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才會有煩惱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關門不跟人說話,嘟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我們想擁有好心情,就得從壞心情中開脫,放下心情的包袱,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對于那些給自己制造困擾的想法,要狠下心來,把它拋開,這就能應付自如,擁有好心情。因此,人人都應該學會放下,放下才能快樂。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如果死守著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只會越走越窄。其實,人只要肯換個想法,調整一下態度,放下心中的包袱,就能讓自己有新的心境。
“九連環”這種益智游戲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說發明于戰國時代。它是人類發明的最奧妙的玩具之一,無論解下還是套上,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19世紀時有人經過論證,證明共需要341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更為便捷的答案。
其玩法比較復雜,解套方法是在前兩環解下后,要解第三環時,需先將解下的第一環再套回,然后才能下第三環,之后再套回第一環;到解四環時,依前法套回前面的三環,再解下開首的前二環,然后才能下第四環,最后又套上開首的前二環。以此類推,每要解開一個環,就必須將前面已解開的環再套回去,直到解到第九環,須將前面所有已解開的環都再套回去。如果解套者在每一步驟中,舍不得把好不容易解下的環套回去,那么這個九連環就無法全部解開。
我們的生活就猶如這個九連環,是一個一個環扣所組成的。如果只貪圖眼前的小名小利,只安逸于現有解開的那個環,而不肯放棄,那么就無法再進一步,獲得更多的收獲;對于悲歡離合的“環”放不下,就會在悲歡離合里痛苦掙扎;對于心中的“環”放不下,生命就會被抑郁套牢。
因為放不下,我們就無法解開人生層層纏繞的環扣,無法解脫。能解套與否,就全在人們的一念之間。因為放不下,所以無法解脫……
一個老和尚帶一個剛出家的小和尚去山下化緣,小和尚一路上都恭恭敬敬地看著師父。他們走到一條小河邊的時候,看到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站在河邊發愁,她的衣服很漂亮,她要過河就必定要弄臟她的衣服,但是她又不想弄臟自己的衣服。
這個時候,老和尚走上前去問姑娘:“你是不是想過河啊……那我背你過吧!”于是老和尚就背著這姑娘過了河,然后把她放下。老和尚就帶著小和尚繼續走。
但是小和尚再不能安心走了。他一直在想師父不是老和我說我們出家人不能近女色的嗎?為什么他就背著女孩過河呢?……他們都離開河邊20多里地了,小和尚還是一直被這樣一個問題困惑著,一路挺納悶的。
小和尚終于忍不住了,他問老和尚:“師父,你不是說我們出家人不能近女色的嗎?為什么你就能背那個漂亮姑娘過河呢?”
師父跟他說:“其實我過了河就把姑娘放下了,而你卻背著她走了20多里地……”
人生中最大的悲劇,就是有不少人喜歡給自己的人生加上許多沉重的負擔,因而造成無謂的痛苦。那么各位,你呢?你心里的不快、世界的浮華紛擾,你放下了嗎?
【每日一點】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靈活巧妙地說“不”
如果你請求別人的幫助,卻遭到了明確的拒絕,你會有什么感覺?肯定會覺得難堪和失望吧。拒絕別人容易招來記恨和不滿,所以對于許多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看來,如何巧妙拒絕他人真的是一門藝術。歷史上很多成功的領導人都精通拒絕的藝術,在說“不”的同時,還能給足對方面子,19世紀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就是一例。
有個野心勃勃的軍官一再請求迪斯雷利加封他為男爵。首相知道此人才能出眾,也很想跟他搞好關系。但軍官不夠加封條件,迪斯雷利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一天首相把軍官單獨請到辦公室,對他說:“親愛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給你男爵的封號,但我可以給你一件更好的東西。”
迪斯雷利放低聲音說,“我會告訴所有人,我曾多次請你接受男爵的封號,但都被你拒絕了。”
果然,軍官謝絕封爵的消息一傳出,眾人都稱贊軍官謙虛無私、淡泊名利,于是對他的禮遇和尊敬遠超過任何一位男爵。軍官由衷感激迪斯雷利,后來成了他最忠實的伙伴和軍事后盾。
由此可見,靈活巧妙地說“不”不僅能擺脫困境,更能促進雙方的感情,贏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在我國古代,古人說“不”就顯得更加藝術和含蓄。
曹操很喜愛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長子曹丕轉立幼子曹植為太子。當曹操就這件事征求大臣賈翊的意見時,賈翊卻一聲不吭。曹操很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發表意見?”
賈翊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么事呢?”
賈翊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來災禍的事。”
曹操聽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其實,在你的確有難處,或者你實在無法滿足對方要求的情況下,你就應該拒絕別人。但是拒絕別人也要考慮對方的情感,盡量做到不傷害雙方的感情。
怎樣說“不”是一門學問。當你拒絕別人的要求時,首先要態度溫和,盡管說“不”是自己的權利,但仍需先說“非常抱歉”或者說“實在對不起”。然后再詳細陳述自己不能“幫忙”的各種理由,這樣,別人在感情上就能接受下來,可以避免一些負面影響。
巧妙的拒絕要讓別人感覺到你拒絕的是這件“事”,而不是他這個人。這件事情雖然被拒絕了,但并不損害你們之間的情感。你可以說:“這件事我非常愿意為你效勞,只是不巧,我現在正在做一件急事,下次您再有這樣的事情,我一定幫忙。”或者你還可以說:“這幾天我實在脫不開身,您是否請小李來幫忙,他在這方面業務比我精通,您若是不方便找他,我可以代您向他求助。”讓別人覺得你雖很想幫助他,但是確實有其他原因你才拒絕的,產生這樣的效果是拒絕別人的最高境界。
另外,不能做到就要明確地拒絕,不要含糊其詞,模棱兩可,更不可刻意拖延,這樣只能失去他人的信任,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
“不”字是一個情緒強烈的負面詞,當你對上司或朋友使用它時,一定要面帶微笑,語氣親切。即使對素不相識的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一定要在拒絕的時候,注意分寸恰當地使用“不”。
最后切記,能力之外的事情,一定要及時巧妙地拒絕,否則便會讓自己陷入更加難堪的境地。當然,拒絕或者表示反對意見也是有技巧的。要敢說“不”,更要靈活巧妙地說“不”。
【每日一點】
答應請求時面帶微笑,說“不”的時候清晰肯定。
別讓情緒吞沒你的理智
古波斯詩人薩迪說過:“事業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可以這么說,學會控制情緒是我們成功和快樂的要訣。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西方有句經典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弱者任思緒控制行為,強者讓行為控制情緒。只有積極主動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一旦情緒失控,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
在美國西部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身體很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時常附在野馬身上,用尖利的嘴刺破野馬的皮膚,吸取鮮血。無論野馬怎么亂蹦亂跳,狂奔竄逃,都對細小的蝙蝠無可奈何。野馬用蹄子踢,用身體撞,對蝙蝠一點作用都沒有,蝙蝠仍然叮在野馬身上、頭上、腿上,終于,野馬因為暴怒和失血無奈地死去了。
其實小小的蝙蝠吸取的血液極其有限,真正導致野馬死亡的,是它的暴怒。伏爾泰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同樣,使人走向瘋狂的,不是環境,而是他的情緒和心態所致。
從心理上講,發怒之人一般氣量狹小,虛榮心過強,或缺乏修養,自制力差。暴怒、狂怒,還會破壞人的健全思維能力,瓦解自制力,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傷害他人,最終給自己帶來麻煩。“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動輒發怒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人在發怒時,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毛發倒豎,鼻孔開大,雙眼圓瞪,咬牙切齒,要消耗比平時大得多的能量。過度的發怒,還會造成神經緊張,臉色蒼白,渾身發抖。發怒過多,心臟、大腦、腸胃都會受到損害,嚴重者會奪人性命。聰明蓋世的周瑜就是被諸葛亮氣得吐血而死,白白葬送了身家性命。
縱觀世界,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其性格情緒都是非常鮮明而穩定的。對于一般人來說,情緒如何控制是一大難題。所以,脾氣火暴的人應該有意識地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一些小竅門:
(1)自我控制。鍛煉堅強的意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控制自己情緒,克服不良情緒的影響。平時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己的自制力,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一些有效方法來克制自己的情緒。比如,當你感到氣憤難消時,就在心中暗誦英文26個字母以制怒;著名作家巴波與人吵嘴時,就把舌尖放在嘴里轉十圈,以使心情平靜下來。
(2)自我轉化。有時,產生的不良情緒是不易控制的。這時,必須采取迂回辦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工作學習或活動中去,使自己沒有時間和可能沉浸在這種情緒之中,從而將情緒轉化。
(3)自我發泄。消除不良情緒,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使之“宣泄”。切忌把不良情緒埋于心里。如果你感到悲痛欲絕或委屈之極時,可以向至親好友傾訴,也可以靠運動來發泄,或者拿起筆將自己的不滿和苦惱寫在紙上,這樣心里會好過點。(4)暫時避開。當情緒不佳時,去看看電影,打打乒乓球,或者漫步于林蔭小徑,或者游泳、劃船,等等。改變一下環境,離開你心情不快的地方,能改善你的自我感覺,能重新整理一下思想情緒,消除不良的因素,從而釋放自己。
(5)幽默療法。幽默與歡笑是情緒的調節劑,它能緩沖惡劣的情緒。幽默給人以快樂,使人發笑,而笑可以驅散心中的積郁,也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對周圍環境適應的尺度。
要真正做到遇事不怒,還得在平時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培養良好性格、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等等,這樣才能夠防“怒”于未然。如果你實在感到憤怒,那么就試著微笑吧。
【每日一點】
人一旦受情緒控制,就會戴上有色眼鏡,看不到真實的世界。
幽默可以化解生活中的波瀾
有句西方諺語是這么說的:“沒有幽默感的文章是一篇公文,沒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沒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所旅店,而沒有幽默感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生活中或社交場合,我們都喜歡幽默,因為幽默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給我們帶來了快樂。
從前有一個農夫,50歲時得了個兒子,他很高興,給兒子取名叫“年輪”。一年以后,他又得了第二個兒子,父親又興高采烈地給兒子取名叫“研究”。又過了一年,第三個兒子又出生了,老人笑得合不攏嘴,他說:“這一定是上帝在和我開玩笑。”于是,他給第三個兒子取名叫“幽默”。
慢慢地,三個兒子茁壯成長,很快就長大成人了。直到一天,父母老得走不動了,他們派三個兒子出去撿柴火。然后,老人問老太太說:“他們各自做得怎么樣?”老太太說:“年輪兒撿了一會兒就不撿了,他說老是重復做同樣的事,太厭煩了。老二根本沒有出去撿柴火,他說正在研究重大問題,別去打攪他。不過,我們不必擔心,‘幽默’已經幫我們撿來了一大堆上好的木柴。”
“啊,多虧了幽默!”老人不無感嘆地說。
人類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像“年輪”一樣過日子,難免厭煩;像“研究”一樣只工作,難免枯燥;總還應該像幽默一樣有些情趣。你學會了幽默,人生便是另外一種心境了。
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它是人的能力、意志和興趣的綜合體現。有幽默感的人能夠自我解嘲,對自己充滿信心,樂觀、豁達。它可以使年輕人變得機智,使老年人變得年輕。在現代人際交往中,幽默感越來越重要,甚至被譽為沒有國籍的親善大使。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幽默都能使你順利地渡過困難的處境,在社交場合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許多場合,人們經常碰到令人尷尬的局面。有時候,你會不經意地說錯了一句話或辦錯了一件事,這時如果你顯得局促、緊張、惶恐,切記不必掩飾自己的難堪,更用不著興師動眾地轉移目標,只要靜下心來說一個有關過失的小幽默就可以了。
在一次慶功聚會上,一位年輕的士兵不小心把酒潑在了巴克利將軍的禿頭上。眾人紛紛驚呆了,那位年輕的士兵也手足無措。巴克利將軍笑著說:“小伙子,你認為這種方法有用嗎?”眾人不由哄堂大笑,氣氛一下子變得非常輕松。
幽默能使你與同事朋友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你也會因此而成為一個樂觀的人,一個能關心和信任別人又能被眾多的人所信任和喜歡的人。曾經有人說,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具備很多條件,但幽默有助于你改善與他人的關系,促進成功,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添加一點幽默,將使你活得更有滋味,使生活變得更精彩。而如果你具有難能可貴的幽默感,也會更受歡迎。
許多人認為幽默是上帝賦予的先天能力,后天無法獲得。其實,幽默是可以學習的。生活中幽默無處不在,你得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去觀察,去傾聽。當你有足夠的技巧和用創造性的新意去表現你的幽默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置身于幽默世界中,人際關系也由此順暢起來了。
【每日一點】
有一顆快樂的心,勝于懷藏著一只藥囊,可以治療心理上的百病。
放棄是人生的大智慧
有個和尚千里迢迢來向禪師求道。禪師先是以禮相待,卻不說禪,他將茶水倒進和尚的杯子,杯子已經滿了但是還在繼續倒。
和尚眼睜睜看著茶水不停地流出來,終于忍不住大聲問道:“都已經滿了,你怎么還倒啊!”
禪師笑了笑:“你就像杯子一樣,里面已經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將自己的杯子倒空,我怎么和你說禪啊!”
禪師的話是富有哲理的。人只想獲得,什么都不愿意放棄,抓住自己的東西不放,不懂得放棄,這樣怎么能領悟生活的真諦呢?
人們買菜的時候,看見有水靈的蔬菜,圖個新鮮,往往買很多回家。但是一回家,看到電冰箱里有以前沒吃完的,生怕壞了,又把剛買的菜放進了冰箱。這樣日復一日,人們總是每天買新鮮蔬菜,但卻很少吃到新鮮菜。這樣的節儉有意義嗎?
每次整理家庭藥箱的時候,看著一堆藥因為過期而不得不扔掉的時候,心里總是舍不得,覺得很遺憾。其實,藥沒用過期了,那說明全家健康,這明明是大好事啊。為什么不把每一次清理藥箱當成高興的喜事呢?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說明,很多人觀念還沒有放開,還不懂得放棄。
生活原本是純樸簡單的。人,因為不懂得舍棄才會有許多痛苦。舍棄才能釋放出新的空間,天地因此豁然開朗,生命會向你展現出另外一番景致。放棄才是完美人生的大智慧。
碰到強敵時,章魚會舍棄自己的內臟,保全自己的性命。遇上天敵時,蜥蜴會斷棄自己的尾巴得以死里逃生。小蝌蚪之所以長成了青蛙,是它舍棄了一條漂亮的尾巴。
不會放棄就等于背上許多沉重的負擔。比如說,那些式樣過時或者陳舊的衣服,穿不出去,在家穿著也很不舒服,但是很多人還經常花時間去收拾,整理,翻曬,費時費力,還讓舊衣服占著本來就擁擠的衣柜。那么,為什么不選擇扔掉或者捐給需要的人呢?這樣不是很好嗎?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時候,為了繼續“獲得”而不做舍棄,這是極其不明智的。
有一個富翁,在坐船過河時,由于風浪太大,船被浪打翻了,富翁落入水中。由于身上帶了過多的錢幣,本來可以輕松游到岸邊的他幾乎要沉入水中。富翁拼命地掙扎,但就是不放棄身上的錢幣,最后終因氣力不支而丟掉了性命。
這個富翁其實就是不懂得放棄的道理,不知道暫時的放棄之后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
在得到的同時,你也在失去;在選擇的同時,你也在放棄。你有無數個機會,但你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人生沒有全選,一個人終其一生,只能選擇一種生活。也許,你會說:只選擇一種可能,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單調枯燥?其實并不是這樣,我們的確只能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比如,你選擇了當作家,你就無法體會做一名成功的商人的樂趣;你選擇了單身漢的自由,你就無法體會婚姻的溫馨。
【每日一點】
有時候放棄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