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方法論
- 王利明
- 1548字
- 2019-09-21 01:08:51
二、事實要件和規范要件的反復驗證和比對
事實要件和規范要件需要反復驗證和比對,以具體闡明事實要件是否被涵攝。這個認定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連接的過程。[1]在通過事實整理得出一個或者多個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之后,需要進一步確定與各個事實相關的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以實現事實與規范(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之間的準確連接。如此才能防止張冠李戴,確保作為三段論推理的法律大前提的準確對應性。例如,在某個購買儀器設備的合同中,雙方明確約定將設備安裝調試成功作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主要條件。但是在安裝調試之前,買受人就提出,標的物已經存在缺陷,并以此拒絕付款。在該案中,雖然“產品瑕疵”和“產品調試不合格”兩個事實都具有法律意義,都將引起法律責任,但是,這兩個事實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效力基礎不同。在當事人沒有質量標準約定的情況下,“產品瑕疵”對應的是《合同法》第107條關于合同責任的一般規定。這就需要通過鑒定等方式確定是否違反了法定的質量標準。“產品調試不合格”對應的是《合同法》第153條規定的違反“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的責任。所以,依據不同的法律規則,可以確定不同的事實要件。在根據特定案件的事實排除相關法律規范的過程中,可考慮采用如下幾項因素:
第一,如果事實對應到特定的規范,不可能產生特定的法律效果,則該項法律規則可以被排除。以前述“討要工錢案”為例,本案涉及能否適用《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的問題。因為該條僅僅適用于公共場所管理人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而此案屬于違反因在先行為而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情形。在本案中,被告不屬于公共場所管理人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因而適用《侵權責任法》第37條不能使被告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而只能適用該法第6條第1款確定責任。
第二,案件事實不具備法律規范所要求的基本構成要件。法律規范之中的構成要件有多種,其中可能存在基本的構成要件。如果基本的構成要件不具備,也無法通過法律解釋的方法使得案件具備基本的構成要件,則應當排除相關的法律規范。以上述“討要工錢案”為例,由于《侵權責任法》第37條沒有對此種情形作出規定,所以,無法將該案涵攝到該條規定之中。再如,乙欠甲10萬元,乙借用一輛貨車給甲使用,甲將該貨車留置,雙方發生爭議。甲證明了雙方發生了債權債務關系,以及貨車為乙所有,但是甲無法證明貨車和借款之間的牽連關系,并且也無法證明雙方之間是商事關系,則即便甲能夠證明其所主張的事實為真,法院也無法支持其訴請。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某項法律規范的基本構成要件已經具備,但是,也有部分要件不具備,可以通過擴張解釋將其適用于待決案件。例如,某人從樓上倒下熱水燙傷行人,是否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關鍵是要解釋,倒下的熱水是否屬于建筑物中的“拋擲物品”?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考量立法目的,擴張解釋該條規定,確定其可以適用于待決案件。
第三,案件主體不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仍以前述“討要工錢案”為例,被告不屬于公共場所管理人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所以,從主體上看,該規定可以被排除適用。在考慮是否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的規定時,必須解釋“行為人”的概念。行為人可以擴張解釋為,違反了因在先行為而產生的作為義務的人。在該案中,包工頭拒付工錢的行為導致農民工要跳樓,此時,包工頭負有制止農民工跳樓的義務,但是,其不但不予制止,反而說,“你跳吧,反正我沒有工錢給”。這表明,被告違反了其作為義務,因此,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
第四,雖然案件完全符合特定法律規范,但該規范的適用效力可能被其他規范所排除。例如,債務人援引時效制度,對抗債務履行制度的適用。此類情況就屬于對債務履行規則的排除。
注釋
[1]參見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5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