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治筋手法

治筋手法,又稱理筋手法,或理傷手法,俗稱按摩推拿療法。治筋手法是指醫者用手在患者體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各種不同動作(術式),以調節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的一種方法。治筋手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減輕或解除肌肉痙攣,剝離粘連,整復小關節錯縫的功能。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并能預防和治療關節強直,防止肌肉萎縮,強身健體的作用。它是筋傷疾病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方法,往往能取得藥物治療不易達到的效果。

治筋手法經歷代醫家臨床的不斷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內容日趨完善,并形成了不同流派,各派手法雖不盡完全相同,但其原理和目的是一致的。運用手法治療筋傷往往不只是用一兩種手法,而是把幾種手法組合起來運用。各種手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臨床上往往是選擇多種手法互相聯合運用,這對于提高療效有很大作用。應用手法治療筋傷,要根據患者疾病的類型、部位,以及體質的強弱來選擇相應的手法,并要嚴格掌握各種手法的適應證及禁忌證,否則將會適得其反,不但達不到治療目的,還可能加重病情。

一、治筋手法的作用機制和要求

手法治療筋傷已被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過外力直接作用于損傷部位,通過手的力量和技巧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變化而達到治療目的。手法的治療作用是多方面的。目前對于手法治療作用的原理尚未完全了解,認識也不全面,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將治筋手法的治療作用歸納如下:

(一)治筋手法的功能

1.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筋傷無論是急性期或慢性期,腫脹、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癥狀,肢體損傷后,由于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破裂出血,和組織液滲出,離經之血積而成血腫,壅塞氣血循行通道,導致氣血瘀滯,經脈阻塞不通而作痛。

傷筋手法則可以舒理肌肉,活血散瘀,解除血管和筋肉的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環,加速局部瘀血的吸收,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理順筋絡,并可以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使氣血通暢,從而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這也就是“通則不痛”的道理。

2.舒筋活絡,解除痙攣

筋傷后所產生的疼痛,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軟組織痙攣,這雖然是機體對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但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妥當,痙攣的組織就有可能刺激神經,加重痙攣。痙攣日久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瘢痕化而加重原有損傷,形成惡性循環。

手法之所以能解除痙攣,放松肌肉,主要是通過手法的鎮靜作用,起到舒展和放松肌肉筋絡的效應,使患部脈絡暢通,疼痛消減,從而能解除由于損傷所引起的反射性痙攣;其次手法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痙攣的軟組織,使之放松,從而打破和終止疼痛與肌肉、筋脈痙攣的惡性循環,消除肌肉緊張痙攣的病理基礎,為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用彈筋撥絡手法,通過牽拉緊張痙攣的筋腱(肌束),使局部組織循環加快,痛閾提高,即能達到解除痙攣,消除疼痛之目的。

3.整復錯位、調正骨縫

理筋手法能使因跌撲閃失所造成的“筋出槽、骨錯縫”得到整復。肌肉、肌腱、韌帶受外界暴力的作用,可以造成纖維撕裂或引起肌腱的滑脫,使所傷之筋離開原來正常的位置,關節在外界暴力的作用下也可以產生微細的錯縫或引起關節內軟骨板的損傷,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釋義中所說:“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從而引起關節活動受限或出現交鎖現象,這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筋出槽,骨錯縫”;“跌撲閃失,以至骨縫開錯”,“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手法可以使損傷的軟組織纖維撫順理直,錯縫的關節和軟骨板回納到正常位置。關節的功能活動正常,疼痛就可以緩解或消失。

臨床上常用于因外傷所造成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組織的破裂、滑脫、關節半脫位及小關節移位。例如腰椎后關節錯縫,并使關節囊及鄰近的韌帶因受牽拉而損傷,用斜扳法或旋轉復位法糾正錯縫后,疼痛即可以減輕或消失,腰椎功能亦可恢復正常。還包括頸椎的骨錯縫,脊柱后關節紊亂,腰椎間盤突出,膝踝關節韌帶扭挫斷裂、骶髂關節半脫位等。總之理筋手法對軟組織破裂、滑脫、關節的錯縫具有理順、整復、歸位的作用。

4.松解粘連,通利關節

軟組織損傷后,局部出血,組織液的潴留,組織間形成粘連;后期,血腫機化,損傷的軟組織常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瘢痕化。關節部位置的骨折后期也常見到這樣的病理變化,使肢體關節功能活動障礙。手法治療肢體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兩方面:一是舒筋手法,即運用手法直接作用于損傷部位,加強損傷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二是通過被動運動手法,對關節因粘連而僵硬者,起到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的作用,對局部軟組織變性者,改善局部營養供應,促進新陳代謝,從而使變性的組織逐漸得到改善或恢復。臨床上對于粘連僵硬,關節功能障礙者,可用彈撥和活絡關節手法,患者再配合功能練習,以松解組織間的粘連,恢復關節正常的滑利功能。

5.通經活絡,驅風散寒

對風寒侵襲機體,以致經絡不痛,氣血不和產生的肢體疼痛、酸沉等癥狀,理筋手法可以溫通經絡,驅風散寒,調和氣血,從而調整肌體內陰陽平衡的失調,和機體功能紊亂,達到祛病復康之目的。《素問·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也。……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手法具有舒筋通絡,利關節,和血脈而除痹痛的作用。臨床上對風寒濕所致的腰痛及關節痛,應用手法結合其他治療方法往往能較迅速地獲效。

(二)治筋手法作用機制的現代研究

1.治筋手法對改善筋傷病理作用機制的認識

(1)改善肌肉的營養代謝:

手法能夠促進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使血管透性增加,增加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肌肉彈性,使肌肉力量增強。對關節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軟骨營養。對肌組織因運動過度而發生的變性、壞死、結構紊亂等病理改變能發揮明顯的保護作用。

(2)松解局部組織的炎性粘連:

軟組織損傷后,瘢痕組織增生,互相粘連,對神經血管產生卡壓,是導致疼痛與運動障礙的重要原因。手法可以促進受損肌肉形態結構的恢復,減輕肌纖維間纖維組織增生,促進膠原纖維合成,并使其排列規整致密,而按、揉、彈撥等手法則可直接松解粘連。

(3)解除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持續日久的肌肉痙攣擠壓穿行于其間的神經血管而形成疼痛源。手法可通過肌肉牽張反射直接抑制肌痙攣,又可通過消除疼痛源而間接地解除肌痙攣。由于消除了肌痙攣這一中間病理環節,使軟組織得以痊愈。

(4)糾正解剖位置異常:

急性損傷所造成的關節錯位或肌腱滑脫,應用手法整復可使關節、肌腱各順其位,解除對組織的牽拉、扭轉或壓迫刺激,使疼痛消炎。

(5)促進炎癥介質分解、稀釋:

軟組織損傷后,血漿及血小板分解產物形成許多炎癥介質,這些炎癥介質具有強烈的致炎、致痛的作用。手法能促進靜脈、淋巴回流,加快物質的運動,也能促進炎癥介質的分解稀釋,使局部損傷性炎癥消退。

(6)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手法可以調整植物神經的機能活動,改善疼痛部位的微環境,通過體內抗痛系統中一些神經遞質,如內啡呔、乙酰膽堿、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量的變化,來加強鎮痛效應。

(7)促進水腫、血腫吸收:

手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加快靜脈回流,有利于水腫、血腫的吸收。

2.治筋手法的作用途徑

手法是通過手法所產生的動力,以及其他可能的人體生物物理信息(如生物電、磁、遠紅外輻射等),對穴位、經筋、皮部形成一種良性刺激,并通過人體經絡系統,使機體產生局部性的和整體性的生理效應,從而達到治療作用。

(1)力學途徑:

手法種類繁多,但不論是何種手法,其最基本的作用方式是它的力學效應。手法力作用于機體,可使局部組織產生變形,促進組織液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當撤去手法力之后,組織又可恢復初始狀態。節律性輕重交替的手法力變化,可促進組織內的物質運動,使細胞器內外、毛細血管內外物質交換增加,靜脈回流和淋巴液流動加速。運動關節類手法通過對患者肢體施加有目的地牽拉、扭轉、屈曲及杠桿等作用力,可糾正關節錯位、肌腱滑脫等解剖位置的異常;松解組織的粘連,并可使肌位感受器興奮而消除肌肉痙攣。

(2)生物場途徑:

手法治療時,由于醫生的精、氣、神專注于操作部位、生物場輸出明顯增加,而病人的生物場一般均呈低下狀態。醫生生物場輸出的種種物理信息與病人生物場可發生相互作用,糾正病人生物場的紊亂狀態,而使疾病趨于好轉。

(3)生物學途徑:

手法力作用于人體體表,能轉化為生物能,并可觸覺感受器、壓覺感受器、痛覺感受器以及深部組織牽拉感受器的興奮,這些感覺沖動又通過復雜的神經反射途徑,引起一系列的機能改變。此外,手法的節律性振動,可降低膠質物質的黏稠性,增加原生質的流動性,提高酶的生物活性,從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的進行。

(4)由經絡系統介導的調整途徑:

經絡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絡可深入體腔連屬臟腑,也可淺出體表聯系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三百六十五節,構成了極其復雜的通路。經絡系統不僅在空間分布上是極其廣泛的,而且在生理功能上也是極其復雜的,包括營養代謝、信息傳遞、防衛免疫和協調平衡等。猶如生物體內部的自動控制系統,在正常狀態下保持著機體內部的有序性,當這種有序性出現紊亂的時候,人體就要產生疾病。來自穴位、經筋、皮部的外界刺激信號可激發經絡系統的調整功能,其總的趨勢是使機體各部活動協調一致,并保持個體同環境間的平衡統一。

3.治筋手法的生物力學基礎

手法是以力的作用為基礎,即通過手法的壓力、摩擦力、振動力、彈力等機械力的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效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壓力:

是承載物體表面所承受的垂直方向的力。基本手法中的點穴法、按壓法等手法就是用手指、手掌在損傷部位按壓的一種手法。

(2)摩擦力:

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運動時,在它們接觸面由摩擦而產生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單位接觸面積和單位時間及速度有關,單位接觸面積愈大,單位時間及速度愈大,摩擦力也愈大。基本手法中的摩法、搓法、捋順法等,主要就是摩擦力的作用。

(3)振動力:

物體沿著直線或弧線,經過某一中心位置(或平衡位置),做來回的或上下的周期性的運動形式叫振動,一個物體對另一物體的振動叫振動力。基本手法中的振法,就是以震動力作用于損傷部位,使該部位產生振顫感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法。此外打擊法、抖法、散法等,主要也是利用震動力的作用。

(4)彈力:

變了形的物體具有一種力圖恢復原來形狀的力,叫做彈性力,又稱彈力。彈力是由于物體變形而產生,隨著物體變形的消失而消失。治筋基本手法中的彈撥法,以及拿法等,主要都有彈力的作用。

有些手法可能不是施行某一種力,如治筋基本手法中的法,不僅是對作用部位施加壓力,可能還有彈力、振動力,甚至有摩擦力的作用。

(三)手法治療部位的選擇

手法治療部位的選擇是手法治病的特點,直接影響著手法的治療效果。手法治療時應尋找疾病的體表反應點或區域。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器通過經絡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疾病的發生通過經絡系統反映于體表。因此體表病理性反應點或區域是手法治療的關鍵。治療時除了辨證循經取穴外,病理反應點或區域是手法治療過程中重要的選擇部位。病理性反應點或區域表現:

1.感覺過敏

輕壓穴位,病人感覺痛、麻、脹,痛、麻有時可循經傳導若干部位和一定距離,有時是一個較大的區域。痛、麻、脹主要出現有關器官功能低下或軟組織損傷時。

2.穴位的組織松弛、凹陷或堅硬

松弛與凹陷常出現在臟器虛弱患者。而隆起或堅硬常出現在軟組織慢性勞損處。

3.穴位及皮下出現結節或條索狀物

穴位及皮下出現結節或條索狀物,稱為反應物。結節形狀多為梭形、圓形、橢圓形、小麥粒形、偏平形或串珠狀。條索狀物一般長2~3cm,個別達4cm,橫徑約0.15~0.3cm。反應物多數質硬、少數較軟,病輕時只隱約可觸及,大的結節一般較軟,可有移動性,小結節與條索狀物一般不可移動。

以上三種表現,在同一穴位上可能單獨出現,或兩種表現并見。對于軟組織疾病,病理反應點或區域往往是其病因和治療點。

(四)治筋手法臨床施術的要求

治筋手法臨床施術時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目的。如《醫宗金鑒》所說:“一旦臨近,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突出強調手法技巧的重要性。

1.持久

是指手法能持續運用一定時間,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同時使該部位產生感應,對某些需重點治療的穴位和部位,更需維持較長時間的操作。

2.有力

是指手法具有一定的力度,包括固定部位的壓力和運用的功力,同時根據治療的對象、病癥的虛實、施治的部位來決定,使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3.均勻

是指手法動作的節奏性和用力的穩妥性,動作頻率要有節奏而協調,用力要穩。

4.柔和

是指手法動作的節律協調及用力的均勻緩和,是手法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結合。同時,手法的臨床應用,必須貫徹辨證論治的原則。衡量手法運用是否恰當,必須與治療對象、病癥虛實以及治療部位聯系起來。因為人有男女老少之別,證有虛實久暫之分,治療部位有大小深淺等不同,因此何種手法,操作時間的長短,手法力量的輕重以及掌握治療的重點等,都要因人、因病、因部位的不同而靈活運用。

(五)治筋手法治療的原則

手法是治療筋傷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法的應用必須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因人有老少,傷有輕重,證有虛實之不同;又受傷組織有皮肉、筋骨、關節之分,肌肉有厚薄;治療部位有大小之別;解剖位置也各有所異,所以要求按不同的病情運用相適應的手法。手法之輕重、巧拙,直接關系著損傷的恢復,使用正確,就能及時治愈,否則就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指出:“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因此在使用手法時要掌握手法的治療原則。

1.使用手法前要對病情作充分的了解,必須有明確的診斷,對扭挫傷要了解損傷程度,有無斷裂、粘連等情況,這對于手法輕重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如有筋的完全斷裂傷時則不能使用手法,如有粘連時則手法使用要得當,不能生拉硬扳。

2.使用手法前要對手法的步驟作出計劃,對某一種疾病先使用什么手法,后使用什么手法,要做出適當的安排;患者應采用何種體位,是否要助手配合,如何配合要做出統籌的安排。

3.使用手法時,用力要輕重適當。避免用力過猛、過重而加重原有的損傷。用力要由輕到重,對于急性損傷,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手法要輕;對于慢性勞損的患者手法可重一些。在施法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詢問其自我感覺,隨時調整手法強度。

4.手法操作時動作要求熟練、靈活、敏捷、準確,盡量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因此要求醫生必須刻苦鍛煉功法,提高手法質量,以提高治療效果。

5.使用手法時思想要集中,必須聚精會神,從容沉著,以取得患者的信賴和配合,讓患者放心,減少患者的緊張心情。

6.使用手法時患者的體位要安排適當,使患者感到舒適,使患部肌肉便于充分放松。醫生也要選擇適當的位置,以便于手法操作。

7.使用手法時要注意局部的解剖關系,如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以避免手法操作度數過大而加重損傷。注意操作部位有無重要的血管、神經等,以避免損傷。還要注意保護皮膚,避免擦傷。

8.使用手法時要掌握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的正確選擇。

(六)治筋手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傷筋的手法其應用范圍是相當廣泛的,關鍵在于掌握手法的使用原則。如果掌握了使用原則,則對于一些看起來不宜使用手法的疾病也可以一試,如在臨床上判明可以逆轉的一些畸形,包括強直性脊柱炎均可一試,使用手法即便病程長不一定就不成功,病程短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因此對手法適應證與禁忌證的選擇不必過于絕對化,只要采取謹慎態度,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根據病情擇其所宜,手法對于患者來說是安全無害的,下面所列適應證與禁忌證謹供參考。

1.手法的適應證

(1)適用于一切急性筋傷及慢性勞損性筋傷而無皮膚破損及筋沒有完全斷裂的患者。

(2)適用于骨關節有錯落不合縫的患者。

(3)適用于急性筋傷后或因治療不當而引起關節僵直的患者。

(4)適用于骨折、脫位后期關節僵直及筋脈肌肉萎縮的患者。

(5)適用于因骨性關節病及痹證而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活動不利的患者。

2.手法的禁忌證

(1)診斷尚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伴有脊髓癥狀的病人。

(2)急性軟組織損傷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早期禁用手法。

(3)可疑或已經明確診斷有骨關節或軟組織腫瘤的患者。

(4)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等骨病患者。

(5)有嚴重心、腦、肺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

(7)手法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的患者。

(8)妊娠3個月左右的孕婦。

(9)有精神病疾患,又不能和醫者合作的患者。

二、治療筋傷的基本手法

目前國內有文字記載的手法有上百種,這些手法多是各家流派不同經驗的總結,但往往有些名稱相同而操作不同,或操作相同而名稱不同。我們將諸多手法進行分門別類,確定其操作規范和施術機制,歸納為20種基本手法,并闡述其定義、作用機理、應用范圍、具體操作和注意事項。基本手法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單一動作的手法,具有方法簡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特點,可以單獨操作使用。但在臨床運用手法治療筋傷疾病時不只是選用某單一手法,而是根據患者疾病診斷的類型、癥候特征、筋傷部位,以及身體的強弱等情況,選擇多種手法組合辨證施法,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手法的治療作用。現將20種基本手法介紹如下:

(一)伸屈法

伸則拔伸牽拉,屈則屈曲折返,是對活動受限制的關節幫助其伸展或屈曲的一種被動運動手法。具有松解關節粘連,解除軟組織的痙攣或關節內組織的嵌頓及滑利關節的作用,適用于各部位關節功能受限、僵直、疼痛等。

手法應用前,應首先了解關節的正常功能活動度,要在關節正常活動范圍內運用屈伸法;對于功能受限的關節,要充分估計其可能增大的幅度,然后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能的活動范圍,絕不可使用暴力或蠻勁,以避免加重對肌肉組織的損傷,甚至骨折、脫位的發生(圖2-3-1、圖2-3-2)。

圖2-3-1 伸關節法

圖2-3-2 屈關節法

(二)搖法

搖法是以關節為軸,使肢體作環轉運動的一種手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等作用。通過本法以預防和治療關節的痙攣、粘連、僵直等活動障礙性病癥,以及關節酸痛不適等功能性疾病。

操作時,根據不同關節選擇恰當的體位。搖的動作要穩妥,幅度由小到大,速度不宜過快,應在生理活動允許的范圍進行,適可而止,不可過度,搖法有單手搖和雙手搖之分,并常與拔伸法綜合使用(圖2-3-3)。

圖2-3-3 搖法

(1)托肘搖; (2)握手搖; (3)小幅度搖; (4)大幅度搖

(三)戳法

戳法即戳按之意,是用手指或手掌在損傷部位快速按壓的一種手法。它與按法不同,按法是固定不動向下按壓,戳法是在向下按壓的同時有輕微的滑動,具有疏通經絡與調整小關節錯位的作用。常用于治療各關節的紊亂癥以及關節周圍肌肉起止點的損傷。

應用戳法時,部位要準確,一定要在患處進行。運用適宜的力量按到一定深度時,再作小幅度滑動。臨床上可分為掌戳法和指戳法(圖2-3-4)。

圖2-3-4 戳法

(四)旋轉法

是雙手向相反方向用力,被動旋轉軀體的一種方法。本法可糾正小關節的微細錯動,滑利關節,解除粘連。多用于頸椎及胸腰椎的病癥,如脊柱小關節紊亂癥、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扭傷、棘突炎等,尤其對于因頸腰椎小關節紊亂所致的頸肩腰腿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手法操作要求穩妥正確,用力巧妙,因勢利導,切勿用力過猛或超出生理范圍的活動。本法分為一般旋轉法、快速旋轉法、定位旋轉法(圖2-3-5,圖2-3-6)。

圖2-3-5 頸椎旋轉法

圖2-3-6 頸椎定位旋轉法

(五)彈撥法

彈,是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對提捏肌肉或肌腱再迅速放開使其彈回的一種手法;撥,是以指端置于肌肉、肌腱等組織一側,作與其走行垂直方向的滑動。二者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應用。具有疏通經絡,暢通氣血,解除軟組織粘連等作用。常用于淺表部位的肌肉、肌腱損傷、粘連和肥厚增厚等癥(圖2-3-7~圖2-3-9)。

圖2-3-7 彈筋法

圖2-3-8 提筋法

圖2-3-9 撥絡法

操作時力量應由輕到重,動作要有柔和感和彈性感,操作數次即可。

(六)

是用手背部在體表一定部位作連續往返動的一種手法。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解痙止痛,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本手法臨床應用十分廣泛,肌肉組織豐滿的部位尤為適宜。

操作時,要以腕的靈活擺動帶動掌指關節部的運動,動時腕關節要放松,動速度一般以每分鐘60~90次為宜,并要有輕重均勻交替、持續不斷的壓力作用于治療部位上,著力點必須緊貼皮膚,切忌來回摩擦而造成皮膚損傷。

根據所需力量的大小和治療部位的不同,可分為直法和側法二種。

法:力量較大,多用于肌肉豐滿之處及體格健壯者。操作時,手握空拳,以2~5指的近端指間關節為支點放于患處,以腕關節帶動,作均勻的來回擺動(圖2-3-10)。

圖2-3-10 直

法:力量較柔和,多用于關節隆突出和肌肉薄弱者。操作時,以第五掌指關節側面為支點放于患處,腕關節作屈伸外旋的連續來回擺動(圖2-3-11)。

圖2-3-11 側

(七)扳法

是用雙手向同一方向或向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得以伸展的一種被動活動關節的手法。具有解除粘連,糾正關節錯位,滑利關節的作用。常用以治療關節功能活動受限,頸肩腰腿痛等病癥,對脊柱側彎、生理弧度改變等也有整復作用。

應用本手法要求準確,決不可進行超出關節生理活動度的強拉硬扳,以防造成不應有的損傷(圖2-3-12)。

圖2-3-12 扳法

(八)振法

是指以震動力作用于損傷部位,使該部位產生振顫感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法。具有行氣活血,祛瘀鎮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胸脅部輕度扭挫傷。

手法操作要求醫者以一手掌平放于治療部位上,使病人局部用被震動的感覺,節奏要輕快自然(圖2-3-13)。

圖2-3-13 振法

(九)打擊法

是指以拳、指或掌背擊打患處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法。具有舒散筋骨,解痙鎮痛,消除疲勞的作用。多用于治療筋肉酸痛、痙攣拘緊或用于強手法的后續治療。

本手法屬“剛勁”手法,刺激性較大,在應用時一定要注意技巧,可單手進行,隨起隨落,輕松自然,使手法剛中有柔,避免生敲硬打(圖2-3-14)。

圖2-3-14 打擊法

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別選用空拳擊法、掌擊法、拍打法、扇打法、劈法等。

(十)點穴法

是以手指著力于某一穴位逐漸用力下壓的一種以指代針的手法。具有方便易行,刺激既有力又柔和,力量強弱易控制,對全身各經絡的穴位都可應用的特點。

手法操作要求指端在穴位處放穩后緩慢加力,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達到機體組織的深部。臨床上常與揉捻法配合使用,使之剛中兼柔。選穴方法一般是選阿是穴或尋經取穴(圖2-3-15)。

圖2-3-15 點穴法

(十一)抖法

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肢遠端,輕輕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連續顫動,使關節有疏松感,稱為抖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作用。常用于四肢肌肉和關節的損傷、粘連或功能障礙性疾病。

操作時醫者握住患肢末端,用腕力使患肢隨著抖動似波浪樣起伏,用力均勻有力而持續,節奏由慢至快,抖動幅度較小,并配合拔伸的力量,使抖動的力量能達到遠處關節(圖2-3-16)。

圖2-3-16 抖法

(十二)推法

用指、掌或其他部位著力于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線或弧線推進,稱為推法。具有舒經通絡,消瘀散結,活血止痛,緩解痙攣的作用。應用較廣泛,如風濕痹痛、筋肉拘急疼痛、軟組織損傷等(圖2-3-17~圖2-3-19)。

圖2-3-17 掌推法

圖2-3-18 肘推法

圖2-3-19 指推法

手法用力要穩,推進速度要緩慢,并要保持一定壓力作用于深部組織,一般操作5~10遍即可。

(十三)拿法

是以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提拿揉捏的一種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解痙止痛松解軟組織粘連,解除疲勞的作用。常用于頸肩、四肢等部位,治療頸肩痛、四肢關節及肌肉酸痛等癥(圖2-3-20)。

圖2-3-20 拿法

操作時腕部放松,以指腹面著力,提拿方向與肌腹垂直,在拿起肌肉組織后稍片刻再松手復原,力量要輕重適宜,以局部酸脹或微痛或放松后感覺舒適為度,提拿揉捏動作應連綿不斷,可來回進退,5~10次為宜。根據治療部位的大小,可分別使用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

(十四)按壓法

是用手指、掌、肘間或足部著力在體表某一部位,逐漸用力下壓的一種方法。具有疏通筋脈,調整小關節紊亂的作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手法操作應用要求按壓方向垂直,用力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透達到組織的深部。按壓到一定程度可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從而達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圖2-3-21)。

圖2-3-21 按壓法

根據治療部位的不同,可選用以下不同方式:

掌按法:可用單掌,也可用雙掌按壓,壓緊片刻后可發力加重一下,此時常有咯噔聲。此法常用于治療腰背部疾患,特點是接觸面大,刺激柔和。

肘按法:醫者屈肘,用肘尖部按壓,并可配合局部的揉動或彈撥。本法刺激性較大,多用于軟組織豐滿病位深在之處。

(十五)摩法

是用手指或手掌附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作環行而有節奏撫摩的一種手法。這是推拿手法中最輕柔的一種,作用力溫和而淺在,僅達皮膚及皮下。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是用于各部位的軟組織損傷。

手法操作時肘關節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輕放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然后作緩和協調的環旋撫摩,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可,頻率每分鐘100次左右(圖2-3-22,圖2-3-23)。

圖2-3-22 按摩法

圖2-3-23 推摩法

(十六)揉捻法

揉捻法是用大魚際、掌根或指面于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做輕柔和緩的環旋運動,稱為揉捻法。其作用力可達皮下組織,也可深達肌層,但作用部位較局限。具有解痙鎮痛,松解軟組織粘連的作用。多在疼痛部位局限,軟組織粘連性疾病或強手法應用。

操作時,指或掌應緊貼皮膚不移,使皮下組織隨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頻率每分鐘約50~100次。

臨床上可分為指揉法和掌揉法二法:

指揉法:以手指腹側面按于某一部位或穴位上,作小幅度的環旋揉動。作用面小,力量較深在穩重(圖2-3-24)。

圖2-3-24 指揉法

掌揉法:以掌根部或大魚際為著力點,腕部放松,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回旋活動。著力面大,刺激和緩舒適(圖2-3-25)。

圖2-3-25 掌揉法

(十七)散法

以掌根部著力于體表,腕部作快速的左右擺動推進動作,稱為散發。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消腫,解痙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腰背、下肢的風濕痹痛,肌肉拘緊疼痛及強手法的善后治療。

操作時注意掌根部應緊貼治療部位,并施加一定壓力于皮下組織,避免在表皮上搓擦。速度由慢至快向前推進,反復數遍(圖2-3-26)。

圖2-3-26 散法

(十八)歸擠法

歸擠即歸合相擠之意,是以雙手掌或雙側拇指食指施力于患處,對稱用力向中間擠合的一種方法。具有消散筋結,舒筋止痛,調節掌、跖間諸關節紊亂的作用。如肩周炎,以雙手掌分別放于肩關節前后側,相對用力向中間歸擠(圖2-3-27)。

圖2-3-27 歸擠法

(十九)搓法

以雙手掌置于肢體兩側面,相對用力作方向相反的來回快速搓揉;或以拇指尺側面及食指橈側面在患部搓動,稱為搓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治療軟組織損傷肌肉拘緊痹痛或強手法后均可以應用(圖2-3-28)。

圖2-3-28 搓法

掌搓法:多用于四肢。助手抬起患肢,醫者兩手分別在上下或內外側,對患肢施以一定壓力,一手掌相對交替快速搓動。

指搓法:多用于頭部或四肢。患者頭部覆以治療巾,醫者腕部放松,掌略屈,拇指尺側面與食指橈側面放于頭部,并給以一定壓力,以腕關節的靈活擺動帶動手部來回搓動。

(二十)捋順法

以手掌著力于肢體,作上下方向來回運動,從肢體遠端推向近端稱為捋法,反之稱為順法。二者常綜合應用。本法能捋順筋脈,緩解軟組織痙攣,常用于治療四肢的軟組織損傷痙攣痹痛以及強手法的輔助治療。操作時手掌要施以一定壓力,推動力量要均勻和緩,反復數遍(圖2-3-29)。

圖2-3-29 捋順法

(孫樹椿 劉秀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巴彦淖尔市| 岳池县| 邯郸县| SHOW| 香格里拉县| 南汇区| 桃园县| 阳东县| 柞水县| 新津县| 饶阳县| 靖西县| 扎囊县| 大港区| 安福县| 厦门市| 永胜县| 十堰市| 曲阳县| 奉贤区| 常州市| 洛宁县| 徐汇区| 白山市| 靖西县| 泽普县| 土默特左旗| 银川市| 上高县| 垦利县| 渑池县| 五原县| 邛崃市| 高碑店市| 普陀区| 多伦县| 灌云县| 蚌埠市| 鄂托克前旗| 河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