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 李德愛 陳志紅 傅平主編
- 3344字
- 2019-08-22 17:02:23
第八節 新生兒出血病
新生兒出血病(hemorrhag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體內維生素K依賴因子的凝血活力低下所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本病病因是維生素K缺乏,與下列因素有關:
1.維生素K儲存量低
由于維生素K經過胎盤的通透性差,孕母維生素K很少進入胎兒體內,嬰兒(尤其是早產兒及小于胎齡兒)出生時血中維生素K水平普遍較低,肝內維生素K儲存量亦低。
2.攝入不足
母乳中維生素K的含量(15μg/L)僅為牛奶(60μg/L)的1/4,同時母乳喂養兒腸道菌群產生維生素K也較少,初生母乳量又不足等,因此,母乳喂養者發病率較牛奶喂養者高15~20倍。
3.合成不足
維生素K主要由正常腸道菌群合成,初生新生兒腸道菌群尚未建立,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腸道炎癥或口服抗生素等可抑制腸道正常菌群,致使維生素K合成不足。
4.其他
患兒有肝膽疾患、先天性膽道閉鎖等,因膽汁分泌減少,可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加重維生素K缺乏。某些因素可促使維生素K不足的新生兒發生出血,比如母親產前應用某些藥物,如抗驚厥藥、抗凝藥(雙香豆素)、利福平、異煙肼等,妊娠或分娩過程發生并發癥等,可加重維生素K缺乏。
(二)發病機制
維生素K缺乏之所以導致出血,是由于某些凝血因子的凝血生物活性直接依賴于維生素K的存在。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谷氨酸殘基需要經過羧化過程,它們的谷氨酸殘基需羧化為γ-羧基谷氨酸,具有更多的Ca2+結合位點,增加鈣結合位點,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這一羧化過程需要一種依賴于維生素K的羧化酶參與,故這4種凝血因子又名維生素K依賴因子。如發生維生素K缺乏,這4種凝血因子就沒有活性,上述4種凝血因子只是無功能的蛋白質,不能參與凝血過程,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出血。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本病特點是患兒突然發生出血,而其他情況都很正常,也沒有嚴重的潛在疾病,血小板計數和纖維蛋白原均正常,血液中沒有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注射維生素K1后,可在幾小時內出血很快停止。根據發病日齡及并發癥的不同,可分為3種類型:
1.早發型
少數患兒于娩出過程或出生后24小時內發生出血,多與孕母用藥有關,如抗凝藥(雙香豆素)、抗癲癇藥(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及抗結核藥(利福平、異煙肼)等,這些藥物可干擾胎兒維生素K的功能。出血程度輕重不一,出血部位不同,從輕微的皮膚出血、臍殘端滲血至大量胃腸道出血及致命性顱內、胸腔或腹腔出血等。
2.經典型
多數嬰兒于出生后第2~3天發病,最遲于生后1周發病,早產兒可遲至2周。多見于母乳喂養兒,出血程度輕重不等,—般為少量或中量出血,但有些輕度出血可為嚴重致命出血(如顱內出血)的前驅癥狀,少數病例可發生消化道或臍端大出血導致休克。出血部位以胃腸道(便血和嘔血)最常見,其他有臍帶殘端、皮膚出血以受壓處最多見,受壓處呈大片瘀斑,甚至發展成血腫、穿刺部位長時間滲血、鼻出血、肺出血、帽狀腱膜下、顱內出血、注射部位或手術傷口的滲血,尿血、陰道出血等偶可見到。
3.遲發型
個別母乳喂養兒于生后1~3個月發生出血,最常見的是顱內出血(常遺留CNS后遺癥),其次是皮下、胃腸和黏膜下出血。多與某些疾病有關,如嬰兒肝膽疾患和慢性腹瀉,維生素K攝入和吸收都減少,加以長期使用抗生素,抑制了腸道正常菌群,維生素K合成減少,使血中維生素K水平進一步下降,進而導致遲發性出血。此外,長時間饑餓或長期接受胃腸外高營養的嬰兒,亦可發生維生素K缺乏而致出血。
(二)診斷
新生兒出血癥的診斷主要根據病例特點、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健康新生兒生后2~5天發生自然出血現象、血小板和出血時間正常,可考慮本病。若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凝血時間正常或輕度延長,但出血時間正常,則可確診。注射維生素K1或新鮮血漿等治療有效,可為輔助診斷。
新生兒出血癥患兒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時間為對照的2倍以上便有診斷意義),但出血時間、血小板計數正常。有條件的單位可直接測定血中維生素K水平。
為鑒別嘔吐物中的血是吞入母血抑或胃腸道出血,可做Apt試驗:取吐出物1份加水5份,攪勻后靜置或離心(2000rpm)10分鐘,取上清液5份加1%氫氧化鈉溶液(0.25mmol/L)1份,混勻后靜置2分鐘,上清液仍為粉紅色,說明血中含較多胎兒血紅蛋白(HbF),出血來自新生兒;如上清液轉變為棕黃色,則是吞入的母血。因為新生兒Hb 的80%~90%為HbF,成人Hb的97%為成人血紅蛋白(HbA),HbF具有抗堿作用。
必要時應做B超、CT及MRI檢查。如疑有顱內出血者,進行B超、CT或MRI檢查有助于診斷,不僅可以了解出血情況,確定出血部位、范圍,還可隨訪療效,進行預后判斷。
三、治療原則與策略
1.維生素K1
一旦懷疑本病,應立即給維生素K1治療,治療量為每次1~5mg緩慢靜脈注射(1mg/min),注射速度過快可引起面色潮紅、支氣管痙攣、心動過速及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靜脈注射起效最快,一般在注射后4小時內凝血酶原時間即可趨于正常。應避免采用肌內注射,因易引起注射部位大量出血。也可采用皮下注射,藥物能被較快吸收,注射后可采用壓迫止血。
2.輸新鮮血
出血量較多的患兒,會導致急性失血性貧血和失血性休克,應立即給生理鹽水糾正休克,同時根據患兒血紅蛋白水平,給予輸血,每次輸新鮮血10~20ml/kg。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肝功能不成熟,肝臟不能合成凝血因子,雖用維生素K1治療,常不能迅速起效,最好同時輸新鮮血治療。
3.禁食
對消化道出血者要暫時禁食,從腸道外補充營養。
4.其他
臍部出血要做好包扎;穿刺部位出血要壓迫止血。
四、常用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維生素K1vitamin K1
【其他名稱】
葉綠醌、凝血維生素K1。
【制劑與規格】
片劑:5mg;注射液:10mg/ml。
【藥理作用】
本品為羥化酶的活化劑,參與肝臟合成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Ⅹ。維生素K1缺乏時,上述凝血因子中谷氨酸不能形成γ-羥基谷氨酸而失去結合Ca2+的能力,故無凝血活性,影響凝血過程導致出血。當血液中凝血酶原缺乏時,血液的凝固就會變遲緩,這時補充適量的維生素K1可促使肝臟合成凝血酶原,起到止血的作用。
【適應證】
臨床上該藥應用于凝血酶過低癥、維生素K1缺乏癥、新生兒自然出血癥的防治以及梗阻性黃疸、膽瘺、慢性腹瀉等所致出血以及香豆素類、水楊酸鈉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癥。維生素K1還具有鎮痛、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對內臟平滑肌絞痛、膽管痙攣、腸痙攣引起的絞痛有明顯的效果。本品在肝內代謝,經腎臟和膽汁排出。維生素K1還可以用于多維食品和禽畜飼料的添加劑。
【用法與用量】
1.新生兒出血癥 肌內或皮下注射,每次1~5mg,8小時后可重復給藥。肌內注射1~2小時起效,3~6小時止血效果明顯,12~14小時后凝血酶原時間恢復正常。
2.預防新生兒出血 可于分娩前12~24小時給母親肌內注射或緩慢靜脈注射2~5mg;也可在新生兒出生后肌內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時后可重復。
3.低凝血酶原血癥 肌內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時內總量不超過40mg。
4.本品用于重癥患者靜脈注射時,給藥速度不應超過1mg/min。
5.可用于解救溴鼠靈引起的慢性中毒。具體用法為:
(1)靜脈注射5mg/kg維生素K1,如需要時重復2~3次,每次間隔8~12小時。
(2)口服5mg/kg維生素K1,共10~15天。
(3)輸200ml的枸櫞酸化血液。
【注意事項】
1.有肝功能損傷的患者,本品的療效不明顯,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損傷。
2.本品對肝素引起的出血傾向無效。創傷出血無必要使用本品。
3.本品用于靜脈注射宜緩慢,給藥速度不應超過1mg/min。
4.本品應避免凍結,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層則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條件下加熱至70~80℃,振搖使其自然冷卻,如澄明度正常則仍可繼續使用。
【不良反應】
1.偶見過敏反應。
2.靜脈注射過快,超過5mg/min,可引起面部潮紅、出汗、支氣管痙攣、心動過速、低血壓等,曾有快速靜脈注射致死的報道。
3.肌內注射可引起局部紅腫和疼痛。
4.新生兒應用本品后可能出現高膽紅素血癥、黃疸和溶血性貧血。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與苯妥英鈉混合2小時后可出現顆粒沉淀,與維生素C、維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現混濁。
2.與雙香豆素類口服抗凝劑合用,作用相互抵消。
3.水楊酸類、磺胺、奎寧、奎尼丁等也影響維生素K1的效果。
【應急處理】
靜脈注射過快,超過5mg/min,可引起面部潮紅、出汗、支氣管痙攣、心動過速、低血壓等,應立即減慢速度或停藥,并給予對癥支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