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敗涂地
漢高祖劉邦,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他性格豪爽,樂于助人。秦朝末年,劉邦擔任泗水亭長(管理鄉村十里之地的小官)。有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徒役到驪山去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徒役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劉邦心想:“再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徒役就會逃光,到時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與其這樣,不如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也逃跑吧!”
有天晚上,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會累死,還是趁現在都走吧!”眾人聽了非常感動,當時就有一些人表示愿意跟隨劉邦。于是,劉邦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碭二縣間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與吳廣率領戍卒九百余人,在蘄縣大澤鄉起義。沛縣縣令想歸附起義軍,縣吏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怕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縣令立即叫樊噲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縣令見他帶了很多人,擔心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就又懊悔起來。于是,他下令關緊城門,不讓劉邦進城,還打算殺掉蕭何、曹參。蕭何、曹參兩人得知情況有變,便連夜逃到劉邦營中。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入城中。在信上,劉邦讓沛縣百姓齊心殺掉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性命。城中百姓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的隊伍進駐沛縣,并請他當縣令。劉邦謙虛地說:“現在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涂地,請你們另外推選更合適的人吧!”
雖然劉邦多次謙讓,但在蕭何、曹參等人的極力推舉下,最后他還是當了縣令。之后,劉邦率領沛縣的三千子弟展開反抗暴秦的斗爭,最后終于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建立了漢朝。
釋義 比喻失敗到無法收拾的地步。涂地,肝腦涂抹在地上。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一籌莫展
蔡幼學,字行之,南宋瑞安(今浙江瑞安)人。自幼聰慧,曾跟隨著名學者陳傅良學習,長達十年。蔡幼學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十八歲時,便一舉奪得朝廷禮部會試第一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進士。
當時朝中的政務被外戚張說獨攬,朝政腐敗混亂。蔡幼學上書宋孝宗,慷慨陳詞,直率地批評朝政的失誤。他認為張說權勢太重,不明大體,有些做法近乎胡作非為,應該受到嚴厲懲處。奏章內容傳到張說的耳中,他氣惱不已,非要將蔡幼學降職不可。
時光如梭,宋寧宗即位。宋寧宗決心重振朝綱,有所作為。于是,宋寧宗鼓勵朝臣和地方官直言進諫,多批評朝政,多為朝廷提意見。
蔡幼學看到新即位的皇帝大力革新,心中萬分高興,便連夜草擬奏章,呈給宋寧宗。蔡幼學在奏章中寫道:“皇上如果想成為一位賢明、有作為的君主,必須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重用品質高尚、才能超群的人;三是要減輕賦稅,寬厚立法,仁愛待民。要想抓好這三個方面的事情,要以任用賢能之人為最重要的事。近些年來,一些心術不正的人當道,謀害品德優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他們制造輿論,排擠為朝廷鞠躬盡瘁的忠臣。所以,大臣們雖然有心為皇上和朝廷效力,但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皇上身邊的人有意為朝廷辦事,忠言直諫,又常常擔心與皇上的意見不符。朝中有學問的人不少,但他們不敢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意見,使皇上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抓緊興辦教育,廣泛地選拔人才,否則,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士振奮精神呢?”
宋寧宗將蔡幼學的奏章反復閱讀,對蔡幼學的學識、人品以及對朝廷的忠心十分欣賞,于是準備提升蔡幼學的官職,但是宰相韓侂胄卻極力反對。韓侂胄心胸狹窄,極力排斥與自己政見不合的官員。他誣蔑道學是“偽學”,還將蔡幼學與朱熹、陳傅良、葉適等五十九人全部列入“偽學”查禁的行列。剛直的蔡幼學,只好離開京城,到外地做官去了。
蔡幼學奏章中有“一籌不吐”一詞,后來演變成“一籌莫展”。
釋義 形容束手無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籌,計策、辦法。展,施展。
出處 元·脫脫等《宋史·蔡幼學傳》。
一鼓作氣
魯莊公十年,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他的親友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他進宮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么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會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會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兒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我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一定會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您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相遇。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后,曹劌說:“現在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轍,然后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后,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于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他們的情況。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是擔心他們有埋伏。經過觀察后,我發現他們的車轍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下令追擊他們。”
釋義 打仗靠的是軍士們的勇氣,擂響第一次戰鼓,軍士們精神振奮,士氣最為旺盛。后來比喻抓住時機,趁勁頭足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辦成。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
一箭雙雕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執掌后宮。她知書達理,寬厚仁德,從不給自己的家人和親戚謀求官職、利益。不管是滿朝文武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敬重她。
有一次,唐太宗打算任命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為宰相,誰知征詢長孫皇后的意見時,她卻說:“一國的宰相應該有容人的肚量,而我哥哥性情太過耿直,對看不慣的人和事從不肯容忍,出任宰相之職恐怕不是最合適的人選。另外,他又是我們的親戚,如果被世人誤解,影響也不好。天下有才能的人應該不少,何必一定讓我兄長做宰相呢?”
唐太宗覺得長孫皇后的話非常有道理,于是重新考慮宰相人選。這件事后來被長孫皇后的哥哥知道了,他非但不生氣,反而認為長孫皇后的看法很正確。大臣們知道后,更是由衷地佩服長孫皇后的賢德和英明。
在這個故事中,長孫皇后不僅成功地勸諫唐太宗選用正確合適的人才,同時也讓自己獲得了更高的威望。這個故事可以說是一箭雙雕的成功范例。下面說說一箭雙雕的起源故事。
長孫晟,字季晟,南北朝時期北周洛陽人。他十分聰敏,不僅懂得排兵布陣,而且武功高強,尤其精通箭術。
北周皇帝為了安撫突厥人,決定把公主遠嫁給突厥首領攝圖,并且派長孫晟率領部下護送公主。前往突厥的路途十分遙遠,長孫晟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護送公主平安到達。攝圖非常高興,擺下酒宴,親自宴請長孫晟。依照突厥的傳統習慣,酒過三巡后大家要比武助興。攝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請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只見長孫晟拿起硬弓,“格勒勒”一聲,硬弓就被拉成彎月形,一支利箭“嗖”的一聲射進了錢孔。霎時,叫好聲不斷,攝圖也是連連驚嘆。
經過此事,攝圖對長孫晟更為喜愛,懇請他留在突厥住一年,并且經常邀請長孫晟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突然看見天空中有兩只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趕忙抽出兩支箭遞給長孫晟說:“能把這兩只大雕為我射下來嗎?”“一支箭就足夠了!”長孫晟一邊回答一邊接過箭。只見他搭上箭,拉滿弓,瞄準那兩只正打得難解難分的大雕。“嗖”的一聲,兩只大雕便被箭穿在一起掉到了地上。
釋義 用一支箭射中了兩只雕。比喻做一件事情,同時有兩種收獲。
出處 唐·李延壽《北史·長孫晟傳》。
一鳴驚人
淳于髡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博學多才、善于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淳于髡出身卑賤,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是他博聞強記,能言善辯,并多次用隱言微語諷諫齊威王,使其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齊威王剛即位時,齊國內政混亂,軍隊不振,政局岌岌可危。齊威王卻沉迷于酒色,不理國政。因此,齊國政局動蕩不安,再加上各諸侯國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國內形勢日漸嚴峻。雖然齊國有些大臣很擔心國家安危,但因為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都不敢進言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很喜歡用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所以,他不喜歡聽別人生硬的勸諫,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齊威王的愛好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只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只是慵懶地蜷縮著。大王,您知道這只鳥是怎么回事嗎?”
齊威王胸懷大志,只是暫時消沉,并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決定改過自新,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于是,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淳于髡的諷諫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從此,齊威王不再沉迷于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政。他首先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加強軍力,提高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歸還給了齊國。
釋義 比喻平時沒有什么特殊表現,一做起來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出處 《韓非子·喻老》。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個名叫季布的人。他個性耿直,時常行俠仗義,很講信用,在楚地很有名氣。只要是他答應的事情,無論有多么難辦到,他都想方設法努力辦到。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贊,大家都很尊重他。在楚地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霸王項羽帳下五名大將之一。項羽派他率領軍隊出戰,他曾多次使漢王劉邦吃了敗仗。劉邦當上漢朝的開國皇帝后,一想到季布還活著,就憤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緝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賞賜千金;如果有人膽敢窩藏季布,滅其三族。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家中,后來,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就化裝成勞工,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于是專程去洛陽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捉拿季布的通緝令。汝陰侯滕公覲見劉邦,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劉邦赦免了季布。后來,劉邦召見了季布,季布表示服罪,劉邦任命他做了郎中。
楚地有個人叫曹丘,他能言善辯,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且多次借重權勢獲得錢財。他聽說季布做了大官,想到自己與竇長君有交情,便要求竇長君寫一封介紹信,把自己介紹給季布。
季布接到信后大怒,等著曹丘來找他。他準備奚落曹丘一番,讓曹丘下不來臺。誰知道曹丘一到季布家中,毫不理會季布的臉色有多難看,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我聽說楚地流傳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么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的呢?再說,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們是同鄉,我到處宣揚您的好名聲,難道我對您還不重要嗎?可是您為什么總是拒絕見我呢?”
季布聽完曹丘的話非常高興,頓時改變了態度,不僅將他當作貴賓來招待,還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季布聲名遠播,曹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啊!
釋義 形容說話算數,極講信用。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一曝十寒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也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這些辯士們各自堅持自己的主張,宣傳自己的學說。他們學問高深、知識豐富,而且能言善辯,往往能說服執政者改變主意。孟子也曾仿效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各國,向諸侯國的執政者闡述他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學說。
有一年,孟子游至齊國。當時的齊王昏庸無能,沒有主見,輕信奸佞讒言。齊國的忠臣義士得知孟子將勸諫齊王,備感鼓舞,將希望寄托在孟子身上。
但孟子并未規勸齊王。沒過多久,有人責備孟子明知齊王不明智,還不輔佐他。孟子聽完他們的埋怨,說:“不要認為這是大王不夠聰明。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它也是不能夠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大王,那些奸佞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么用呢?”
釋義 比喻做事沒有恒心,時而勤奮,時而懈怠。
出處 《孟子·告子上》。
一竅不通
商朝有個非常殘暴的國君叫紂王,他不理朝政,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紂王寵幸妲己,和她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他還聽信妲己的讒言,殺害了不少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使得朝野上下怨聲不斷。
紂王的叔父比干是個正直善良的人。他看著紂王犯下諸多罪孽,實在忍無可忍,多次跑去勸諫紂王,希望紂王改邪歸正,重整朝綱,勤政為民。
梅伯也是一位忠臣,因為正直敢言而經常令紂王不快,后來紂王聽信妲己的讒言,便無情地殺害了梅伯,還殘忍地命人將其尸體剁成肉醬。看到紂王這么昏庸無道,比干就極力勸諫紂王不要錯殺無辜,專寵妲己,聽信讒言,誤國誤民。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勸諫紂王,懷恨在心,就想尋找機會加害比干。
有一天,妲己對紂王說:“大王,比干不是自稱忠臣嗎?怎么才能證明他是忠心的呢?不如把他的胸膛剖開,掏出他的心來看一看。”紂王聽后,稱贊道:“愛妃真是聰明,我倒要看看比干的心有多忠誠。”
紂王立即下令剖開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
這件事被記錄在《呂氏春秋》中,書中引了孔子的一段話:“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殺死比干這樣的糊涂事了。”
釋義 七竅中沒有一個竅是通氣的。比喻對事物一點兒也不理解,一點兒也不懂。竅,通氣的窟窿。古人把兩眼、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和嘴稱為“七竅”。
出處 《呂氏春秋·過理》。
一錢不值
西漢時期有個著名的武將叫灌夫,是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字仲孺。最初以勇武聞名,為人剛直不阿。吳楚七國之亂時,他和父親灌孟一起從軍,父親不幸戰死在軍中。后來他因勇猛過人,被皇帝任命為中郎將。漢武帝即位后,認為淮陽是天下的交通樞紐,必須加強兵力駐守,因此調任剛強勇武的灌夫擔任淮陽太守一職。后漢武帝調他入京任太仆。
灌夫性情剛烈,為人誠實守信,愛打抱不平,喜歡結交大俠、勇士,每天來家中的食客很多。他最恨趨炎附勢的人,經常怠慢皇親國戚及朝廷權貴,反而敬重地位比他低的貧賤之人。有一次,灌夫和竇太后的弟弟竇甫喝酒,灌夫喝醉了酒,竟然打了竇甫。皇上唯恐竇太后下令殺死灌夫,便調他去別處任職。后來,灌夫閑居在家,沒有了權勢,家中的賓客逐漸減少。雖然不再得勢,但是灌夫剛直不阿的性情并沒有改變。
有一天,丞相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太后下了詔令,讓皇親國戚前去祝賀。灌夫的好友魏其侯硬拉他一起去湊熱鬧。宴席上,灌夫起身向田蚡敬酒,田蚡只稍稍欠了一下上身說:“不能喝滿杯。”灌夫強笑說:“丞相,您是貴人,這杯酒應該敬給您。”田蚡還是沒有干杯,灌夫覺得很沒面子,就怒氣沖沖地給臨汝侯敬酒。當時,臨汝侯正在跟程不識說話,因此沒有離開席位迎接灌夫。灌夫見此情景,終于忍不住將心中的怒火發泄出來,他高聲罵道:“我平時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長輩給你敬酒,你卻學婦人一樣在那兒同程不識咬耳說話!”
滿屋賓客都知道灌夫是心里不痛快,在借題發揮。后來,田蚡找了一個罪名彈劾了灌夫。最終,灌夫和他的家屬都被處決了。
釋義 連一個銅錢也不值。形容毫無價值或價值微不足道。值,指貨物與價值相當。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一網打盡
蘇舜欽,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在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居開封(在今河南境內)。蘇舜欽是北宋時期著名詩人,他與梅堯臣齊名,合稱“蘇梅”。蘇舜欽相貌偉岸,從小就頗有抱負。在政治上,蘇舜欽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被范仲淹推薦擔任集賢殿校理。
蘇舜欽性格豪放,酒量極大。他每天要喝一斗酒,且不需要下酒菜,只憑高聲朗讀《漢書》來助興。因此,蘇舜欽“漢書下酒”被傳為佳話。蘇舜欽關心時政,不斷上書宋仁宗,建議改革時弊,被保守派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京師百司庫務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行賽神會,同時還會置辦酒席。賽神會是官吏們聚會飲酒的好日子。
這一年,進奏院的秋賽會是由監進奏院(官職)蘇舜欽發起的,他按照慣例用所拆奏封的廢紙換錢,用所得銀兩置辦酒宴,招待館閣同僚,自己還拿出十兩銀子贊助酒席。
這些官吏飲酒作樂,得意忘形,竟然招來軍妓勸酒。蘇舜欽等人狂歡一夜,卻不知道有人要舉報他們。
原來,太子中舍李定想參加進奏院的秋賽會,卻被蘇舜欽拒絕了。李定懷恨在心,打聽到蘇舜欽等人在秋賽會上的行跡,便四下散布謠言。
保守派王拱辰等人正發愁找不到機會整治改革派,所以他們聽到這些謠言非常高興,立即讓監察御史劉元瑜出面彈劾蘇舜欽等人。
宋仁宗知道了這件事,果然非常生氣,命令內侍連夜逮捕蘇舜欽等人,下獄治罪。最后,參加宴會的十多個人一同被貶,蘇舜欽因是主犯被削職為民。保守派借進奏院事件發難,致使改革派受到沉重的打擊。事后監察御史劉元瑜到宰相面前邀功,他說:“我為宰相把蘇舜欽團伙一網打盡了。”
釋義 全部捉在網中,一個也不漏。比喻全部逮住或徹底消滅。
出處 北宋·魏泰《東軒筆錄》。
一問三不知
前468年,晉國的卿大夫荀瑤率領大軍討伐鄭國。當時鄭國實力較弱,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于是鄭國國君派遣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齊國不能容忍晉國吞并鄭國而變得更加強大,對齊國構成威脅,于是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河邊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士兵們不愿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向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已經到了敝國的屋子底下,所以我們前來告急,現在齊國軍隊如果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陳成子披著雨衣,拄著兵器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害怕滔滔河水,不愿過河,他就抽出鞭子狠抽,逼迫戰馬渡河迎戰。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河,準備與晉軍交戰。
荀瑤聽說齊軍安全渡河,便嚴陣以待,心里卻有點兒害怕,對部下說:“我占卜過攻打鄭國的結果,卻沒有占卜和齊軍作戰的結果。”荀瑤下令撤軍,同時派使者去齊軍陣營拜見陳成子。使者見到陳成子,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晉國出兵攻打鄭國的原因,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這一族,是從陳國分出來的,而鄭國導致了陳國的滅亡。所以,我國國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問您是否在為陳國的滅亡而憂愁。”
陳成子聽了晉國使者的話,知道這是荀瑤故意編造出來的說辭。他很生氣地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荀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活得長久嗎?”
送走使者,有個名叫荀寅的人向陳成子報告說:“我聽一個從晉軍軍營里來的人說,晉軍準備派出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趕盡殺絕。”陳成子聽了報告,嚴肅地對他說:“我們的國君出發前命令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便真的派出多達一千輛的戰車,我們也不能逃避不迎戰。回國以后,我要把你長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報告給國君。”荀寅后悔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總是得不到信任,還總要逃亡在外的原因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發生、過程和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周全,然后才會考慮向上報告。如今我對這三方面都不清楚,就盲目向上報告,怎么能不碰壁呢?”
沒過幾天,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領齊國軍隊回國了。
釋義 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三不知,指對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果都不知道。
出處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一廂情愿
從前,有個農家青年去京城游玩,偶然見到了美貌非凡的公主。從此,公主的一顰一笑停留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回家之后就得了相思病,每天茶不思、飯不想,日益消瘦下去。他的親戚朋友趕緊來探望他,還請醫生來為他看病。可是,醫生也查不出病因,搖搖頭表示無能為力。
親友們想,莫非他是害了心病?于是就問他為何整天魂不守舍。青年說:“我的魂魄已經跟隨公主去了,如果娶不到公主,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親友們聽后無計可施。公主花容月貌,身份尊貴,怎么會看上這個青年呢?他們為了安慰青年,便好意騙他說:“我們會幫助你的,你不要難過了。我們馬上派人去京城,向皇上提親,皇上會考慮把公主嫁給你的。”
青年非常開心,信以為真,趕忙說:“你們快去吧,要是去遲了,會有其他人向皇上提親,而公主是要嫁給我的。”之后,青年在興奮中等待著,慢慢地也能吃點兒東西了,病也漸漸有了起色。
青年天天在村口等著去京城的人帶來好消息。過了些日子,親友們又來看他。他著急地問:“公主有沒有答應嫁給我?我等得好辛苦哇!”親友們看實在瞞不過去,就說:“我們派去的人帶來口信,說公主不肯答應嫁給你,要你去尋覓他人。”
青年聽了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公主關心自己,難過的是公主沒有答應他的求婚。最后,他說:“公主一定不知道我是誰,如果公主見到我本人,她一定會答應嫁給我,做我的妻子的。”
這位青年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到自己和公主是否門當戶對,只是妄想公主會嫁給他。大家一定可以猜想到這位青年一廂情愿的結果是什么了。
釋義 處理有關彼此的事情時,只管自己愿意,而不考慮另一方是否愿意。
出處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一蟹不如一蟹
從前有個人叫艾子,他非常渴望去看看大海的壯美景觀。經過長途跋涉,有一天他終于走到了海邊。陽光下的海面瑰麗壯觀,艾子激動不已,盯著大海總覺得看不夠。遠處駛來幾艘漁船,漁船靠上岸,漁民把漁網散開,撿起各種海鮮。艾子好奇地湊過去,想看看漁民有多少收獲,突然見到一種身子又圓又扁而且有很多條腿的動物,每只重一斤左右。他指著那動物問道:“這是什么東西?”
幾個漁民大笑起來,其中一個漁民回答說:“這你都不認識?這是蝤蛑,又叫梭子蟹。”
“這梭子蟹看起來真可怕,能吃嗎?”艾子又問道。
“當然能吃,這種蟹脂膏肥滿,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漁民邊說邊咂嘴。
沒過幾天,艾子見到一種長得很像梭子蟹的動物,它們身子也是又扁又圓,同樣長著許多腳,但形體比梭子蟹要小些,行動似乎也遲緩一些。他捉了一只,拿著去問漁夫。
艾子問:“這也是梭子蟹嗎?看起來挺像的。”
漁夫心想:“這人真沒見識,連螃蟹也不認識。”不過還是耐心地回答:“這不是梭子蟹,這是螃蟹,它生長在淡水里,而梭子蟹生長在海水里。”
又過了些日子,艾子居然發現一種長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們的螯足沒毛,步足有毛,殼和銅錢差不多大小。
“這還是蟹嗎?”艾子問當地人。
一個老人說:“這是蟛蜞,也是一種蟹,它們多棲息于江河堤岸、溝渠等處的洞穴中。”
艾子不覺感嘆道:“唉,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
釋義 比喻一個比一個差。
出處 北宋·蘇軾《艾子雜說》。
一葉蔽目
從前,楚地住著個窮書生。他很迂腐,不出去找事做,整天想著怎么靠歪門邪道發財。家中一切開銷都來自妻子幫人漿洗、縫補衣物的工錢,一家人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有一天,他閑來無事坐在家中讀《淮南子》,讀到了“螳螂捕蟬”這一段。書中說螳螂伺機捕蟬時,為了不讓蟬發現,常躲在樹葉后面。樹葉能起到遮蔽作用,螳螂能輕而易舉地捕獲蟬。
讀完這個故事,書生心生一計:螳螂用樹葉遮蔽身體不讓蟬發現,那我也可以用遮蔽螳螂身體的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那樣別人就看不見我了,那樣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集市上拿別人的東西了。
于是,他去樹林里尋找遮蔽螳螂的樹葉。他尋找了半天,終于發現一只螳螂躲藏在樹葉的后面,正打算對一只大聲鳴叫的蟬發動進攻。他輕輕地走過去,連忙摘下那片樹葉,卻不小心摔了一跤,那片樹葉掉在一堆落葉之中了。
書生趕緊蹲下,去找那片樹葉。可地上落滿了樹葉,片片都很相似,他也分辨不出哪片才是螳螂藏身的樹葉。他索性把上衣脫了,將一堆樹葉兜進衣服里帶回家。
書生回到家中悄悄關起大門,喊來妻子看他撿到的寶貝。妻子很詫異地問道:“你的寶貝就是這堆樹葉?”書生興奮地說:“你還不了解樹葉的神奇之處,等一下就知道了。”
他拿起一片樹葉擋在自己的眼前,問妻子:“你能不能看見我?”剛開始妻子如實回答:“看得見。”但是,這窮書生不厭其煩地一次次拿起不同的樹葉試著遮在眼前,并問妻子是否看得見他。妻子被他問煩了,心想:如果我一直回答“看得見”,他就會一直問下去。于是便回答說:“這片樹葉能遮住你,我看不見你了。”窮書生如獲至寶,認為這片葉子就是那片螳螂藏身的“神葉”。他趕緊把這片葉子收好,躺在床上做起了發財夢。
第二天一早,書生就帶上這片樹葉來到集市。他一只手拿著樹葉遮在自己眼前,另一只手去拿商販的貨物。他拿了貨物后正準備轉身走人,卻被商販抓住送到了官府。
到了縣衙,縣官讓窮書生老實交代為何要私自拿別人的物品。窮書生就把事情經過詳細說了一遍。縣官一聽案情始末,早笑得前仰后合了,他沒有想到這個窮書生竟愚鈍迂腐到了這種地步,真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哪!
釋義 比喻被局部、表面的現象所蒙蔽,不能認清事物的全局或本質。
出處 《鹖冠子·天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