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買賣合同的效力

一、出賣人的義務

(一)交付標的物的義務

移轉標的物所有權是出賣人的基本義務。依據《合同法》第133條,通常情況下移轉標的物所有權是通過交付來完成的;但交付并不等同于移轉所有權,如不動產所有權轉移,必須要通過登記方能完成。而且,即便是通過登記轉移所有權的情況下,出賣人也同樣負有交付標的物的義務。因此,交付義務是出賣人負有的一項獨立的合同義務。《合同法》第135條規定:“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這就將交付與轉移標的物所有權,并列為出賣人的合同主義務。據此,出賣人不僅要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還應當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從而實現買賣合同的目的。交付標的物的義務,具體包括如下方面:

1.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或期間交付標的物

在買賣合同中,依據《合同法》第138條,“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標的物”。該條確定了出賣人及時交付標的物的義務,出賣人未在規定的期限內履行交付義務,將構成履行遲延,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38條在借鑒《銷售合同公約》第33條規定的基礎上確定了兩項規則:第一,如果合同約定了交貨期限,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交貨。此處所說的期限,是指準確的交付時間點。例如,合同約定5月底前交貨,在此之前,出賣人必須交付標的物。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當事人在規定的交付期限之前提前交貨,只要不造成買受人的損害,買受人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但因提前交貨給買受人造成損失的,出賣人應當補償。第二,如果合同約定了交貨的期間,出賣人應當在該期間交付。《合同法》第138條規定的期間是指合同中約定的一段時間,出賣人應當在該段時間內交付。例如,合同約定在某個月內交付,那么在該月內的任何時間交付都是符合約定的。所以,這一交付時間不是交貨期限,而是交貨期間。

《合同法》第139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標的物的交付期限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四項的規定。”據此可見,在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交付期限的情況下,應當按照如下規則處理:第一,按照《合同法》第61條所確定的規則來確定交貨期限。這就是說,應該由當事人事后就合同履行時間達成補充協議,如果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應當根據合同有關條款和交易習慣來確定。例如,當事人雙方訂立了購買月餅的合同,雖然合同中沒有就履行時間進行明確約定,但依據交易習慣,出賣人應當在中秋節之前交付標的物。第二,如果根據《合同法》第61條不能確定交貨期限,則按照《合同法》第62條第4項的規定,出賣人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交付義務,買受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出賣人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如果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時間,通常可以依據下列情形進行判斷:第一,如果約定由買受人自提貨物的,以出賣人通知買受人提貨時間為交付時間。但出賣人的通知一般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而且應當給買受人留有必要的準備時間。第二,如果合同約定由出賣人送貨的,出賣人在交貨地點將標的物交付買受人點收完畢,視為交付。需要指出的是,出賣人送貨上門不僅應將貨物送到買受人所在地,還應將貨物的占有移轉給買受人。如果買受人對貨物的質量和數量等提出異議,拒絕接受的,不能視為交付。第三,出賣人因買受人無正當理由拒絕簽收而將標的物提存的,提存時間視為交付時間。第四,出賣人提前交付的,買受人接受的,則應當以實際交付的時間為交付時間。第五,合同中約定由出賣人代辦托運或郵寄貨物的,出賣人將標的物交給第一承運人或郵局的時間為交付時間。(注:參見孫應征主編:《買賣合同法律原理與實證解析》,217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合同約定在出賣人處交付,出賣人代辦托運或者代辦郵寄的,出賣人在托運或者郵寄地點辦理完托運或者郵寄手續后即為交付。

2.出賣人應當在約定的地點交付標的物

《合同法》第141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交付標的物。”這就確定了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交貨的義務。凡是合同當事人就交付地點有明確約定的,應當依照約定交付。例如,合同約定在出賣人所在地交付,或者在貨物存放地交付,則應當在約定的地點履行交付義務。關于履行地的確定,不僅涉及買賣雙方的義務履行問題,還涉及訴訟管轄問題,因此正確確定履行地十分重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8條第1款規定:“合同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法》第141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一)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二)標的物不需要運輸,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該條是關于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時,有關標的物交付地點確定的規則。依據這一規定,首先要依據《合同法》第61條確定交付地點。這就是說,當事人在沒有明確約定交付地點時,應當在事后達成補充協議。如果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也可以根據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來確定。例如,當事人無法達成補充協議,但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自提貨物的,依據該條款,可以確定交付地點是出賣人所在地。如果買賣合同中約定,在出賣人所在地結算,據此也可以認為,交付地點是出賣人所在地。

在不能依據《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確定交付地點的情況下,《合同法》第141條確立了如下兩項規則:

(1)標的物需要運輸的情形

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筆者認為,所謂“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實際上是“以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原則的體現。根據《合同法》第62條第3項,合同沒有約定合同履行地點的,交付貨物的,應當以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作為合同履行地。在貨物需要運輸的情況下,雖然以出賣人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基于誠信原則產生的協助義務,出賣人仍然應當將貨物運抵第一承運人處。所以,出賣人將貨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應當認定為“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了交付義務”。但適用這一規則的前提是標的物需要運輸,如果標的物不需要運輸,例如出賣人和買受人相距不遠,無須交給承運人進行運輸而實現交付的,則不適用該規則。

(2)標的物不需要運輸的情形

依據《合同法》第141條,如果當事人未約定標的物的支付地點,而標的物不需要運輸的,交付地點的確定應適用如下兩項規則:一是,如果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這就是說,既然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都知道該標的物的所在地,而且該標的物又不需要運輸,則法律推定當事人對于標的物的交付地點存在一個默示的合意,當事人意欲在標的物所在地履行。因此,除非當事人有特別約定,否則當事人應當在標的物所在地履行交付義務。二是,如果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這就是說,訂約時當事人對于標的物交付地點既沒有明示約定,也沒有默示的合意(如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所在地),則應遵循《合同法》第62條,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貨物交付義務。具體而言,該“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就是“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

還需要討論的是,《合同法》第62條與第141條之間的關系問題。《合同法》第62條第3項規定:“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從該規定可見,其也為確定交貨地點的規則。這些規定對買賣合同也有一定的可適用性。《合同法》第141條則根據需要運輸或不需要運輸、訂約時知道標的物所在地或不知道標的物所在地等不同情況分別予以規定。那么,在交付地點不明確的情況下,究竟應當優先適用第62條的規定還是第141條的規定來確定交付地點?(注:對此,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62條是專門確定交付地點的一般規則。凡是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都應當按照第62條的規定。另一種觀點認為,第62條是總則的規定,而第141條是分則的規定,按照特別法優先于普通法的規則,應當優先使用第141條。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對買賣合同來說,首先要適用第141條的規定,但并不是說該條與第62條是沖突的,凡是對該條沒有規定的情形下,都可以適用第62條。例如,第62條規定的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這一規則就可以適用于買賣合同。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2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筆者認為,對于買賣合同中交付地點約定不明的情形,原則上應當按照特別法優先于普通法的規則,先適用《合同法》第141條,如果第141條沒有規定時,再適用第62條。實際上,兩個法條的內容也是相互銜接的,并不存在所謂的沖突和矛盾。例如,有關需要運輸的貨物的交付地點,《合同法》第62條規定為“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而第141條規定為“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兩者之間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履行地也是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所在地,因此,第141條所規定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實質上就是“出賣人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合同”規則的體現。

3.關于不動產的交付地點

關于不動產的交付地點,《合同法》第62條規定為“不動產所在地”,第141條雖然沒有類似規定,但其規定“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而不動產買賣合同中,當事人一般是知道不動產所在地的,因此,依據《合同法》第141條,買賣合同的當事人也應當在不動產所在地進行交付。從體系解釋來看,依據《合同法》第62條,履行地點不明確,如果當事人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而《合同法》第141條對此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在此情況下,也可以認為特別法沒有規定,就應當適用一般法即總則的規定。所以,有關不動產交付地點,應當以不動產所在地為交付地點。需要指出的是,不動產所在地和登記所在地往往是一致的,但也可能不一致。《合同法》第62條規定的履行地點是不動產所在地,所以還是應在不動產的所在地,而不是登記所在地。

4.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方式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

就交付來說,通常當事人都采取現實交付的方式。所謂現實交付是指動產物權的出讓人將動產的占有實際地移轉給買受人,由買受人直接占有該動產。簡單地說,現實交付就是將物從一個人的控制轉移到另一個人的控制之下,從而發生動產占有的實際移轉,這是交付的一般情況。但是,如果法律有特別規定或者合同有特別約定,也可以采取擬制交付的方式。具體來說,擬制交付包括如下幾種情形:

第一,簡易交付。所謂簡易交付,是指出賣人在轉讓動產物權之前,買受人已通過委托、租賃、使用借貸等方式而實際占有了該動產,則從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合同生效之時起,視為交付。由于簡易交付可以簡化實際交付的過程,減少交易費用,我國《合同法》也承認這一交付方式。《合同法》第140條規定:“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占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這就是說,雙方當事人可以以動產物權轉讓的合意來代替對動產的現實交付。在此情形下,關于買受人占有的原因可以不予考慮,但一般要求合法。在簡易交付中,由于當事人雙方已經達成了移轉所有權的合意,同時標的物已經發生了占有的移轉,因而沒有必要再繼續完成交付行為。

在簡易交付之前,盡管買受人已經在先占有了出賣人的財產,但這種占有只是一種他主占有,即不是以所有人的意思而進行的占有。對出賣人來說,先前盡管沒有實際占有其物,但仍然構成自主占有,即以所有人意思所進行的占有。在簡易交付時,出賣人僅將自主占有的意思授予買受人,使買受人從他主占有變為自主占有,以代替現實的交付行為。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簡易交付是一種純粹的觀念交付。(注:參見王軼:《物權變動論》,14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第二,指示交付。所謂指示交付,是指出賣人在轉讓動產物權時,如果該動產由第三人占有,出賣人可以將其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轉讓給買受人,以代替物的實際交付。(注:參見王澤鑒:《民法物權》,9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指示交付,又稱為讓與返還請求權(或返還請求權的代位),其目的是保障第三人對標的物占有的延長,從而進一步發揮物的使用效益。一般來說,在指示交付中,出讓人轉讓的返還請求權應當是對特定的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如果其物被他人占有以后,出讓人不知道占有其動產的人是何人,因而不能對特定的占有人提出請求,當然不能將這種返還請求權轉讓給買受人。移轉返還請求權,出讓人應當通知第三人,買受人不能在未通知第三人之前直接向第三人提出請求。

第三,占有改定。所謂占有改定也稱為繼續占有,是指在動產物權轉讓時,如果出賣人希望繼續占有該動產,當事人雙方可以訂立合同,特別約定由出賣人繼續占有該動產,而買受人因此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標的物的實際交付。(注:參見王利明、尹飛、程嘯:《中國物權法教程》,131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物權法》第27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例如,甲將其房屋出賣給乙以后,乙并沒有占有該房屋,雙方又達成租賃合同,約定由甲繼續承租并使用該房屋,此種情況就屬于占有改定。占有改定的目的是要使出賣人繼續占有標的物,從而既符合出賣人的要求又可繼續發揮物的效用。占有改定不僅簡化了交付的程序,降低了交易費用,而且有利于鼓勵交易。

以上三種方式都可以由合同當事人采取,如果當事人就交付方式作出了約定,則應當認可其約定。如果沒有約定,當事人可以采取任何一種法定的交付方式。《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5條規定:“標的物為無需以有形載體交付的電子信息產品,當事人對交付方式約定不明確,且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買受人收到約定的電子信息產品或者權利憑證即為交付。”依據該條規定,電子信息產品的交付方式首先應當按照當事人約定的方式進行,如果當事人約定不明確,則出賣人應當向買受人交付該電子信息產品或者相關的權利憑證。

(二)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

依據《合同法》第130條的規定,出賣人負有的主給付義務就是移轉標的物的所有權。出賣人負有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這是買賣合同中出賣人最基本的義務,也是買賣合同與租賃等其他交付標的物并轉移財產權的合同最根本的區別。幾乎在所有國家的法律中,都確認了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是出賣人最典型的義務。(注:See Ingeborg Schwenzer,Pascal Hachem,Christ Opher Kee,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325.)如果出賣人僅僅交付了標的物,而沒有移轉所有權,就意味著出賣人沒有完全履行其主給付義務。因為買受人僅僅取得了占有權,而沒有取得所有權。但是,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購買的并不僅僅是物本身,而是要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例如,在房屋買賣合同中,出賣人不能僅僅交付房屋,而不為買受人辦理過戶手續。因為在沒有辦理過戶手續的情況下,房屋所有權并未發生移轉,買受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并沒有實現,出賣人也沒有履行其義務。如果出賣人沒有履行辦理所有權登記的義務,可能已經構成了根本違約。所以,在許多買賣中,尤其是不動產的買賣中,僅僅只是移轉對不動產的占有還沒有完成所有權的移轉,出賣人尚未履行其主要義務。《合同法》第135條規定:“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該規定也進一步明確了出賣人在交付標的物的同時,還應移轉標的物的所有權。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因此,就一般的買賣而言,當事人只有交付才能移轉所有權。所以,出賣人交付以后,才可能履行了其移轉所有權的義務。何謂交付?交付是指權利人將自己占有的物或所有權憑證移轉其他人占有的行為。簡言之,交付意味著占有的移轉。動產的交付自動產移轉給買受人占有時完成。交付最初是指對物的實際控制,例如,出賣人將物直接交付給買受人。可見,直接占有的移轉僅限于實物的交換。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特別是財產證券化的形成,實物的交換顯然不能概括全部的交換現象,因而法律逐漸承認移轉所有權的一方可以將標的物的所有權憑證如倉單、提單等交給買受人,以代替物的現實交付。這些交付方式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財產的流轉。因此,在法律上,交付是指將自己占有的物或所有權憑證移轉給他人占有的行為。完成現實交付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對標的物的實際控制發生移轉,即由交付的一方移轉給另一方,由另一方實際控制,交付的完成重在結果,而不在過程,即必須完成實際控制的移轉,只要完成這種實際控制的移轉,即使沒有交付的過程也應構成交付(如簡易交付)。二是必須是買受人接受占有。例如,交付一方將標的物置放于買受人控制的范圍內,但未作通知,買受人未接受交付,主觀上也無占有的意思,不能構成交付。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交易習慣只要一方將標的物置于另一方控制范圍內也可構成交付,如將信件投置于受信人的郵筒。

因交付而移轉所有權,是法律所確立的動產所有權移轉的一般規則,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具體來說,不適用交付移轉所有權規則的,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

1.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此處所說的法律另有規定,不僅包括《合同法》的規定,還包括《物權法》等其他法律規定的情形。法律關于非因交付移轉所有權的規定主要涉及兩種情況:一是《物權法》第9條關于不動產物權移轉的規定,依據該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該條確定了登記作為一般原則的強制性,雖然條文沒有使用“必須登記”的行文,但除了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所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都必須采取登記方式。而從《物權法》以及相關法律的規定來看,不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必須通過登記方可發生物權轉移的效力。二是《物權法》第24條關于一些特殊動產所有權的移轉。依據該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如果已經登記并實際交付,即使雙方之間還存在價款沒有支付完畢等情況,也可以認為雙方已經完成了物權的變動。但未經登記、即便已經交付,可以對抗惡意第三人以及普通債權人,也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買受人取得的仍然不是一個完整的所有權。出賣人在交付之后,仍然負有為買受人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的義務。需要指出的是,《物權法》的上述規定是強制性規定,并不允許當事人通過約定加以排除。

此外,交付雖然通常是動產所有權轉移的條件,但其并不涉及標的物的知識產權歸屬。《合同法》第137條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件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于買受人。”在很多情況下,作為買賣對象的權利,其本身也可能具有一定的載體,例如,擁有著作權的作品通過書本、雜志等載體體現,軟件的著作權通過刻錄在光盤上得到體現等。但是,除非當事人有關于知識產權本身的約定,否則,僅僅買賣知識產權載體的,不能視為知識產權本身的移轉,而只是該載體所有權的移轉。例如,購買某位作家的一本小說,買受人支付的價款只是該書的所有權的對價,而不能視為是該作家對該小說著作權移轉的對價。

2.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形。從《合同法》第135條的規定來看,其所說的交付包括了實際交付以及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兩種方式。但當事人可以約定關于交付的其他具體形態,如占有改定、指示交付等,如果當事人進行約定的,則可以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從而排除了實際交付方可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規則。此外,當事人還可以在合同中對所有權保留加以約定,換言之,即便依據買賣合同進行了交付,但基于當事人的特別約定,出賣人仍然可保留對標的物的所有權。《合同法》第13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于出賣人。”這實際上就是對保留所有權的規定。

交付的對象一般是指標的物本身,這也是合同訂立的目的。但如果標的物在交付期間產生了孳息,那么關于該孳息的歸屬,《合同法》第163條確立了相應的規則:“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后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因此,應當以交付的時間點作為判斷標的物產生的孳息歸屬的依據。因為既然交付移轉所有權,在交付之前,所有權歸出賣人,所以孳息應歸其所有;但如果在交付之前已經由買受人占有,則應當歸買受人所有。

(三)權利瑕疵擔保義務

《合同法》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該條就是關于出賣人權利瑕疵擔保義務的規定。這就是說,出賣人應當保證買受人對標的物享有合法的權利,保證任何第三人不會就該標的物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按照許多學者的解釋,我國《合同法》的上述規定,已建立了一項自羅馬法以來的權利瑕疵擔保制度。(注:參見石靜遐:《買賣合同》,117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筆者認為,盡管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出賣人對標的物負有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但并沒有規定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傳統大陸法國家在買賣合同中專門設置瑕疵擔保責任制度,主要是由于在這些國家,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上采過錯推定原則,而瑕疵擔保制度則采嚴格責任原則,故而瑕疵擔保責任制度不同于違約責任。另外,對瑕疵擔保責任采特殊的救濟方式,從而形成了獨立的瑕疵擔保制度。而我國《合同法》在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上普遍采用了嚴格責任,且違反瑕疵擔保義務統一適用違約責任形式,因而就沒有必要專門設置瑕疵擔保責任制度,而只是將違反權利瑕疵擔保義務的行為作為違約的一種形態。如果出賣人違反了瑕疵擔保義務,則應當對買受人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150條規定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具體包括如下情形:第一,出賣人對出賣的標的物應當享有合法的處分權。這就說,出賣人應當是標的物的所有權人或者獲得了合法的授權而有權處分該標的物的人。如果出賣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則違反了其應當負有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第二,出賣人應當保證該權利之上不存在任何權利負擔,不存在抵押權、質權、用益物權等權利。(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3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三,出賣人應當擔保該標的物之上不存在關于其所有權的爭議。如果發生爭議之后,重新確權導致第三人追奪,就可能影響買受人的權利。第四,出賣人還應當保證標的物不屬于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例如,出賣人不能將仿造他人專利產品制造的產品出售給他人。根據《合同法》第150條,法律另有規定的,出賣人不負擔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所謂“法律另有規定”,主要是指合同法和其他法律有對出賣人的擔保義務的特別規定,則應當適用特別規定。例如,《合同法》第151條規定:“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權利的,出賣人不承擔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義務。”依據這一規定,在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標的物權利瑕疵的情況下,出賣人不承擔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其原因在于,買受人在訂立合同時就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瑕疵,但其仍然訂立合同,因此,其自愿承受了第三人對標的物享有權利的風險。如果標的物被第三人追索,則其應當自己承擔相應的損失,而不能向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關于買受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還有如下問題有待厘清:一是知道的時間,限于合同訂立時。這就是說,在訂立合同時或者訂立合同之前,買受人就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這些情況。如果在合同訂立之后,如接受標的物時方知悉,則意味著買受人是沒有過錯的,也不應當要求其承擔風險。二是知道和應當知道。此處所說的“知道”是指買受人的明知;“應當知道”是指按照一個通常的人在訂立合同時,從相關情形應當了解到標的物存在權利的瑕疵。出賣人不承擔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就意味著買受人無權請求出賣人就其不能取得標的物完整的所有權承擔違約責任。

與權利瑕疵擔保相關的是一物數賣問題。尤其是在不動產交易中,出賣人將一物數賣,其可能與某個買受人先訂立買賣合同,然后又與其他買受人就同一標的再訂立買賣合同,有的買受人已經支付了價款,有的沒有支付價款,有的已經占有了該財產,有的甚至已經辦理了登記,在此情況下,如果不存在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則應當認定各個合同都是有效的,但究竟應當根據哪一個合同來確定物權的歸屬,則在實務中經常發生爭議。從實踐來看,通常采用如下做法:

1.標的物為不動產的,依據我國《物權法》第16條的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這就是說,對于已經辦理不動產登記的,要根據登記來確認權利的歸屬和內容。因此,先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買受人已經取得所有權,應當優先受到保護。在一物數賣的情況下,先辦理登記手續的買受人有權取得所有權。就商品房買賣而言,應當以辦理預告登記為確權依據。由于預告登記將使買受人取得一種對商品房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同時買受人也可以取得優先購買的權利,所以預告登記可以有效地防止出賣人一物數賣。如果買受人既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亦未辦理預告登記手續,先合法取得占有的買受人有權取得權利。因為占有雖然不是物權,但是受到物權法保護,且能夠對抗一般債權,所以可以對抗未取得占有的普通債權。

2.標的物為一般動產的,先受領交付的買受人應當優先受到保護。所謂一般動產,是指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等特殊動產之外的其他動產。這是因為就動產而言,其公示方法是占有,只要通過交付取得占有,就已經取得了所有權,自然應當優先受到保護。

3.標的物為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依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已經登記的優先于未登記的;如果當事人都未辦理登記,那么先交付的要優先于未交付的取得權利。

在一物數賣的情況下,各個合同都已生效,但標的物只有一個,因而只能由一個合同中的買受人獲得清償。由于其他合同的買受人也都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出賣人因履行其中一個協議而對另一個協議中的對方當事人構成違約的,應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152條規定:“買受人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可以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但出賣人提供適當擔保的除外。”該條實際上是不安抗辯權規則在買賣法中的具體運用。依據該規則,買受人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必須符合如下條件:第一,買受人必須有確切證據,這就是說,買受人不能僅憑懷疑、猜測而認為第三人可能主張權利,就中止支付價款。這里所言的確切證據包括第三人已經通知、告知買受人,甚至已經向法院提起訴訟等。第二,必須能夠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這就是說,第三人對標的物是否享有權利或者說標的物上是否存在權利瑕疵,尚不確定;只要能夠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或者說出賣人已經有可能違反了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即可。第三,中止支付與受影響的標的物之間具有牽連性。這就是說,中止支付的,應當是可能被主張權利的標的物的價款。如果該合同項下的數個標的物均有可能被第三人主張權利,則買受人可以中止支付全部價款;但如果只是其中之一物可能被主張權利,則買受人僅能就該標的物的價款中止履行。第四,出賣人未提供適當擔保,如果出賣人提供了相應的擔保,則足以消除買受人的疑慮,買受人自然不能再主張此種不安抗辯權、中止價款的支付。在買受人要求提供擔保之后,出賣人拒絕提供,買受人方可中止支付價款。關于適當的擔保的判斷,則要依據交易的具體情形而定。一般而言,出賣人提供的擔保足以消除買受人的擔心,就可以認為是適當的擔保。

(四)物的瑕疵擔保義務

所謂物的瑕疵擔保義務,是指出賣人應當負有擔保其出賣的標的物符合法律和合同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義務。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購買標的物,不僅要取得其所有權,該物還要符合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如此才能保證合同目的的實現,因此,出賣人還應當對買受人負有物的瑕疵擔保義務。具體來說,物的瑕疵擔保義務包括如下幾項內容:

第一,出賣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在合同中,當事人一般都會對標的物的質量作出約定,《合同法》第153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出賣人提供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交付的標的物應當符合該說明的質量要求。”此處所說的“約定的質量要求”,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對標的物的質量所做的具體規定。所謂“質量說明”,是指針對所交付的特定貨物的質量說明,其實質上是出賣人對質量標準作出明示的單方允諾。因此,出賣人提供了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則其提交的標的物在質量標準上必須符合該說明的標準,否則,即視為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在質量上存在瑕疵,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法律、行政法規對某一類物品規定了強制性標準,則當事人約定的質量要求或者出賣人單方允諾的質量標準,不得低于該強制性標準。(注:《標準化法》第7條規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準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他標準是推薦性標準。”)

第二,在合同沒有明確約定質量標準時,應當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確定質量標準。《合同法》第154條規定:“當事人對標的物的質量要求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本法第六十二條第一項的規定。”這就是說,首先應當由當事人達成補充協議,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如果還不能確定質量標準的,則應當適用《合同法》第62條第1項的規定,“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履行;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準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履行”。依據我國有關法律,在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不一致的情況下,應當適用國家標準。(注:《標準化法》第6條規定:“在公布國家標準之后,該項行業標準即行廢止。”)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所說的通常標準,是指在當事人沒有規定標的物質量且缺乏相關國家、行業標準時,該類商品應當具有通常的品質。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是指根據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來推斷當事人的意思,確定標的物應當具有的質量要求。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批面粉用于制作月餅,如果當事人沒有約定且沒有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則應當根據合同目的,即制作月餅的要求來確定面粉的質量要求,而不能以制作其他食品如饅頭、蛋糕的要求來確定質量標準。在英美法上,有所謂商銷性的概念。《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14條確立了出賣人應當保證所交的貨物應當具有商銷性,所謂商銷性,就是適合此種貨物的應有的一般用途。因為買受人購買貨物就是要服務于某一目的,但是,貨物應當達到通常的一般用途,才能實現此種目的。(注:參見徐炳:《買賣法》,202頁,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商銷性實際上也是指通常標準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對標的物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準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履行。

第三,出賣人應當負有包裝義務。這就是說,出賣人不僅要交付質量合格的貨物,而且貨物的包裝也應當符合合同的約定。包裝方式與質量息息相關,即便質量合格,但如果采用了不適當的包裝方式,也可能損害標的物,從而影響其質量。因此,《合同法》第156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包裝方式交付標的物”,從而對出賣人科加了包裝義務這一合同義務。

就具體的包裝方式而言,《合同法》第156條規定:“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當采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依據這一規定,當事人對包裝方式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來履行包裝義務。如果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應當由當事人達成補充協議,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如果還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來包裝。此處所說的“通用的方式”,是指在特定行業或特定地域,出賣人通常采取的包裝方式。如果沒有通用方式的,則要根據標的物的具體規格、品質以及是否需要運輸等情況,采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

在違反物的瑕疵擔保義務的情況下,我國法律也沒有設置特殊的救濟方式,而仍然將其作為違約的一種形態,采用違約責任加以救濟。這就是說,《合同法》承認物的瑕疵擔保義務,但是違反此種義務并非像傳統大陸法那樣適用特殊的瑕疵擔保責任,而是將其統一歸入違約責任之中。《合同法》第155條規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可以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要求承擔違約責任。”這就是再次強調,瑕疵擔保責任應當納入違約責任體系之中。

(五)交付單證以及其他資料的義務

交付單證的義務在合同法中有兩種類型:

1.作為主義務的交付單證義務。《合同法》第135條規定:“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依據這一規定,出賣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移轉標的物所有權:一是實際交付標的物,此種方式就是指現實交付。二是交付單證。此處所說的“單證”,是指物的所有權憑證。在許多情況下,不需要進行物的實際交付。單證的交付就意味著標的物所有權的移轉,例如,交付倉單、提單,就等同于移轉了標的物所有權。在大宗商品的買賣領域,此種單證的交付十分常見。(注:See Ingeborg Schwenzer,Pascal Hachem,Christ Opher Kee,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326.)如果交付的單證是指倉單、提單等有價證券,這些單證本身可以作為貨物所有權的憑證,因此一旦將單證交付給買受人,便可以認為出賣人已履行了主給付義務。出賣人將單證交付給買受人,則買受人就可以憑單證去提取貨物(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16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單證的交付相當于所有權的移轉,因此,出賣人交付單證的,也屬于履行了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那么,依據該條規定,是否可以認為,凡是交付單證的都可以免除移轉所有權的義務?有些學者認為,該條中規定出賣人可以向買受人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以取代標的物的現實交付,從而表明我國立法承認指示交付。(注:參見王軼:《物權變動論》,14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單證的種類眾多,從《合同法》的規定來看,并非意味著只要交付了單證就可以免除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義務,關鍵在于,要確定交付何種類型的單證,才可以免除出賣人的交付標的物的義務。筆者認為,只有那些作為所有權憑證的單證,其交付才發生移轉所有權的效力。在一般的商品交換中,大多不使用倉單、提單等單證,如果貨物沒有單證,則根本不能適用該條的規定。而指示交付作為返還請求權讓與的規定,不考慮是否有單證存在。

2.作為從義務的交付單證的義務。《合同法》第136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或者交易習慣向買受人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以外的有關單證和資料。”此處所說的交付單證,是指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以外的有關單證,例如保修單、裝修單、裝倉單、產品質量證、產地證明、產品檢驗合格證、使用說明書等。此處所說的有關資料,是指雖然不是所有權的憑證,但屬于與履行主義務有關的單證資料。交付單證或其他資料,與買受人獲得標的物所有權、辦理產權登記、海關報關等手續、向承運人和保險公司索賠以及確保標的物的質量、保修、檢驗、包裝、正確使用等直接相關,因而直接影響到買受人訂約目的的實現,是出賣人必須履行的從給付義務。(注:參見唐德華等主編:《合同法及司法解釋審判實務》下,839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例如,在某個寵物的買賣中,雙方約定在交付寵物時,還要交付血統證明,但是出賣人認為血統證明不是所有權憑證,因此拒絕交付,但是血統證明關系到該寵物的血統是否純正,對買受人較為重要,因此買受人有權向出賣人提出交付這一資料的請求,否則就是違反了從給付義務。雖然這些從給付義務只是對主給付義務起到準備、實行和保障的作用,但是是實現主給付義務所必不可少的。(注:參見盧諶、杜景林:《德國民法典債法總則評注》,12頁,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再如,在轉讓債權的合同中,出賣人負有交付必要的債權證明文件等義務。(注:參見王澤鑒:《債法原理》,第1冊,37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債務人負擔從給付義務,就是要實現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

《合同法》第136條規定的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以外的有關單證和其他資料的義務,在性質上如何認定,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此種義務是一種從給付義務,是指輔助主給付義務而存在的,不具有決定合同關系性質和目的的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此種義務是附隨義務。筆者認為,此種義務屬于從給付義務。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此種義務是法律規定的,是為了保障主給付義務的目的的實現,而不是依誠信原則產生的。另一方面,附隨義務主要是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固有利益不受損害,而從給付義務是為了實現當事人的履行義務。交付單證的義務,主要是為了履行利益的實現,不應當歸入附隨義務的范疇。(注:《銷售合同公約》將與主合同義務相關的附加義務統稱為“附隨義務”,并且對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設置了統一的救濟規則。See Ingeborg Schwenzer,Pascal Hachem,Christ Opher Kee,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326.)在合同中,從給付義務一般是以合同的非主要條款的形式出現的。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在出賣標的物之后,應當負有的交付單證以外的其他資料的義務就是典型的從給付義務。一般而言,違反主給付義務,另一方就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主要義務,且有可能構成根本違約。但違反了從給付義務,則不一定構成根本違約,另一方當事人也不一定享有拒絕履行自己全部義務的抗辯權。因為在雙務合同中,主給付義務的不履行可能導致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而從給付義務的不履行則未必導致此種抗辯權的適用。(注:參見王澤鑒:《債法原理》,第1冊,37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六)履行附隨義務

出賣人負有依據誠信原則產生的保密、忠實、保護等附隨義務,這些義務的履行不僅有利于維護合同關系的穩定,而且有利于全面實現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例如,出賣人交付貨物時,不能在交付期限最后一天的深夜,上門交付貨物。再如,出賣人對買受人訂約時提供的數據資料等應當負有保密義務。在買賣關系中,出賣人所負有的附隨義務,要根據具體的合同類型來加以確定。

二、買受人的主要義務

(一)支付價款的義務

依據《合同法》第130條,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可見,支付價款是買受人的基本義務或主給付義務。買賣合同是雙務合同,所以,買受人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就必須支付相應的價款。在當事人之間沒有特別約定或者法律沒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買受人應當在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同時交付價金。因此,支付價款的義務是買受人的主要義務。(注:See Ingeborg Schwenzer,Pascal Hachem,Christ Opher Kee,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447.)在司法實踐中,如果標的物已經交付,買受人也已經接收,但在事后以買賣合同不具備價格條款為由主張不支付價款的,則除非其能夠證明合同為贈與合同,否則應當支付價款。支付價款的義務包括如下幾點:

1.應當按照約定的數額支付價款。通常,買賣合同中應當規定價款,如果沒有約定價款,則當事人無法履行。買賣合同中對價款的約定未必一定是確定的數額,當事人也可以約定確定價格的方式。例如,在價格不斷變動的情況下,當事人完全可以約定按照履行當日國內某個主要批發市場的價格或者幾個主要市場的加權價格來履行。這種“活價條款”也可以認為是合同中的價格條款。

在確實沒有約定價格條款的情況下,如何支付價款?《合同法》第159條規定:“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數額支付價款。對價款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的規定。”這就是說,當事人如果對價款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應當由當事人達成補充協議,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如果還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

2.按照約定的支付方式支付價款。如果合同約定了支付方式,就必須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進行支付,如約定是一次繳清還是分期付款;郵匯、電匯還是現金;親自支付還是由他人代為支付。凡是約定一次性支付的,就不能分期支付。一般來說,如果合同沒有約定分期支付,就應當推定為是一次性支付。

3.按照約定的支付時間支付價款。買受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支付價款,《合同法》第161條規定:“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時間支付價款。對支付時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買受人應當在收到標的物或者提取標的物單證的同時支付。”這就是說,在沒有約定價款支付時間的情況下,按照如下兩個規則確定:一是按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來確定履行時間。《合同法》第61條規定:“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二是買受人應當在收到標的物或者提取標的物單證的同時支付。按照同時履行的原則,在出賣人交貨的時候,買受人就應當支付價款。這也是公平原則的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買受人愿意提前支付價款,出賣人通常不能拒絕。因為提前支付價款對出賣人是有利的,出賣人不需要支付保存價款的費用,也不會給其帶來額外的負擔。但是,如果提前付款給出賣人增加了費用,該費用應當由買受人承擔。

4.按照約定的支付地點支付價款。《合同法》第160條規定:“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支付價款。”價款一般都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但是當事人約定了價款支付地點的,則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支付。《合同法》第160條規定:“對支付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買受人應當在出賣人的營業地支付,但約定支付價款以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為條件的,在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的所在地支付。”據此,首先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來確定履行地點。如果不能按照第61條的規定確定履行地點的,則原則上應當在出賣人的營業地支付,這是因為營業地在民法上是法人的住所,在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一般的交易應當在法人的住所發生,且營業地對訴訟管轄的確定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通過前述規則仍不能確認支付地點的,買受人就應當在出賣人的營業地支付價款。在國際貨物買賣中,通常根據不同的支付方式,交單的地點也不同,采用信用證付款的,一般是由出賣人營業地的銀行提交單據,并由議付銀行憑單付款。(注:參見左海聰主編:《國際商法》,252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出賣人的營業地支付,與《合同法》第62條第3項關于“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的規定是相一致的,因為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一般就是出賣人的營業地。不過法律對該規則作出了例外規定,即約定支付價款以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為條件的,在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的所在地支付。也就是說,合同約定價款的支付以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為前提。此處所說的單證,事實上是指貨物所有權的憑證,包括提單、倉單等。在此情況下,出賣人負有先履行義務,出賣人必須先交付標的物或者提取標的物的單證,然后買受人才負有支付價款的義務,如果出現此種情形,則應當在交付標的物或者提取標的物單證的所在地支付。

(二)及時檢驗并通知的義務

1.及時檢驗的義務

《合同法》第157條規定:“買受人收到標的物時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間內檢驗。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應當及時檢驗。”該規定首先確立了買受人的及時檢驗義務。在學理上,關于及時檢驗的義務的性質存在爭議。筆者認為,及時檢驗義務在性質上應當屬于不真正義務。因為此種義務的不履行,不導致違約責任的產生,如果買受人未履行此種義務,應當視為標的物的質量合格,由此產生的損失由買受人自己承受。但是,買受人自身并不應對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按照《合同法》第155條的規定,在出賣人交付標的物不合格的情況下,買受人有權主張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在符合法定解除權的情況下請求解除合同。但買受人能否尋求此類法律救濟,在程序上還必須確認貨物質量是否合格。因此,及時檢驗就成為確認質量是否合格的關鍵。及時檢驗有利于確定標的物是否符合合同約定的質量,也有利于避免合同糾紛的產生。

《合同法》第157條確立了履行檢驗義務的期間,即檢驗期間。根據該規定,檢驗期間應當按照如下兩個規則確定:一是在約定的檢驗期間內檢驗。如果當事人對于檢驗期間有約定的,就按照約定的期間進行檢驗。二是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應當及時檢驗。所謂及時檢驗,即買受人應當在一個合理的期限內進行檢驗。合理檢驗期間的確定,應根據標的物的質量、交付的地點、買受人檢驗的能力等各個方面來進行綜合判斷。如果買受人超過合理期限仍未進行檢驗的,則屬于買受人怠于檢驗,此時應將標的物的質量視為已經合格。關于檢驗的方式,該條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這主要考慮到標的物形態各異,很難確定一個統一的檢驗方式。一般來說,如果當事人約定了檢驗方式,應按照約定檢驗。如果沒有約定檢驗方式,則應當依據相應的檢驗標準,按照標的物的性質和買受人的檢驗能力等選擇最為合適的檢驗方式。

2.通知義務

所謂通知義務,就是指買受人在檢驗之后如發現標的物數量或質量不合格,應及時通知出賣人。如果經買受人檢驗,標的物數量或質量不合格的,買受人首先應將該情形通知出賣人。買受人之所以負有通知義務,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買受人及時履行瑕疵通知義務有利于爭議的及時解決。因為只有及時通知出賣人,出賣人才能了解標的物是否有瑕疵,從而與買受人協商解決爭議。另一方面,買受人及時履行瑕疵通知義務也有利于避免損害的進一步擴大。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標的物的瑕疵可以通過簡單的修理等加以彌補,而出賣人可能并不知道此種瑕疵,如果買受人不及時通知,將可能導致瑕疵造成的損害擴大,引發更大的爭議。如果沒有及時通知出賣人,出賣人就可能不知道標的物質量不合格的事實,從而無法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從效率的角度來看,買受人負有通知義務,是有利于社會的整體效益的。通知義務并不是一項附隨義務,而是買受人承擔的一項主義務。

《合同法》第158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買受人怠于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這一規定包括如下內容:

首先,當事人約定了標的物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該檢驗期限內作出通知。標的物不符合約定包括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例如,貨物短少或者品種不符,型號不符或者質量存在瑕疵等。

其次,在當事人沒有規定檢驗期限時,則買受人應當在合理期限內作出通知。《合同法》第158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如何理解此處所說的“合理期間”?筆者認為,“合理期間”是指買受人對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提出異議的期間。合理期間是一個不確定概念,對于“合理期間”的判斷,應當綜合標的物瑕疵的性質、買受人應盡的合理注意義務、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性質、交易目的、交易習慣、標的物的數量、檢驗的難易程度、安裝使用情況、買受人或者檢驗人所處的具體環境、自身技能以及其他合理因素,依據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判斷。

再次,超過合理期限或者檢驗期限未通知的,視為標的物合格。《合同法》第158條第2款規定:“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根據該規定,超過合理期限或者檢驗期限未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符合合同約定。所謂“視為”即為推定,具體來說有兩種情形:一是超過合理期限未通知;二是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滿2年未通知。如果雙方無法確定合理期限,或者為期限是否合理而發生爭議并無法判斷時,就可以適用根據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2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情形來判斷。(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4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如果超過這兩個期限未作出通知的,則視為標的物數量、質量上符合合同約定。根據《合同法》第158條第2款,如果出賣人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2年的規定。例如,出賣人在出賣某項設備時承諾在3年內實行“三包”,則可以適用3年的規定。問題在于,如果標的物質量保證期較短,不足2年,是否仍應當適用該質量保證期?《合同法》沒有對此作出規定。從對《合同法》第158條規定的文義解釋來看,如果質量保證期短于2年的期限,應當適用質量保證期的期限,而不再適用2年的期限。質量保證期是當事人的特別約定,應當優先于法律關于2年的規定,但如果當事人約定的檢驗期間或者質量保證期間過短,買受人依照標的物性質和交易習慣無法在該期間內完成檢驗或者發現瑕疵的,在買受人提出異議后,應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酌情確定買受人提出異議的合理期間。

最后,出賣人具有惡意的不受上述期限的限制。《合同法》第158條第3款規定:“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通知時間的限制。”該條實際上確立了不保護惡意出賣人的規則。這就是說,如果出賣人明知或應知其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就不受到通知時間的限制。所謂“知道”,是指出賣人明知標的物不符合合同約定;所謂“應當知道”,是指根據一般人的判斷能力,在通常情況下都能發現標的物數量、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在此情形下,買受人隨時可以通知出賣人有關質量、數量不合格的事實。為什么在出賣人惡意的情形下買受人通知不受上述期間的限制?一方面,這是為了防止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出賣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販賣假冒偽劣產品的情形,而此時買受人將很難發現標的物不符合約定,因此買受人的通知義務不應當受到期限限制。另一方面,從法律規定通知期限的目的來看,是為了保護出賣人,但在出賣人惡意的情形下,法律就沒有保護的必要。從比較法上看,在出賣人具有惡意的情形下,一般也都規定買受人的通知義務不受期間的限制。(注:參見《德國民法典》第444條,臺灣地區“民法”第357條。)

關于2年檢驗期限的性質,在法律上應當如何認定?對此存在三種不同觀點。一是訴訟時效說。此種觀點認為,2年的期限是訴訟時效的規定,從出賣人交付貨物時開始計算。二是除斥期間說。該說認為,2年的期限不是訴訟時效,而是除斥期間,不能中止、中斷或延長。三是異議期間說。此種觀點認為,該期限是買受人將標的物數量或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的期間。從法律效果上看,異議期間最終限制的是買受人對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承擔的請求權,與訴訟時效期間同屬對于請求權的期限限制。但訴訟時效期間通常為法定期間,異議期間則允許當事人作出約定。訴訟時效期間為可變期間,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異議期間不存在這些問題。(注:參見王軼:《訴訟時效制度三論》,載《法律適用》,2008(11)。)從這些區別來看,筆者贊成異議期間說。異議期間是通過直接決定買受人究竟是否能夠取得對出賣人的請求權,來間接限制買受人的請求權的。規定該期限是為了確定標的物是否合格、買受人能否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該期限不涉及形成權的行使,故不宜作為除斥期間對待。同時,該期限不同于法定期限,因而又不屬于時效的規定。

(三)受領標的物的義務

所謂受領是指取得標的物的占有。關于買受人是否具有受領標的物的義務,學說上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受領標的物是買受人的權利,而不是買受人的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買受人有義務及時受領標的物。我國臺灣地區的通說認為,受領是債權人的一種義務,但并非主給付義務,而是從給付義務。因為受領義務不同于財產權的移轉和價金的支付,性質上并非買賣合同的要素,也不能夠決定買賣合同的性質。(注:參見黃立:《民法債編各論》上冊,96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筆者贊成此種觀點,受領標的物屬于買受人的一項義務。一方面,出賣人在提出交付貨物的請求之后,如果買受人不及時受領,出賣人的義務將無法履行,這既會增加出賣人保管標的物等費用的支出,增加出賣人的負擔,也不利于標的物的有效利用,導致社會財富的浪費。另一方面,現代合同法強調雙方的協力,明確其負有此種義務,就使買受人負有協作的義務,從而保障交易的正常進行。從比較法上來看,也普遍承認買受人受領標的物的義務。此種合同義務性質上是從給付義務。買受人不履行此種義務,會導致出賣人無法履行其交付標的物的義務。但在違反該義務的情況下,不一定導致根本違約,使出賣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

在學理上,關于受領義務究竟是合同義務,還是附隨義務,也存在爭議。(注:See Ingeborg Schwenzer,Pascal Hachem,Christ Opher Kee,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p.447448.)但筆者認為,買受人受領標的物的義務在性質上屬于從給付義務,買受人的主給付義務是給付價金。附隨義務主要是基于誠信原則產生的義務,而受領義務一般是法律規定的義務;而且附隨義務的主要功能是為了保障對方當事人合同目的的圓滿實現,而受領義務目的是實現買受人自身的利益。

(四)履行附隨義務

買受人也應當依據誠信原則負有協作、保密、保管等附隨義務。例如,在出賣人交付標的物不合格的情況下,買受人依據一定的方法,如果能夠證明有瑕疵存在(注:參見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冊,49頁,臺北,三民書局,1986。),此時買受人仍然應當妥善保管標的物,以防止損失的擴大。又如,在不動產買賣中,當出賣人通知買受人一同前去辦理過戶登記時,買受人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此種協助辦理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附隨義務不是法律明確規定的,而是依據誠信原則所產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出賣人合同目的的圓滿實現,而且附隨義務的內容應當依據合同關系的發展,根據具體的情形確定。(注:See Ingeborg Schwenzer,Pascal Hachem,Christ Opher Kee,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4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长白| 渑池县| 敦化市| 夹江县| 怀化市| 盐池县| 密云县| 原阳县| 资中县| 夏邑县| 宝应县| 太仆寺旗| 拉萨市| 仪陇县| 乌拉特中旗| 胶州市| 资阳市| 西贡区| 张家川| 岐山县| 聂拉木县| 赣榆县| 渑池县| 丰都县| 汪清县| 瑞昌市| 东兰县| 湾仔区| 琼结县| 台中县| 丁青县| 望谟县| 通海县| 休宁县| 崇文区| 崇礼县| 密云县| 台中县| 杭锦后旗|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