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考研的機會成本
按經濟學觀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考研也不例外。先算一下經濟方面的機會成本。眾所周知,如今的考研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考“錢”。據報道,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考研費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在職考研者的花費也不會少于這個數字。所有考研者的經濟成本都大于其直接的經濟支出,而且考研的次數越多,其經濟成本就越大。
還有心理壓力成本。幾乎每個考研過來的人都認為那段時間(復習時間)人簡直成了讀書機器,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家庭狀況不是很好的考生,意味著不能為家里創收還要花費家里的錢。
考研的機會成本是比較高的,如果對自己能夠承受的代價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或者無法學以致用,考研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這并非危言聳聽。不久前,兩名工商管理碩士到泉州某IT企業應聘,這家公司的老總認為,他們理論有余,而務實不夠:“我們需要的是踏實做事的人,而不是花費無謂的高薪給公司找麻煩?!?/p>
再算算其他方面的機會成本。時間方面,考研者的時間成本都大于其直接用于考研的時間。考的次數越多,時間成本也越大。相反的例子莫過于比爾·蓋茨了。他停學創業,而不是繼續求學。如果真選擇后者,說不定他也錯過了時機,成就不了今日的微軟。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考研者是不是錯過了很多機遇呢?
假設一下,如果說大學畢業時你有幸成為找到工作的那50%,那么你獲得的將是3年的工作資歷和經驗。而若不幸成為沒有找到工作的那50%,那也會是你一生受用的挫折教育,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如果說當你大學畢業時,因為害怕“找不到工作”而選擇考研,那么3年之后,你仍然要面對“工作不好找”這個現狀。3年的研究生生涯,是為想做研究做學問的人提供的一個良好的深造機會,如果僅僅將其視為逃避壓力的避風港,那么,讀研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近年來,研究生的擴招,讓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下滑,一些企業不承認其“含金量”,只因其“縮水量”過大。研究生期間,如果貪圖安逸享受,不去學些有用的知識,不去為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做打算做設計,不去想畢業后自己仍然要面對的就業問題,那么,社會在你靜止的時候又加速向前發展,不會等著你。
算清了這些方面的成本之后,理性的考生們還應該明確一個目標。飛機航行,要有明確的目的地,大海行船,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做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考研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