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Chad
地理位置
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撒哈拉沙漠南緣,為內陸國。東接蘇丹,南與中非、喀麥隆交界,西與尼日爾、尼日利亞為鄰,北連利比亞。
地形特征
西部是乍得湖盆地區,平均海拔300多米,博代爾盆地是全國最低的地方。北部地區屬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全國面積的1/3多;東部是高原地區,平均海拔2000米,庫西山海拔3415米,是全國最高峰。
氣候
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7℃以上,北部可達29℃。南部地區每年5~10月降雨量為800~1200毫米,北部6~9月降雨量為300~800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較豐富,但大多尚未開采。主要礦產有天然堿、石灰石、白陶土和鎢、錫、銅、鎳、鉻等。1970年以來,乍得湖東北部加涅姆省和南方洛貢省均發現石油。
經濟

乍得為農牧業國家,農村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72%。2004年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9%。農產品占出口總量的80%,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60%。主要糧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還有少量稻米和小麥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全國約有1/4人口從事棉花種植。其他經濟作物還有煙草、花生、芝麻、甘蔗和阿拉伯樹膠等。工業主要為農、牧產品加工企業,其中以棉花加工為主。另有一些紡織、卷煙、面粉、飲料、制糖、農機制造等中小企業。此外,乍得年產天然堿約1萬噸,部分供出口。由于經濟落后,乍得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47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代比執政后,繼續執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宣布實行企業私有化和自由經濟,并積極爭取國際援助,1996年以來,乍得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并在2000年10月正式啟動石油開發計劃,每年可獲得8000萬美元的穩定收入。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3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22.4美元。
經濟增長率:7.3%。
匯率:1美元=494非洲法郎。

習俗
乍得居民的房屋被稱為“蛋形屋”,高5~7米,底部直徑3~4米,泥墻最高處塑有一通氣口。蛋形屋形狀奇特,弧線幽雅,十分別致,設計又符合力學原理,非常堅固。
在乍得,人們愛穿長袍。長袍無領有袖,貌似“和尚服”。長袍多采用白色衣料做成,具有反光納涼的特點。婦女們的長袍多有印花圖案,穿著舒適、美觀。
在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烏拉德·狄德拉里恩部族,這個部族的男青年喜歡婚前看一看未來妻子的裸體形態。為此,每年春天,先在沙地上堆起一個錐形沙堆,未婚女子排成一行與男子保持一定距離,游戲開始,姑娘們脫掉身上的所有衣服,赤身圍著沙堆繞行一周,然后再用斗篷把裸體裹住,裸體相親即行結束。
交通運輸
乍得是內陸國家,無鐵路,主要靠公路運輸。
公路總長4萬千米,其中柏油路1600千米。
水運離首都最近的鄰國出海口是喀麥隆的杜阿拉,相距1500千米。
歷史年表
9世紀
圖布人首先建立起王朝
12世紀
加涅姆人推翻了圖布人的統治,建立了加涅姆王朝
14世紀末
改名為博爾努帝國
17世紀
在帝國內興起了瓦達伊、巴吉米爾等穆斯林蘇丹王國
1883~1893年
各王國均被蘇丹人征服
1891年
法國人來此探險
1902年
淪為法國殖民地
1910年
劃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個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赤道非洲重歸法國
1946年
成為法海外領地
1957年初
成為“半自治共和國”
1958年11月28日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8月11日
宣告獨立,國號乍得共和國,托姆巴巴耶出任國家元首
1989年4月
乍得武裝部隊總司令伊德里斯·代比等人與哈布雷決裂,并于1990年3月創建“愛國拯救運動”。同年12月,代比率反政府新老交替力量推翻哈布雷政權,出任國務委員會(臨時政府)主席、國家元首,1991年3月4日就任總統。
空運乍得航空公司年客運量為1.5萬人次,由于經營狀況不佳,虧損嚴重。恩賈梅納國際機場可起落波音747等大型遠程飛機。法國、喀麥隆、利比亞、蘇丹、埃塞俄比亞和非洲航空公司等有航班飛往乍得。
教育
乍得是非洲文化教育水平較低的國家,2004年成人識字率為38%,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實行6年義務教育制。恩賈梅納大學(原名乍得大學)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大學,有學生1500名。
主要城市
恩賈梅納
恩賈梅納是乍得的首都,人口112.6萬人(2013年),是乍得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位于沙里河和洛貢河的交匯處。市區由殖民地型建筑、現代化建筑和南方的原始居民區3部分組成,設有河港和國家機場,有紡織、榨油、制糖、皮革等小型工業企業。
旅游
乍得的主要旅游地有乍得湖、德基亞野生動物保護區和面積30萬公頃的扎科馬國家公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