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節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血管炎之一。本病是一種全身性血管性疾病,是由于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對某些物質發生過敏反應。其基本病變是廣泛的毛細血管及小動脈無菌性炎癥反應,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滲出性出血和水腫。該病以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于學齡期兒童,常見發病年齡為7~14歲,1周歲以內嬰兒少見。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過敏性紫癜的病因最常見的細菌感染為β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傷寒桿菌、肺炎球菌和假單胞菌等,以上呼吸道炎較為多見,也可見于肺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病毒感染中有風疹、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肝炎等。寄生蟲感染也可引起本病,以蛔蟲感染多見。

2.食物因素

主要是動物性異性蛋白對機體過敏所致,魚、蝦、蟹、蛤、蛋、雞和牛奶等均可引起過敏性紫癜。

3.藥物因素

氯霉素、鏈霉素、異煙肼、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磺胺類等藥物均是引起過敏性紫癜的病因。

4.其他因素

昆蟲咬傷、植物花粉、寒冷、創傷、更年期、結核菌素試驗、預防接種、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另外,在血液透析患者、淋巴瘤化療后患者及Guillain-Barre綜合征患者中也有引起過敏性紫癜的報道。

(二)發病機制

過敏性紫癜的發病機制為過敏反應,可有兩類情況:

1.速發型過敏反應

過敏性紫癜速發型過敏反應由致敏原與體內蛋白質結合,形成抗原。產生的IgE抗體吸附在肥大細胞上,釋放出組胺及慢反應物質。這類物質引起小動脈及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

2.免疫反應

過敏性紫癜免疫反應是由于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所致。這類可溶性、小分子的復合物可刺激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及5-羥色胺,也可沉著于血管壁及腎小球的基底膜上激活補體,引起組織損傷。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多數患兒在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資料顯示,過敏性紫癜大多數情況以皮膚紫癜為首發癥狀;也可早期表現為不規則發熱、乏力、食欲減退、頭痛、腹痛及關節疼痛等非特異性表現。

1.皮膚癥狀

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主要分布在負重部位,多見于下肢遠端,踝關節周圍密集;其次見于臀部。其他部位如上肢、面部也可出現,軀干部罕見。特征性皮疹為高出皮膚,初為小型蕁麻疹或粉紅色斑丘疹,壓之不褪色,即為紫癜。皮損部位還可形成出血性水皰,甚至壞死,出現潰瘍。紫癜可融合成片,最后變為棕色。一般1~2周內消退,不留痕跡;也可遷延數周或數月。有時發病早期可出現手臂、足背、眼周、前額、頭皮及會陰部血管神經性水腫,腫脹處可有壓痛。

2.消化系統癥狀

較為常見,約2/3的患兒出現消化道癥狀,一般出現在皮疹發生后的1周以內。最常見的癥狀為腹痛,多表現為陣發性臍周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可有壓痛,但很少有反跳痛。同時伴有嘔吐。約半數患兒大便潛血陽性,部分患兒出現血便,甚至嘔血。如果腹痛在皮膚癥狀之前出現,易誤診為外科急腹癥,甚至誤行手術治療。少數患兒可并發腸套疊、腸梗阻、腸穿孔及出血性小腸炎,須外科手術治療。

3.泌尿系統癥狀

可為肉眼血尿或顯微鏡下血尿及蛋白尿,或管型尿。上述癥狀可發生于過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時期,但多數于紫癜后2~4周出現,也可出現于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靜止期。病情輕重不等,重癥可出現腎衰竭和高血壓。雖然半數以上患兒的腎臟損害可以臨床自行痊愈,但少數患兒的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壓可持續很久。

4.關節癥狀

大多數患兒僅有少數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為最常受累的部位。其他關節如腕關節、肘關節及手指也可受累。表現為關節及關節周圍腫脹、疼痛及觸痛,可同時伴有活動受限。關節病變常為一過性,多在數日內消失而不留關節畸形。

5.其他系統

一些少見的癥狀可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可出現昏迷、蛛網膜下腔出血、視神經炎及吉蘭-巴雷綜合征。

(二)診斷

診斷依據如下:

1.有過敏體質或有較肯定的過敏原引發。

2.有下述臨床表現 ①前驅癥狀:在紫癜發生前1~3周有低熱、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不適等癥狀;②典型的皮膚紫癜及相應皮損;③病程中可有腹痛或累及關節或腎臟。

3.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時間均正常,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

4.組織學檢查 受累部位皮膚或組織中可看到較均一的過敏性血管炎,毛細血管后小靜脈有大量白細胞浸潤、纖維樣壞死和紅細胞滲出血管外,血管壁可有壞死、上皮細胞增殖。

5.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管炎,冷球蛋白綜合征,良性高球蛋白性紫癜、環形毛細血管擴張性紫癜,色素沉著性紫癜性苔癬樣皮炎等。

三、治療原則與策略

(一)治療原則

采取綜合措施,合理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支持和對癥處理。

(二)治療策略

1.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要注意出入液量、營養及保持電解質平衡。有消化道出血者,如腹痛不重,僅大便潛血陽性者,可用流食。有明顯感染者,應給予有效抗生素治療。注意尋找和避免接觸過敏原。

2.對癥治療 有蕁麻疹或血管神經源性水腫時,應用抗組胺藥物和鈣劑;近年來又提出用H2受體阻斷藥西咪替丁20~40mg/(kg?d),分2次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2周后改為口服,15~20mg/(kg?d),分3次服用,繼續應用1~2周。有腹痛時應用解痙攣藥物,消化道出血時應禁食。

3.抗血小板凝集藥物 阿司匹林3~5mg/(kg?d)或25~50mg/(kg?d),每日1次口服;雙嘧達莫3~5mg/(kg?d),分次服用。

4.抗凝治療 本病可有纖維蛋白原沉積、血小板沉積及血管內凝血的表現,故近年來有使用肝素的報道。劑量為肝素鈉120~150U/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5天;或肝素鈣100U/(kg?次),皮下注射,每日2次,連續7天。也有推薦使用尿激酶2500U/kg。

5.腎上腺皮質激素 單獨皮膚或關節病變時無須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下幾種情況是使用激素的指征:

(1)有嚴重的消化道病變,如消化道出血時,可服潑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或用地塞米松、甲潑尼龍靜脈滴注,癥狀緩解后即可停用。

(2)表現為腎病綜合征者,可用潑尼松1~2mg/(kg?d),不短于8周。

(3)急進性腎炎可用甲潑尼龍沖擊治療,劑量同狼瘡性腎炎。激素治療無效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

6.有腎衰竭時,可采用血漿置換及透析治療。

7.其他 對嚴重病例可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劑量為400mg/(kg?d),靜脈滴注,連用2~3天。對急進性腎炎可進行血漿置換療法。

四、常用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阿司匹林詳見本章第三節;潑尼松、甲潑尼龍、環磷酰胺詳見本章第五節。

西咪替丁 cimetidine

【其他名稱】

甲氰咪胍。

【制劑與規格】

片劑:0.2g,0.8g;膠囊:0.2g;注射液:0.2g/2ml。

【藥理作用】

本品為一種H2受體拮抗劑,能明顯地抑制食物、組胺或五肽促胃液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該品對因化學刺激引起的腐蝕性胃炎有預防和保護作用,對應激性潰瘍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顯療效。該品有抗雄激素作用,在治療多毛癥方面有一定價值。該藥阻斷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H2受體,能減弱免疫抑制細胞的活性,增強免疫反應,從而阻抑腫瘤轉移和延長存活期。該藥能阻斷心血管系統的H2受體,能對抗組胺引起的心臟正性肌力和正性頻率作用,部分對抗組胺引起的舒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適應證】

1.本品有顯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明顯抑制基礎和夜間胃酸分泌,也能抑制由組胺、五肽促胃液素、胰島素和食物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對因化學刺激引起的腐蝕性胃炎有預防和保護作用,對應激性胃潰瘍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顯療效。本品用于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上消化道出血、慢性結腸炎、帶狀皰疹、慢性蕁麻疹等癥。

2.對抗病毒及免疫增強有一定的作用。

【用法與用量】

1.片劑

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或病理性高分泌狀態,1次0.2~0.4g,1日4次,餐后及睡前服;或1次0.8g,睡前1次服。預防潰瘍復發,1次0.4g,睡前服。腎功能不全患者用量減為1次0.2g,每12小時1次。老年患者用量酌減。小兒口服1次按體重5~10mg/ kg,1日2~4次。

2.注射液

①靜脈滴注:本品0.2g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靜脈滴注,滴速為每小時1~4mg/kg,每次0.2~0.6g;②靜脈注射:用上述溶液20ml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2~3分鐘),每6小時1次,每次0.2g;③肌內注射:1次0.2g,每6小時1次。

【注意事項】

1.為監測本品對人體各系統臟器的毒性反應的發生,用藥前及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和血象,原有肝、腎疾病患者尤當如此。

2.突然停藥后有“反跳現象”,可能引起慢性消化性潰瘍穿孔,估計為停用后回跳的高酸度所致。故完成治療后尚須繼續服藥(每晚400mg)3個月。

3.本品應用可能會對實驗檢查結果構成干擾。口服后15分鐘內胃液隱血試驗可出現假陽性;血液水楊酸濃度、血清肌酐、催乳素、氨基轉移酶等濃度均可能升高;甲狀旁腺激素濃度則可能降低。

4.動物實驗和臨床均有應用本品導致急性胰腺炎的報道,故不宜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

5.嚴重肝功能不全者服用常規劑量后,其腦脊液的藥物濃度為正常人的兩倍,故容易中毒。出現神經毒性后,一般只須適當減少劑量即可消失。本品的神經毒性癥狀與中樞抗膽堿藥所致者極為相似,且用擬膽堿藥毒扁豆堿治療其癥狀可得到改善。故應避免本品與中樞抗膽堿藥同時使用,以防加重中樞神經毒性反應。

6.下列情況應慎用 嚴重心臟及呼吸系統疾患;慢性炎癥,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本品可使西咪替丁的骨髓毒性可能增高;器質性腦病;腎功能中或重度損害。

【不良反應】

1.消化系統

腹瀉、口腔潰瘍、肝損害(藥物相關的血清氨基轉移酶水平升高)、重度黃疸。

2.過敏反應

皮膚潮紅、皮疹。靜脈滴注引起高熱。致過敏性休克。

3.心血管系統

心律失常。偶可因同時引起頭痛及心率、呼吸增快不能耐受而停藥。

4.神經系統

頭痛、疲倦、頭暈、疲乏、嗜睡、肌痛、癲癇發作。精神癥狀表現為記憶障礙、隨地大小便、精神亢奮、胡言亂語。引起兒童視力下降。

5.血液系統

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致粒細胞減少。

6.呼吸系統

致支氣管哮喘,誘發或加重哮喘。

7.生殖系統

男子乳房發育、女性溢乳、陽痿、性功能下降。

8.泌尿系統

腎損害(腎小管酸中毒、血肌酐升高、水腫、少尿)、膀胱刺激征、急性尿潴留。

9.其他

脫發。

10.藥物中毒

中毒可致藥源性急性胰腺炎。

【藥物相互作用】

由于本品的親脂性和結合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的能力,使其與許多藥物發生相互作用:

1.四環素 本品干擾四環素片劑的吸收,但不干擾四環素糖漿的吸收。

2.氯霉素 聯用有誘發缺鐵性貧血的可能。

3.林可霉素 合用可使林可霉素吸收增加而血藥濃度升高19%。

4.環丙沙星 合用能加速潰瘍病的愈合。

5.酮康唑 干擾酮康唑在胃腸道的吸收。

6.苯二氮類 本品可干擾肝臟藥物解毒,使地西泮、硝西泮、氟硝西泮、氯氮(利眠寧)等藥物的血漿清除率明顯降低,血藥濃度升高1.2~2倍。加重鎮靜及其他中樞神經抑制癥狀,并可發展為呼吸抑制及循環衰竭。不經肝臟代謝的勞拉西泮或替馬西泮則不受影響。

7.氯甲噻唑 可降低氯甲噻唑清除率,使鎮靜催眠時間延長和作用增強,甚至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合用。

8.阿米替林 能導致阿米替林的血藥濃度升高。

9.胺碘酮 可引起胺碘酮的血清濃度升高。

10.普魯卡因胺 可使普魯卡因胺的半衰期延長,腎清除率降低,活性代謝產物N-乙酰普魯卡因的腎清除率明顯降低。在老年人及腎功能不良者尤為顯著。

11.普萘洛爾(心得安)可使普萘洛爾的清除率顯著降低,血藥濃度升高2~3倍。

12.其他藥物相互作用詳見說明書。

【應急處理】

過量的臨床征象為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心動過速。處理:首先清除胃腸道內尚未吸收的藥物,并給予臨床監護及支持療法,出現呼吸衰竭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心動過速者可給予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復方甘草酸苷 compound gIycyrrhizin

【制劑與規格】

片劑:25mg,每片含甘草酸苷2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注射劑:20ml,每支中含甘草酸苷40mg、鹽酸半胱氨酸20mg、甘氨酸400mg。

【藥理作用】

1.抗炎癥作用

(1)抗過敏作用:甘草酸苷具有抑制兔的局部過敏壞死反應(Arthus phenomenon)及抑制施瓦茨曼現象(Shwartzman phenomenon)等抗過敏作用。本品有增強激素的抑制應激反應的作用,拮抗激素的抗肉芽形成和胸腺萎縮作用。對激素的滲出作用無影響。

(2)對花生四烯酸代謝酶的阻礙作用:甘草酸苷可以直接與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的啟動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結合以及與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產生炎性介質的脂氧合酶(lipoxygenase)結合,選擇性地阻礙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

2.免疫調節作用 甘草酸苷在體外實驗(in vitro)具有以下免疫調節作用:對T細胞活化的調節作用;對γ干擾素的誘導作用;活化NK細胞作用;促進胸腺外T淋巴細胞的分化作用。

3.對實驗性肝細胞損傷的抑制作用 在in vitro初代培養的大鼠肝細胞系,甘草酸苷有抑制由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細胞損傷作用。

4.抑制病毒增殖和對病毒的滅活作用 在小鼠MHV(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實驗中,給予甘草酸苷可延長其生存日數;在兔的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發痘阻止實驗中,本品有阻止發痘的作用;在體外實驗系,也觀察到了本品抑制皰疹病毒等的增殖作用,以及對病毒的滅活作用。

5.有報道甘氨酸及蛋氨酸可以抑制給大鼠口服甘草酸苷所引起的尿量和鈉排泄減少。

【適應證】

1.治療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異常。

2.可用于治療濕疹、皮膚炎、蕁麻疹。

【用法與用量】

1.口服

成人通常1次2~3片,小兒1次1片,1日3次,飯后口服。

2.靜脈滴注

成人1次/天,40~100ml/次(2~5支/次),直接靜脈推注或加入適量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依年齡、病情適當增減,可長期連續或間歇給藥。

【注意事項】

1.慎重給藥

高齡患者低鉀血癥的發生率高,對高齡患者應慎重給藥(參照老年患者用藥)。

2.一般注意事項

由于該制劑中含有甘草酸苷,所以與其他含甘草的制劑并用時,可增加體內甘草酸苷含量,容易出現假性醛固酮增多癥,應予注意。

【不良反應】

1.重要的不良反應

(1)休克、過敏性休克(發生頻率不明):

有時可能出現休克、過敏性休克(血壓下降、意識不清、呼吸困難、心肺衰竭、潮紅、顏面水腫等),因此要充分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時應立即停藥,并給予適當處置。

(2)過敏樣癥狀(anaphylaxis-like symptom)(發生頻率不明):

有時可能出現過敏樣癥狀(呼吸困難、潮紅、顏面水腫等),因此要充分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時應立即停藥,并給予適當處置。

(3)假性醛固酮癥(pseudoaldosteronism)(發生頻率不明):

增大藥量或長期連續使用可出現重度低鉀血癥、增加低鉀血癥的發生率,出現血壓上升、鈉及液體潴留、水腫、體重增加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癥狀。在用藥過程中要充分注意觀察(如測定血清鉀值等),發現異常情況應停止給藥。另外,可出現由于低鉀血癥導致的乏力感、肌力低下等癥狀。

2.其他不良反應

在增大用藥物劑量時,可增加血清鉀下降、血壓升高的發生。

【藥物相互作用】

合并用藥時需注意。

【應急處理】

藥物過量尚不明確。

雙嘧達莫 dipyridamoIe

【其他名稱】

潘生丁,哌醇定。

【制劑與規格】

片劑:25mg;注射劑:10mg/2ml。

【藥理作用】

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雙嘧達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濃度(50μg/ml)可抑制血小板釋放。

作用機制可能為:

(1)抑制血小板攝取腺苷,而腺苷是一種血小板反應抑制劑;

(2)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內環磷酸腺苷(cAMP)增多;

(3)抑制血栓烷素A2(TXA2)形成,TXA2血小板活性的強力激動劑;

(4)增強內源性PGI2

【適應證】

本品早年曾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藥物,現已少用作抗心肌缺血。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用于心臟手術或瓣膜置換術,可減少血栓栓塞的形成。

【用法與用量】

1.靜脈滴注

0.142mg/(kg?min),靜脈滴注共4分鐘。

2.口服

一次25~50mg,一日3次,飯前服。兒童3~5mg/(kg?d),分3次。

【注意事項】

1.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故低血壓患者應慎用。

2.不宜與葡萄糖以外的其他藥物混合注射。

3.與肝素合用可引起出血傾向。

4.有出血傾向患者慎用。

【不良反應】

治療劑量時不良反應輕而短暫,長期服用最初的副作用多消失。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暈、頭痛、嘔吐、腹瀉、臉紅、皮疹和瘙癢。罕見心絞痛和肝功能不全。不良反應持續或不能耐受者少見,停藥后可消除。上市后的經驗報告中罕見不良反應有喉頭水腫、疲勞、不適、肌痛關節炎、惡心、消化不良、感覺異常、肝炎、禿頭、膽石癥、心悸和心動過速。

【藥物相互作用】

1.與阿司匹林有協同作用。與阿司匹林合用時,劑量應減至1日100~200mg。

2.本品與雙香豆素抗凝藥同用時出血并不增多或加劇。

【應急處理】

過量使用該藥后,如果發生低血壓,必要時可用升壓藥。雙嘧達莫與血漿蛋白高度結合,透析可能沒有效果。

復方蘆丁 compound rutin

【制劑與規格】

片劑:每片含蘆丁20mg,維生素C 50mg。

【藥理作用】

本品為維生素P屬的一種,是一種脫氫黃素酮的糖苷,在食物中常與維生素C共存。維生素P是一種氫的傳遞體,可能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酶的作用,能影響甲狀腺的活動,并使腎上腺素免于氧化;在體內,能增強維生素C的作用和促進維生素C在體內蓄積。維生素C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維持血管彈性,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其脆性與通透性,并促進其細胞增生和防止血細胞凝集。

【適應證】

主要用于脆性增加的毛細血管出血癥,也用于高血壓腦病、腦出血、視網膜出血、出血性紫癜、急性出血性腎炎、再發性鼻出血、創傷性肺出血、產后出血等的輔助治療。

【用法與用量】

口服:每日3次,每次1~2片。

【注意事項】

本品在體內幾乎不被吸收,故口服其療效不確切。

【不良反應】

尚不明確。

【藥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確。

【應急處理】

藥物過量尚不明確。

肝素鈉 heparin sodium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1000U,5000U,12500U。

【藥理作用】

由于本品具有帶強負電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擾血凝過程的許多環節,在體內、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機制比較復雜,主要通過與抗凝血酶Ⅲ(AT-Ⅲ)結合,而增強后者對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壞,妨礙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從而妨礙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

【適應證】

1.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腦梗死等)。

2.各種原因引起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3.也用于血液透析、體外循環、導管術、微血管手術、靜脈套管穿刺術后封管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標本或器械的抗凝處理。

【用法與用量】

靜脈滴注:120~150U/kg加入100ml 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 次/日,連用5天。

其他事項詳見第三章第四節常用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項下。

低分子肝素鈉 Iow moIecuIar weight heparin sodium

【其他名稱】

齊征。

【制劑與規格】

注射液:0.2ml:2500IU;0.4ml:5000IU。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凝血酶Ⅲ(AT-Ⅲ)依賴性抗Ⅹa因子活性。藥效學研究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鈉對體內、外的動、靜脈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本品能刺激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凝血途徑抑制物和纖溶酶原活化物,分子量>6000D的制劑影響凝血功能,使APTT略延長。本品不作為溶栓藥,但對溶栓藥有間接協同作用。產生抗栓作用時,出血可能性小。本品無致突變作用,亦不影響生殖功能和胚胎發育。

【適應證】

本品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時預防血凝塊形成,也可用于預防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易栓癥或已有靜脈血栓塞癥的孕婦為本品的適應證。

【用法與用量】

1.治療急性深部靜脈血栓

(1)每日1次用法:

200IU/kg,皮下注射,每日1次,每日總量不可超過18000IU。

(2)每日兩次用法:

100IU/kg,皮下注射,每日兩次,該劑量適用于出血危險較高的患者。通常治療中無須監測,但可進行功能性抗Ⅹa測定。皮下注射后3~4小時取血樣,可測得最大血藥濃度。推薦的血藥濃度范圍為0.5~1.0IU抗Ⅹa/ml。

治療至少需要5天。

2.血液透析期間預防血凝塊形成

血液透析不超過4小時:每次透析開始時,應從血管通道動脈端注入本品5000IU,透析中不再增加劑量或遵醫囑;血液透析超過4小時:每小時須追加上述劑量的1/4,或根據血透最初觀察到的效果進行調整。

3.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

皮下注射120IU/kg,每日兩次,最大劑量為10000IU/12h,至少治療6天。

4.預防與手術有關的血栓形成

(1)伴有血栓栓塞并發癥危險的大手術:

術前1~2小時皮下注射2500IU,術后每日皮下注射2500IU直到患者可活動,一般需5~7天或更長。

(2)具有其他危險因素的大手術和矯形手術:

術前晚間皮下注射5000IU,術后每晚皮下注射5000IU,治療須持續到患者可活動為止,一般需5~7天或更長;也可術前1~2小時皮下注射2500IU,術后8~12小時皮下注射2500IU,然后每日早晨皮下注射5000IU。

【注意事項】

1.不能用于肌內注射(肌內注射可致局部血腫)。硬膜外麻醉方式者術前2~4小時慎用。

2.下列情況慎用 有過敏史者;有出血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者(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腦卒中,嚴重肝、腎疾病,嚴重高血壓,視網膜血管性病變。本品不宜用為體外循環術中的抗凝劑。

3.注意定期檢查血小板計數,必要時監測血漿抗Ⅹa因子活性。

【不良反應】

偶見輕微出血、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注射部位輕度血腫和壞死。

【藥物相互作用】

本品與非甾體抗炎藥、水楊酸類藥、口服抗凝藥、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和血漿增容劑(右旋糖酐)等藥物分別同時使用時應注意觀察,因這些藥物能增加出血危險性。

【應急處理】

藥物過量導致凝血能力過低,出血危險性增加。正常藥量時可出現注射部位輕微出血或血腫,一般不須停藥。必要時應立即緩慢靜脈注射魚精蛋白,可完全中和本品抗Ⅱa活性,部分中和抗Ⅹa活性。魚精蛋白的劑量須根據本品劑量調整,約17.5mg魚精蛋白可中和本品0.25ml。治療時必須考慮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肃北| 四平市| 上饶县| 汉寿县| 平乐县| 东光县| 云南省| 和政县| 沛县| 许昌市| 安西县| 赤城县| 洛阳市| 小金县| 乌鲁木齐县| 蒙自县| 修水县| 宁乡县| 合山市| 射洪县| 隆安县| 金乡县| 思南县| 琼结县| 普宁市| 驻马店市| 四川省| 泸西县| 孝感市| 诏安县| 额济纳旗| 五莲县| 土默特左旗| 汶上县| 康保县| 济宁市| 馆陶县| 休宁县| 尉犁县|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