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幅畫,是人頭還是花瓶
請看右面的這張圖,你看到了什么?也許你看到的是兩個側面的人頭像,但你也有可能看到的是一個花瓶。前者是因為你關注的是四周的陰影部分,后者因為你看的是中間白的部分。

看的是同一幅畫,卻既可以看成兩個相對而視的人頭,又可以看成一個花瓶,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來這是心理學中的知覺選擇性問題。所謂知覺的選擇性,是指在進行知覺時,盡管同時接受很多刺激信息,我們總是把其中一部分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另一些作為背景。比如當看到右邊的圖形時,我們更容易注意有條紋圖案的波形帶(即選擇條紋圖案波形帶為知覺對象),而非白色的波形帶。知覺的選擇性使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將注意力集中到少數對人有重要意義的信息上,排除次要刺激和信息的干擾,從而有效地識別事物、適應環境。

人在知覺客觀世界時,總是有選擇地把部分事物當成知覺的對象,而把其他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與對象。例如,在課堂上,教師的聲音成為學生知覺的對象,而周圍環境中的其他聲音便成為知覺的背景。在這個意義上,知覺過程是從背景中分出對象的過程。
與背景相比較,知覺對象形象清楚,好像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則好像退到它的后面,變得模糊不清。例如,當我們注視教師板書時,黑板上的文字被我們清晰地知覺到,而黑板附近的墻壁、掛圖等好像退到它的后面成為模糊的背景。
從背景中區分出知覺對象,依存于下列兩個條件:一是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別。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別越大,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就越容易;反之,則越困難。二是注意的選擇作用。當注意指向某個事物時,該事物便成為知覺的對象,而其他事物便成為知覺的背景。當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化為另一個對象時,原來的知覺對象就成為背景,知覺對象便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支配注意選擇性的規律,也是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出的規律。
知覺的對象與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的。人們的知覺是由對象及其背景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知覺的對象與背景的相互轉換在雙歧圖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如前面的圖,由于知覺的對象和背景不同,看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引起我們知覺的事物很多,但面對同樣的景物,每個人選擇知覺的對象是不同的,那么,什么事物會引起我們的知覺選擇呢?
一般來說,人的知覺選擇與個體的需要、任務、愿望、興趣、愛好、情緒狀態相關。另外,事物本身的特點也決定著是否引起我們的知覺,信息的強度大、對比明顯,就容易先知覺。如天空中有一架飛機飛過,我們總是先看到飛機,然后才注意到周圍的白云和天空;又如在城市有些馬路旁的燈塔、欄桿、路標等處漆上黑白相間的條紋,這樣便可突出事物的對比度而引人注目。外界事物色彩鮮艷、圖像醒目也容易先被注意到,在市政建設工地上通過用紅燈的閃滅來向路人或過往車輛發出警告信號,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警惕;道路施工人員或清潔人員穿色彩鮮艷的衣服,以引起過往車輛的注意等,都是這個道理。在游行、集會的隊伍里,引導其他人高呼口號的組織者以及隊伍中的大幅醒目標語總是先被人知覺到。
知覺選擇性在實際中的運用很廣泛。在表演舞臺上將光柱照射到主要演員身上,就是為了引起觀眾的注意。在學校里,教師用白色粉筆在黑板上寫字,黑白兩色形成極大的反差,從而引起學生注意,使他們能更好地學習。但與此相反的,在軍事上為了避免引起注意就必須進行偽裝,即設法將目標隱蔽于背景當中。如士兵所穿的迷彩服用黃、綠、褐三色組成,圖案混雜著斑點和條紋,因為這與自然環境的顏色極其相似,而不規則的圖案則打亂了士兵本身的輪廓。另外,在迷彩服色彩的顏料里還摻入了某些化學物質,使其反射紅外光波的能力與周圍自然景物的反射能力大體相似,從而達到了良好的隱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