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接續文脈 重振國學[1]

(2005年5月27日)

在充滿希望的21世紀,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必須承擔的光榮使命。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對于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接續文脈、重振國學,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國學研究的歷史回顧

國學的含義迄今尚無定論。大體說來,它是指19、20世紀前后我國一些學者與教育家借鑒鴉片戰爭之后西學東漸的成果,對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進行研究與開發的學問。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儒學為核心、以經史子集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學術文化。需要強調的是,國學雖然集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于一體,但它并不等同于傳統的學術文化,而是參照現代西方學術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從一定意義上說,國學本身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近現代以來的國學代表人物,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郭沫若、湯用彤、范文瀾、侯外廬等人,無一不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學術大家,就說明了這一點。現在,往往有人把國學等同于傳統的文獻考據之學,認為提倡國學研究就是倡導鉆故紙堆,這是不科學、不全面的。

回顧國學百余年來的風風雨雨,可以看出重振國學實乃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需要。當歷史發展到19世紀20世紀之交時,輝煌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古國不僅政治經濟受到全面震蕩,傳統文化也飽受洗禮。面對歐風美雨的激蕩,許多仁人志士不僅提出了富國強兵、振興中華的口號,而且在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領域也奮力開拓、雪恥自強。他們大膽地從西方文化中借鑒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革新的內容,運用新的學術理念更新中國學術,重建文化精神。國學正是在這一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但是,由于種種復雜的歷史原因,國學研究在經歷了局部短暫的輝煌之后即歸于沉寂,幾近一個世紀進展無多,甚至在不少重要方面出現中斷。

國學問題伴隨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的走向,國學研究關乎中華文化的重建。當初,談論國學的大體有這樣幾種人:第一種是維新派人士。如梁啟超在百日維新失敗后,深鑒于“新民說”是拯救中華民族的良方,倡導將傳統的學術與西方文化相融合,重塑國民人格,其國學觀大抵建立在“新民說”基礎之上。第二種是革命黨人。如孫中山先生雖然接受了系統的西方自然科學教育,獲得過西洋博士學位,但在他的建國理想中蘊涵著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章太炎在日本主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時,大力倡導國學,魯迅先生曾說他“第一是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第三種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物。他們中的許多人曾是五四運動的健將,在批判舊禮教的同時,并不否定用中國文化來建設新國家的可能。如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第四種則是當時的一些保守派。他們試圖將國學作為抱殘守缺、反對新文化(并不排除其中也有值得重視的見解)的工具,但他們并不是國學的主流人物。

20世紀初在國學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學者,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趙元任、湯用彤等,恰恰都是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人物。他們立足于本土文化而能融匯中西,運用新的學術理念研究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卻沒有沉溺于復古泥淖,而是以突出的國學研究成果弘揚了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包容開放精神,展現了中華文化新陳代謝的強大生命力。

國學集中體現在傳統的經史子集中,其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國學所傳承的中華文化價值,是涵養民族主體意識之根基,是維系民族精神命脈之源泉。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的傳承,主要通過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來體現,國學則是這種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21世紀的中華民族絕不能成為無根之族,而應當在歷史的亙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時代的脈動中重鑄歷史的輝煌,在窮變通久的創造中開辟美好的未來。

重振國學的現實途徑

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一直處于內憂外患、落后挨打之中,學術文化亦屢起屢廢、歷經坎坷,種種遭際,令人扼腕。五四運動以后的一段時間,由于政治的因素與認識的誤區,文化與教育領域內的全盤西化趨勢日漸強盛,導致國學的式微。從大的背景來說,這并不是國學自身的問題,而是整個中華文化在近現代以來的尷尬境遇。事實上,如何評估和對待國學,始終是關系中國的現代化建立在什么樣的文化基礎上的宏觀戰略問題。盛世興學術,治平倡禮樂,這是古往今來的不祧之理。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無限生機和光明前景,重振國學可謂適逢其時。

重振國學,首要在于培養人才。我國傳統的學術精神與西方學術理念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它強調將學術的訓練與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從最早的西周官學到孔子創辦的私學,再到秦漢之后的各類學校,無論是官學還是書院,都注重將學術教育與人才培養融為一體,以學術訓練增進學生人格,以學生人格提升學術境界,使二者實現良性互動。近現代以來的國學大師大都傳承了這種優秀傳統。從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創辦國學門,到1925年清華創辦國學研究院,都是對這種學術傳統和學術精神的實踐與繼承,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遺憾的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國學實體都中斷了。因此,我們今天重振國學,首要的就在于將國學研究與人才培育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人品與學問俱佳的國學研究隊伍,以使國學文脈得以接續、精神獲得傳承。

重振國學,亟須重塑學術理念。在今天重振國學,絕不是對傳統國學的簡單回歸與重復,而是應以現代的理念指導國學的研究與發展。這就是: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待中國傳統思想與學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避免陷入單純復古的泥淖;溝通歷史與現實的畛域,擺脫為整理國故而研究國學的思路,立足于從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尋求啟迪,為當代建設和人民福祉提供服務;不斷開闊視野,注重東西文化比較,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大格局中進行定位,建設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國學。與此相適應,國學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斷創新。一方面,應在借鑒傳統方法與手段的同時,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改進國學研究;另一方面,隨著對外交流的拓展,還應充分吸收海外漢學研究的成果。

重振國學,必須加強學科建設。我國的傳統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注重綜合性與有機性,而西方則偏重獨立性。近現代以來,我國的學科建設偏重西方的學科理念,無形中造成了學科建設中注重分離的現象。毋庸諱言,西方文史哲分類的學科建制,對于將中國傳統學術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有著很大的用處,但也造成了將研究對象主觀割裂,將密切相連的義理、考據、辭章之學人為分離的弊端,與傳統學術文化的總體性、有機性原則相背離。而國學講究治學的總體把握,注重義理、考據與辭章的一體化,在嚴謹的考辨中追求融會貫通的境界,這種精神和方法在現代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中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把國學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一種學科加以重建和發展,對于繁榮學術研究、傳承中華文化,無疑是一個有益的選擇。因此,與人才培養密切聯系,國學專業學科的重建也是重振國學的緊迫課題,應從人才選拔方式、課程體系設置、教材體系建設、學位體制確定、教學質量評估體系論證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視和積極籌措,努力做到學科的重建有利于國學人才的培養和國學研究的振興。

國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逐步完善。近年來,社會各界為之作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有鑒于此,中國人民大學決定建立國學院,以延攬精英,廣育人才,為接續文脈、重振國學盡綿薄之力。我們堅信,只要秉持正確的理念,遵循正確的方法,進行不懈的努力,國學一定能夠振衰起敝,得到發揚光大。


注釋

[1]本文發表于2005年5月27日《人民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常宁市| 合阳县| 九寨沟县| 抚顺市| 双桥区| 阜南县| 南部县| 定安县| 昭平县| 新乐市| 鹤峰县| 甘德县| 深水埗区| 徐汇区| 罗城| 庆城县| 台东县| 孟津县| 崇义县| 汉源县| 巴里| 井研县| 丹凤县| 渑池县| 车险| 沙田区| 广元市| 新绛县| 青阳县| 宁波市| 临夏县| 星子县| 遂宁市| 文昌市| 老河口市| 渭源县| 神木县| 武隆县| 河东区|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