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秋戰國
- 中國歷史故事
- 鴻恩主編
- 12372字
- 2019-08-30 10:22:18
鮑叔牙薦管仲
春秋初期,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是個大諸侯國。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齊桓(huán)公在位。齊桓公繼位七年后就開始稱霸。他的得力助手叫管仲,字仲,名夷吾,治理國家的本事很大。齊桓公任命他為上卿(即丞相)以后,齊國一天比一天強大??墒且郧肮苤賲s是齊桓公的死敵,他后來怎么成了齊桓公的得力助手呢?那就不能不提鮑叔牙了。
原先,齊國的國君是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齊襄公殘暴荒唐,連他的兩個兄弟都逃到別國避禍去了。這兩個兄弟是不同的妃子生的,一個叫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的姥姥家;一個叫公子小白,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逃到了莒(jǔ)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公子糾的老師是管仲,公子小白的老師是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在分別當公子糾、公子小白的老師以前,合伙做過買賣。鮑叔牙本錢出得多,管仲家里窮,出的本錢少。賺了錢呢,管仲倒多拿一份?;镉嫴环?,鮑叔牙說:“管仲家里困難,等著錢用,多分點兒給他我樂意。”他倆也一塊兒打過仗。沖鋒時,管仲排在鮑叔牙后頭;退兵時,管仲跑在鮑叔牙前頭。人家說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分辯說,管仲不貪生,不怕死,只因他的母親老了,多病,他不能不奉養母親。鮑叔牙還說:“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聽了這些話后就對人說:“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人殺死了。第二年春天,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趕回去做國君。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親自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管仲怕公子小白搶在前頭,就帶著幾十輛兵車匆忙趕路。走了一段時間,聽人說公子小白已經跑在前面了。管仲使勁追趕,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見公子小白坐在車里,也不多說,偷偷地拿起弓箭,對準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過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子里。管仲以為公子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帶著人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經被射死,公子糾君位穩坐了。
誰知道公子小白并沒有死。鮑叔牙護著公子小白抄小道趕到都城臨淄(zī),可是公子糾年齡比公子小白大,照理應該立公子糾為國君。鮑叔牙硬是說服了大臣們,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任命鮑叔牙做上卿,鮑叔牙推辭不做,說管仲才可以當這個官。
不久,魯國的兵馬送公子糾回到了齊國地界。鮑叔牙立即請齊桓公發兵抵抗,結果魯莊公吃了敗仗,又把公子糾和管仲帶回魯國。不料齊國的追兵追上門來打,魯莊公沒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糾,拿住管仲。鮑叔牙讓齊國的使者對魯莊公說,管仲射過齊桓公,齊桓公要報一箭之仇,必須親手殺了他。魯莊公只好把管仲裝上囚車,押回齊國。管仲明白,自己能活著回去,全是鮑叔牙的主意。原來鮑叔牙要舉薦管仲幫助齊桓公治理齊國,怕魯國先殺了管仲,便想出了這樣一個計策。管仲一回到齊國,鮑叔牙就親自到城外迎接。
接著,鮑叔牙把管仲大力保舉給齊桓公。齊桓公說:“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鮑叔牙說:“那會兒他是公子糾的老師,自然冒死幫著公子糾啦。可是管仲的本領比我強十倍,您要是用他,他準能給您立大功?!?
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立即拜管仲為上卿。鮑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當了上卿以后,發揮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實行改革,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增強。七年后,齊桓公就稱霸四方,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稱管仲為“仲父”。鮑叔牙一心為齊國著想,甘居管仲之下,這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
趙氏孤兒
晉靈公的時候,屠岸賈(gǔ)跟晉國功臣趙盾有仇,三番五次想謀害他,都沒辦到。后來晉景公即位,趙盾死了,趙盾的后代趙朔等人的勢力還很大。晉景公擔心趙家勢力過大,也想把他們除掉,便吩咐屠岸賈去抄斬趙家。
屠岸賈親自帶領軍隊把趙家的男女老少殺得一干二凈。屠岸賈再一檢查,發現單單少殺了趙朔的媳婦兒趙莊姬。趙莊姬是晉景公的妹妹。她正懷著孕,躲在她母親的宮里。
趙家的兩個門客、趙盾的心腹公孫杵臼(chǔjiù)和程嬰探聽到消息,想救快要出生的孩子。趙朔在被害前曾經跟他們說過:“要是生個兒子,起名叫趙武,武兒能夠報仇。”
一天,一個宮女偷偷把一張字條傳給程嬰。程嬰拿來一瞧,上頭只有一個“武”字,便明白趙莊姬生了個兒子。他和公孫杵臼想:屠岸賈哪兒能輕易放過孩子呢?
屠岸賈得到了晉景公的許可,親自帶人上宮里去搜查。宮里的人說生的是個女兒,才生下來就死了。屠岸賈不信,可是搜來搜去也搜不到。他斷定孩子給人偷出去了,就出了一個通告,說:“有報告趙家孩子的消息的,賞黃金一千兩?!蓖瑫r派人上各處去搜查,凡是有可疑的男嬰,就殺掉。
看到這種情況,程嬰就親自去對屠岸賈說:“我跟公孫杵臼是趙家的門客。趙莊姬是添了一個兒子,她打發一個奶媽把他抱出來,叫我們兩個人偷著喂養。如今我怕給人家告發,只好出來自首?!?
屠岸賈著急地說:“孩子在哪兒?”
程嬰說:“在首陽山后頭?!?
屠岸賈說:“你跟著一塊兒去搜。”程嬰領著屠岸賈一隊人馬來到山后幾間草棚跟前。
程嬰先去敲門,公孫杵臼出來,一見外邊有武士,就想藏起來。屠岸賈說:“跑不了啦!快把孩子交出來吧?!?
公孫杵臼假裝納悶地問他:“什么孩子?”屠岸賈就叫武士搜查,沒有搜出來。屠岸賈仔細察看,發現后面還有一間屋子,鎖著門。他劈開了門,往里一瞧,黑咕隆咚的。他瞪著賊眼往四下里瞧,隱隱約約看見好像有一張竹榻,上頭擱著一個衣裳包。他上前拿起衣裳包一瞧,原來是繡花綢緞的小被子裹著一個嬰兒。
屠岸賈得了仇人的命根子,趕緊提了出來,公孫杵臼一見,掙扎著要過去搶,可是兩旁有人架著,他不能動彈。他急得扯散了頭發,提高了嗓音罵程嬰貪生怕死,丟了主人,丟了朋友,丟了良心,貪圖重賞,成了畜生!程嬰只管低頭流淚。屠岸賈立刻吩咐武士殺死了公孫杵臼和那個小孩。
害死朋友、害死忠良家孩子的程嬰,這時給人家指著脊梁骨罵。但只有大臣韓厥明白這件事的真相。
原來,公孫杵臼問過程嬰:“扶助孤兒跟慷慨就義哪一個難?”
程嬰說:“死倒是容易,扶助孤兒可就難了。”
公孫杵臼說:“那么,請你把容易的事讓給我吧?!眲偳沙虌胱约河袀€才生下來的兒子,他橫了心,就把自己的兒子交給了公孫杵臼,換出了趙武,然后去告密,這樣,既保全了趙武,也救了許多無辜嬰兒的性命。他騙過了屠岸賈,帶著趙武投奔他鄉,隱居了十五年。
晉景公死后,他的兒子晉厲公暴虐,也被大臣們殺了,大家立晉文公的侄孫為國君,即晉悼公。晉悼公有才干,信任韓厥,拜他為中軍將軍。韓厥抓住機會提起當年趙衰、趙盾幫晉國成就了霸業的功勞和后來趙家被滅門的冤屈。晉悼公也正擔心屠岸賈勢力太大,打算借替趙家申冤的名目把他鎮壓下去。他問:“趙家還有沒有后輩?”
韓厥說:“有。老相國趙盾的兩個心腹公孫杵臼和程嬰把趙武救出來了。現在他已經十五歲了?!?
晉悼公馬上派人找回了趙武和程嬰,把他們藏在宮里,自己裝病不去臨朝。大臣們聽說國君生病,都上宮里去看望,屠岸賈也在里頭。晉悼公一見大臣們都到齊了,就說:“當初趙衰、趙盾為國家立過大功,誰都知道他們一家都是忠良?!?
大伙兒聽了,都嘆著氣說:“趙家在十多年前已經被滅了族了?!?
晉悼公叫趙武、程嬰出來。韓厥說:“他就是趙朔之子趙武,當初被趙氏的家臣程嬰用兒子換下來的。”
屠岸賈嚇得魂兒都沒了,癱在地下直哆嗦。晉悼公說:“不把屠岸賈殺了,怎么平得了民憤?”他立刻吩咐武士們把屠岸賈砍了,又吩咐韓厥和趙武帶著士兵抄斬屠岸賈全家。
晉悼公替趙家申了冤,起用了趙武,下令減少勞役,開礦開荒,操練兵馬。這些事都做得很好,鄰近的諸侯全都歸順了他。這么一來,晉國就又強大起來了。
孔丘周游列國
公元前510年,魯國的國君魯昭公去世。昭公庶出的弟弟宋繼位,這就是魯定公。
魯定公是魯國的一個象征性的國君,魯國的權力落到了三個卿大夫家族的手中,這就是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
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找機會奪取了季孫氏的實權,并且企圖滅掉季孫、孟孫、叔孫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后來,季孫氏宗主季孫斯逃到了孟孫氏的封地。孟孫氏宗主仲孫何忌有個老師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這次事變,并且事先對仲孫何忌作了警告。因此,仲孫何忌預先調兵遣將,將士兵偽裝成搞建筑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陽虎趕來捉拿季孫斯時,仲孫何忌的伏兵一擁而上,將陽虎打敗了。
仲孫何忌的老師孔丘,字仲尼,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父親叔梁紇是有名的武士,做過陬邑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時他父親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貧苦。母親顏氏把他撫養成人。他好學不倦,學問很大,并且收了不少弟子。不久,這些弟子就遍及各諸侯國,孔丘也很快地在諸侯國中出了名。
孔丘主張各諸侯在治理國家方面要用“德治”,要“舉賢才”,同時還應該“正名”,即國君、卿大夫、百姓,及父親、兒子都應恪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仁”的意思就是做人要有道德觀念,要愛人;“禮”就是人要重視內心修養,并用它來約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無類”,即不論出身的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些都成為以后人們在治學方面的借鑒。
公元前500年的一天,魯定公讓孔丘陪他一起去夾谷(在今山東)與齊景公會盟。由于孔丘的周密籌劃和機警應對,齊國企圖借會盟的機會羞辱和綁架魯定公的陰謀徹底破產。
魯定公回國后,升孔丘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長官),以表彰他在夾谷會盟時為魯國立下的功勞。
孔丘乘機施展了自己的抱負,他一面協助魯定公平息了季孫氏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的叛亂,一面幫助魯定公治理魯國。三個月之后,魯國的面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齊景公聽說魯國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變化,就緊張起來了。大夫黎彌給景公出了個主意:選一批漂亮的美女和樂工送給魯定公,讓他縱情聲色,疏遠孔丘。這一招果然靈驗。從此,魯定公就日夜享樂,不理朝政了。
孔丘見魯定公實在沒出息,就帶領一些學生到各國游歷。他先后到了衛國、曹國、宋國、鄭國,又到了陳國、蔡國,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請他。陳、蔡兩國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國重用后會對他們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將他圍困了七天。孔丘受了七天驚嚇,餓了七天肚子,等楚國的救兵到了,他才脫離了困境,到了楚國。但楚昭王的大臣們也不能容納孔丘,他最后只好又輾轉回到了魯國。
孔丘回到魯國后,年紀也大了。他終于放棄了從政的念頭,專心致志地著書立說和教授學生。古代的許多文化典籍,如《尚書》《詩經》等,他都進行過系統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后來的弟子記錄下來,編成《論語》;他教的弟子,號稱三千人,其中有名氣并做出成績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用編年體的形式,根據魯國史官的記載,整理修訂成了《春秋》一書。
這部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浊鹩诠?79年去世。按照后人對中國歷史階段的劃分,我國古代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結束。也就是說,在孔丘去世后四年,我國的社會歷史就進入戰國時期了。
孔丘的學說,后來就發展成了我國文化史上的儒家學派。孔丘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由于孔丘對我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后人們尊稱他為“孔子”。
西門豹破除迷信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的繼承人各派使者去向周威烈王要求獨立封侯。周天子只得將三家分別冊封為韓侯、趙侯、魏侯,于是三家分別定都建國,晉國從此不存在了。
獨立出來的韓、趙、魏三國中,魏國發展得最快。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魏文侯派大將樂羊攻下了中山國(都城在今河北定州),又派西門豹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去當太守。
鄴城與韓、趙兩國交界,是魏國北方邊境的重鎮。漳水由西而來,經過鄴城,向東流去。這里本應該是很富庶的地方,但是西門豹到鄴城一看,只見田野荒蕪,人煙稀少,村落蕭條。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西門豹將自己打扮成外地來經商的商人,到鄉間去了解情況。他訪問了好多老鄉,終于弄清楚了:原來這幾年,漳水經常泛濫,沖毀莊稼,淹沒村落。這里的巫婆便與當地豪紳、官吏勾結,說是若每年給河伯送一個漂亮的媳婦,就可以避免水患。于是,每年春天,巫婆就到鄉下去尋找漂亮的未婚女子。誰家姑娘被她挑中了,有錢的人家還可以出錢買通巫婆,讓她再去選一個;沒錢的,就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女兒被帶走,送到漳河邊一座專門為河伯娶媳婦而建的齋宮里,換上新衣,待舉行完送親儀式,被裝進一條蘆葦編成的船內,推入漳河。葦船順流漂行一段后,就慢慢地沉沒在滔滔的河水中……因此,往往一到春天,一些有漂亮姑娘的人家,就拖兒帶女地逃走,以免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更有甚者,那些地方豪紳官吏還趁火打劫,每年以河伯娶婦的名義,向百姓收幾百萬錢,實際上花在儀式上的只有二三十萬錢,其余的就私分了。
西門豹摸清了情況,就在河伯娶婦的那天,帶了一批衛兵親自去參加儀式。
這一天,漳河邊上人山人海,圍了很多來看熱鬧的百姓。西門豹穿著太守官服,坐在觀臺的正中間;左右坐著地方長官、當地豪紳。一個年老的巫婆帶著二十多個年輕的女弟子在前面主持儀式。
巫婆宣布送親儀式開始,漳河邊頓時熱鬧起來。香燭和祭品排列在河岸上。在鞭炮聲和送親的音樂聲中,盛裝的新娘被裝進了蘆葦船……只等巫婆一聲令下,葦船被人往水里一推,儀式便結束了。
正在這時,西門豹對老巫婆說:“去把新娘帶來讓我看看漂亮不漂亮,以免褻瀆(xiè dú)了河伯。”
老巫婆沒法,只好讓女弟子去葦船上將那新娘帶到臺前。西門豹抬頭一看,那姑娘淚流滿面,正哭得傷心,淚水將臉上的妝沖出一道道痕跡。
“他們居然每年都將這樣的姑娘丟到河里白白送死!”西門豹不由得怒火中燒。他抬起頭來對巫婆說:“這個姑娘不夠漂亮。你去對河伯說,鄴城太守要給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再送去?!?
說完,他一揮手,幾個衛兵上去不由分說,就抓起巫婆將她丟到了河里。左右的那些地方長官和豪紳都大驚失色,但又不敢說話。
隔了一會兒,西門豹往河中看看說:“老巫婆不中用了,去了這么久還不回來,派兩個年輕的去。”又命衛兵扔下了兩個女弟子。
又過了一會兒,西門豹對邊上的地方長官說:“看來這些女流之輩無法將我的話傳給河伯,還是麻煩你去走一遭吧?!?
那地方官聽了,嚇得面如土色,連忙推辭:“不,不……”西門豹不由分說,又一揮手,讓衛兵將他扔進了漳河。
又過了大約一個時辰,西門豹對豪紳們說:“怎么搞的!他們辦事這樣不牢靠,看來還要麻煩你們幾位了……”
那些豪紳和小官吏聽了,嚇得一個個跪著向西門豹求情。他們終于承認這是他們與巫婆串通起來敲詐百姓的,根本不存在河伯要娶媳婦這件事。直到他們磕頭磕得頭破血流,西門豹才當眾宣布:將他們搜刮來的財產全部沒收,分給當地的百姓;以后還有誰敢講河伯要娶媳婦的,就將他丟到水里,讓他像巫婆一樣去給河伯當“媒人”!
破除了迷信,打擊了地方官吏、豪紳,西門豹又帶領百姓挖河開渠,一方面疏通河道,防止河水泛濫;一方面又修筑水渠將漳河水引到旱地,灌溉良田。為了不忘西門豹的功勞,當地百姓就將開鑿的引水渠叫“西門渠”。從此,漳河兩岸人民安居樂業,鄴城地方的邊防也鞏固了。
在鞏固了北方后,魏文侯又任用衛國人吳起為將,讓他帶兵去鎮守西河。西河是魏國西部邊境,是與秦國連接的交通要沖。吳起上任后,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同甘苦,以身作則,加緊訓練士兵,修筑了牢固的城池。同時,他又看準機會,乘秦國內訌無暇顧及邊防之機,率軍渡過黃河,奪取了秦國在黃河西邊的五座城池。
從此,魏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盛,成了戰國初期的強國。
商鞅立木
齊威王時,有實力的大國是齊、楚、魏、趙、韓、燕、秦,被稱為“戰國七雄”。除秦以外,其余的大國公推齊威王為霸主。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后,想向中原發展勢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羅人才的命令:“不論本國人還是外來客,誰能叫秦國富強誰就能得到重用?!毙l國有個名叫衛鞅(yang)的人跑來對秦孝公說:“國家要富,必須注重農業;國家要強,必須獎勵將士;要把國家治理好,必須有賞有罰,這樣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覺得有理,就叫他制定改革制度。可是,此事遭到了不少貴族大臣的反對。過了兩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衛鞅做左庶長,改革制度全由衛鞅拿主意。
衛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點頭說好。衛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門豎了一根木頭,發布了一個命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金(金是當時的一種貨幣,并不是金子)?!笨礋狒[的人很多,但是誰也不相信這道命令。
衛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賞金加到五十金。于是有個人說:“我扛去!”他舉起那根豎著的木頭,一口氣兒扛到了北門。大伙兒好像看耍猴兒似的跟在后頭瞧熱鬧。衛鞅立刻叫人賞了他五十金,表揚他信任朝廷。這件事一下子傳遍都城。不久,全國的人都知道了。
接著,衛鞅就公布了改革的法令。大致的內容有:官職大小和爵位高低的確定,以殺敵多少和立功大小作為標準,貴族也一樣。殺一個敵人記一次功,升一級,功勞大的地位就高。田地、住宅、車馬、奴婢、衣服等,隨地位的高低分等級享受。在軍事上沒有立過功的人,就是有錢也不得鋪張。百姓生產糧食和布帛(bó)多的,免除徭役。凡是因為做買賣和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一起沒入官府為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應當分家,各立門戶,各交各的人頭稅。不愿分家的,每個成人加倍付稅。
新法令公布后,沒有軍功的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立軍功的有賞,最高的獎賞是封侯。封了侯也只是在封地里征收租稅,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這么一來,秦國的貴族領主制度,變成了地主制度。農業生產發展了,軍事力量強大了。
巨大的變化引起了貴族領主的反對。秦孝公處罰了反對新法的大臣,把衛鞅提升為大良造。
接著,秦孝公就叫衛鞅實行更大規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項:
首先是廢井田,開阡陌。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的灌溉渠道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稅收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樣能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的發展。
其次,建立縣一級的統治機構。除了貴族領主所占領的封邑以外,在沒有建立縣的地區,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成大縣。每縣設一個縣令,主管全縣的事;縣令還有助理,叫縣丞??h令和縣丞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這種由朝廷直接統治的地方機構,一共建立了41個(一說為31縣或36縣)。
另外,為了便于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今陜西西安境內),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這第二次的大改革還是有人反對。改革的第四年,太子犯了法。衛鞅把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治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這樣,貴族、大臣就不敢觸犯新法了。
秦國土地廣,人口不太多,鄰近的韓、趙、魏土地少,人口密。衛鞅就請秦孝公出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他們田地和住房。原來秦國各地的尺有長有短,斗有大有小,衛鞅把全國的度量衡規定了一個統一標準,老百姓交租、納稅、做買賣都方便多了。
秦國變法之后,僅僅十幾年工夫,就變成了很富強的國家。后來,秦孝公封衛鞅為侯,賜封于商(在今陜西商洛),所以衛鞅就叫商鞅了。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貴族誣陷,起兵失敗后被處以車裂的酷刑。
孫臏智斗龐涓
秦孝公重用衛鞅,魏惠王也跟著學樣,用重金招攬人才。他拜本國的龐涓(juān)為大將,攻打衛、宋。墨子的學生禽滑向魏惠王推薦龐涓的同學孫臏,魏惠王讓龐涓寫信給孫臏。龐涓忌妒孫臏,就在背地里挑唆魏惠王只讓孫臏為客卿。雖然客卿沒有實權,但孫臏還是把龐涓的推薦之情掛在心上。
大約過了半年,龐涓誹謗孫臏,使得魏惠王認為孫臏背叛魏國、私通齊國,叫左右把孫臏交給龐涓審問。
龐涓假惺惺地對孫臏說:“大王要辦你死罪,我再三地磕頭求情,大王才免了你的死罪,可是得把你的膝蓋骨剜掉?!?
孫臏哭著說:“我這輩子也忘不了你的大恩!”
就這樣,孫臏的臉上被刺了字,兩塊膝蓋骨也被剜去,傷口好了,卻再也站不起來了。
有一天,伺候孫臏的人告訴孫臏,龐涓的手下人說,龐涓是為了得到他們老師鬼谷子的兵書才留著孫臏一條命的,兵書寫完孫臏的命也完了。孫臏這才如夢初醒。他把寫好的兵書抽出一部分燒掉,就假裝瘋了。
禽滑把孫臏的冤屈告訴了齊威王。齊威王打發淳(chún)于髡(kūn)到魏國去請孫臏,由禽滑配合著,偷偷地讓孫臏化了裝,把他抱到車上帶回齊國。
齊威王兩次拜孫臏為軍師出征。一次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到齊國去求救,齊威王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孫臏對田忌說:“目前魏國的兵馬已經把邯鄲圍上了,咱們此刻去救邯鄲已經晚了,不如在半道上等著,宣揚說是去打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聽到了,一定得往回跑。那時,咱們再迎頭痛擊把他打敗。”
果然,龐涓聽說齊國派田忌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剛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就碰上齊國的兵馬。兩下里一開仗,魏兵就敗了。龐涓正在心慌意亂的時候,忽然瞧見一面大旗,上面有個“孫”字!龐涓大叫一聲:“這瘸子果然在齊國,我上他的當了?!边@一嚇,他差點兒從車上摔下來。
龐涓逃了,可是損失了兩萬多兵馬。
另一次在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龐涓為大將,把全國大部分的兵馬都交給他去打韓國。龐涓帶領大軍將要打到韓國的都城了。韓國接連不斷地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重新拜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發兵五萬去救韓國。但孫臏不去救韓國,而是直接去打魏國。
龐涓得到了本國告急的信兒,只好退兵趕回去。等到他趕到魏國的邊境時,齊國的兵馬已經進去了。龐涓檢查齊國軍隊扎過營的地方,叫人數了數地下做飯的爐灶,足夠供十萬人吃飯用。龐涓想:“齊國有十萬大軍進了魏國,一時怎么也不可能把他們打出去?!钡诙?,龐涓帶領大軍到了齊國的軍隊第二回扎營的地方,又數了數爐灶,只有夠五萬來人用的爐灶了。第三天,龐涓到了齊國軍隊第三回扎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也就剩下夠兩三萬人用的爐灶了。龐涓笑著說:“齊國人都是膽小鬼。我數了三次他們的爐灶,就明白這十萬大軍才三天工夫,就逃了一大半?!彼愿来筌娙找共煌5匕粗R國軍隊走的路線追去。
他們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此時天剛黑。馬陵道在兩座山的中間,旁邊是山澗。這時候正是十月底,晚上沒有月亮。龐涓吩咐大軍頂著星星趕路,沒多久,前面的山路被木頭堵住了。龐涓指揮大伙兒一齊動手把木頭搬開,卻看見路旁的樹木全部被砍倒了,只留著一棵最大的沒砍。他奇怪為什么單單留著這一棵,細細瞧去,那棵樹的一面刮去了樹皮,露出一條又光又白的樹瓤(ráng)來,上面隱隱約約好像還寫著幾個大字,但看不清楚,龐涓就叫士兵拿火來照。
龐涓在火光之下,看到上面寫的是:“龐涓死于此樹下!”龐涓心里一急,連忙說:“哎呀!又上了瘸子的當了!”回頭對將士們說:“快退!快……”第二個“退”字還沒說出,也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就像下大雨似的射來,龐涓憤愧自殺。原來孫臏成心天天減少爐灶的數目,引誘龐涓追上來,早就算準了龐涓到這兒的時辰,便在此地埋伏了五百名弓箭手,吩咐他們說:“一見樹下亮起火光,就一齊放箭。”
一會兒,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全是齊國的士兵,把魏兵殺得片甲不留。一直到東方發白,齊國的軍隊才帶著俘虜和戰利品從原道回去。魏惠王打了個大敗仗,只好打發使者向齊國進貢。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約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號召全國人民改穿胡服,學習騎射。
趙武靈王是一個眼光遠、膽子大的君主。趙國的大臣樓緩、肥義,全是他的幫手。趙武靈王想改革軍事已經想了很久。有一天,他對樓緩說:“咱們穿的衣服,袖子太長,腰太肥,領口太寬,下擺太大。穿著這種長袍大褂,做事多不方便啊。”樓緩把話接過去,說:“還費衣料?!?
趙武靈王把袖子晃了晃,下擺兜了兜,說:“我打算仿照胡人(西北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風俗,把大袖子的長袍改成小袖兒的短褂,腰里系(jì)一根皮帶,腳上穿雙皮靴。穿上這種衣服,做事方便,走路靈活。”
樓緩聽了很高興,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著,打起仗來更靈便,是不是?”
趙武靈王說:“是?。≡蹅兇蛘倘坎奖?,就是有馬,也只知道用馬拉車,不會騎著馬打仗。我打算穿胡人那樣的衣服,像胡人那樣騎馬射箭,那多靈活??!”
樓緩聽得來勁,就去告訴肥義,肥義也很贊同。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樓緩和肥義都穿著小袖子的短戰衣出來。一些大臣瞧見他們這個樣子,嚇了一跳,還以為趙武靈王跟那兩位大臣犯了瘋病呢。趙武靈王把改變服裝的事宣布后,大臣們覺得這太丟臉了。這不是把中原的文化、禮儀都扔了嗎?可是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不可。他拿出種種理由把他那個最頑固的叔叔公子成說服了。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只好隨著改了。
然后趙武靈王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全國的軍隊不分將軍士兵,全部穿上了胡服。
趙武靈王第二件向胡人學習的事,就是騎馬射箭。不到一年工夫,趙國的騎兵就訓練成了。軍事改革后,趙武靈王親自把臨近的中山國從魏國收服過來,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的幾個部族,接著打發使者去聯絡秦國、韓國、齊國、楚國。趙國就這么強大起來了。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不但林胡、樓煩都被收服,趙國還擴張了勢力,北邊一直到代郡、雁門,西邊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接著,趙武靈王打算到秦國去摸摸底。那國內的事由誰管呢?他見小兒子很能干,就把太子廢了,傳位給小兒子,這就是后來的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己改稱為“主父”。趙主父拜肥義為相國,李兌為太傅,公子成為司馬,封大兒子為安陽君。國內的政權布置妥當之后,他要動身去考察秦國的地理形勢,還要去探訪一下如今在位的秦王,看他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趙主父打扮成個使臣,自稱“趙招”,帶了幾十個手下,上秦國去訪問,沿路察看山水要道,畫成地圖。他到了秦都咸陽,以使臣的身份見了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問他:“你們的國君老了嗎?”他回答說:
“還正在壯年?!鼻卣严逋蹙蛦枺骸澳菫槭裁匆獋魑荒??”他回答說:“我們的國君叫太子先練習練習。國家大權仍然在主父手里?!?
秦昭襄王跟這位“使臣”“趙招”瞎聊天。他問:“你們怕不怕秦國?”“使臣”“趙招”說:“怕!要是不怕,就用不著改革服裝,練習騎馬射箭了。好在如今敝國的騎兵比起早先來增加了十多倍,大約能夠跟貴國結交了吧!”秦昭襄王聽這話還挺尊敬自己,挺高興的?!笆钩肌薄摆w招”辭別秦王,回到驛館里去了。
當天晚上,秦昭襄王想起趙國“使臣”的談話既文雅又強硬,態度既保有了尊嚴又溫和,倒是個人才。他還想跟他談談。第二天,秦昭襄王派人去請他?!笆钩肌薄摆w招”的手下說:“‘使臣’病了,過幾天再去朝見大王吧。”就這么又過了幾天,秦昭襄王派人去請趙國“使臣”,這次一定要他去。可是“使臣”“趙招”不見了,他的隨從人員也不見了,使館里只留下一個人,自稱是趙國的使臣趙招。
秦昭襄王的手下就把他帶到秦昭襄王跟前。秦昭襄王問他:“你既是使臣趙招,那么上次見我的那個使臣又是誰呢?”
趙招說:“是我們的主父。他想見一見大王,特意打扮成使臣的樣子。他囑咐我留在這兒給大王賠罪。”
秦昭襄王咬牙切齒地說:“趙主父騙了我!”便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三千精兵,連夜追上去。他們追到函谷關,守關的將士說:“趙國的使臣已經出關三天了?!卑灼鸢着芤惶?,只好回去向秦王報告。秦昭襄王沒有辦法,只好把那個真趙招也放回去了。
趙國的改革,增強了合縱國聯盟的力量,對秦國也是一種威懾(shè)。
屈原投江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時,楚國的內外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繼位以后,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感到很棘手,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有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像豺狼一樣貪婪,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當。”
可是懷王的兒子子蘭卻一個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把秦國當作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愿意跟咱們和好,咱們怎么能推辭呢?”
楚懷王聽信了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境內,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后路。在會面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等地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關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王派兵捉拿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的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大夫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在背后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對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您聽聽這叫什么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有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和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汨,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吟誦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那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許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命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人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填到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地活著,五月的一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墒且黄粞蟠笏?,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祭奠屈原。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又劃著船用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奠他。后來,他們又把撒米入江改為包粽子投江,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