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未解之謎
文物古跡
古代特洛伊戰爭的遺址之謎
著名的荷馬史詩第一部《伊利亞特》敘述了這樣一場戰爭:英俊瀟灑的特洛伊王子到各國游歷,到了斯巴達王國,國王不在,受到年輕漂亮的王后海倫的熱情款待,這兩人一見鐘情,迅速墜入了愛河,結果特洛伊王子將海倫帶走了。這自然引起斯巴達國王的強烈不滿,于是他糾集了希臘各國大軍,圍攻特洛伊城,但整整圍攻了三年,也毫無所獲。這時希臘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首先造了一個大木馬,將一支突擊部隊藏在木馬里,然后在兩軍對壘之時,假裝撤退,而讓特洛伊人俘獲了木馬。特洛伊人不知道木馬的機關,還以為是希臘軍隊的新式武器,于是很高興地抬回去研究。誰知到了晚上,當特洛伊人張燈結彩舉辦慶功酒宴之時,希臘的這支突擊部隊從木馬中鉆出來,打開了城門,之后與城外的部隊里應外合進攻特洛伊城,剎那間昔日美麗壯觀的特洛伊城變為一座廢墟。
作為史詩的敘述,這場戰爭是真實的,并且已經得到了考古學家的確證。但是這場激烈殘酷的戰爭的遺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亨利·施里曼在小亞細亞北部的希薩里克,大約距達達尼爾海峽5千米附近的土崗上進行考古發掘,結果意外地發現了特洛伊遺址的第一和第二文化層。之后他又在當地挖掘第三文化層時,挖出了許多古代的黃金酒杯、王冠、銀瓶、手鐲等貴重物品,并且發現了有火災的痕跡。他在進行一番考察與分析后,宣布自己找到了特洛伊城的遺址。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施里曼的朋友、他的合作者建筑學家德爾費爾德根據自己的考證否決了他的這一觀點。德爾費爾德認為,特洛伊城自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到公元后幾個世紀,一直有人居住,因而先后應該形成了九個文化層,而不止三個。他在第六個文化層里發現了許多尸骨以及大量被燒毀的房屋,這明顯是戰爭的遺跡。據此他指出,特洛伊戰爭遺址不是在第三文化層,而應該在第六文化層。
德爾費爾德的觀點一時為人們所接受,直到20世紀30年代,又有人提出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考古學家布列。他根據自己發現的新材料指出,德爾費爾德在第六文化層發現的大量被毀壞的房屋和許多尸骨,是由于地震造成的,而非戰爭所為,因此是不能作為特洛伊戰爭遺址的。布列在第七文化層中發現了大量遭受火燒和搶劫的房屋,而且各家各戶都備有埋在地下的大甕,甕口僅露出地面,這表明當時特洛伊城正在遭受圍困,并且不久就毀滅于戰火之中。因此布列認為真正的特洛伊戰場遺址在第七文化層。

無論是施里曼還是德爾費爾德還是布列,他們盡管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卻存在著共同的認識基礎:認為希薩里克附近的山岡就是古代特洛伊城的遺址。假如古代特洛伊城的遺址不在那里,那么他們的推論就完全變成了空中樓閣。事實上,不斷有人對古特洛伊城遺址的方位提出新的見解,例如多年從事荷馬史詩研究的墨西哥語言學家羅伯特·薩利納斯最近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他認為特洛伊城的遺址并不在小亞細亞,而應該在南斯拉夫境內的加貝拉鎮,該鎮位于納雷特瓦河流入亞德里亞海入口處,這個地形與《伊利亞特》中的環境描述是接近的,并且“入口處”的位置也為希臘大軍的停泊船只提供了證明。
還有人認為,特洛伊戰爭的主戰場根本就不在特洛伊城,而在貝喀西以東的地方。在特洛伊城西北8千米處的貝西卡港灣有深水且深入內地,可以說是希臘軍隊船只理想的停泊之處。因此,有些專家強調說,特洛伊戰場應該在特洛伊城以西的地方。

但是約翰·克拉夫特的說法至今并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所以特洛伊戰爭的遺址究竟在哪里,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