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骨傷科學(第2版)
- 孫樹椿 孫之鎬主編
- 3644字
- 2019-08-22 17:11:19
第二節 小針刀療法
小針刀療法是利用一帶刃的鋼針直達病變部位,將其組織機械性的松解,改善病理變化,恢復其組織原有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松解針松解療法。此療法以現代醫學的人體局部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學以及外科微創技術為基礎,集我國傳統醫學的針刺手法特色于一體的現代醫學技術。利用直達病變部位的針刃,施術改變其肌肉、肌腱、筋膜、韌帶、關節滑膜等軟組織的病理變化,恢復所牽連部位的正常功能而達治療目的。屬于微創治療技術范疇。在臨床上解除了許多難以治愈的軟組織類疾患。因具備操作簡單、痛苦小、見效快等優點。近年來已被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
小針刀形體像針,但末端有一個0.8mm寬的刃(圖6-2-1)。刺入病變部位后,可以切開或剝離病變組織。它具有松解筋肉,剝離粘連,解痙止痛,疏通氣血的作用。

圖6-2-1 小針刀
(一)小針刀的作用機理
1.糾正組織的動態平衡失調
人體在靜止或活動狀態下,其所有的組織器官都有相對穩定的位置關系以維持靜態或動態下各種正常的力學狀態。如果某一組織器官的正常位置或正常活動范圍遭到破壞或限制時,機體則不能維持其正常的力學狀態和功能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小針刀療法可通過松解部分緊張的組織,改善組織間力不平衡的狀況,恢復正常的動態平衡,達治療目的。
2.解除高應力纖維
肌肉的牽引對骨的正常發育有重要意義,“骨現有的形態和成分都會自動沿起作用的壓力的大小而反射性地增加或減少。”由于持續的反復靜力作用,使肌或腱纖維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作用于所止的骨面則產生應力性的“骨質增生”。小針刀療法可切斷這些止于骨面的高應力纖維,改變其力平行的方向及大小,達到解除病因的目的。
3.減輕骨纖維管內高壓
骨纖維管是由骨和纖維組成的管道。按其結構可分為骨纖維管;關節纖維管及肌、腱纖維管。其內多通過神經及伴隨血管及肌腱等組織。主要起保護及固定管內組織的作用。由于某種原因使其纖維攣縮或管內容物體積增加而引起管內高壓時,則會刺激或壓迫管內容物產生癥狀。小針刀可通過松解攣縮緊張的纖維組織,減輕管內高壓,達到解除癥狀的目的。通過臨床觀察,一般管內組織活動頻率高、多骨結構(骨纖維管)及管內容物復雜者較易引起卡壓現象。
4.減組織內壓
由外傷或慢性勞損使局部組織代謝紊亂引起的肌筋膜炎、關節、滑囊或骨內壓力增高,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可通過小針刀減輕局部組織如關節囊、滑囊、肌筋膜等組織內壓,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恢復局部組織代謝平衡失調的現象,從而達到減輕或解除癥狀的目的。
5.解除組織間的粘連
由于外傷、長期慢性勞損、長期的靜力作用或手術后,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使局部組織出現肌纖維與其周圍組織的粘連,如肌肉與肌肉之間、肌肉與骨之間、皮膚與組織間的粘連,影響正常組織的功能出現臨床癥狀。小針刀可疏通組織間粘連,使其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6.改善局部組織的無菌性炎癥
由于外傷或長期的慢性勞損,造成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受阻,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致痛物質滲出、粘連及組織變性,產生無菌性炎癥而出現臨床癥狀。小針刀療法可降低局部組織的代謝障礙,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致痛物質的產生。除減輕局部癥狀外還可促進無菌性炎癥的吸收。
(二)適應證
1.糾正組織間動態平衡失調主要適用于由軟組織損傷引起的頸、腰痛等。如頸后肌群緊張引起的頸椎錯位而出現的一些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及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可通過小針刀松解頸后緊張攣縮的肌肉,配合適當正骨手法即可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對于腰肌勞損引起的腰腿痛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2.解除高應力纖維主要適用于腰三橫突綜合征、跟骨骨刺、膝關節內髁間棘增生等病癥的治療。
3.減輕骨纖維管內高壓主要適用于肘管、踝管、尺管、腕管等骨纖維管卡壓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偏頭痛、腱鞘炎、肩周炎以及神經卡壓引起的坐骨神經痛、臂叢神經痛等癥狀。
4.減輕組織內壓作用主要適用于腱鞘囊腫、關節內高壓引起的關節脹痛,全身各部位引起的滑膜炎、滑囊炎、肌筋膜炎等。
5.解除組織間粘連主要適用于外傷,勞損,手術后局部組織的粘連瘢痕等。如網球肘、一些骨關節內科疾病的后遺癥(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手術后關節僵硬的功能恢復等。
6.改善局部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主要適用于外傷或慢性勞損引起的全身各部位的局部癥狀。另外對某些部位的骨骺骨軟骨炎也可通過小針刀的局部松解而減輕癥狀。
(三)禁忌證
1.發熱、感染病人。
2.患血友病及有出血傾向或凝血機制障礙者。
3.嚴重內臟病發作期、糖尿病、精神病患者。
4.體格虛弱、不合作者。
5.施術部位有感染或有紅、腫、熱、痛、膿腫者。
6.診斷不明確,部位、病理變化及局部解剖結構(先天畸形或手術后)不清者。
7.施術部位鄰近有重要器官且無法保護者。
(四)治療方法
1.手術步驟
(1)患者體位:
根據病變部位及施術方式不同,可采取不同的體位進行操作。
(2)進針部位:
根據病變部位及施術手法選擇合適的部位,須有利于避讓重要組織的部位作為進針點。
(3)進針方法:
采用兩快一慢的方法,即進皮及出針快以減輕局部疼痛,當針刃達皮下后,則需緩慢進針,必要時可抖動針尖以刺激周圍較敏感的組織(神經、血管等)產生反射性的避讓作用,減少對組織的不必要損傷。
1)定點:
先確定病變部位和搞清楚該處的解剖結構,在進針部位用龍膽紫藥水做一記號,局部碘酊消毒,再用酒精脫碘,覆蓋消毒小孔巾。
2)定向:
使針刀的刀口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纖維走向平行,若肌纖維方向不與神經、血管平行,以神經、血管方向為準。
3)加壓分離:
以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其余三指托住針體,稍加壓力,使進針點形成一長形凹陷,使刀口下的神經、血管分離到刀口兩側。
4)刺入:
繼續加壓,感到堅韌感時,說明刀口下組織已接近骨質,稍加壓即可刺透皮膚,刺到需要深度,再施行各種手術。
(4)針刃方向:
根據各部位層次的不同,按照以避讓重要組織為原則使其針刃與組織方向平行。其順序依次為神經根、神經、動脈、靜脈、肌纖維等。
2.手術方法
(1)縱行疏通法:
將刀口線與肌肉韌帶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處,當刀口接觸骨面時,按刀口方向疏剝,按附著點的寬度,分幾條線疏剝,不可橫行剝離,常用于粘連壓痛點在肌腱韌帶附著點處。此法主要適用于組織間的粘連。
(2)橫行松解法:
將刀口線和肌肉或韌帶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處,當刀口接觸骨面時,做肌肉或韌帶走行方向的垂直鏟剝,將肌肉或韌帶從骨面鏟起,當覺得針下有松動感時即出針。此法主要適用于肌肉韌帶與骨面發生粘連者,或減輕骨纖維管內高壓及高應力的纖維。
(3)切割法:
將針刺入病變組織,根據瘢痕粘連組織的大小選擇不同方向進行切割使瘢痕組織切碎,減少組織粘連的面積,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適用于肌肉與韌帶、韌帶與韌帶發生粘連的疼痛。
(4)通透剝離法:
當某處有范圍較大的粘連瘢痕,無法進行逐點剝離時,在瘢痕處可取數點進針,進針點都選在肌肉與肌肉或其他軟組織相鄰的間隙處。針體達組織與組織間,利用針體分離兩組織間的粘連。當針接觸骨面時,除軟組織在骨的附著點之外,都將軟組織從骨而鏟起,并盡可能將軟組織互相之間的粘連疏剝開來,并將瘢痕切開。此法主要適于粘連面積較大但程度不嚴重的組織間粘連(又稱鈍性分離)。
(5)穿孔減壓法:
針體達病變組織,可刺破病變部位的囊壁或肌筋膜及組織間(針刃方向與肌腱纖維方向同),必要時可擴大囊壁的針口,加快組織間的代謝及吸收。此法多用于囊內減壓及無菌性炎癥期。
(6)鏟磨削平法:
將刀口線與骨刺尖軸線垂直刺入,刀口接觸骨刺后將骨刺尖部或銳邊削去磨平。適用于關節邊緣骨刺的粘連疼痛。
(7)瘢痕刮除法:
先自軟組織縱軸切開數條口,然后在切開處反復疏剝二三次,刀下有柔韌感時,說明瘢痕已碎、出針。適用于腱鞘壁或肌肉附著點,肌腹處瘢痕粘連產生的疼痛。
(8)骨痂鑿開法:
將小針刀刀口線與患骨縱軸垂直刺入骨痂,在骨折間隙或兩骨間隙穿鑿二三針即可分離。較大骨痂用同法鑿十八針后,再行手法折斷,適用于骨干骨折畸形愈合而影響功能者。
(9)切割肌纖維法:
將刀口線與肌纖維垂直刺入,切斷少量的緊張或痙攣的肌纖維。此法適用于部分肌纖維緊張或痙攣引起的疼痛。
(五)注意事項
1.小針刀療法隨著其基礎理論及技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其作用幾乎已失去了原有的針刺功能,而被閉合性的手術技術所取代。故其治療室應具備手術室的一切要求,且術者須掌握嚴格的無菌操作。
2.小針刀療法雖來源于針刺,但已具備了手術的功能,術者除具有針刺手法的技巧外,更須熟練掌握人體的局部解剖、生理、病理等現代醫學知識,須具備一定的外科手術技術及影像學基礎,特別是骨外科的基本知識及技術,對于疾病的診治有很大幫助。
3.因此療法為一閉合性手術,在治療中,醫者除自己所具備的醫學知識及手術經驗外,患者施術部位的感覺是醫者施術方式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若需成功地完成手術,醫患之間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4.此療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精確,即施術前醫者必須明確診斷、明確部位、明確病理變化、明確施術方法、明確避讓相鄰重要組織的方法及所要達到施術的程度,否則將會引起不必要的損傷而影響其治療效果,甚者出現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