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不懼艱險通西域
姓名:張騫
生卒年:?—前114
籍貫:漢中成固(今陜西成固)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系,促進了西漢王朝和中西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在中國歷史、亞洲歷史以及東西方交通史上都有深遠的意義和巨大影響。
西漢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西漢王朝的最大威脅。他們不斷地南下,掠奪人口、牲畜和財物,侵擾漢朝的北部邊境,有一次甚至逼近了長安附近的甘泉宮。漢朝雖想進行軍事反擊,但由于漢初實力不夠,而無法實現,因此,一直以和親的方式來羈縻匈奴。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朝進入全盛時期,國富兵強,漢武帝開始籌劃反擊匈奴。
恰逢匈奴單于殺死游牧民族大月氏人的王,繼位者很想報殺父之仇。漢武帝探知這一消息后,決定利用這一大好時機,派人去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39年,在漢武帝身邊擔任郎官的張騫毛遂自薦,帶領隨從100多人,第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此行充滿了危險。當時匈奴的勢力已經延伸到西域,控制了天山一帶和塔里木盆地的東北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河西走廊是通往大月氏的唯一的一條路,張騫一行剛一進入,就遇見匈奴騎兵,結果全部被俘,被扣留了10年之久。但他不忘使命,在公元前129年,拋下妻兒,逃離匈奴,繼續西行,終于到達了大月氏。可是西遷的大月氏征服了富饒的大夏以后,已不想再與匈奴交戰了。張騫在大夏地區考察了一年多后起程回漢。歸途中他雖然改走天山南路,但還是再次被匈奴俘獲,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張騫等人才趁匈奴內亂,帶著妻子和兒子,逃了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使命,卻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為進一步發展漢族和西域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國家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芝麻、石榴、黃瓜、大蒜、胡蘿卜、蠶豆等在中原地區生根落戶;西方的毛皮、毛織品、玻璃以及名馬、駱駝、獅子、鴕鳥等珍禽異獸也都源源東來;中原地區的絲綢、鐵器、農產品、鑄鐵技術、井渠灌溉方法等也相繼傳到了西域、波斯、印度等地。這種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進步,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公元前122年,張騫在漢武帝的支持下,連續派出了十幾批使者試圖打通去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繼續尋找前往西方的道路。這一舉動雖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卻恢復了內地和西南的交通,加強了漢族和西南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為后來漢朝經營開發西南地區奠定了基礎。
漢朝取得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后,為了進一步發展漢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關系,加強和中亞、西亞各國的聯系,孤立、打擊匈奴在西域的殘存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建議漢武帝聯合烏孫,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再次派他出使西域。由于烏孫的內亂,漢烏聯合之事被擱置下來。張騫只好派部屬分別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訪問考察。公元前115年,張騫歸漢,第二年就去世了。
后來,漢朝不僅和烏孫結成了同盟,還在西域設置了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地區進行管轄。漢朝和西方各國也建立起友好的關系。
張騫是一位卓越的探險家、一位英勇的將軍。在漢匈戰爭中,他憑借自己對西域的經驗,尋找水源和草地,指點行軍路線,為漢軍的勝利屢立大功,被封為博望侯。
成才啟示
經受挫折,堅持到底,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
為了高尚的目標應付出最大的代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他20歲時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漢武帝巡游四方,曾出使巴蜀。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職務,出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事宜以及皇家圖籍。公元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人編訂《太初歷》,代替了自秦以來的《顓頊歷》。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不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他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史,終于完成不朽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