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法學方法論作者名: 王利明本章字數: 13字更新時間: 2019-09-21 01:08:38
第二節 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一、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每一門學科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研究方法和對象,法學方法論也不例外?!皩ο鬀Q定方法?!?[1]法學方法論以研究法律解釋活動的一般規律、方法以及其運用為對象。德國的法哲學家德來爾(Ralf Dreier)說:“法學的用語在德文的語言使用上,雖有爭議,但是通常是賦予廣義的,廣義的法學不僅涵蓋了法律科學,而且包括法官的,以及法律咨詢的法律實務。”[2]法學的任何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并且根據該特定的研究對象來建立其學科體系,法學方法論也不例外。
方法論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裁判活動中法律的適用問題。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在法律適用中準確地理解法律的內涵、立法目的、精神,從而在裁判活動中準確地適用法律。有學者認為,所謂法學方法論,“是指對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法律研究包括法學理論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而后者又包括: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思維方法”[3]。也有學者認為,法學的研究方法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價值判斷。在這一層面,法學是關于正義和善的藝術,而不能成為科學,因為科學有定式,但藝術無定法。存在定法的是工藝,不是藝術。第二層次是邏輯和語義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學屬性。在這一層面,主要研究的是法條的語言、體系與邏輯關聯。第三層次是法律社會學,這是科學的研究領域。[4]還有學者認為,“所謂的‘方法論’,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有關法律方法的理論’,二是‘對法律方法的外向哲學探究所形成的理論’兩個部分”[5]。
法學方法論所涉范圍十分廣泛,可以說,所有與法律適用活動有關的問題都屬于其研究對象。但是,圍繞著裁判活動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法學方法論要研究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找尋法律的方法。特定的法律事實究竟應當適用哪個法律規范,或者哪些法律規范?如果在現行法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或者說存在法律漏洞的情況下,還要探索法律補充的方法。法學方法論在程序意義上表述為“通過規范具體化(Normkonkretisierung)”、“獲取法律(Rechtsgewinn)”,狹義上稱為“法律適用”,廣義上稱為“法律發現”(Rechts-findung)[6]。因此,從上述意義出發,法學是一個“實踐科學”。法學方法論作為研究法律的基本理論,核心就是研究法律的適用,換言之,就是尋找法律適用的規律,確立法律適用的技巧和方法,保障抽象的規范和具體的事實能夠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裁判公正和司法的正義。而法律適用的前提,就是有可資適用的法律,如何尋找法律的過程,自然是方法論的首要內容。
第二,解釋法律的方法。法律解釋(在英文中稱為Statutory Interpretation,德文為Gesetzesauslegung),是指針對成文法所作的解釋,是解釋主體對法律文本進行理解和說明的活動。法律解釋方法,是指法律解釋的思路、方式和程序。它明確了按照什么樣的方式理解和闡釋法律,并填補法律漏洞。簡言之,法律解釋方法,就是準確闡釋法律和完善法律的具體方法或者路徑。廣義上的法律解釋方法包括:狹義的法律解釋方法、價值補充、法律漏洞填補方法。而狹義的法律解釋方法又可以分為:文義解釋、論理解釋(包括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等)和社會學解釋。價值補充包括對一般條款和不確定概念的類型化等。從狹義上理解,法律解釋方法就是指以現行法為基礎而進行的解釋,不包括漏洞填補的方法。不同法律解釋方法各具特點,各有其適用對象和適用條件。每一種法律解釋方法既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和其他解釋方法配合使用、共同發揮作用。當然,法律解釋方法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體系。德國法律解釋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薩維尼曾將法律解釋方法分為四種,即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7],這些方法實際是當時法律解釋活動及其規律的總結。但隨著法律適用活動的日益復雜和法律解釋技術的日益發展,解釋法律的方法也日益多樣化。
法律解釋的方法本身就是論證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也是能夠為人們理性所認識和檢驗的。正是基于一套具有共識性的法律解釋方法,法律人方能在法律解釋結論這個大前提上達成一致意見,從而最終有利于三段論邏輯推理的展開和妥當裁判結論的得出。法律解釋方法的正確選擇是保障法官準確理解法律含義,作出公正、合理案件裁判的基礎。法律只有通過解釋方法來發現、補充和修正,才會獲得運用自如、融通無礙的彈性。[8]
第三,事實判斷的方法。法學方法論要實現法律與事實的結合,它所進行的三段論推理必須以小前提為出發點。不過,怎么去發現案件的客觀真實,這實際上是一個證據學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法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法學方法論要研究的是與法律規范要件相一致的事實構成或者說是事實要件,最終為事實與法律的連接提供基礎。
第四,確定事實與法律的最密切連接的方法。法律方法的核心是規范和事實如何有效連接。如何運用法律方法,克服事實與規范之間的矛盾與緊張,從而把事實與規范有機地連接在一起,這可以說構成法學方法論的基本理論問題。[9]當然,在法學方法論之中,也研究如何認定事實、如何發現規范,但是,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要實現事實和規范的有效連接。正因為法學方法論要考慮個案的妥當性與法的安定性之間的協調,所以,事實和規范之間如何連接顯得十分重要。Samuel指出,“法院判決的主要功能在于將特定事實情況與既定的法律概念連接起來,離開法院的判決,我們無法決定特定事實情況是否屬于特定法律概念的調整范圍內。而法院判決本身的不確定性正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之所在”[10]。法學方法論研究的重心是事實和法律兩者之間如何結合的問題。但是,因為它是要研究事實與法律的結合,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事實的發現和法律的解釋問題。這就是法學方法論所具有的不同于單純的證據學、法律解釋學、立法學、部門法學的特點。
第五,說理論證方法。在說理論證中,法官要進行價值判斷和說理論證。只有在進行充分說理、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法律適用的理性化,也才能使當事人乃至全社會接受法律適用的結果。如何實現法律推理的可驗證性(Nachprüfbarkeit)和可理解性(Nachvollziehbarkeit)?就可驗證性而言,我們可以借助法律推理的程序,從而提高其可驗證性。這較之于法官單純基于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價值立場而進行的判斷,顯然更具有合理性。[11]就可理解性而言,說理論證應當遵循通常的語言表達規則,準確使用法律概念,恰當援引法律規范,能夠為其他法律專業人士乃至社會一般公眾所接受。
法律的適用并非一個“自動售貨”的過程。法律條文都是抽象的、一般的,不是針對特定的案件預先準備的,立法者也不可能預想到每個案件的特殊情況。如何將法律的規定運用到特定的、具體的個案之中,需要準確地解釋法律并適用法律。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時候,還應當通過法律補充的方法,創造性地適用法律,發現可供適用的大前提??傊?,方法論最終是要保障法官準確地適用法律,公正作出裁判。方法論的終極目的是服務于司法公正的實現。
注釋
[1]〔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金振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第1頁。
[2]轉引自周永坤:《法學的學科定位與法學方法》,載《法學論壇》,2003(1)。
[3]鄭成良:《法學方法論》,載王亞新主編:《法學進階之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第161頁。
[4]參見鄭成良:《法學方法論》,載王亞新主編:《法學進階之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第161頁以下。
[5]林來梵、鄭磊:《法律學方法論辯說》,載《法學》,2004(2)。
[6]Franz Bydlinski,Juristische Methodenlehre und Rechtsbegrif f,Wien/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2,S.11.
[7]參見〔德〕薩維尼:《薩維尼法學方法論講義與格林筆記》,楊代雄譯,胡曉靜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第7頁。
[8]參見季衛東:《“法律解釋的真諦——探索實用法學的第三道路”對西方法律解釋理念發展史的回顧與總結》,載《中外法學》,1998(5)。
[9]參見焦寶乾:《法律論證:思維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7頁。
[10]Geoffrey Samuel,The Foundation of Legal Reasoning,Antwerp:Maklu.Uitgevers.1994,p.111.
[11]Franz Bydlinski,Juristische Methodenlehre und Rechtsbegrif f,Wien/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2,S.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