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不可測的海底冰山
——潛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潛意識這個詞語,那么什么是潛意識呢?“潛意識”這個詞是和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這個名字分不開的。正是這位人類心靈奧秘的偉大探索者首先發現了人類精神最隱蔽的角落——潛意識,也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潛意識逐漸成為心理學、現代哲學長期爭論不休的對象。
潛意識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有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靈即意識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絕大部分,則是潛意識。人的言行舉止,只有少部分由意識掌握,其他大部分都由潛意識主宰。潛意識主動運作,影響著意識與占水面下一小部分的前意識。
當一個人處于正常的狀態下,比較難以窺見潛意識的運作,這時,夢是最好的觀察潛意識活動的管道。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潛意識的作用非常地尖銳,例如,無法解釋的焦慮、違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懼、無法控制的強迫性沖動,意識的力量如此微弱,而潛意識的力量像臺風一般橫掃一切。
潛意識也稱無意識,是心理結構的深層領域和最原始的基礎,是心理系統最根本的動力。潛意識的存在范圍遠遠超過了意識,除了在特定條件下進入意識領域之外,大部分潛意識的東西便以各種改裝的形式,在意識的舞臺上露面。
潛意識活動中最主要的是本能沖動,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沖動來自機體內部的刺激,凡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欲望、情感、意向都是組成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始終處在與潛意識的沖突之中,意識在人的精神生活中雖然有家長的地位,但這種地位是脆弱的、不穩固的,自我意識的統一性和確立性會由于潛意識的作用而發生分裂。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由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這三個層次構成的,潛意識處于深層,意識處于表層,前意識是表層的儲存庫,這三個層次組成一個動態心理結構,它們始終處在相互滲透、流動變化之中。如果三者處在協調平衡狀態,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具有常態的性質。如果三者處在不平衡的紊亂狀態,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具有變態的性質——變態的極端表現就是歇斯底里的癥狀,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心理結構的圖式。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含人出生后所有的心理成分以及諸種本能,認為在潛意識中存在著各種被壓抑的成分,如本能、欲望、情感、意念等。在一定條件下,潛意識中的成分,一部分可進入意識域,另外一部分則永遠不能被人自己知道。潛意識域的成分對人們的行為和思想表現起決定作用。他的這種認識曾被歐美許多學者運用和發展,成為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概念。
前意識能夠轉化成為意識,生活中我們經歷很多事情,這些特定的經歷和事實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處于被意識到的狀態,但是當我們一旦需要時就能突然回憶起來。
意識與前意識在功能上十分接近,目前被加以注意的心理活動,意識到它的存在的時候,它便是意識,而當我們不再注意,意識到的內容就會潛入前意識層面,就不是意識了。因此,意識和前意識在功能上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前意識處于意識層和潛意識層之間,當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本能和欲望想要滲透到意識之中時,前意識擔負著“稽查人員”的任務,嚴密防守,把住關口,不許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隨便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稽查人員”失職時,潛意識就會悄悄潛入意識之中。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多水平、多層次、多測度的反映系統。康德認為,潛意識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個世界”。其實,潛意識與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兩個方面對立統一的整體。
一些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或者違背個人理智的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悄悄地潛伏在我們的意識當中,這就是潛意識。
潛意識由各種無聲無息的影響著個體的行為的,卻沒有被感覺到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組成。
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潛意識也就沒有意識,因為意識是在同潛意識的比較、區別與對立中存在的,意識是以潛意識的存在為前提、基礎和條件的。當然,潛意識又是以意識為主導、制約的。
總之,潛意識和意識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潛意識和意識的辯證統一構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幅豐富多彩的圖畫。
意識受到客觀存在、外部世界的影響,潛意識同樣也來源于客觀現實,個體從一出生就有一些本能反應存在,更多的意識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人腦與客觀世界長期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受到一定強度外來信息的刺激,并存儲在大腦中成為記憶。
因此,外部刺激和人腦的發展是潛意識產生的基礎。
當人受到第一次刺激時,只能做出非條件反射,并在腦中形成一個興奮灶。由于大腦先前沒有任何信息的存儲,即使目前有一個興奮灶,而沒有第二個也不能發生暫時性聯系。如半夜走路突遇白骨發生一時驚恐的現象,這種現象只能發生在曾感受過死人、鬼神恐怖影響的人,而從未受過類似經驗的幼兒,大腦中就沒有對白骨恐懼的記憶,就不可能發生這種由白骨引起的恐懼現象。也就是說,一定量的信息貯備是產生聯想、產生潛意識的重要條件。
通常,一旦接受到某個信息或信號,立即會由形象聯想從種種記憶中調出與其相關的內容。意識把不合事理的內容剔除掉,以符合邏輯的形式牽制住奔放的空想。意識活動根據需要來調動潛意識中的記憶,但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是意識不到調動潛意識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