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法學方法論的體系
一、法學方法論的體系構建
任何學科都要有其體系,體系是學科的生命,科學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體系化。方法論科學知識體系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哲學方法論、學科間的方法論和具體學科方法論。法學方法論作為具體學科的方法論,也應當有其體系。然而,法學方法論自身是否有其體系,理論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是法學方法論體系否定說。此種觀點認為,法學方法論本身與其說是學科體系,不如說是一個工作、職業的指引和引導。[1]二是法學方法論體系肯定說。此種觀點認為,法學方法論也是科學的體系,是制度和理論形成的有機整體。法學方法論的“哲學先設性”、“存在衍化性”、“科學技術性”及“實踐功能性”四個屬性,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法學方法論架構。[2]也有學者認為,法學方法論的內容體系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法學方法論的意蘊、法學方法論的具體內容、法律解釋方法、法學方法論與部門法研究。[3]筆者認為,法學方法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科,就因為其具有體系性。法學方法論具有體系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下幾點:
第一,從法學方法論的研究目的來看,其應當具有體系性。法學方法論研究的終極目的就是要保障法官依法公正裁判。貝蒂(Betti)認為,所謂的法律適用,是一種就既定法律規范所為之適當行動、選擇與執行,在具體之案件中給予適當之法律分析以確保法律的正確使用,而解釋便是此種法律適用的基礎。[4]在各種糾紛解決機制中,司法裁判更應當強調其受法律的拘束?;蛘哒f,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相比,司法裁判更強調“依法裁判”,即“以法律為準繩”。在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中,雖然也強調依法進行,但是,其可以對法律規定進行適當的變通。例如,在調解的過程中,調解機構雖然要依法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但并非完全依據法律來得出結論,而是可以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變通法律的規定。在司法裁判之中,裁判者必須服從于法律,嚴格依據法律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法律解釋學的目的正是通過對解釋活動的規范,來實現司法裁判者的“依法裁判”。反過來說,法律解釋學就是要實現對司法權行使的規范和限制。同時,司法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更應當強調實現和維護社會正義。
正是因為法學方法論的目的是依法公正裁判,所以,方法論研究應當圍繞這一目的具體展開。這具體表現在:一是司法三段論是保障法律準確適用的基本工具或基本框架。正因為有三段論,在法律適用中才出現了法律解釋問題、連接問題等。二是法律解釋是為了尋找妥當的大前提。法無解釋不得適用,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有通過裁判者的準確解釋和適用方能貫徹落實立法者的意圖,實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有序的目標。即使法律出現滯后于社會的情況,如果法律適用者能夠準確理解法律含義,科學地采用法律解釋方法,對于現行法律規范實施有效解釋,也完全能夠達到彌補制定法不足的效果。三是價值判斷是要確保法律適用結論的妥當性和可接受性,從而維護司法的公正。司法三段論僅僅考慮到形式邏輯的推理,它建立在大前提和小前提的真實性、客觀性的基礎上,但是,簡單地運用邏輯,并不能揭示所有法律現象的運動規律。司法過程作為法律規則的適用過程,是一個充滿了司法者的價值判斷的過程。正如霍爾姆斯所指出的,“在邏輯形式之后是對于各種不同立法理由彼此之間相關價值與重要性的判斷”[5]。通過準確的價值判斷,可以保障法律的準確適用,因為適用法律過程乃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司法者需要對特定的事實是否可與某種規則相聯系,法律規則的內涵、特定的適用對象、該規則在適用中的價值等問題作出判斷。價值判斷不僅可以幫助法官尋找妥當的裁判結論,還有助于驗證裁判結論的妥當性。四是法律論證是實現裁判說理性的需要。正是通過充分的法律論證,才使正義在裁判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并且是以看得見的方式得以體現。
第二,從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來看,其也應當具有體系性。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是司法裁判,通過探索司法裁判中的規律來形成理論體系。司法裁判活動自身包含了司法三段論、法律解釋、價值判斷、法律論證,對四者的研究構成了對司法裁判活動的整體研究,進而為法學方法論的體系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法學方法論之中,要研究司法裁判的方法,提供司法中的“術”,但是,其并不僅僅以此為滿足,還要探討“道”的內容,如法學方法論的歷史變遷、理論基礎等?!靶g”與“道”的結合共同構成了法學方法論,這也決定了法學方法論并非簡單的方法的指引,而是有機的理論體系。尤其應當看到,法學方法論所形成的理論體系,也為具體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從法學方法論的功能角度來看,方法論是在“理解”(understand)和“解釋”(explain)裁判活動中,準確理解法律、適用法律、追求最佳法律效果的學問。如果作為一種知識的法學方法論不具有體系性,就談不上科學性。方法論也是保障裁判本身精確性、可預期性的途徑,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司法公正。如果法學方法論本身沒有體系性,就不能運用整體的思維來驗證結論,也不能以體系的觀念和方法來理解各種法律適用方法,從而確保裁判的公正性。在裁判活動中,為什么會出現“一葉障目”的現象,人們不能全面地把握事實,整體性地理解法律,就是因為缺乏體系化方法的指導。因此,法學方法論只有經過體系化,才能真正指導司法裁判活動,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法學方法論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平衡法的安定性和妥當性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是要兼顧法的安定性與法的妥當性。法的安定性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所謂法的安定性,也稱為法的可預期性,是指法律規則應當有助于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從而使法律主體能夠形成穩定的預期。法的妥當性,是指法律必須妥當規范社會生活,實現正義的目標。妥當性(Rationalitt,reasonablity)“就是解釋的結論必須滿足法律確定性的要求,同時又是合情合理的。法律的妥當性是法律的目的所在,也是法律、法治的德性要求”[6]。法學方法論的體系性對于實現法的安定性和妥當性之間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體系化的法學方法論,有助于從理論上兼顧法的安定性和妥當性,如果方法論是單純的方法的集合,就難以實現這一任務。
第四,從法學方法論的歷史發展來看,其也具有體系性。法學方法論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著名法學家的著述都已經涉及法律解釋方法。自近代以來,法學方法論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薩維尼教授在其《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已經對各種法律解釋方法進行了研究,并初步形成了法律解釋學的理論體系。后來,德國興起了自由法運動,目的法學、利益法學等逐漸產生,在這一過程中,概念法學被否定,法律適用中的價值判斷不斷得到重視。最近幾十年,法律論證理論得到發展,尤其是以阿列克西為代表的德國學者,對其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并使之上升為獨立的理論。從法學方法論自身的歷史來看,其中的四大組成部分(即司法三段論、法律解釋、價值判斷、法律論證)逐漸產生和完善,逐漸形成了目前的法學方法論的理論體系。還應當看到,法學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并非是終結性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學理論的創新,其理論體系也會不斷發展完善。
注釋
[1]參見葛洪義:《法律方法講義》,導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參見楊奕華:《法學方法論研究范疇之商榷》,載楊建華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臺北,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第144頁以下。
[3]參見胡玉鴻:《關于法學方法論的幾個基本問題》,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5)。
[4]See Emilio Betti,“On a General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Jurisprudence,Vol.32,p.266.
[5]Oliver Wendell Holmes,Jr.,“The Path of the Law”,10 Harvard Law Review 457 (1897).
[6]張志銘:《法律解釋原理(下)》,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