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 李德愛 陳志紅 傅平主編
- 8014字
- 2019-08-22 17:02:24
第十節 先天性弓形蟲病
先天性弓形蟲病(congenital toxoplasmosis)是由弓形蟲感染所致,先天性弓形蟲感染與妊娠關系密切,母親在妊娠期受到弓形蟲感染后,不論是顯性或隱性感染,均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直接影響胎兒發育,是引起小兒中樞神經系統先天畸形及精神發育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先天性弓形蟲病現已成為人類先天性感染中最嚴重的疾病,多可致胎兒畸形、早產、死產等。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1.弓形蟲中醫叫三尸蟲,是細胞內寄生蟲。寄生于細胞內,隨血液流動,到達全身各部位,破壞大腦、心臟、眼底,致使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病。它是專性細胞內寄生蟲,球蟲亞綱、真球蟲目、等孢子球蟲科、弓形蟲屬。人感染了這種寄生蟲,便患了弓形蟲病。
初次感染弓形蟲的孕婦約半數滋養體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先天性弓形蟲病系母親在孕期感染后,弓形蟲經胎盤侵犯胎兒所致。孕婦感染后雖不表現出明顯癥狀,卻可引起胎兒的嚴重不良后果,如流產、早產、死胎和嚴重畸形,也可以給患兒遺留中樞神經系統障礙,造成出生后不久死亡。新生兒的顯性感染多為先天性獲得。
2.傳染源 凡體內帶有弓形蟲的哺乳類、鳥類等動物均可為傳染源,其中受感染的貓及貓科動物為主要傳染源。
3.傳播途徑
(1)經胎盤傳染:初次感染弓形蟲的孕婦可經胎盤傳染給胎兒,這是先天性致畸的重要傳染源。具體來說,喜歡或經常吃生冷食品,包括蔬菜、水果,特別是喜吃生肉的孕婦,非常容易感染寄生蟲如弓形蟲。經常接觸動物,以及喝未經高壓高溫消毒過的牛奶,也是罹患寄生蟲疾病的危險因素。
(2)經口感染:后天感染,主要經口傳播,受染動物的糞便經口食入后,即可感染發病。可通過生吃含有弓形蟲包囊動物的肉及生乳、蛋、水生食物等而感染。此外,貓、狗、羊、雞的臟器內幾乎都有弓形蟲,豬和羊肉中含有弓形蟲包囊,食肉動物可經口感染。
(3)其他:輸入含有弓形蟲的獻血員血液、使用弓形蟲感染者的腎源進行腎移植后也可感染弓形蟲。人與感染弓形蟲的貓、狗等動物接觸,手、臉被舔或咬傷時可感染。
(二)發病機制
1.病原作用于宿主細胞的機制 在感染早期,弓形蟲播散到全身器官及組織,引起相應的病變;感染晚期,機體對弓形蟲逐漸產生特異性抗體,弓形蟲在組織內形成包囊,原有病變也逐漸趨于靜止。若宿主免疫降低,病原體在宿主細胞內增殖后,使細胞變性腫脹以致細胞破裂,散發出弓形蟲,再侵入其他細胞,如此反復引起組織器官的損害,主要表現為由于血管栓塞而引起壞死灶和周圍組織的炎性細胞浸潤,這些是基本的病理改變。病變由滋養體引起,而包囊一般不引起炎癥。病變好發部位有腦、眼、淋巴結、心、肺、肝、脾和肌肉等處。
入侵人體后,在部分人不產生癥狀,屬隱性感染,發病者僅少數。弓形蟲病的情況取決于病原體和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隱性感染或病變已靜止的患者,當免疫功能低下時(或接受免疫抑制藥治療)能導致病變活動。
2.胎兒受感染的機制 母親妊娠期間受弓形蟲感染后,通過血行侵入胎盤及胎兒血液循環內,引起胎兒感染;或者隱匿在慢性感染型的母親的子宮內膜或子宮肌層內的蟲體進入羊膜腔,隨羊水被胎兒吞飲后,而引起胎兒感染。
弓形蟲侵入胎兒體內后,易寄生于腦細胞及發育不成熟的幼稚細胞內繁衍后代,損害胚胎細胞生長發育。
孕早期感染:孕婦弓形蟲原發性感染的胎兒受染率為17.0%,損害程度最嚴重。當感染發生在前3個月多引起流產、死產或發育缺陷兒,幸存者智力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由于孕早期感染弓形蟲往往導致流產、死胎等結局,所以在成活的先天性弓形蟲患者中,其發病率在妊娠最后3個月為高,妊娠中期次之。
孕中期感染:孕婦弓形蟲原發性感染的胎兒受感染率為25.0%,損害程度偏嚴重。在妊娠中期感染,多出現死胎、早產和嚴重腦、眼疾患。
孕晚期感染:孕婦弓形蟲原發性感染的胎兒受染率為65.0%。在妊娠晚期感染,因胎兒已逐漸成熟,則胎兒可發育正常,亦可出現早產,或出生后才出現癥狀。要注意的是,妊娠晚期感染后,僅有少數胎兒呈急性感染表現,約80%呈隱匿感染,在出生時無癥狀,而在數月、數年甚至成年時方發病。其后發病,以慢性反復發病為特點,主要損傷神經系統和眼。
3.妊娠之前已慢性感染的婦女,胎兒感染的機會較少。感染弓形蟲的母親,一般只對1次妊娠結局產生作用,下1胎則正常,這可能與母親產生的保護抗體向胎兒移行有關。此外,弓形蟲感染可增加妊娠并發癥。有學者發現,小兒時期的許多原發性腦疾病實際上多與弓形蟲感染有關。出生后因體內包囊活動,而不斷損傷組織細胞,可出現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視力減退、斜視、失明等癥狀。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先天性弓形病主要表現為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和中樞神經系統及眼部病變。隱匿型先天性弓形蟲病亦較常見,約占80%,出生時可無癥狀,但在神經系統或脈絡膜視網膜有弓形蟲包囊寄生,而至數月、數年或至成人才出現神經系統或脈絡膜視網膜炎癥狀。
新生兒的顯性感染多為先天性獲得。將近分娩時感染,嬰兒可數周后出現癥狀。如在胎兒期能得到母體一定數量抗體,則出生后對本病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仍不足以制止發病,病程多呈遷延性。弓形蟲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中樞神經系統、眼、淋巴結、心肺、肝脾和骨骼肌為主。主要癥狀如下:
1.全身表現
全身感染多見于新生兒,所謂新生兒弓形蟲綜合征的主要表現為貧血、黃疸、肝脾大。
常見癥狀有發熱、貧血、水腫、斑丘疹、嘔吐、發紺、黃疸、肺炎、心肌炎、體腔積液、肝脾大、淋巴結腫大及消化系統損害等。往往可迅速死亡。
2.眼部病變
發生眼球病變者較為多見,最常見表現為脈絡膜視網膜炎,其次為眼肌麻痹、虹膜睫狀體炎、白內障、視神經萎縮,偶爾整個眼球被侵犯,以致眼球變小、畸形及失明。一般發生在兩側眼球。
3.中樞神經系表現
在胎兒出生后,最多見的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可出現腦積水、腦鈣化和各種腦畸形、腦膜腦炎、腦神經癱瘓、運動和意識障礙、抽搐、肢體強直、智力低下等。
本病臨床表現復雜,診斷較難。出生后,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如果母親有流產、早產、死產史,以及與貓密切接觸史或進食未熟的肉類、蛋類、奶類史,胎兒呈現小頭畸形、小眼癥等,在新生兒或嬰兒期出現黃疸持續不退、肝脾大、視網膜脈絡膜炎等,臨床要考慮本病,確診須靠實驗室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1.免疫學檢查
(1)檢測抗體:
所用抗原主要有速殖子可溶性抗原(胞質抗原)和胞膜抗原。前者的抗體出現較早(用染色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測),而后者的抗體出現較晚(用間接血凝試驗等檢測)。同時采用多種方法檢測可起互補作用而提高檢出率。由于弓形蟲在人體細胞內可長期存在,故檢測抗體一般難以區別現癥感染或以往感染,可根據抗體滴度的高低以及其動力學變化加以判斷。
(2)檢測抗原:
系用免疫學方法檢測宿主細胞內的病原體(速殖子或包囊)、在血清及體液中的代謝或裂解產物(循環抗原),是早期診斷和確診的可靠方法。世界各地學者建立了McAb-ELISA以及McAb與多抗的夾心型ELISA法檢測急性患者血清循環抗原,其敏感度為能檢出血清中0.4μg/ml的抗原。
2.病原檢查
(1)直接鏡檢取患者血液、骨髓或腦脊液、胸腹水、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眼房水、羊水等做涂片,或取淋巴結、肌肉、肝、胎盤等活組織切片做瑞氏或吉姆薩染色鏡檢可找到滋養體或包囊,但陽性率不高。亦可做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組織內弓形蟲。
(2)動物接種或組織培養:取待檢體液或組織懸液,接種于小鼠腹腔內,可產生感染并找到病原體,第1代接種陰性時,應盲目傳代3次;或做組織(猴腎或豬腎細胞)培養以分離、鑒定弓形蟲。
(3)DNA雜交技術:應用32P標記含弓形蟲特異DNA序列的探針,與患者外周血內細胞或組織DNA進行分子雜交,顯示特異性雜交條帶或斑點為陽性反應。此外,亦可用聚合酶鏈反應診斷本病,與探針雜交、動物接種和免疫學檢查方法相比較,顯示其具有高度特異、敏感和快速等優點。
3.皮內試驗
以受染小鼠腹腔積液或雞胚液作抗原,常出現延遲性結核菌素反應,可用作流行病學調查。目前應用不多。
三、治療原則與策略
對確診為先天性弓形蟲病的患兒,不管有無癥狀,均應給予治療。
1.目前首選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聯合用藥。磺胺嘧啶能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使二氫葉酸合成減少,乙胺嘧啶是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兩藥均使蟲體核酸合成障礙而抑制其生長,故兩藥聯用具有協同作用。磺胺嘧啶50~100mg/(kg?d),分4次口服。乙胺嘧啶第1天劑量1mg/kg,分2次口服;第2天起劑量減半,1次口服。乙胺嘧啶有骨髓抑制作用,故應同時加服葉酸5mg/次,3次/天。以上兩藥聯用療程最短1個月,每個療程間隔1個月,用3~4個療程。
2.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可滲入眼組織中,濃度較高,治療眼弓形蟲病療效較好。10~25mg/(kg?d),分3~4次口服,療程為4~6周,可間隔2周后再重復1個療程。
3.螺旋霉素 可與弓形蟲核糖核酸結合抑制tRNA,使蛋白合成障礙,產生抗蟲體作用。螺旋霉素在臟器和胎盤中的濃度高,無致畸作用,安全,不良反應小,且能有效地控制弓形蟲經胎盤播散,目前已廣泛用于妊娠期獲得性急性弓形蟲病。與螺旋霉素同類的阿奇霉素亦有類似效果。
四、常用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克林霉素見本章第六節項下。
乙胺嘧啶 pyrimethamine
【其他名稱】
乙胺嘧啶片,息瘧定。
【制劑與規格】
片劑:6.25mg,25mg。
【藥理作用】
本品的化學結構與氯胍、環氯胍、甲氧芐啶(TMP)相似。主要作用是在對氨苯甲酸合成葉酸的過程中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使二氫葉酸不能還原成四氫葉酸,從而干擾核酸成分中的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最后使核酸合成減少。它對瘧原蟲及宿主的葉酸代謝均有干擾作用,但對原蟲的干擾作用比對宿主的大得多,因而通過對瘧原蟲細胞核分裂的抑制,而使瘧原蟲的繁殖受到影響。
【適應證】
本品主要用于瘧疾的預防,也可用于治療弓形蟲病。
【用法與用量】
1.預防用藥
1次按體重0.9mg/kg,每周服1次,最高劑量每次25mg。
2.耐氯喹蟲株所致的惡性瘧
每次0.3mg/kg,1日3次,療程為3日。
3.弓形蟲病
1mg/(kg?d),分2次服,服用1~3日后改為0.5mg/(kg?d),分2次服,療程為4~6周,必要時可重復1~2個療程。新生兒先天性弓形蟲病2mg/(kg?d),連服2日后改為1mg/(kg?d),連服6個月,然后每周3次,連服12個月。
【注意事項】
1.下列情況應慎用
(1)1歲以內的兒童慎用。
(2)意識障礙患者應用時或大劑量治療弓形蟲病時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并可干擾葉酸代謝。
(3)G-6-PD缺乏者服用本品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
(4)巨細胞性貧血患者服用本品可影響葉酸代謝。
2.大劑量治療時每周應檢測白細胞及血小板2次。
【不良反應】
1.口服一般抗瘧治療量時毒性很低,較為安全。
2.大劑量應用時,如每日用25mg,連服1個月以上,就會出現葉酸缺乏現象。主要影響生長繁殖特別迅速的組織,如骨髓、消化道黏膜,引起造血功能及消化道癥狀,如味覺改變或喪失,舌頭疼痛、紅腫、燒灼感及針刺感,口腔潰瘍、白斑等,食管炎所致的吞咽困難、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3.較嚴重的是巨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癥等,如及早停藥,能自行恢復。
4.由于過敏所致的皮膚紅斑較少見。
【藥物相互作用】
1.亞葉酸可改善骨髓功能,能減輕本品的毒性作用。
2.與磺胺、甲氧芐啶等合用,可增強預防葉酸缺乏的作用和延緩耐藥性的發生,但可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或全血細胞減少。
3.與勞拉西泮合用可致肝功能損害。
【應急處理】
大劑量應用時,如每日用25mg,連服1個月以上,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礙及消化道癥狀。亞葉酸可改善骨髓功能,減輕本品的毒性作用。
磺胺嘧啶 suIfadiazine
【其他名稱】
磺胺噠嗪。
【制劑與規格】
片劑:0.5g;注射劑:0.4g/2ml,1g/5ml。
【藥理作用】
本品為中效磺胺類抗菌藥,為廣譜抑菌藥,對許多革蘭陽性和陰性菌均具抗菌作用。對非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沙門菌屬、志賀菌屬、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具有抗菌作用。此外,在體外對沙眼衣原體、星形奴卡菌、瘧原蟲和弓形蟲也有活性。本品抗菌活性同磺胺甲唑。但近年來細菌對本品的耐藥性增高,尤其是鏈球菌屬、奈瑟菌屬以及腸桿菌科細菌。本品在結構上類似于對氨基苯甲酸(PABA),可與PABA競爭性作用于細菌體內的二氫葉酸合成酶,從而阻止PABA作為原料合成細菌所需的葉酸,減少了具有代謝活性的四氫葉酸的量,而后者則是細菌合成嘌呤、胸腺嘧啶核苷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必需物質,因此抑制了細菌的生長繁殖。該品為無色或微黃色的澄明液體,遇光易變質。
【適應證】
該品主要用于敏感腦膜炎奈瑟菌所致的腦膜炎患者的治療,也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療:
1.對其敏感的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其他鏈球菌所致的急性支氣管炎、輕癥肺炎。
2.星形奴卡菌病。
3.氯喹耐藥的惡性瘧疾治療的輔助用藥。
4.與乙胺嘧啶聯合用藥治療弓形蟲病。
【用法與用量】
兒童劑量:
1.口服 一般感染50~75mg/(kg?d),分兩次,首劑50~75mg/kg,總量不超過2g/ d;治療弓形蟲每次25~50mg/kg,每6小時1次。
2.注射劑 本品需用無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稀釋成5%的溶液,緩慢靜脈注射,靜脈滴注濃度≤1%。2個月以上小兒一般感染,本品劑量為每日50~75mg/kg,分2次應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者劑量為每日100~150mg/kg,分3~4次,首劑負荷量為50mg/kg,靜脈滴注或緩慢靜脈注射。
【注意事項】
1.對本品或其他磺胺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2.新生兒和<2個月的嬰兒禁用,除非治療先天性弓形蟲病時可作為乙胺嘧啶聯合用藥。
3.對呋塞米、砜類、噻嗪類利尿藥、磺脲類、碳酸酐酶抑制藥呈現過敏的患者慎用。
4.應用磺胺藥期間多飲水,以防結晶尿的發生,必要時亦可服藥堿化尿液。
5.注射劑僅供重患者應用,病情改善后應盡早改為口服給藥,不宜做皮下與鞘內注射。由于磺胺藥可與膽紅素競爭在血漿蛋白上的結合部位,而新生兒的乙酰轉移酶系統未發育完善,磺胺游離血藥濃度增高,增加核黃疸發生的危險性,因此該類藥物在新生兒及2個月以下嬰兒屬禁忌。
6.下列情況應慎用 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血卟啉癥、失水、艾滋病、休克和老年患者。
7.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8.不可任意加大劑量、增加用藥次數或延長療程,以防蓄積中毒。
9.由于該品能抑制大腸埃希菌的生長,妨礙B族維生素在腸內的合成,故使用本品超過1周以上者,應同時給予維生素B以預防其缺乏。
10.治療中須注意檢查以下項目 ①全血象檢查,對接受較長療程的患者尤為重要;②治療中定期進行尿液檢查(每2~3日查尿常規1次),以發現長療程或高劑量治療時可能發生的結晶尿;③肝、腎功能檢查。
【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較為常見,可表現為藥疹,嚴重者可發生滲出性多形紅斑、剝脫性皮炎和大皰表皮松解萎縮性皮炎等;也有表現為光敏反應、藥物熱、關節及肌肉疼痛、發熱等血清病樣反應。
2.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癥、血小板減少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 患者可表現為咽痛、發熱、蒼白和出血傾向。
3.溶血性貧血及血紅蛋白尿 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的患者應用磺胺藥后易發生,在新生兒和小兒中較成人多見。
4.高膽紅素血癥和新生兒核黃疸 由于磺胺藥與膽紅素競爭蛋白結合部位,可致游離膽紅素增高。新生兒肝功能不完善,故較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和新生兒黃疸.偶可發生核黃疸。
5.肝臟損害 可發生黃疸、肝功能減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肝壞死。
6.腎臟損害 可發生結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偶有患者發生間質性腎炎或腎小管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
7.惡心、嘔吐、胃納減退、腹瀉、頭痛、乏力等,一般癥狀輕微,不影響繼續用藥。偶可發生艱難梭菌腸炎,此時需停藥。
8.甲狀腺腫大及功能減退偶有發生。
9.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偶可發生,表現為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幻覺、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現均需立即停藥。本品所致的嚴重不良反應雖少見,但可致命,如滲出性多形紅斑、剝脫性皮炎、大皰表皮松解萎縮性皮炎、暴發性肝壞死、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異常。治療時應嚴密觀察,當皮疹或其他早期征兆出現時即應立即停藥。
【藥物相互作用】
1.合用尿堿化藥可增加該品在堿性尿中的溶解度,使排泄增多。
2.不能與對氨基苯甲酸同用,氨基苯甲酸可代替該品被細菌攝取,兩者相互拮抗。也不宜與含對氨苯甲酰基的局麻藥如普魯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等合用。
3.與口服抗凝藥、口服降血糖藥、甲氨蝶呤、苯妥英鈉和硫噴妥鈉同用時,上述藥物需調整劑量,因本品可取代這些藥物的蛋白結合部位,或抑制其代謝,以致藥物作用時間延長或毒性發生。
4.與骨髓抑制藥同用時可能增強此類藥物潛在的不良反應。如有指征需兩類藥物同用時,應嚴密觀察可能發生的毒性反應。
5.與避孕藥(口服含雌激素者)長時間合用可導致避孕的可靠性減小,并增加經期外出血的機會。
6.與溶栓藥合用時可能增大其潛在的毒性作用。
7.與肝毒性藥物合用時可能引起肝毒性發生率的增高。對此類患者尤其是用藥時間較長及以往有肝病史者應進行嚴密的監測。
8.與光敏感藥物合用時可能發生光敏感的相加作用。
9.接受該品治療者對維生素K的需要量增加。
10.不宜與烏洛托品合時用,因烏洛托品在酸性尿中可分解產生甲醛,后者可與該品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使發生結晶尿的危險性增加。
11.該品可取代保泰松的血漿蛋白結合部位,兩者合用時可增加保泰松的作用。
12.因該品有可能干擾青霉素類藥物的殺菌作用,最好避免與此類藥物同時應用。
13.磺吡酮與該品合用時可減少該品自腎小管的分泌,導致血藥濃度升高而持久或產生毒性,因此在應用磺吡酮期間或應用其治療后可能需要調整該品的劑量。
【應急處理】
該品所致的嚴重不良反應雖少見,但可致命,如滲出性多形紅斑、剝脫性皮炎、大皰表皮松解萎縮性皮炎、暴發性肝壞死以及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異常。治療時應嚴密觀察,當皮疹或其他反應早期征兆出現時即應立即停藥,并給予對癥支持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表現為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幻覺、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現均需立即停藥。
螺旋霉素 spiramycin
【其他名稱】
螺旋霉素片。
【制劑與規格】
片劑:0.75g(75萬U)/片;膠囊:37.5萬U/粒。
【藥理作用】
該品系多組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作用機制、抗菌譜與紅霉素相似,抗菌作用與紅霉素相似或略差,但比其具有更長的抗生素后效應(PAE)。與紅霉素有交叉耐藥。對革蘭陽性菌和一些革蘭陰性菌如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梭狀芽孢桿菌等,包括對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氯霉素耐藥菌均有效。對立克次體等有效。臨床并未顯示有特別優于紅霉素之處。
【適應證】
該品主要適用于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白喉桿菌、支原體、梅毒螺旋體等敏感菌所致的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咽炎、中耳炎、皮膚和軟組織感染、乳腺炎、膽囊炎、猩紅熱、牙科和眼科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非淋菌性尿道炎,亦可用于隱孢子蟲病;或作為治療孕婦弓形蟲病的選用藥物。
【用法與用量】
口服:20kg以上兒童,1次每千克體重7.5萬U,1日2次,或1次每千克體重5萬U,1日3次;體重30kg及以上兒童,可參考成人劑量服用,或遵醫囑。成人常用量為1日6片,分2~3次服用;重癥感染患者劑量可遵醫囑增加到1日8片。該品受胃酸影響輕,飯后服。該品與其他大環內酯類有較密切的交叉耐藥性。
【注意事項】
1.由于肝膽系統是乙酰螺旋霉素排泄的主要途徑,故嚴重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該品。
2.輕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不需做劑量調整,但乙酰螺旋霉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尚缺乏資料,故應慎用。
3.如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
【不良反應】
1.患者對該品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主要為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常發生于大劑量用藥時,程度大多輕微,停藥后可自行消失。
2.變態反應極少,主要為藥疹。未發現肝、腎功能損害及血、尿常規異常。
【藥物相互作用】
1.該品不影響氨茶堿等藥物的體內代謝。
2.在接受麥角衍生物類藥物的患者中,同時使用某些大環內酯類曾出現麥角中毒,目前尚無麥角與乙酰螺旋霉素相互作用的報道,但理論上仍存在這一可能性,因此乙酰螺旋霉素與麥角不宜同時服用。
【應急處理】
大劑量時可有腹痛、惡心、嘔吐,應停藥。必要時可催吐或洗胃,并多飲水或輸液促進藥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