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法研究(第三卷)(第二版)
- 王利明
- 6665字
- 2019-09-21 01:08:11
第二節 供用電合同
一、供用電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76條的規定,供用電合同是供電人向用電人供電,用電人支付電費的合同。在實踐中,電力供應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合同類型,因而供用電合同具有典型性。依據《合同法》第184條,“供用水、供用氣、供用熱力合同,參照供用電合同的有關規定”。這就是說,在供應人供用水、供用氣、供用熱力的情況下,如果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當事人又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可以參照供用電合同的規定確立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供用電合同和供用水、氣、熱力合同一樣具有公用性、公益性、持續性等特點。但電力是國家的基本能源,關系到國計民生,電力供應的有序性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轉,所以國家要對電力供應在宏觀上予以控制。這不僅體現在供用電合同一般要使用格式條款,也體現在國家要對電價實行嚴格管理。(注:參見孫曉編著:《合同法各論》,40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由于電力的供應與使用是連續的,因而合同的履行方式處于一種持續狀態。供電人在發電、供電系統正常的情況下,應當連續向用電人供電,不得中斷。用電人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享有連續用電的權利。但其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供用電合同的標的物是電,供用電合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工農業和其他生產經營用電合同,另一種是生活消費用電合同。由于在現代社會中,幾乎任何活動都離不開電,所以供用電合同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合同的主體具有特殊性,供用電合同的主體主要是供電人和用電人。供電人是指依法成立的供電企業或者依法取得供電營業資格的非法人單位。在我國,電力是由國家規定的特定的供電部門及供電局統一供應的,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承擔專門供電的任務。(注:參見姚德年、李長城編著:《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24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用電人主要是指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一般公眾。
二、供用電合同的訂立和內容
(一)供用電合同的訂立
供用電合同也要經過要約和承諾階段,但是,我國法律規定供電人負有強制締約的義務。《電力法》第26條第1款規定:“供電營業區內的供電營業機構,對本營業區內的用戶有按照國家規定供電的義務;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對其營業區內申請用電的單位和個人拒絕供電。”用戶提出申請的,供電企業應盡速確定供電方案、并在一定期限內書面正式通知用戶,供電人不得無故拖延或拒絕用電人的合理要求。
訂立供用電合同必須符合法定的程序,《電力法》第26條第2、3款規定:“申請新裝用電、臨時用電、增加用電容量、變更用電和終止用電,應當依照規定的程序辦理手續。供電企業應當在其營業場所公告用電的程序、制度和收費標準,并提供用戶須知資料。”可見,為了保護用電人的利益,供電企業必須依法定程序與用電人訂立合同。在我國,供電人具有特殊性,一般的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作為供電人。受供電企業委托供電的營業網點、營業所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因而不是供電人。(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62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二)供用電合同的內容
《合同法》第177條規定:“供用電合同的內容包括供電的方式、質量、時間,用電容量、地址、性質,計量方式,電價、電費的結算方式,供用電設施的維護責任等條款。”供用電合同通常應具備這些條款,這些條款對于明確供用電合同的供電人和用電人的權利義務有著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供用電合同一般包括如下條款:
第一,供電的方式、質量、時間。所謂供電方式,是指供電人采用何種方式為用戶供電,例如,是直接供電還是委托供電,是主供電源還是備用電源等。供電質量,是指供電的頻率、電壓和供電的可靠性應當符合法定和約定的標準。供電時間,是指自合同生效后,何時開始和終止供電。(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65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我國《全國供用電規則》第57條也規定了產權分界劃分標準。)在供電時間中,當事人通常也需要約定在出現斷電、停電事故時如何恢復用電等。
第二,用電容量、地址、性質。用電容量,是指供電人所認定的用電人受電設備的總容量。用電性質包括行業分類和用電分類,如是生活用電還是生產用電。所謂用電地址,就是指用電人使用電力的地點。
《合同法》第178條規定:“供用電合同的履行地點,按照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供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為履行地點。”依據這一規定,履行地點首先依據合同自由原則由雙方約定。如果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供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為履行地點。如何理解供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它是指劃分供電設施所有權歸屬的分界點。分界點電源側的供電設施歸供電人所有,分界點負荷側的供電設施歸用電人所有。在用電人為單位時,供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通常為該單位變電設備的第一個磁瓶或開關;在用電人為散戶時,供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通常為進戶墻的第一個接收點。(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67~268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在實踐中,確定供用電合同的履行地,對正確確定供用電合同糾紛的地域管轄也有重要意義,對于履行供用電合同、確定供電設施的維護管理責任也有重要作用。(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05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第三,計量方式。它是指供電人如何計算用電人使用的電量。通常,個人消費用電和企業用電的計量方式是不同的,計量方式是計算用電人所需支付的電費的基礎,所以應在合同中對此加以明確約定。在現實生活中,供電人為了計量用電人在約定時間內所用電量,通常會安裝用電計量裝置。安裝用電計量裝置不僅是當事人在供用電合同中約定的主要內容,也是當事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定。(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99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例如,《電力法》第31條規定:“用戶應當安裝用電計量裝置。用戶使用的電力電量,以計量檢定機構依法認可的用電計量裝置的記錄為準。”
第四,電價。在我國,電價通常由國家統一規定,采取統一定價的方式。《電力法》第35條規定:“本法所稱電價,是指電力生產企業的上網電價、電網間的互供電價、電網銷售電價。電價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定價原則,分級管理。”據此,供電企業不得擅自變更電價。這主要是因為在我國,供電企業都具有壟斷性質,如果允許其自由定價,就可能導致電價偏高,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損害。
第五,電費的結算方式。為防止雙方當事人因供電收費發生爭議,應當在合同中約定電費的結算方式。《電力法》第33條規定:“供電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核準的電價和用電計量裝置的記錄,向用戶計收電費。”一般來說,對于家庭用電可以按照用電量來收費。但是企業用電比較復雜,供電企業可以和用電企業約定特殊的結算方式。例如,當事人可以采取收取電費保證金、預付電費、按月按年結算等方式進行電費的結算。
第六,供用電設施的維護責任。供用電設施是發電設施、變電設施和電力線路設施及有關輔助設施的統稱,包括已建的和在建的,處于運行狀態、檢修狀態和備用狀態的電力設施。(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02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通常來說,供用電設施應當由供電企業維護。但是,當事人也可以對此作出不同的約定。如前所述,供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為履行地點,因此,在產權分界處雙方都有維護用電設施的義務和責任。
上述條款只是供用電合同的一般條款,并非合同的必備條款,缺少某些條款也不一定導致合同不成立或無效。此外,除了上述條款,當事人還可以根據具體情形在供用電合同中對其他內容進行約定,如違約責任等。
三、供用電合同的效力
(一)供電人的義務
1.按照國家規定的供電質量標準和約定安全供電
《合同法》第179條規定:“供電人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供電質量標準和約定安全供電。”據此,供電人負有按照國家規定的供電質量標準和約定安全供電的義務。這主要包括如下內容:一是供電人應按照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安全供電。因為電力供應不僅關系到國計民生,也關系著用電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故國家通常會就電力的安全供應制定有關的質量標準。(注:例如,《供電營業規則》第6條規定,“供電企業供電的額定電壓:1.低壓供電:單相為220伏,三相為380伏;2.高壓供電:為10、35(66)、110、220千伏”。)供電人在供用電力的過程中,應保持電壓穩定,使電力供應具有穩定性、可靠性,而不能經常停電、斷電。二是供電人應按照約定安全供電。在電力供應過程中,不同的用電人會根據其生產生活的用電需要而就電壓、用電設施等進行特別約定,在此情況下,供電人不僅應按照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安全供電,還應按照約定安全供電。供電人既應做到其所供電力能夠滿足用電人的用電需要,還應保障供電的安全。例如,工業用電通常會就電壓有特別的要求,在供用電合同作出約定后,供電人就應采取特定的供電設施、設備等保障特定電壓。此外,供電人還應保障電力設施的安全。這主要是因為,一旦電力設施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就可能導致失火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害。
《合同法》第179條規定:“供電人未按照國家規定的供電質量標準和約定安全供電,造成用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就是說,如果供電人違反其安全供電義務給用電人造成損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供電人所提供的電力電壓不穩,致使某工廠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此處所說的賠償責任,不僅包括賠償直接損失,而且包括賠償供用電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應超過供電人在訂立合同時預見或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2.中斷供電時必須事先通知用電人
《合同法》第180條規定:“供電人因供電設施計劃檢修、臨時檢修、依法限電或者用電人違法用電等原因,需要中斷供電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事先通知用電人。”該條確立了供電人在中斷供電時必須事先通知用電人的義務。所謂檢修,主要是指供電人對供電設施等進行檢修,以保障用電安全,包括計劃檢修和臨時檢修。在特殊情況下,供電人可能需要檢修供電設施或依法限電等而中斷供電。所謂依法限電,是指當電力總量不足,供電人需要按照計劃分配的,也可能需要暫時中斷供電。但是,中斷供電的,應當及時通知用電人。因為用電人不知道中斷供電的時間和范圍,無法提前預防和作出其他準備措施,就有可能導致其生產的停止或者影響用電人的生活。問題在于,供電人應當提前多長時間通知?筆者認為,應當給予用電人合理的準備時間。如果供電人沒有提前通知,而造成用電人損失的,供電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180條規定,供電人“未事先通知用電人中斷供電,造成用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此,供電人所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一是未履行通知用電人的義務。在實踐中,中斷供電時有發生,而且在計劃檢修和臨時檢修、依法限電等情形下,中斷供電也確有必要。但在這些情形下,供電人都應當及時通知用電人。二是因供電人中斷供電造成用電人損失。此處所說的損失,既包括因停電造成的直接損失,還應包括中斷供電給用電人造成的利潤損失等。但這種損失必須是客觀的,與供電人的中斷供電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3.及時搶修義務
《合同法》第181條規定:“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斷電,供電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搶修。未及時搶修,造成用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實踐中,因各種意外可能發生斷電,斷電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種:一是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而斷電。例如,因地震、海嘯等造成電力設施破壞,造成斷電。二是因意外事故而斷電。例如,因大風、暴雨等造成斷電。三是因人為的破壞而導致斷電。在這些情形下,供電人雖然不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其負有及時搶修的義務。未及時搶修,造成用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就是說,在因上述原因造成斷電時,供電人沒有過錯,但是,如果其沒有及時搶修則是有過錯的,應當對因沒有及時搶修造成的損失負責。
(二)用電人的義務
1.及時交付電費
及時交付電費是用電人的主要義務,因為供用電合同是雙務有償的合同,用電人使用電力,應當支付相應的對價。《合同法》第182條規定:“用電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及時交付電費。”這就確立了用電人及時交付電費的義務。此種義務具體表現在:一是應當按照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標準交付電費。針對電力的特殊性,國家通常針對不同的用電行業規定不同的計費標準,電費的計價通常應嚴格遵循此種標準。如果在法律上未對電費的具體計價方式和標準作出規定的,當事人也可以作出約定,因此,用電人應根據國家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標準,按照用電計量裝置的記錄計算并支付電費。二是用電人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交付電費。通常在合同訂立時,供電人要將交付電費的時間告知用電人。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屆滿后,供電人應及時查抄電費,按照用電計量裝置的記錄計算電價,而用電人應及時將電費支付給供電人。針對特殊用電人的電費交付時間,有關的法律法規也作出了具體規定。例如,月用電量大的用電人和臨時用電的用電人,其支付電費的時間需要遵循法律的規定。(注:《供電營業規則》第86條規定:“對月用電量較大的用戶,供電企業可按用戶月電費確定每月分若干次收費,并于抄表后結清當月電費。”)三是應當按照約定的結算方式如期交付電費,此外,用電人還應對供電人抄表收費等行為提供方便。(注:參見何志:《合同法分則判解研究與適用》,120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合同法》第182條規定:“用電人逾期不交付電費的,應當按照約定支付違約金。經催告用電人在合理期限內仍不交付電費和違約金的,供電人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中止供電。”據此,用電人逾期不交付電費的,首先,應當按照約定支付違約金。由于當事人通常會在供用電合同中約定違約金(在供用電合同中通常稱為滯納金),所以,用電人逾期不交付電費的,應當按照違約金條款支付違約金。其次,經催告用電人在合理期限內仍不交付電費和違約金的,供電人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中止供電。由于中止供電將可能影響到用電人的生產和生活,因而法律上對中止供電作出了嚴格的條件限制。一是必須存在用電人未在合理期限內不交付電費和違約金的行為。嚴格地說,依據上述規定,必須是用電人同時未交付電費和違約金,如果用電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了電費,而僅是尚未交付違約金或部分違約金的,供電人仍不能采取中止供電的措施。二是經催告仍不交付。因為用電人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未及時交付,所以必須要經催告程序。例如,用電人沒有收到繳費通知,也不知道其未交付電費,供電人催告也可以促使其及時交付電費,以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因而,只有經過催告并經過合理期限,用電人仍不交付電費和違約金的,供電人才能中止供電。
在解除合同之后,供電人仍然享有要求用電人支付電費和違約金的權利。但是,因為合同的標的是可消耗物,所以,供電人不能要求用電人恢復原狀。
2.安全用電義務
《合同法》第183條規定:“用電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安全用電。”這就是說,在用電過程中,用電人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安全用電的規定。例如,有關規定已經明確要求用電人不能隨意安裝用電線路、私搭私建、隨意拆換,用電人必須遵守這些規定,保障用電安全。此外,當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出現用電設施不合格或故障時,應當及時告知供電人,或委托專業人士進行維護和維修(注:參見崔建遠主編:《合同法》,39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以防發生危險或因此留下隱患。保持用電設施處于安全狀態,是保證用電安全的前提條件。
《合同法》第183條規定:“用電人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安全用電,造成供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供用電合同中,用電人安全用電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也關系到供電人的供電安全和正常供電秩序。如果用電人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安全用電,可能會給供電人造成損失。例如,因用電人未按照約定安全用電,引發火災,將供電人的供電設施燒毀,甚至可能因此而導致某一供電區域內大規模停電,供電人不得不打亂正常的供電計劃而進行搶修。在此情形下,應由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安全用電的用電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容忍義務
根據誠信原則,供用電合同的履行需要當事人雙方的配合。尤其是在供電過程中,常常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而進行設備的檢修、限電、斷電等,都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也是為防止危險發生的必要措施。用電人對此應當容忍,而不得隨意主張排除妨害、賠償損失。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正常的電力供應,保障電力使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