新時代思想的曙光。

3.《神曲》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成就。

(1)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地獄》里的形象,絕不是陰暗的幽靈,而是一些形式各樣、有血有肉的人。這些人有的貪婪、有的專橫殘酷……這些形象個性鮮明、令人難忘。

(2)《神曲》的結構巧妙而嚴整。作品以宗教神學具有象征意義的數字作為結構框架的依據。全詩分為三部,三行分節,奇偶連韻,而且每部33篇,加上序詩共100篇。這樣全詩形成了一個嚴整周密的系統。在這固定的框架里,詩人用主人公環游的方式把整部作品串起來,采用了嚴整的漫游式結構藝術手法。

(3)夢幻和象征的表現手法。《神曲》的內容要表現的是一個時空跨度極大的世界,用現實主義的寫法很難寫就。但丁采用了中世紀常用的夢幻手法,通過夢境使自己能夠與古今各種人物溝通,進行對話。同時象征手法的運用,寓指人類從苦難而迷惘的現實走向理想境界的道路。雖然帶有不少神學和煩瑣哲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代表中世紀藝術的風格,但是其所表現的是充滿智慧的社會生活內容和詩人的切身感受,因而具有進步意義。

(4)《神曲》是用意大利語寫成的。在當時拉丁文是中世紀的正統語言文字,但丁的這種做法對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深遠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五莲县| 闸北区| 汉川市| 防城港市| 元氏县| 怀宁县| 三台县| 微山县| 大渡口区| 桃园县| 嫩江县| 大名县| 同心县| 无为县| 温泉县| 梅河口市| 山东省| 泸溪县| 梅州市| 高淳县| 镇巴县| 衡南县| 利辛县| 安仁县| 涪陵区| 凌海市| 神木县| 台山市| 洞口县| 抚州市| 海兴县| 古丈县| 隆子县| 南阳市| 兰州市| 偃师市| 乌什县| 冀州市| 潮安县|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