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法研究(第三卷)(第二版)
- 王利明
- 7字
- 2019-09-21 01:08:12
第六章 借款合同
第一節 借款合同概述
一、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據此,我國合同法中的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將一定數量的貨幣轉移給貸款人,貸款人應當在約定的期限內返還同等數額的貨幣的協議。在借款合同中,交付金錢的一方稱為貸款人,接受金錢的一方稱為借款人。合同雙方所履行的權利義務都是以金錢數額的形式體現的。(注:參見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398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借款合同是最古老的合同形式之一,中國古代通常將借款稱為債。《正字通說》所謂“責,逋財也”,就是指欠人財物,即債務。《周禮·天官·小宰》云:“聽稱責以傅別。”一般認為,“稱責”是指借貸債務。凡有借貸債務糾紛的,根據契約借券來判斷。(注:參見林尹:《周禮今注今譯》,22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在古代羅馬法中,借貸合同是典型的有名合同,近代各國民法都普遍將借貸合同作為一種有名合同在合同立法中予以規定。從大陸法系的規定看,大多區分了所謂的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所謂使用借貸,指借方在合同到期后必須歸還所借的標的物;所謂消費借貸(loan for consumption),指標的物是可消耗物,借方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并承擔其滅失的風險,在合同到期后,需歸還同種類、同品質、同數量的標的物。(注:參見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冊,311頁,臺北,三民書局,1986。)由此可見,消費借貸的對象不僅包括一般的種類物,還包括金錢這種特殊的物,而且消費借貸以支付報酬為原則。消費借貸只能以消費物為標的物,而使用借貸只能以不可消費物為標的物。消費借貸包括了實物和金錢的借貸,因此,在消費借貸概念下,可以分為一般消費借貸和借款,如果消費借貸的對象是金錢,則消費借貸的特征就和借款合同一致,此時消費借貸也就表現為借款合同。從我國《合同法》的規定看,僅規定了借款合同,而沒有規定使用借貸和一般消費借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借貸是借款合同的上位概念。我國《合同法》第十二章所規定的借款合同,僅是消費借貸的一種類型。
借款合同的法律特征在于:
1.標的物的特殊性
借款合同的標的物是金錢,而非具體的實物,因此,借款合同不同于實物借貸(借用)合同(如將自己的小轎車借給他人)。在借款合同中,當事人所轉移的是貨幣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即所有權。而在實物借貸合同中,借用人所取得的只是實物的使用、收益等權利,而非實物的所有權,其所有權仍然歸出借人所有。借款合同也不同于一般消費借貸合同,因為借款合同的標的物只能是金錢,而消費借貸的對象除了金錢還包括其他的種類物,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雞蛋、牛奶等,均可成為消費借貸的標的物。當然,一般消費借貸的標的物是可消費物。所謂消費物,是指依通常的用途,只能將物耗損、轉讓才能使用的物,如米面、煤炭等。貨幣雖然在性質上不能實際消費,但一旦使用就必須轉讓,實際發生消費的結果,所以也被認為是消費物。(注:參見史尚寬:《民法總論》,253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當然,金錢與一般的可消費物仍存在區別。
2.移轉貨幣所有權
因為借款合同的標的物是貨幣,所以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特殊性,這是由貨幣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從經濟上看,貨幣是一種種類物,但相比較其他的種類物,貨幣仍有其特殊之處。貨幣具有交付即移轉所有權的特性,即只要一方當事人將貨幣交付給另一方當事人,無論交付的原因如何,貨幣的所有權都即刻移轉,此即貨幣的“占有即所有”規則。因此,在借款合同中,貸款人將貨幣交付給借款人,則貨幣的所有權也隨之移轉給借款人。一些學者認為,借款合同中轉移的僅是貨幣的處分權。(注:參見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158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筆者認為,此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如果只是移轉處分權,則所有權將失去處分權能。而一旦失去處分權能,所有權就會空殼化,因為處分權能是所有權最為核心的權能。而且在借款合同中,當事人所移轉的不僅是貨幣的處分權能,一旦貨幣交付完畢,則借款人享有對貨幣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因此,借款合同是貨幣完整的所有權的移轉,而非僅僅移轉處分權能。實踐中,一旦借款合同生效,除非合同特別約定,就要由借款人占有并自主使用貨幣。由于貨幣的處分權轉移給了借款人,借款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使用貨幣以獲得收益(注:參見劉定華等:《借款合同三論》,載《中國法學》,2000(6)。),而且有權對貨幣進行處分,在返還時只需要返還相同種類、數量的貨幣即可,而不必返還原物。與此同時,作為種類物的貨幣滅失的風險一并轉移給了借款人。(注:See Christian von Bar and Eric Clive,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Volume Ⅲ,Munich: Sellier.European Law Publishers,2009,p.2461.)因而,在借款合同中,當事人所移轉的是借貸物(即貨幣)的所有權。這一點也是借款合同與租賃合同、使用借貸合同的區別。在租賃或使用借貸合同中,承租人或借用人并不取得租賃物或借用物的所有權,其需要在合同期限屆滿之后返還原物。
3.主體的特殊性
在借款合同中,通常對借款人并無特殊的要求,但貸款人則具有特殊性。貸款方包括自然人和特定的金融機構。實踐中,大量的借款業務都是由特定的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而金融機構自身通常具有特殊性,其設立、運營和監管等事項都要適用國家制定的特殊規則,通常是依據法定程序所設立的、具有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借貸是借貸合同的典型形式,雖然自然人間也能夠互相借款,但是自然人借款適用的規則與金融機構借款有所不同,且并非借款合同的典型形式。從這一意義上說,借款合同的主體具有特殊性。
4.原則上具有要式性
《合同法》第197條規定:“借款合同采用書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據此,借款合同原則上應當采取書面的形式,但就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而言,法律雖然提倡采用書面形式,但并沒有要求其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從比較法上看,一些國家如葡萄牙、波蘭,對于達到一定數額的借款合同,規定了公證、書面合同等形式要件,只有滿足了法定形式要件,借款合同才有效。(注:參見《波蘭商法典》第720條§1.)我國《合同法》從維護金融安全和秩序,以及有利于金融監管等角度出發,明確規定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外,原則上應采取書面形式,因此,銀行貸款合同屬于要式合同。
5.原則上具有諾成性
借款合同究竟是實踐合同還是諾成合同,值得探討。從比較法來看,絕大多數國家都認為借款合同具有諾成性。例如,《德國商法典》第488條和第607條等規定,借款合同于當事人之間就借款事項達成一致時成立。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如,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的主流學說和司法實踐將借款合同界定為實踐合同。我國《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可見,借款合同原則上具有諾成性,只要當事人就借款的主要內容達成一致即可,而并沒有將貨幣的實際交付作為合同的成立條件。之所以將金融機構貸款合同視為諾成合同,原因在于:第一,從文義解釋來看,該條并沒有規定借款合同自貸款人向借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而且從體系解釋來看,諾成合同是合同的一般情形,實踐合同是例外情形,如果法律要求借款合同具有實踐性,通常會就此作出特殊規定。例如,《合同法》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依據《合同法》和《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規定,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外,其他借款合同均為諾成合同。第二,金融機構貸款標的額通常比較大,合同的訂立手續也比較復雜,將金融機構參與的借款合同界定為諾成合同有利于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也有利于確定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合同訂立之后,當事人雙方就要依照合同的約定履行一定的義務,如果貸款人到期不貸出款項,則法律會強制其履行義務。此外,此類借款合同從訂立到貸款人發放款項之間,往往會有一定的時間差距,如果合同在此期間無法生效,也無助于實現當事人的合理期待。第三,這種借款合同常常設有擔保,擔保合同作為從合同,其以主合同的生效作為前提,如果主合同必須以借出款項為前提,則擔保合同就會遲遲無法生效,這也會影響擔保關系中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此類合同屬于諾成合同,一旦達成協議,當事人就應當按照協議實際履行,任何一方違反合同都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應當看到,依據《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是實踐合同。因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往往數額有限,內容也非常簡單,而且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往往具有某些特別的關系(如親戚、同事、朋友等關系),另外,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也不存在金融機構借貸中的復雜手續和擔保等程序,因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可以將貸款人實際提供借款作為生效條件。同時,由于自然人通常并不是專業機構,賦予自然人借款以實踐性可以給貸款人提供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實際提供借款之前,貸款人也可以有反悔的機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金融機構貸款是借款合同的典型形態,而自然人之間的借款是非典型形態,因而借款合同原則上具有諾成性。
6.原則上具有雙務性、有償性
關于借款合同是單務合同還是雙務合同?從比較法來看,絕大多數大陸法國家都將借款合同當做雙務合同和有償合同,貸款方負有提供借款的義務,而借款方負有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義務。普通法國家也采納此種觀點。(注:See Christian von Bar and Eric Clive,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Volume Ⅲ,(Munich:Sellier.European Law Publishers,2009),p.2461.)在我國,《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據此可見,在金融結構借貸合同中,貸款人負有提供借款的義務,同時享有收取利息的權利;而借款人獲得借款的同時,負有到期向貸款人返還本金并支付利息的義務,雙方之間所負擔的義務形成對待給付關系,所以借款合同原則上具有雙務性。即使當事人在借款合同中沒有約定利息的,除了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形之外,借款人仍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貸款利息的相關規定支付利息。所以,借款合同原則上應是雙務、有償合同。但是對于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依據《合同法》第211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據此,自然人之間如果未就借款利息作出約定的,則視為不支付利息。因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原則上具有單務性、無償性。
二、關于借款合同在民法中的立法體例
關于借款合同在民法中的立法體例,比較法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是借款合同納入消費借貸的模式。此種模式以德國法為代表,其區分了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金錢借款合同被規定在消費借貸之中。根據《德國民法典》第488條第1項的規定,在貨幣借貸合同中,貸方有義務交付給借方約定數額的貨幣,而借方有義務在到期后歸還所借貨幣及利息。借款合同包括各種信貸合同。受《德國民法典》的影響,許多大陸法國家和地區都將借款合同納入消費借貸之中加以規范。二是借款合同獨立于消費借貸的模式,此種模式以法國為代表。《法國商法典》中規定了三種借貸合同,即使用借貸、消費借貸和貨幣借貸。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893條的規定,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一般都是無償的,而貨幣借貸是有償的,在貨幣借貸合同中必須寫明利息支付問題。應當看到,在法律上區分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還是有意義的。在使用借貸的情況下,債權人享有原物返還請求權,但是在消費借貸的情況下,債權人就不享有此項權利。此外,物的使用借貸通常是無償合同,而消費借貸通常是有償合同。(注:參見陳衛佐:《德國民法典》,3版,22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上述兩種立法模式都不無道理,但我國《合同法》并沒有采取上述立法體例,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國《合同法》并沒有采取消費借貸的概念,因為消費借貸主要是在自然人之間發生的,產生爭議的情形較少,所以立法者認為沒有規范的必要。另一方面,考慮到金融機構借貸具有特殊性,所以我國《合同法》以此種借貸形態進行原則性規定,而非泛泛地規定一般的借款合同。筆者認為,區分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雖然有其意義,但這種區分對于實務并沒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消費借貸中,對于貨幣以外的其他種類物的借貸,其規則類似于借款,其對象是種類物,在返還的時候都是替代物,通常可以參照借款合同的規定適用。而使用借貸則可以類推適用租賃合同中關于標的物的相關權利義務規則。因此,即便我國立法沒有明確規定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也不影響實踐中對相關糾紛的處理。
我國《合同法》第十二章關于借款合同的規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現在:第一,該章是以商事合同(即金融機構借貸)為基礎而形成的,體現了我國合同法民商合一的特點。第二,該章以金融結構借貸為一般形態,以自然人借款為例外情形,從而設計法律規則。采納這一模式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從我國的金融體系來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是貸款的主要主體。合法的融資主要是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那里獲得資金,這也符合我國金融管控的需要。因而我國合同法主要規定借款合同,而沒有像大陸法國家那樣采納更寬泛的消費借貸的概念,這也符合我國金融體制的現狀。另一方面,它有利于規范金融秩序。因為銀行被納入整個國家的監管體系之中,為了維護國家的金融秩序,有必要對利率、期限等內容加以規范。因此,規定銀行借貸合同,有助于規范銀行貸款的行為。第三,該章對于金融機構借貸的相關規定,都體現了國家對此類借款合同的干預,而并非簡單地將其交由當事人任意約定,其主要表現在: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合同法》(下同)第200條)、貸款人有權檢查和監督借款的使用情況(第202條)、借款利率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上下限確定(第204條)、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第211條)等。法律作出此類規定有利于維護金融安全和金融秩序,有利于確定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三、借款合同和相關合同的區別
(一)借款合同與買賣合同
對借款合同而言,其雖然移轉的是貨幣的占有,但由于貨幣是特殊的種類物,移轉貨幣的占有就相當于移轉了貨幣的所有權,因而借款合同與買賣合同一樣,二者都需要移轉標的物的所有權,而且二者都存在貨幣交付這一過程。此外,在特殊情況下,外匯也可以成為買賣的標的。因此,這兩種合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存在明顯區別,主要表現在:
第一,主體不同。法律一般不限制買賣合同的主體,無論是自然人還是企業,都可以依法從事買賣活動。但在借款合同中,其主體一般具有特殊性。因為金融機構借貸是借款合同的典型形態,所以法律通常會對作為借款合同一方當事人的金融機構作出嚴格的規定和限制。此外,盡管借款也可在自然人之間發生,但是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企業只能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借貸,企業間相互拆借的行為是無效的。
第二,標的物不同。買賣合同的標的物主要是一般的動產和不動產,而借款合同的標的物則是貨幣。在借款合同中,貸款人是將一定數額的金錢出借給借款人,借款人分期償還或在貸款期間屆滿時償還全部借款。
第三,是否存在利息的約定不同。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須交付標的物并移轉物的所有權,而由買受人支付價款。一般而言,即使買受人提前交付價款,或者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價款,出賣人也不應向其支付利息(注:參見《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4.6—1:101條。),所以買賣合同中不存在有關利息的約定。而在借款合同中,一方交付一定數額的貨幣,而另一方需要在約定的時間內償還本金,并支付一定數額的利息。
第四,是否存在瑕疵擔保義務不同。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要對買受人承擔瑕疵擔保義務,包括物的瑕疵擔保義務和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以確保其所出賣的物在品質和數量上符合合同約定,同時保障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在權利上是清潔的、無瑕疵的。而在借款合同中,由于貨幣是高度流通物,貨幣所有權隨占有的移轉而發生移轉,即便貸款人與第三人之間發生金錢往來的糾紛,但其一旦將貨幣出借給借款人,借款人即取得該筆款項的所有權。一般而言,在借款合同中,貸款人并不負有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和物的瑕疵擔保義務。
第五,債務人的義務不同。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的主要義務是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而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的主要義務則是支付價款。借款人返還借款是要歸還貸款人所提供的貨幣,而買受人所支付的價款則是支付買賣標的物的對價。
(二)借款合同和借用合同
借用合同是指出借人將借用物交給借用人無償使用,借用人在規定的期限內返還原物的協議。傳統民法理論區分了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借用即為使用借貸(loan for use),是指“當事人約定,一方以物無償貸與他方使用,他方于使用后,返還其物的契約”(注: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冊,300頁,臺北,三民書局,1986。)。而消費借貸的標的物是種類物,其中也包括金錢,借用人在返還時,只需要返還同種類、同數量的物即可,并不一定要返還原物。在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中,借款合同屬于消費借貸的一種類型。在傳統民法中,借款合同和借用合同都是借貸的具體類型。在我國臺灣地區“民法”中,將其總括為一節。但有不少學者也認為,這兩種合同存在明顯區別,應當分別對待。(注:參見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冊,300頁,臺北,三民書局,1986。)我國《合同法》未采納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的概念,也并未規定借用合同。但鑒于實踐中借用合同是大量存在的,因而《民法通則意見》中對此類合同作出了規范。(注:《民法通則意見》第126條規定:“借用實物的,出借人要求歸還原物或者同等數量、質量的實物,應當予以支持;如果確實無法歸還實物的,可以按照或者適當高于歸還時市場零售價格折價給付。”第127條規定:“借用人因管理、使用不善造成借用物毀損的,借用人應當負賠償責任;借用物自身有缺陷的,可以減輕借用人的賠償責任。”)
借款合同和借用合同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二者仍存在明顯的區別,其主要表現為:第一,標的物不同。借款合同的標的物是金錢,而借用合同的標的物既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其必須是特定的、不可代替的物,通常不應包括金錢。即使是自然人之間無償出借金錢的,也應將其認定為借款合同,而非借用合同。第二,是否具有有償性不同。依據《合同法》和《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規定,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外,其他借款合同一般是有償的。但就借用合同而言,其通常是無償的。在借用合同規定的使用期限屆滿時,借用人只需將原借用物歸還出借人即可,一般無須支付相應的費用或作出其他補償。第三,物的所有權歸屬不同。在借款合同中,作為標的物的金錢具有特殊性,所以金錢一經貸款人提供給借款人,其所有權即發生移轉。而在借用合同中,借用人只是臨時使用借用物,使用后要返還其所借的原物。所以,借用人獲得的只是在一定期間內占有、使用借用物的權利,借用物的所有權仍然屬于出借人。第四,返還義務不同。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應按期將相同種類、數量的金錢返還給貸款人。而在借用合同中,由于借用物不能是可消耗的種類物(如煤炭、食品等),而只能是特定的、不可代替物,所以借用人在規定期限內所返還的物應當是其所借的原物。
(三)借款合同和合伙協議
合伙協議是指由全體合伙人協商一致、依法達成的有關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的協議。在法律上,合伙協議與借款合同存在明顯的區別。一般來說,合伙協議是一種共同行為,而借款合同是一種雙方行為。在借款合同中,不應存在當事人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等內容。但在實踐中,當事人之間也可能訂立“保底條款”,即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合伙一方與其他合伙人共同出資,但該方合伙人只提供資金,并不參與共同經營,分享合伙的贏利,只是到期向其支付一定的利潤,也不承擔合伙的虧損,即便合伙出現虧損,其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四規定:“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也有學者認為,此類條款如果發生在自然人之間,且不違反國家有關金融的法律法規的,應將其視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
(四)借款合同和委托理財合同
委托理財合同,是指受托方(主要是證券公司或投資公司)接受委托方(主要是客戶)的委托,由委托方將一定的資金交付給受托方來進行管理和運作,受托方根據合同的約定和委托方的指示管理該資金的協議。實踐中,委托理財行為大量地運用于證券、期貨等交易中。借款合同和委托理財合同都涉及資金的交付和移轉問題,而且從實踐來看,在委托理財合同約定保底條款的情況下,這兩種合同極易產生混淆。例如,甲與乙簽訂委托理財合同,由乙替甲代為理財,在合同中約定每年由乙向甲支付10%的收益,在雙方發生爭議之后,此種收益究竟是利息還是投資收益,經常發生爭議。筆者認為,盡管這兩類合同有密切的聯系,但二者仍存在明顯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委托理財合同性質上屬于委托合同的一種,其應適用委托合同的相關規定。而借款合同屬于《合同法》規定的有別于委托合同的有名合同。第二,是否存在委托理財業務不同。在借款合同中,銀行將資金貸給貸款人后,不得干預貸款人正常的運用資金的行為。而在委托理財合同中,受托人要嚴格按照委托人的指示來從事委托理財行為,以有效地保障客戶資產的增值。第三,借款合同中的利息一般是法律規定的。但委托理財合同的收益是不固定的,且該收益的比例完全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第四,在借款合同中,提供資金的一方往往是銀行等金融機構,而在委托理財合同中,提供資金的一方主要是客戶。
四、借款合同的分類
(一)銀行借款合同和民間借款合同
根據貸款人的不同,可以將借款合同區分為銀行借款合同和民間借款合同。銀行借款合同中的“銀行”應當從廣義上理解,其應當包括各類金融機構。(注:參見郭明瑞、王軼:《合同法新論·分則》,195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銀行借款合同中,貸款人是金融機構,至于借款人是自然人、企業、還是金融機構,則在所不問。所以,即使自然人向金融機構借款,也屬于銀行借款合同。
民間借款合同,也稱民間借貸合同,是指非金融機構為貸款人而向借款人出借一定數額的貨幣、另一方按照約定歸還借款和利息的合同。《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條規定:“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因此,民間借款合同和銀行借款合同具有如下區別:一是貸款人不同。銀行借款合同的貸款人是銀行等金融機構,而民間借款合同的貸款人是非金融機構。二是銀行借款合同是諾成合同,而自然人之間的民間借貸合同是實踐合同。三是銀行借款合同是要式合同,而民間借款合同是非要式合同。四是銀行借款合同都是雙務有償合同,而在民間借款合同中,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一般具有單務性。五是適用的法律規則不同。在銀行借款合同中,國家通常會就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放貸行為設置嚴格的規則和限制。例如,借款人通常需要按照相關規定提供擔保,而貸款人應當按照約定對借款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等。對于民間借款合同,法律則沒有對其程序、擔保等事項作出規定。但《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對有關民間借款合同的成立、生效、無效、利息以及復利等作出了特別規定。
(二)國內借貸和國際借貸
國際借貸是指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在信用授受的基礎上進行的貨幣資金的有償讓渡。(注:參見左海聰主編:《國際商法》,252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迅速,國際融資在國際資本流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內借貸和國際借貸都是一種借貸關系,而且常常受某個國家內國合同法的調整。但國際借貸與國內借貸不同,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第一,當事人不同。國內借貸中當事人基本上屬于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國際借貸的借款人和貸款人分別屬于不同國家或者地區,所以其實際上是一種跨越國界的債權債務關系。(注:參見郭玉軍:《國際貸款法》,7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例如,一家總部設在瑞士的銀行向中國的企業提供貸款服務,就屬于國際借貸。而由總部設在中國的銀行向中國企業貸款則屬于國內借貸。
第二,從數額上來看,國際借貸數額通常較大,尤其是國際間的銀行貸款,其數額比國內借貸常常要大。
第三,從期限來看,國際貸款的期限往往較長。例如,國際間的長期貸款期限可能達到30年,有時甚至達到50年。而國內貸款的期限往往相對較短。(注:參見左海聰主編:《國際商法》,254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第四,從擔保來看,國際貸款通常是有擔保的。當然這種擔保的類型往往具有多樣性,除了動產或者不動產以外,還可能包括連帶擔保以及應收賬款擔保等。但是國內貸款既存在有擔保的貸款,也存在沒有擔保的貸款。
第五,從所適用的規則來看,國際借貸除了適用國內法以外,還可能適用國際慣例。而國內借貸一般適用一國國內的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