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二畫

力不從心

東漢名將班超從小胸懷大志,不拘小節。他博覽群書,能言善辯,有勇有謀,能夠權衡輕重,明察秋毫。班超受皇帝派遣,率人出使西域,在西域駐守了二十多年。他不僅用武力鎮撫各國,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較遠的國家,促進了民族融合。然而,班超在西域度過了二十多年,年事已高,身體衰弱,思家心切。漢永元十二年(100年),他上書給漢和帝請求恩準自己返回故土。他在奏折中寫道:“臣不敢奢望到酒泉郡,只要能活著進入玉門關就已滿足了。臣現在年老體弱,且疾病在身,冒死提這種違反事理的要求,望陛下原諒。現在我讓兒子帶著進貢之物回到洛陽,趁我還活著,讓兒子替我親眼看一看故鄉的土地。”可惜漢和帝劉肇看到這份奏折后,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她理解哥哥的心情,也很想念他。班超自從上書皇帝后,很久不見皇帝的回音。他的妹妹班昭又上書皇帝,替哥哥求情。奏折中有這樣幾句話:“班超在當時去西域的人中年齡最大,現在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頭發已白,兩手不遂,耳朵不靈,眼睛不亮,扶著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猝不及防的暴亂事件發生,班超的氣力也不能順從心中的意愿。如此,對上會損害國家的長治之功,對下會使臣子前功盡棄,實在令人痛心哪!”

漢和帝劉肇讀了班昭的奏折,被深深地感動了,終于傳旨調班超回朝。班超回到洛陽不到一個月就病逝了,終年七十歲。

釋義 心里很想做某件事,但力量不夠,不能達到目的。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

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于楚國的貴族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志向遠大。屈原早年受到楚懷王重視,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抵抗秦國,使楚國國力一度增強。由于楚懷王的令尹子蘭、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誣陷,楚懷王便疏遠了屈原。屈原因竭力反對楚懷王背棄齊國聯合秦國這一做法,遭到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漢北地區。前293年,屈原寫詩表達愛國忠心,指出了楚懷王客死他鄉的真正原因。令尹子蘭指使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

屈原在流放期間創作了中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詩中曲折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不公正的遭遇。

蘊含“九死不悔”的是《離騷》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詩人一再遭遇挫折,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他為了堅持自己純潔的理想和高尚的操守,矢志不渝,連死亡也不能讓他退卻。

釋義 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堅定,無論處境多么險惡也不動搖。

出處 戰國·楚·屈原《離騷》。

七步之才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文學家。他是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的胞弟,曾被封為陳王。曹植自幼聰穎,才思敏捷,下筆成章,深得曹操寵愛。曹操認為曹植在幾個兒子中是最能成大事的,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可是曹植生性隨意,不拘禮法,屢犯禁令,經常惹得曹操大怒。曹丕嫉妒曹植得到曹操的贊揚,就開始小心翼翼、處心積慮地贏得曹操的好感,終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廢黜漢獻帝,自立稱帝。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仍舊記恨曹植。有一次,曹丕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將他拿下問罪,并要判他死罪。卞太后知道這件事,連忙為曹植求情,讓曹丕看在他們是同母兄弟的份兒上手下留情。在審問期間,曹丕指責曹植倚仗自己的才學,故意無視禮法,他說:“父親生前常夸你才思敏捷,落筆成文,卻沒有當面考驗過你。今天就限你七步之內成詩一首,如果不能,休怪我問你罪責。”

曹植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你就以‘兄弟’為題,但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想了片刻,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的意思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你我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為何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曹植在七步之內吟完這首詩,曹丕明白了曹植作這首詩的寓意,想到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世人恥笑,于是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

釋義 在七步之內,能作成一首詩。比喻才思敏捷。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曾擔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等職務,后來又擔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

王羲之自幼喜愛書法,他的父親王曠是他的啟蒙老師,他從小就受到王氏家族的熏陶。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父親枕頭下面的《筆說》,就偷偷拿來習讀。他早年師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勤學苦練,得到她的真傳。后來又輾轉跟從幾個老師學習。王羲之不斷開闊視野,廣聞博取,博采眾長,逐漸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人們用《洛神賦》中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等來形容他的書法之美。王羲之流傳后世的名帖有楷書《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蘭亭集序》等,他以杰出的書法藝術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盛名。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雖和他的天賦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勤學苦練的結果。他為了練字,無論是走路還是休息,都在心中揣摩書法名家的字體結構、間架和氣勢,手指不停地在衣襟上畫著字形,時間一久,他的衣襟都被手指劃破了。

王羲之長年累月地勤奮練字,久而久之竟然練得腕力十足,寫出的字力透紙背。有一次,晉朝皇帝要去北郊祭祀,他命令王羲之把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派木工拿去雕刻。木工雕刻時,發現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還滲透有字的墨跡。木工驚嘆道:“王右軍的筆力雄勁,竟能入木三分哪!”

釋義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現多比喻見解、議論很深刻。

出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了如指掌

禘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里祭奠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活動。周朝的祭祖大典分為三類:第一,天子繼位,在太廟舉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歷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廟(高祖以下分祭于本廟);第三,宗廟四時祭之一,每年夏季舉行。

有人向孔子請教禘禮的內涵及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懂得禘禮的人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這里一樣可以掌握吧!”孔子一邊說一邊指著自己的手掌。

孔子明知道禘禮,卻回答“我不知道”,是不想說的推托之辭。他為什么不想說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禮崩樂壞,舊的等級制度被破壞,宗法秩序混亂。孔子認為周禮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孔子不愿回答的原因可能是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問;或者是魯國的季氏祭祀違背了周禮;又或者是他認為魯國的禘禮不符合他所知的標準。

釋義 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就像指著手掌里的東西讓人看一樣。了,了解、明白。指掌,指著手掌。

出處 《論語·八佾》。

人琴俱亡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他們在書法上幾乎都有所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書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僅次于七子王獻之。王獻之的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王徽之少年博學,生性灑脫,不拘小節。他曾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他不修邊幅,也不處理府中公務。后來擔任了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桓沖的騎兵參軍。有一次,桓沖問他:“你負責哪項工作?”王徽之答道:“好像是管理馬的。”桓沖接著問:“你管理多少匹馬?”王徽之回答:“我怎么會知道馬的數量!”桓沖又問:“馬匹死了多少?”王徽之答道:“我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

王徽之性情放誕不拘,無法忍受朝廷中各種規矩的束縛,擔任黃門侍郎一職后不久,就棄官歸隱,退居山陰。王徽之生性酷愛竹,曾說:“怎么可以沒有竹子相伴呢!”歸隱后,他親手在所住房子周圍栽滿了綠竹,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簫詠竹。

王獻之,字子敬。少年時聲名遠播,超然灑脫,不受拘束。即便整天閑居在家,舉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風流灑脫成為當時之冠。

在七個兄弟之中,王徽之與七弟王獻之的感情最深。王獻之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家人怕王徽之接受不了這個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沒把王獻之病重去世的事告訴他。可王徽之時刻都在惦念著病中的弟弟,有些日子沒有聽到弟弟的消息了,便問家人:“子敬的病怎么樣了?為什么好久都沒有他的消息?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家人支支吾吾不敢回答,王徽之見此情狀,便自言自語說:“看來子敬已經先我而去了!”

王徽之來到了王獻之的家,取來王獻之的琴,一邊彈琴,一邊回憶著兄弟間的深情厚誼。他越想越痛心,竟彈不成曲調,于是高舉起手中的琴向地上擲去,琴被摔碎了。他長嘆道:“子敬啊!子敬啊!如今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隨著王獻之駕鶴西去了。

釋義 指人已去世,連同他生前愛好的事物也不復存在。后用來表示睹物思人、悼念亡友的情感。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人人自危

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東南一帶,隨行的人員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掌管皇帝出巡時的車輿)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等。趙高兼理掌管皇帝玉璽、發送皇帝詔令等工作。七月間,秦始皇一行人巡游到沙丘(在今河北廣宗一帶),秦始皇忽然患上重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久,就命令趙高代替他給長子扶蘇寫信,讓扶蘇速回都城咸陽,主持喪事。詔書剛寫好,秦始皇還沒來得及看就死了。詭計多端的趙高見機把詔書藏了起來,于是遺詔和玉璽就落到了趙高手中。

趙高扣下遺詔不發,卻跑去和胡亥密談,慫恿胡亥繼位。起初胡亥有顧慮,害怕落下不仁、不義、不孝的罵名,后來經不住趙高一番誘惑,就同意了。

趙高顧忌丞相李斯的大權,和胡亥商量后決定拉攏李斯。于是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下,李斯也被迫同意胡亥繼位。

趙高和李斯合謀,偽造了遺詔,立胡亥為太子,繼承皇位。同時,又偽造秦始皇給長子扶蘇的詔書,捏造罪名,逼令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自殺。

胡亥繼位后,被稱為秦二世,對趙高更加寵信,升他為郎中令。從此,朝政大權便落在趙高手中。

秦二世昏庸無道,他害怕被人識破他與趙高的陰謀,不能當一輩子皇帝,便問趙高怎么辦。趙高說:“沙丘之謀,您的兄弟和朝中大臣都有懷疑,心中懷有不滿。長此以往,皇上的皇位一定坐不穩。依我之見,要先下手為強,必須采用嚴刑峻法,把有罪的人滿門抄斬,還要把老臣除掉,用新人來代替。”

兇殘暴戾的胡亥聽從了趙高的奸計,立刻下令處死蒙毅等一批老臣。胡亥把秦公子十二人處死在咸陽鬧市上,又把十個公主用酷刑處死,被牽連而死的人不計其數。一時間,大臣和公子們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唯恐有一天災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從此,秦二世和趙高更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他們用各種殘酷的手段屠戮親族和大臣,對老百姓更是橫征暴斂,無所不為。滿朝文武大臣個個提心吊膽,許多人都想站出來反抗他們。他們的苛政和專權,終于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

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接著全國烽煙四起,各路豪杰紛紛起兵。三年后,秦王朝被劉邦領導的起義軍所滅。

釋義 人人都感到自身不安全。形容局勢或氣氛十分緊張。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人鼠之嘆

李斯是戰國末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曾擔任秦朝丞相。

李斯年輕的時候做過郡縣掌管文書的小吏。一次如廁,李斯發現很多老鼠以臟東西為食物,常常因為遇到人或者狗而驚恐萬分,倉皇逃竄。后來,李斯在官倉里也看到老鼠,那里的老鼠吃著堆積如山的糧食,生活在大堂周圍的房間里,很少看到人或狗來驚擾它們。

廁鼠、倉鼠境遇不同,這些在常人眼里再尋常不過的事,卻引起李斯的一番感嘆:“人是出人頭地還是甘落人后,就像老鼠一樣,就看他處于什么環境中了。”

李斯不甘人后,暗自下決心要改變自己,做出一番成就,名垂青史。于是他辭去小吏職務,輾轉到齊國拜儒學大師荀子為師,學習治理國家的學問。李斯完成學業后,并未回楚國,而是辭別恩師荀子,往西投奔強盛的秦國。憑借自己的抱負和學識,李斯最終成為秦國的丞相。

釋義 感嘆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懸殊。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称多县| 大邑县| 永吉县| 井研县| 临海市| 宝鸡市| 黄龙县| 岑巩县| 囊谦县| 射洪县| 怀来县| 赞皇县| 岗巴县| 仲巴县| 宜春市| 肥城市| 和顺县| 玉屏| 聂拉木县| 旌德县| 青州市| 武平县| 大方县| 柯坪县| 葫芦岛市| 阿尔山市| 平江县| 万源市| 罗田县| 阿勒泰市| 汉阴县| 九江县| 东台市| 涞源县| 临沭县| 兴义市| 武清区| 繁昌县| 通化县|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