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者前言

紀寶成校長曾在多個場合提及,他不是國學研究專家,更不是所謂的“國學大師”,只是一個國學愛好者和國學教育的倡導者。紀寶成校長所談的國學,并不是國學某個領域的學術問題、具體問題,他更多地是從整體上和宏觀上關注國學的地位、價值、意義和作用,關注國學教育的探索、實踐、創新和發展。

在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十一年間,紀寶成校長和全校師生一道,做了不少大事。重振國學、創辦國學院、高舉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2005年5月26日,紀寶成校長在《南方周末》發表《重估國學的價值》一文,一石激起千重浪,國學問題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論,這篇文章也被認為是新時期重振國學的歷史性文獻。五個月之后的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正式宣告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所國學院,標志著近百年來被冷落、被排斥、被邊緣化的國學重新回歸到高等教育體系中來。

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重鎮,有著深厚的學術積累。因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成立并不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實際上,紀寶成校長上任伊始,就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舉措,包括在全國高校率先豎立孔子像,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舉辦孔子文化月活動,率先倡議纂修《清史》、編纂《儒藏》,提議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編寫《中國古代治國要論》,等等。有了這些積累和鋪墊,國學院的成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創立和發展,得到了季羨林、馮其庸、饒宗頤、任繼愈、何茲全、葉嘉瑩、南懷瑾、許嘉璐、杜維明、成中英、袁行霈、張豈之、李學勤、湯一介、歐陽中石、范曾、龐樸、方克立、傅璇琮、劉夢溪、吳光、周桂鈿、陳祖武以及人民大學戴逸、李文海、方立天、張立文等海內外學術前輩及著名專家學者的熱情支持和無私幫助,馮其庸先生還應邀擔任首任院長,可謂群賢畢至。這在任何一所大學新成立的學院中都是少有的。

創業維艱,篳路藍縷,國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非議、反對乃至責難;也遇到了學科制度上的障礙和限制。對于這些問題和困難,紀寶成校長頂住壓力,迎難而上,他常常提起南懷瑾先生給他的信中的一句話:“若有求全之毀或不虞之譽,皆當付之一笑,不足論也。”紀寶成校長一方面指導國學院埋頭苦干,踏踏實實做好國學教育和研究各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奔走呼吁,為國學教育和研究爭取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

七年過去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出版、國際交流、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社會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已大為改觀,“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國學的春天正快步走來。紀寶成校長也因重振國學、呼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被媒體稱為“國學校長”,有人評價道:“經濟學出身的紀寶成,提出重新認識國學的價值,呼喚國學的回歸,走向國學的重建。在一個文化失落的年代,大學改革與國學熱呼聲日囂,二者在學者紀寶成身上合二為一,他成為變革時代的一個文化的符號。”

“變革時代的文化符號”實際上指明了紀寶成校長引領了新時期國學回歸和國學教育重建的時代潮流。如果沒有遠見、膽識、勇氣、責任感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重估國學的價值》一書,就真實地記錄了紀寶成校長重振國學、重建國學教育的心路歷程和印跡,反映了作者對國學的態度和理解,展示了作者對國學面臨的重大歷史和時代問題的認識與解答,體現了作者振興國學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明了一個大學校長對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折射出21世紀初中國社會對待自身傳統文化態度的變化和思潮的變遷。

在紀寶成校長眼中,重振國學并不是守舊,更不是復古。他所理解和倡導的國學是今人眼中的國學,是國際視野中的國學,是現代形態的國學,也就是“大國學”和“新國學”。對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思潮,對于弘揚國學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以及國學學科的內涵等尖銳問題,紀寶成校長在書中都予以反駁、回應和解答。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對于如何在全球視野中認識自身的傳統文化,如何處理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如何走出去等問題,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主張,紀寶成校長對此也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他認為,首先,我們在“各美其美”方面做得還不夠,“各美其美”是文化自覺,就是要認識、了解并認同自身的傳統文化,這方面還存在分歧;其次,“美人之美”不應是單向的,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否則“美人之美”就有可能變異為單相思式的“崇洋媚外”、“崇洋美外”,只有不同文化之間真正實現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乃至相互認同,“美人之美”才有意義。這或許是“重估國學的價值”所延伸出來的價值和意義吧。

《重估國學的價值》一書收錄了作者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以來有關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發言、文章和部分訪談。某些已發表的文章收入本書時有個別的文字改動。中國人民大學楊慧林教授、黃樸民教授、孫家洲教授等專家學者分別對本書部分文稿的成稿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劉向兵、胡娟、侯書棟、李立國、萬靜等同志參加了書稿的整理和審校工作。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民族的脊梁。在當代條件下,脊續文脈,重振國學,弘揚中華文化,正是一項宋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事業,這一偉大的事業才剛剛邁開步伐,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定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我們都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就像馮其庸先生在送給紀寶成校長的一首詩中寫的那樣:

聞道梅花是國芳,

先生手植已成行。

更看萬代千秋后,

國勢昌隆天地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彭水| 台南市| 尼玛县| 莆田市| 北辰区| 金溪县| 白朗县| 南皮县| 公主岭市| 洛扎县| 临漳县| 乌海市| 武定县| 遂溪县| 荥经县| 塔河县| 武穴市| 大埔县| 汉川市| 兴和县| 灵寿县| 和平区| 莫力| 高尔夫| 金塔县| 宁德市| 丰台区| 黎平县| 西华县| 本溪市| 白朗县| 象山县| 环江| 温州市| 盐津县| 虎林市| 扎囊县| 通辽市| 浦东新区| 和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