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健康醫療實用大百科
- 張彩山
- 1059字
- 2019-11-01 20:28:13
第三章 呼吸系統疾病
感冒
感冒是世界上最普通的感染性疾病,它由總稱鼻病毒的一組病毒引起,同時出現大量的上呼吸道癥狀。
癥狀
感冒病毒的潛伏周期為1~4天,癥狀多發生于固定部位,比如咽部。48小時后癥狀開始有較大變化,此時出現明顯的診斷指征。這些癥狀是由于發炎和鼻黏膜腫脹引起的。如果沒有更復雜的發展,癥狀會持續2~4天,包括:
·流鼻涕。
·打噴嚏。
·鼻塞。
·流淚。
·鼻竇充血引起面部疼痛。
·喉嚨腫痛,發干,咳嗽。
·發熱——少見于兒童,罕見于成人。
·膿性鼻分泌物(疾病后期)。
·疲勞。
病因
傷風和感冒發熱(有些感冒常伴發熱)絕大多數是由如下各組病毒感染引發的。
·鼻病毒。
·腺病毒。
·冠狀病毒。
·副流感病毒。
·艾柯病毒。
·呼吸道合胞體病毒。
·柯薩奇病毒A。
·甲、乙型流感病毒。
主要傳染途徑為鼻與口腔的傳染,但有時也可通過肌膚相互接觸而傳染。比如手指不小心接觸到了攜帶病毒的鼻分泌物,當它再與健康人的口、鼻接觸,健康人就可能被傳染。因此患者咳嗽、打噴嚏或同他人直接接觸都易導致疾病傳染。
通過患感冒而得到的免疫期通常較短。這是因為感冒病毒通常并不進入血液循環,因而機體很難建立免疫應答來抵抗感冒。
診斷
臨床診斷是必需的。感冒經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例如,鼻、眼(鼻淚管)、咽和胸部的不適。導致喉頭發炎(張開嘴可以看到咽部)、咳嗽(氣管炎)或者支氣管炎的相關癥狀。
眾所周知,鼻分泌物本來就包含各種類型的鼻病毒,所以實驗室檢查并不是確診所必需的。
大多數的感冒都會自己痊愈。也有些病例會由于兩種細菌感染而變得復雜,導致鼻竇炎、中耳炎(中耳部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
治療
治療僅以緩解癥狀為目的,沒有對感冒病毒敏感的抗生素。常用的治療手段有服用止痛藥(例如阿司匹林)、鼻塞患者使用霧化吸入劑、喝熱水緩解咳嗽等。止咳糖漿之類的藥物收效甚微。患者應戒煙以免過度刺激黏膜。
至今尚無特效療法和免疫學方法對感冒有效。因此最近的研究重點多放在如何研制出能夠縮短病程、限制疾病傳播的藥品上,但還未有切實成果。也有某些抗病毒藥在臨床上使用,但它們大多價格昂貴,而且即使不用藥,感冒也不過持續4天左右。
高危人群
某些特定的個體得流感后出現并發癥的風險很大。并發癥包括:支氣管炎、侵犯氣管的細菌感染和肺炎。流感流行期間肺炎導致的死亡很常見。
因流感而出現并發癥的高危人群包括下述幾種。
·早產兒和低體重的新生兒和幼兒。
·老年人。
·吸煙者。
·哮喘患者。
·糖尿病或艾滋病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營養不良及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
高危人群如果出現了流感并發癥,則不能在家里接受治療,必須在癥狀發生時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